探索臺灣教育技術十二年之發展

2021-02-23 中國教育信息化在線

  本文以臺灣「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劃」成果為依據,從研究論文、學術交流、技術研發、數字學習產業發展等方面,系統地闡述了臺灣教育技術十二年的發展狀況。為我國教育技術從業人員提供了了解臺灣教育技術發展現狀的窗口。

介紹「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劃」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劃」由臺灣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於1998年發起,2012年結束。計劃主要由「數位典藏計劃」(1998-2007年)、「數位學習國家型計劃」(2003-2007年)和「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劃」(2008-2012年)(「數位典藏計劃」和「數位學習國家型計劃」的整合計劃)構成。其中「數位典藏計劃」主要是將國家珍貴典藏數位化,通過網絡媒體,與全民分享國家資源;並在此基礎上,將典藏內容融入教育研究、產業與社會發展,建立相關人才與產業。「數位學習國家型計劃」的主要內容包括數位學習基礎研究、數位學習工具的研發、數位學習網絡環境的建設、數位教材內容的開發、數位學習活動的設計等。旨在推動全民數位學習,縮短數位落差,以提升知識經濟時代臺灣地區的整體競爭力。「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劃」是基於上述兩個計劃成果,進一步深化典藏內容融入產業、教育、研究與社會發展;因此「數位典藏計劃」主要研究的是數位化技術的研發及成果的推廣和應用,而文本所探索的是臺灣教育技術在研究、推廣、應用方面的發展現狀,因此,後兩項計劃能夠較全面、貼切地反映文章議題。本文主要以「數位學習國家型計劃」和「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劃」的成果為窗口,探究臺灣2003-2014年教育技術發展與研究趨勢。

  筆者選取了5種在國際教育技術領域享有較高聲譽的期刊為研究樣本,(見表1)以美國科學技術信息情報所(ISI) 的web of knowledge為檢索平臺,檢索了從2003年至2014年間,不同國家在這5類期刊的發文量和文章被引率,並對其做了排名,統計顯示,臺灣地區在發文數量(見表2)和文章被引率(見表3)上,都處於世界第二位和第三位。此外,臺灣在Computers&Education和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Society上發文數量位居第一,在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Society發文的被引率位居世界第一。同時,筆者還對中國大陸地區在5大期刊的發文數量和文章被引率做了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地區在文章數量和被引率上都和臺灣地區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臺灣地區的教育技術研究實力,在世界處於領先,亞洲處於主導地位。



  2.學術交流

  從2003年到2014年間,臺灣舉辦教育技術類國際會議共117場(見表4)。多次舉辦國際會議從側面反映出臺灣已成為國際教育技術研究和交流的重點地區。除此之外,臺灣一些高校和研究機構與多個知名國際學術團體及頂尖學術機構合作。例如,在技術研發方面,臺灣師範大學與卡耐基梅隆大學電腦科學學院合作研究「創新數位教材研究——量身定做的學習物件與因材施教的學習環境」項目,共同研究了多媒體處理與諮詢檢索技術在教育上的應用。淡江大學與歐盟卓越網(Kaleidoscope)合作研發IWill語言學習平臺; 與芬蘭約恩蘇大學合作研究視覺化程式設計學習數位學習合作模式;與信息社會發展國際組織(IADIS)合作建成學術社群平臺 comminity.iadis.org。臺灣還成為若干個重要教育技術社群的總部所在地,例如亞太數位學習學會(APSCE)、全球華人數位學習學會(GCSCE)和一對一數位學習研究聯盟(G1:1)等。


  3.前瞻數字學習技術與模式研究

  (1)數字學習標準與國際接軌

  國際數字學習標準推動機構眾多,如IEEE、GLC、IMS、NIME、ADL。臺灣地區依託「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劃」,達成以SCORM為國內數字學習共同標準的共識,研發適性化教材編輯工具,透過標準編輯模組可將現有的素材快速轉化為符合標準的數位教材,使之能夠在公用平臺上實現交換;同時,臺灣是亞洲第一個通過ADL SCORM認證的地區,也是亞洲第一個獲得ASTD和ECC教材品質認證的地區。

