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安全會議基金會報告: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正走向終結

2020-12-11 觀察者網

據人民日報2月16日報導,慕尼黑安全會議基金會2月13日發表年度報告,指出國際安全環境面臨二戰以來最脆弱的時刻,世界有可能正在邁向後西方時代。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正走向終結,非西方國家開始建構世界事務,與1945年以來的國際秩序形成一種平行甚至有時不利的新框架。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伊申格爾說,西方秩序從根本上被動搖了。

德國民眾示威抗議右翼黨派集會

研究報告

「自由民主國家」的民眾越來越不信任現有制度,認為它無法帶來積極解決方案

作為國際安全領域最重要的峰會,今年的慕尼黑安全會議將於2月17—19日舉行。這份題為《後真相、後西方、後秩序?》的報告將成為會議討論材料。報告指出,西方世界秩序的最基本支柱正在弱化。在「後真相」時代,「自由民主國家」很脆弱地受到錯誤信息影響。這些國家的民眾越來越不信任現有制度,認為它無法帶來積極解決方案,從而更加轉向國內,抵制全球化和開放。儘管西方政權看起來執政穩固,但它們幹預世界事務的意願和能力在下降。美國可能不再希望成為全球安全和公共產品的提供者,轉而追求單邊主義、甚至民族主義的外交政策。

報告指出了當前世界面臨的三大挑戰:首先是西方世界民粹主義和反全球化主義盛行。民粹主義政黨通過「後真相」世界裡的信息操控手段,煽動恐懼情緒,藉由選舉和全民公投,在10多個西方國家掌權或參政。即便在得票不多的國家,他們也成為政治議題的主導力量,從而迫使主流政黨採取不同的政治議程。這種民粹主義抬頭有其經濟原因。從2007年到2014年,工業化經濟體大多數民眾的收入停滯不前甚至顯著下降。反全球化主義背後也有文化原因。政治的「左右區分」越來越模糊,自由世界和民粹主義的兩極化越來越明顯。

其次,西方世界秩序出現裂痕。學者普遍認為二戰後和平秩序的主要基礎,即「自由民主」的傳播、自由貿易基礎上的經濟相互依賴和處理世界性事務的國際機構網絡,都遭到民粹主義的系統性挑戰。

第三大挑戰是後西方甚至後秩序時代的形成。報告提出了一系列疑問:未來的國際秩序將是什麼樣?是一種散亂的秩序下,地方霸權主義制定各自勢力範圍的遊戲規則?還是西方國家力圖維持西方秩序的核心價值和架構?誰能夠擔任公共產品的提供者,在有利於自身的基礎上也惠及他人?

歐洲學者

西方自由民主主義最大的威脅並非來自外部,而是來自西方社會內部

對於本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歐洲媒體十分關注,大都圍繞報告中所提「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正走向終結」這一觀點進行報導和評述。歐盟主流新聞網站「歐盟動態」14日發表題為《慕尼黑安全會議:後西方時代的開始?》一文,重點就報告中所認為的西方世界岌岌可危進行了報導。歐盟另一家主流新聞網站「歐盟觀察家」發表題為《世界處於「後西方時代」的邊緣》的文章,也把焦點對準了該報告中西方世界走向終結的觀點。

報導稱,該報告對歐盟如何走出困境有著清晰的規劃,報告主張歐盟應加強軍事力量,建立防務共同體,「只有這樣歐盟才能與美國這個超級強國競爭,並且對世界其他大國施加外交壓力」。報導引用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申格爾的話稱,「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也是歐盟的戰略必需品,因為它是對抗疑歐主義的唯一工具」。報告建議歐盟首先建立統一的武器系統,把目前歐盟成員國擁有的17個不同版本的坦克統一為一種坦克,但報導認為這個想法要變成現實是不容易的,因為歐盟各成員國對於防務一體化存在很大分歧。報導最後指出,儘管美國獨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最近發布民調結果顯示,歐洲民眾希望歐盟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但歐盟因為內部分裂而軟弱無力。

歐盟著名智庫「歐洲之友」歐洲與地緣政治研究部主任莎達·伊斯拉姆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的確是西方自由民主主義最為困難的時期,「在過去,西方自由民主主義的威脅來自外部,可現在最大的威脅竟來自西方社會內部」。去年歐洲議會就自由民主主義舉行了一個研討會,結果會上的氣氛非常壓抑,發言中以往洋洋自得的調門幾乎沒有了,聽到的大都是自我批評和深刻反省。

