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兩國共同的悲劇:元帥貝當前半生是民族英雄,後半生成為國賊

2020-12-14 絕對軍視

1945年7月23日,法國最高法院以叛國罪、協助納粹罪、破壞英法同盟等五項罪名判處了亨利·菲利普·貝當死刑。坐在被告席上的貝當一言不發,此時他的思緒似乎回到了1918年11月19日,那一天,貝當被授予法軍元帥軍銜,享受無數人的愛戴,那時候,沒有人將貝當與叛國者聯繫起來。

被告席上的貝當

那麼,貝當是如何成為法國人民的民族英雄,又是怎樣墮落成一個叛國者呢?

1856年,貝當出生在法國北部的一個貧農家庭,他的叔叔曾經是拿破崙戰爭期間法軍的隨軍牧師,經常給年幼的貝當講述自己從軍時的故事。從此,法蘭西帝國的光輝事跡深深印刻在了貝當的腦海中。

1871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慘敗,整個法國都被羞恥感籠罩,聽著拿破崙徵戰四方的故事長大的貝當更是義憤填膺,立下了從軍的志向。1876年,二十歲的貝當考入聖西爾軍校,開啟了他近七十年的軍旅生涯。

聖西爾軍校是法國最著名的軍校

畢業後的貝當被授予少尉軍銜,前往阿爾卑斯地區服役。19世紀末的法軍十分崇尚進攻理論,該理論認為只有全面進攻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但是貝當認為,由於機槍的誕生和發展與工事構建水平的提高,盲目進攻只能徒增傷亡。貝當的理論被當時的法軍主流軍官認為是膽小和怯懦,加上貝當為人耿直,得罪了不少人,因此升遷十分緩慢,直到58歲還只是一名上校團長。

照這個勢頭發展,貝當很可能會再熬幾年資歷後退休。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改變了貝當的命運。1914年8月,貝當指揮的團被擴編成旅,貝當升任準將旅長。在馬恩河戰役中,法軍其他部隊都盲目向德軍發動衝鋒,結果連德軍陣地都沒摸到就大片大片的死在了德軍的機槍和霰彈炮下。德軍試圖趁著法軍傷亡慘重發動反擊,但是貝當並沒有跟著其他部隊一樣盲目衝鋒,而是堅守陣地。前來進攻的德軍沒有預料到會有這麼一支未受損失的法軍仍在堅守,一時間損失慘重,不得不暫停了攻勢。由於在極端不利的狀況下守住了陣地,馬恩河戰役又被英法聯軍宣傳為"馬恩河奇蹟"。

馬恩河戰役示意圖

貝當就此一戰成名,走上了升遷的快車道。他先是被提拔為第六師師長,緊接著又升任第三十三軍中將軍長,到了1915年2月,他又成為第二軍團司令,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從上校成為上將,創造了升遷奇蹟。

1916年2月21日,德軍集結重兵攻擊法國要塞、巴黎門戶凡爾登,由於法軍總司令霞飛錯誤地預判了德軍主攻方向,造成凡爾登防禦空虛。短短幾天,德軍就在佔領了凡爾登的多個要地。眼看凡爾登危如累卵,法國政府緊急調遣貝當前去救火。

貝當2月24日到達凡爾登要塞後,形勢已經非常危急,要塞防線已出現多個缺口,部分要地也被德軍奪取。貝當經過觀察後指出,凡爾登的局勢雖然危險,但是法軍仍有勝算,於是他提出了"敵人不會通過"的口號鼓舞士氣,並進行了一系列部署:首先集中兵力,放棄了部分已經被德軍三面包圍的陣地,接著又組織了督戰隊,杜絕士兵逃跑。同時,貝當還修整公路,加強了後勤補給力度。經過兩個多月的苦戰,法軍終於成功保衛住了凡爾登。

凡爾登戰役因其極為殘酷

這一戰證實了貝當防禦作戰理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正確性,法國總統為了表彰他的功績,專門設宴招待他,並繼續提拔他為西線法軍總司令。法國人民也對他感恩戴德,尊稱他為"法蘭西的救星"。

1917年4月,法軍在尼市爾將軍的指揮下再次向德軍發動了盲目進攻,最終被魯登道夫擊敗,傷亡十二萬多人。這場戰敗引發了法軍士兵的怒火,他們痛斥軍官無能,拒絕執行命令。5月15日,法國緊急升任貝當為法軍總司令,處理譁變。

佩戴總司令禮帽的貝當

貝當對譁變採取了拉打結合、抓大放小的方針。他先號召各級部隊"多用鋼鐵,少流鮮血",改變原來的"排隊槍斃"的戰術。接著,他組織了督戰隊,抓捕逃跑和拒絕執行命令的士兵,但是只處理帶頭人,其餘士兵則不追究。最後,他又深入前線,走訪基層部隊,甚至還拍攝了一系列貝當在戰壕中和士兵一起躲避德軍炮擊的照片,用作宣傳。