  (2)遊戲式數字學習和教學機器人

  從未來的趨勢看,數字遊戲業即將發展成為一個極為龐大且蓬勃發展的行業,所使用到的相關技術、設計原理和理論其實是十分值得學者研究和借鑑的。例如情緒工程,中央大學陳國棟教授率領的「學習遊樂場」項目研究團隊,針對實境學習與桌遊的結合,將數字遊樂場和混合實境結合,使學生可以與建構的模擬場景互動,自然地沉浸在學習活動中。

  (3)移動與無所不在的學習

  數字學習輔具的可攜性和移動性,讓越來越多的非正規學習(informal learning),如實地考察、博物館參觀等,逐步變成正規學習(formal learning)的一部分。而數字學習實物更進一步整合無線行動、情境感知技術,將跨學習情境的學生資料串聯起來,達到無所不在的學習。臺灣地區15所大學已形成移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研究團隊,包括臺灣科技大學、中山大學、成功大學、臺南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等。構建了新的混合行動學習模式,將傳統學習、教室內行動載具輔助學習和戶外體驗探索學習相結合。

  (4)系統和平臺開發

  10年間,臺灣地區約20餘所高校紛紛投入到教育系統平臺的設計和開發中,完成設計、開發約40餘個項目。研發項目的領域包括學習內容管理系統的設計、開發、應用和評估,教師知識管理系統(數位化卷宗管理系統)的設計與開發、智慧型自律學習系統、適性化學習系統的設計與開發等。系統或平臺研發的應用對象較廣泛,包括中、小學,大學,職業學校及企、事業單位等。

  4.布建優質環境帶動數字學習產業發展

  臺灣政府布建優質數位環境,推動數位學習技術產業發展,主要通過「學習跨域創新」、「產業整合推動」、「建立整案輸出」、「打造國際通路」四步實現。

  (1)學習跨域創新

  以學習創新推動產業的升級轉型,強化臺灣學習產業的創新能量,以持續配合政府推動產業優化。孕育成了40多個創意團隊和30個以上的創意新品,形成創業趨勢,吸引了國內外產學各界觀摩與交流,並驅動臺灣縣、市成立區域創意的培育構想,逐漸結合創意發展數字學習解決方案。

  (2)產業整合推動

  臺灣政府通過布局專利,整合產業鏈,鼓勵創建創新,建構自我品牌、銷售渠道及服務系統,整合產業鏈,同時,引進新興科技,整合中堅企業與創新學習服務,針對中堅企業進行輔導,輔導產業掌握關鍵技術,強化產品差異化,發展多元數位學習整合方案,提升產業附加值。

  (3)建立整案輸出

  臺灣政府通過全面策劃,定位數位學習發展方向,充分發揮數位學習的價值與潛能,打造整合學習產業鏈,將臺灣成功案例輸出海外。在本政策的推動下,多家業者服務經營成功轉型,並將產品拓展至美、日、韓、泰、印、南美、歐洲等。

  (4)打造國際通路

  整合臺灣廠商與國際代理商在技術和行銷方面的合作,同時推動臺灣數位產品得到國際上的認可。例如「華語文數位學習中心」是以虛擬網絡服務的方式,提供臺灣優質的中華語文精品,建立整體教學解決方案,並建立全球線上服務。「華語文數位學習中心」項目已在日本、挪威、新加坡三個國家建立行銷通路。

  5.縮短數字落差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劃」在縮短社會數位落差方面可分為兩方面的內容,分別是「降低城鄉落差」和「縮短產業落差」。臺灣政府各部門、數字學習企業聯合推動此項計劃的落實和完成。

  (1)降低城鄉落差

  臺灣教育部全力推動全民數位學習,利用網絡建立各種學習渠道,民眾及民間團體可以透過網絡進行免費數位學習。主要方式包括:大專院校師生深入偏遠鄉鎮,將資訊設備和各種學習模式運用到偏遠地區機構和弱勢群體的教學中;評估城鄉學校數位落差;為偏遠及離島地區中小學教師開設各類在線輔導教師培訓班。

  (2)縮短產業落差

  通過分析產業勞工數位落差的現狀與形成因素,建立勞工數字學習網,並針對其數字學習落差探討分析,提出有效對策與解決機制措施,以強化產業勞工及身心障礙者再就業及適應數位化時代社會的能力。