美國媒體

美國也不再是那個「將世界託在背上的鯨魚」,而成為了緊張局勢的發源地

彭博社的報導分析稱,在2017年,美國也不再是那個「將世界託在背上的鯨魚」,而成為了緊張局勢的發源地。目前,美國在全球的安全支柱作用已經變得無效,而這不僅僅源於川普帶來的不確定性。在一些國際性的危機中,美國無法為其做法自圓其說。比如,美國在敘利亞和烏克蘭問題上,不敢與俄羅斯正面對抗。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意識到,依靠美國的防務力量正變得越來越不可行。報導還稱,去年,全世界還在擔憂美國逐漸從全球安全事務中「抽離」,今年,人們的擔憂已經成了由於意識到美國主導的自由世界秩序正步向終結,而希望找到對全球安全事務重新安排的答案。即將舉行的2017年慕尼黑安全會議,將是繼蘇聯解體之後,會議參與者們第一次在無法看清未來的情況下,還要制定出新的全球安全戰略。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發表的社論則指出,2017年慕尼黑安全報告主要關注的是在美國和歐洲正在形成的「恐懼軸心」。民粹主義領導人正在利用選民對不安全的環境和對恐怖主義、移民和全球經濟的不滿而異軍突起。一些國家的領導人威脅要拋棄許多已建立的聯盟和貿易協議,可能侵蝕西方的合作支柱。這些趨勢正在締造「最大的不可預測性」。社論還分析道,歐盟和美國目前都在改變其關於恐怖主義、移民和貿易的政策,這些領域的迅速變化對民粹主義政黨的興起產生了重要影響。

(人民日報駐德國記者 管克江 本報駐比利時記者 任彥 本報駐美國記者 高石)