  結合對臺灣「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劃」相關資料的研讀,總結出以下幾點經驗:

  1.成立卓越研究中心或團隊

  卓越研究中心或團隊均以一個大學為主,並可邀請其他大學教授參與,使其能夠統整校內人才,進行長遠的跨領域研究;另外,也可由兩所大學合作,但需要有明確的互補性。同時,在初期成立各相關委員會和調查工作小組,以推動並審核卓越研究中心與研究團隊效能,將針對臺灣內外各數字學習領域的學術及應用狀況進行調查和分析,並提供各卓越研究中心與團隊更多元的交流與知識分享渠道,使研究成果能夠經過系統化程序進行分析、評估;配合各類成果發布會、研討會及座談會的舉行,提升整體效果。

  2.公開徵選項目

  「計劃」通過不同的徵求主題(例如「數位技術研發與整合」和「數位學習環境與工具開發」),對整個臺灣公開徵選研究項目,通過對外徵求相關技術的創新和研發計劃,整合社會資源,進行技術互通,深化數字學習、研究和數字創意教學產業的發展。

  3.國際合作策略

  以主題研究為依託,推動臺灣申請跨國合作研究計劃,培養臺灣學術人才,提升數字學習國際能見度;與國外教育機構合作開設在線課程;在國際知名學術會議舉辦數字學習主題研究工作坊;參觀訪問國外數字學習機構或組織,並通過籤署合作備忘錄(MOU)建立長期雙邊合作。

  4.上中下遊整合機制

  臺灣數位學習發展通過上遊(研究面)、中遊(產業面)、下遊(應用面)整合,研發實用性技術與數位內容,進行示範並推廣。

  臺灣「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劃」的實施對其教育技術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從研究面來看,臺灣在系統和平臺、移動學習技術、數字學習環境建設方面有著不俗的表現,相應的,從對臺灣發表在國際核心期刊論文內容的調研得出,其研究論文主要是以數字環境的建設為主,但在「理論基礎」方面的研究相對較薄弱。從產業面來看,政府聯合學術界、產業界,共同推動數位學習產業的升級、轉型和創新,構建自我品牌,建立國際行銷通路;從應用面來看,在政府相關部門、企業的聯合推動下,數位學習技術在縮短城鄉學生數位學習環境差距和提升勞動者素質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績。

  (作者:葉青等,第四軍醫大學)

1.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教育信息化在線(cedictol)。

2.本公眾號所轉載文章不代表我們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真實性,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請與我們聯繫,刪除相關文章。

相關焦點

  • 網易傳媒田華:探索以創新贏未來的教育發展之道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整個社會既定的發展軌道,也給教育帶來了極大的衝擊。為應對疫情,教育部出臺「停課不停學」系列文件,在線教育迎來蓬勃發展。新變化,為教育提出了新挑戰、新問題,也創造了新趨勢、新機遇,創新火花持續迸發,於變局中開新局成為2020教育發展的著力點。
  • 體驗教育在臺灣十年發展簡介
    體驗教育在臺灣十年發展簡介報告人:謝智謀整 理:Tiger 以下內容是前亞洲體驗教育學會理事長謝智謀先生,在2009年第四屆亞洲華人體驗教育年會上所做的有關體驗教育在臺灣十多年的發展演講,時間已經過去四五年,報告的內容對於今日華人體驗教育發展,由其是中國大陸體驗教育發展依然具有學習價值和指導意義,需要每一位華人體驗教育工作者去了解
  • 憂十二年基本教育 臺灣清華大學李家同盼基測
    圖片來源:臺「中央社」臺灣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17日說,十二年基本教育聚焦免試入學,學生壓力不會減輕,競爭力還可能大幅滑落大學教授和民眾在網絡發起聯署,捍衛孩子教育的選擇權、反對孩子當白老鼠,目前已有近7000人參與。17日下午邀請李家同演講,談論對十二年基本教育的疑慮與期許。
  • 臺灣之行---臺灣醫療教育初識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尤其是多媒體、網際網路技術的發明,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越來越多的採用新型的技術來輔助教學,比如,醫學教育中常常用到的教學視頻,但是上述技術的應用仍停留在老師主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而翻轉課堂通過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學生課下時間藉助網際網路多媒體等多種工具,充分利用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消化吸收知識,在上課時間專門深入的探討話題和創建豐富的學習機會,這樣一來,學生們積極參與知識建構
  • 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福建地處東海之濱,是臺灣同胞主要祖籍地,與臺灣淵源深厚。打造臺胞登「陸」的「第一家園」,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福建優勢獨特,同時也責無旁貸。  此外,福建省將進一步増強職業教育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能力,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來閩留學,在沿線國家建設海外職業教育培養培訓基地,面向當地員工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和學歷職業教育。到2022年,建成15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5個海外職業教育培養培訓基地。
  • 《2020智能教育發展藍皮書》發布 探索智能技術助力規模化因材施教...
    為探索解決這些問題,訊飛教育技術研究院在《2019智能教育發展藍皮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近年來國內基於技術開展個性化學習和因材施教的實踐探索,對智能教育背景下技術賦能的因材施教進行系統研究,撰寫了《2020智能教育發展藍皮書——人工智慧助力因材施教》研究報告。本報告作為「智能教育發展藍皮書」系列研究之一,聚焦於智能教育深入發展中的「人工智慧助力因材施教「這一主題進行深入探討。
  • 中國高校正在探索將「慕課」引入正規教育教學
    新華網武漢12月3日電(記者 俞儉)記者2日從武漢舉行的第十二屆教育技術國際論壇上獲悉,華中師範大學正在探索有組織的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慕課」)應用,從非正規教育引入正規教育教學中來,明年初有望推出。
  • 天津大學教育學院主辦的北京洪堡教育大會新時代職業技術教育發展...
    本站訊(通訊員 潘海生)近日,由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浙江工業大學中國職業教育發展與評價研究院共同舉辦的2018年北京洪堡教育大會新時代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研討會順利舉行。中華職業教育社黨組成員、副總幹事楊農、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秘書長,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張力,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中國職業研究所所長陳宇,廈門大學高教質評所所長史秋衡,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陳甬軍,全國機械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機械工業教育發展中心主任陳曉明,中國高教學會副秘書長王小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國際職業教育合作項目總監(香港)Margarinta Pavlova,臺灣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名譽理事長
  • 楊東平:臺灣教育的重建 ——臺灣教改20年的反思
    20年來的教改實踐,臺灣實行的教育改革措施非常之多,比較重大的如1990年推出國中(初中)畢業生自願就學方案,廢除高中考試,以減輕升學壓力;2001年聯考制度改革,即高考制度改革,實行多元化多渠道入學;放開對教科書的壟斷,實行教科書多元化;實施九年一貫制課程;基於建構主義理論開展的課程改革;中小學社區化改革,將資源、權力下放到學區,社區和家長共同參與學校建設;師資的多元化和自由化,教師資格完全放開