相關焦點

  • 中國之治終結西方時代:一本書讀懂中國將如何引領世界
    《中國之治終結西方時代》一本書讀懂中國將如何引領世界。開啟盛世中國之路,引領全球治理航向,在後西方時代,中國之治將重塑全球政治經濟格局。這對國際秩序的未來意味著什麼?中國會引領全球嗎?人類是走向一個衝突頻繁的世界,還是一個西方主導地位終結、人類更加和平的世界?世界多極化走到今天,新勢力已全面崛起,其中的核心是中國復興。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的輝煌成就對全球秩序產生了廣泛和系統影響,中國方案也讓世界更多傾聽到東方的聲音,中國已成為唯一一個能夠挑戰西方領導秩序的國家。後西方時代真正到來。
  • 聚焦變化中的世界秩序拼圖
    【特別關注】      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安全會議(簡稱慕安會)近日在德國慕尼黑的巴伐利亞莊園酒店落下帷幕。素有「防務領域的『達沃斯論壇』」之稱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一直是洞察國際關係走向的一個「觀察哨」。第55屆慕安會以「倡導國際合作,維護多邊主義」為主題。
  • 0歲G7是否會走向終結 恐難主導世界新規則
    重新變成「西方俱樂部」 恐難主導世界新規則0歲G7是否會走向終結當地時間2014年3月24日,荷蘭海牙,七國集團(G7【環球時報綜合報導】「8–1<7」,美歐等西方七國首腦在荷蘭海牙舉行的會議上決定將俄羅斯開除出八國峰會,但德國新聞電視臺這個國際戰略大算式,反映出西方對剩下來的G7影響力可能會越來越弱的擔憂。這個為應對石油和經濟危機而成立的「富國俱樂部」,經濟上的光環早在世界金融危機後就被G20搶光。
  • 馮紹雷:我們正在經歷的,是世界秩序過渡期的一場綜合性全面危機
    我們看到的所謂全球範式轉型,首先,是內部結構,從學習西方轉向新興國家追求自主性,外交戰略從合作主導走向合作競爭並存,而後世界秩序從G7到G20的變化,這是一個範式性的轉型,從規則、行為方式到基本結構都有了根本性變化。令人不安的是,範式變化當前正在失控。這與下面一個問題有關,即轉型期的第二個特點,力量對比出現重大轉折。這個方面最為關鍵的因素,是西方從登峰造極開始走向衰落。
  • 傅瑩談西方對華複雜態度,應改變中國聲音較弱情況|中國綠髮會:社會...
    按/Tammy 審/wendy 編/Angel原標題:傅瑩:在慕安會感受西方對華複雜態度我剛剛應邀出席了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有幾點印象和體會與大家分享。一、歐洲反思西方地位和作用,尋求超越困境、自我更新。2020年2月10日發布的年度《慕尼黑安全報告》題目是「西方的缺失」(Westlessness),從歐洲人的視角討論了「西方」作為一戰後最重要的地緣政治中心,是否正在衰落?
  • 王毅在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演講(中英)
    2020年2月15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德國出席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並發表題為《跨越東西差異,踐行多邊主義》的演講。今年慕尼黑安全報告的主題是「西方缺失」,這反映了歐美國家認識世界的一種視角。
  • 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蓬佩奧對拉夫羅夫公然挑釁,讓現場外交官驚訝
    2020年2月14日,第56屆慕尼黑國際安全會議在德國慕尼黑召開,當會議的開幕式結束後,發生了一個小插曲,令參與會議的各國代表詫異不已。當時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和美方國務卿蓬佩奧在開幕式結束後,進行了簡短的溝通。
  • 睡前聽力|傅瑩在第53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英文發言全程
    當地時間18日,中國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瑩應邀出席第53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並參加「東亞安全與朝核問題」分論壇的討論。作為當天討論的「引子」,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所長奇普曼介紹了該所關於全球軍事能力的年度評估報告。
  • 專訪:「西方缺失」是困擾美歐關係的癥結——訪波恩大學全球研究...
    新華社德國慕尼黑2月15日電專訪:「西方缺失」是困擾美歐關係的癥結——訪波恩大學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學武新華社記者沈忠浩 嚴鋒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慕安會)14日至16日在德國慕尼黑舉行,會議主題「西方缺失
  • 紐約時報:美國在世界新秩序中的位置
    有意入主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的兩位候選人正在說服美國人:他們的國家仍然是全球秩序的主宰者。羅姆尼最近宣稱:「這個世紀肯定是美國的世紀。」歐巴馬總統不甘落後,他在國情諮文中說:「誰要是說美國在走向衰落……誰就是在胡說八道。」 羅姆尼和歐巴馬可能有點兒誇大其詞,但他們說的大體不錯。
  • 尼爾·弗格森、扎卡裡亞: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已經終結了嗎?
    西方知識界開始反思,美國主導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是否已經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這場為時1個多小時的辯論在自由主義氛圍濃鬱的多倫多展開,對陣雙方分別是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和CNN評論員法裡德·扎卡裡亞。前者持正方立場,認為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已經終結,後者的觀點則針鋒相對。
  • 北大教授: ​我們正親眼目睹新舊「世界帝國」秩序的大轉折 | 文化縱橫
    在西方政治思想譜系中,從文藝復興到宗教改革,從科學革命到啟蒙運動,西方現代思想史的每一次思想運動都在推動現代主權國家理論的形成和完善,而圍繞主權國家建構形成的社會科學體系至今仍支配著我們的學科知識分類。中國知識界自晚清以來也經歷了一次全面而徹底的思想轉變,開始以近現代西方政治思想來建構和想像世界的政治秩序。
  • 江西省人民政府 工作動態 王毅在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演講...
    2020年2月15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德國出席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並發表題為《跨越東西差異,踐行多邊主義》的演講。演講中英文對照如下:跨越東西差異,踐行多邊主義——王毅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在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演講            (2020年2月15日,慕尼黑)
  • 王毅在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演講(雙語全文)
    當地時間2020年2月15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德國出席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並發表題為「跨越東西差異、踐行多邊主義」演講。
  • 資政|大變革中的新世界秩序願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尤其是冷戰之後,在美國主導下建立的自由主義民主的世界秩序被稱為「自由世界秩序」。從世界秩序的形成到正在發生的大變革,意味著世界秩序變革的動力在於支配性大國的國內政治或者大國治理能力。中國崛起改變了既有的結構性關係,而其他非西方國家內部的治理亂象、美國孤立主義所挑戰的「自由世界秩序」,都是因為支配性國家的治理能力的衰變。
  • 殷之光| 國際主義:從第三世界獨立歷史出發的普遍性世界秩序敘事
    截至此刻,按照美國的意願,剛開始一天半的萬隆會議,已經將「反殖民」這一議題拆解成為「反對共產主義擴張」和反對「舊西方」兩個主題。這種表述使得原本在尼赫魯等人設計下,試圖通過中立主義(Neutralism)來表達的反霸權主義新世界理想,一步步走向以反對舊霸權為名,樹立新霸權為實的舊世界道路。然而,萬隆會議的進程最終並未被這種霸權意志所決定。
  • 「五常峰會」要來了:將討論未來世界秩序
    俄羅斯《觀點報》網站5日發表文章認為,暫定於9月召開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領導人會議,將開啟有關未來世界秩序的討論。文章編譯如下: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領導人會議將於9月在紐約首次召開。在俄羅斯總統普京召集大國元首開會的想法得到美國總統川普的支持後,這幾乎已成定局。同時,另一場非正式的「五國峰會」或將提前舉行。
  • 瞭望|結構性危機推動西方民粹主義威權化
    2020年註定要在人類災難史、抗疫史乃至政治史、經濟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21世紀的國家治理與全球秩序也將因這場疫情而發生重大改變。疫情帶來經濟衰退、貧困加劇、失業率驟升等衍生危機,考驗著各國政府的危機應對能力和國家治理能力。在此背景下,已喧囂多年的西方民粹主義發生了怎樣的改變,關係到西方乃至世界的未來走向。
  • 英美主導起草西方氣候密約曝光發展中國家憤怒
    英美主導起草西方氣候密約曝光發展中國家憤怒 來源:人民網 2009年12月10日08:44   據英國《衛報》9日報導,一份由英國、美國和丹麥主導秘密準備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政治聲明草案
  • 【國際秩序研究】於濱:中俄與「自由國際秩序」之興衰
    冷戰以後,中俄對「自由國際秩序」在不同的政策領域採取了不同的對接方式,也導致了不同的結果:中國的長期穩定崛起,以及俄羅斯與西方日益走向對抗。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對所謂「自由國際秩序」損害最大的,恰恰是處於巔峰狀態、對外擴張無度的西方本身。對中俄來說,「自由國際秩序」的困境,需要國際社會集體努力來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