  • 【參學之行】-訪問臺灣名師名校,領略校園文化風採
    永安國民小學以有品格的生活態度、健康愉悅的生存能力、多元創新的生涯發展、行善服務的生命價值為目標,秉持成就每一位兒童自信、自立、共生、共榮的大未來全人教育理念。創意的牆磚丨手工的植物"飛向宇宙 浩瀚無限"有趣的十二星座課低年級:十二星座想像彩繪;中年級:十二星座熱縮片吊飾;高年級:十二星座多面體黃道星座課程。
  • 活動招募 | 和小路一起去臺灣訪學,探索自然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同時,臺灣同胞也是國內最早開始探索自然教育的人群之一,無論是農場經營、還是戶外探索經驗,包括小路在內,很多自然教育從業者也經常去那裡取經。我們將帶上這些小目標,深入了解臺灣本土的自然解說與自然課程:探訪以自然教育為主題的休閒生態農場與鄉村合作社;學習自然中心的解說裝置與步道設計;了解居民們自發維護的美好社區的秘密……等等,和一群同路人共學,在探索自然教育和成為「吃貨」的路上越走越遠~
  • 探索新技術革命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第五屆中國...
    10月24日-25日,第五屆中國教育智庫年會暨新技術革命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研討會在北京一零一中學召開,由中國教育智庫網與北京一零一中學合作共建的未來智慧校園研究中心在此次會議上正式揭牌成立。大咖暢談時代變遷與中國教育發展2020年是中國教育智庫聯盟成立的第五年,中國教育智庫聯盟執委會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北京師範大學原校長鍾秉林,中國教育智庫聯盟執委會副主席、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改革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牟延林
  • 探索優質發展 助推教育興區
    為服務於園區的高速發展,江津區珞璜實驗小學通過強師提質、文化引領、優化管理等系列舉措,以及注重養成教育、夯實科技教育等重點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在短短5年時間裡,便完成了從新建校到「窗口校」的跨越式發展。   「學校環境美,老師責任心強,孩子變化大,在這兒上學我放心!」
  • 奇卡中心全新升級轉型——瞳鑫教育臺灣兒童之家
    2018全新臺灣蒙特梭利課程升級來襲奇卡早教中心正式轉型為臺灣瞳鑫教育兒童之家6月份以後將再次【課程升級 品質升級】1.孩子在自由中探索,學會「工作」,不學而會。2.兒童之家擁有獨一無二的個性化教育方案,你的寶寶在兒童之家中將被得到充分的關注與尊重。3.培養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徹底摒棄「灌輸式」教學。4.激發孩子最大化的內驅動力,讓孩子愛上「學習」。
  • 煙臺芝罘區教體局與十二學教育籤署合作協議
    今後,雙方將通過「網際網路+」教育,實現網際網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全力推進芝罘區教育向優質均衡和現代化邁進。芝罘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芝罘區教體局與十二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為加速全區網際網路+教育的傳播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十二學是一家資深的網際網路+教育企業,長期專注於教學創新和基礎教育的改革
  • 探索未來教育發展之勢 未來的社會需要怎樣的人才?
    教育是國家大計,也是民生之基。教育要面向未來,面向未來的教育該是什麼樣?未來的社會需要怎樣的人才?30日,新華網邀請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全國知名高校、中小學校長、專家學者、國內知名教育機構負責人等在內的大咖匯聚一堂,以「解鎖未來」為主題,共同梳理2018年全年教育領域的重大政策、重大變革,探索未來教育發展之勢。「立德樹人,媒體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是記錄者、瞭望者,也是參與者、建設者。」
  • 講堂|陳延興:臺灣品德教育發展現況及課程實踐
    今天我主要談的是臺灣品德教育的發展歷程、現狀與困境以及課程實踐。臺灣目前用「品德教育」這一術語,主要是受到美國「新品德教育運動」的影響,強調「德行論」為主,但同時希望保有中華傳統文化,所以「品德教育」的意涵應為「品格與道德教育」。臺灣在1949—1987年「戒嚴」期間,教育政策略帶有政治導向。到1987年臺灣「解嚴」之後,教育領域發生了很多改變。
  • 「十二年一貫制教學」!順德第一中學教育集團成立!
    順德第一中學教育集團成立!實行「十二年一貫制」!順德一中作為順德教育的領頭羊,在探索義務教育共同體建設方面也是走在最前列,2016年順德一中與順德一中外國語學校實現了一體化辦學、2017年順德一中託管容桂實驗學校、2018年與京師勵耘學校合作共建辦學共同體,同時,也與區內一些高中
  • 臺灣地區創客空間與創客教育發展
    創客群體可能來自於藝術、工程、電子等各個專業領域,他們通常有較強的知識管理能力,有分享不同知識領域的創意,以交流思想為樂。如火如荼的創客運動(Maker Movement)正在啟動未來創新,加速區域經濟發展。文章結合對臺灣地區創客空間和創客教育的實地考察,分析了臺灣創客運動、創客空間及推動創客教育的舉措,系統闡釋了臺灣地區創客運動生態,並比較兩岸創客運動發展的差異,提出相關建議與思考。
  • 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與實踐 | 工學院領軍人才創新實踐教育模式探索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紮實推進新時代北大研究生教育發展,研究生院推出「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與實踐」系列報導,集中展示各院系在研究生培養方面的特色和成果,供相互學習借鑑交流,進一步推進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