經過貝當這三板斧,法軍的譁變迅速被平定了下來。在這之後貝當繼續指揮法軍作戰,直到一戰最終勝利。貝當本人則在1918年11月19日被授予法軍元帥軍銜。

一戰結束後,貝當一度擔任陸軍部長一職。由於一戰西線的絕大多數戰鬥都爆發在法國境內,因此法國承受了巨大的損失。在這樣的背景下,貝當先是把自己的戰略防守理論發揮到了機制,主張建立建立龐大的防線,消極防禦,接著又提出了外圍防守理論,如果德國再與法國爆發戰爭,一定要把德軍阻擋在盧森堡、比利時和荷蘭,避免其進入法國境內。因此他極力推進馬奇諾防線的修建。

馬奇諾防線的一角

一戰結束後,法國一心想肢解德國,永絕後患,但是英美擔心法國在歐洲一家獨大,百般包庇、扶持德國。眼看著法國用一代青年的血肉爭取來的勝利成果被英美奪走,法國人民開始對英美產生了強烈的牴觸情緒,整個社會都開始認為法國為一戰所做的犧牲毫無意義,因此消極避戰的思想籠罩了法國各個階層,貝當也不例外。

1940年5月,德軍閃擊法國,馬奇諾防線被德軍繞過,不攻自破,各地法軍望風而降。眼看局勢十分惡劣,法國政府在6月中旬緊急任命已是84歲高齡的貝當為總理,希望他能夠力挽狂瀾。但是此時的局勢已經不是憑藉一人之力能扳回來的。貝當在上臺次日便向德國提出了停戰請求。

德軍經過巴黎凱旋門

6月25日,法國正式向德國投降,儘管德國提出了極為苛刻的條件,如將法國三分之二的國土割讓給德國、法國政府在政治、軍事、經濟、外交和文化方面均與德國保持一致、法軍只允許保留十五萬陸軍和五萬海軍,且均由德軍指揮等。但是在貝當的授意下,法國代表還是籤署了投降書。而法國遞交投降書的地點正是一戰時德國遞交投降書的地點。

由於貝當在投降時十分配合,德國人便任命他為傀儡政府—維希法國的領袖。在領導法國維希政府期間,貝當組織了偽軍幫助德軍作戰,並配合德軍鎮壓法國境內的猶太人,助紂為虐。儘管身為名義上的法國領袖,但是維希法國的大權掌握在希特勒手上,貝當只是一個傀儡而已。

希特勒接見貝當

1944年8月,盟軍解放巴黎,德軍將貝當等維希法國的高層押解至德國,後又送往瑞士。1945年4月底,窮途末路的貝當向法國臨時政府投降。法國臨時政府隨即組織了最高法院來審理貝當,在二十多天的審判中,貝當始終一言不發。最終法國最高法院判處貝當死刑,然而戴高樂則特赦貝當,改判終身監禁。1951年,95歲的貝當死在獄中,結束了自己充滿爭議的一生。

貝當從民族英雄墮落為叛徒,不僅是自己個人的悲劇,更是當時的歐洲局勢造成的,是法國乃至英法兩國共同的悲劇。

相關焦點

  • 法國元帥菲利普·貝當:前半生是英雄,後半生是戰犯
    這位法國歷史中具有傳奇色彩人物的前半生是在默默無聞中度過的,貝當所推崇的防禦型戰略在一戰之前並不為主流所接納,相反福熙提倡的進攻戰略倍受推崇。1914年一戰爆發前夕,58歲的貝當也只是上校團長。一戰期間,貝當實現了人生的最大的飛越,他的塹壕戰法和防禦戰略理論在歐洲戰場上大放光彩。
  • 重新修好英法兩國關係
    卻說聖若爾熱夫人等亨利埃特的後宮成員回到法京巴黎,向路易國王和瑪莉太后哭訴了御妹娘娘在英國的遭遇以及英王的粗暴。路易聽了臘了臉不說話。太后早已勃然大怒,衝法主埋怨道:「你的親妹妹在英國受盡委屈,而且查理還將法英和親條約視若無物,你這個法蘭西國王就這麼一言不發嗎?」
  • 英法兩國的恩恩怨怨
    西方歷史上,英法兩國可以稱得上是一對冤家。數百年來,局勢風雲變幻,兩國分分合合,恩怨無數。接下來,讓我們了解一下英法兩國歷史上的恩怨情仇吧。英法兩國是西方世界的傳統強國,自中世紀開始就一直摩擦不斷,甚至戰火紛飛。
  • 英法兩國,為何能從百年世仇到好基友?
    文|小河對岸 在西方歷史上,英法兩國可以稱得上是一對冤家。在中世紀時期,英法兩國就因法國王位繼承問題,而互相啃咬了一百多年(1337年-1453年),堪稱世界史上最長的戰爭。自大航海時代開啟,英法兩國又將目光瞄上海外,並先後取代了葡、西、荷等國的海上霸權地位,而進入了英法兩國的爭霸史。
  • 一生經歷坎坷,及民族英雄和叛徒於一身的法國元帥
    法國元帥、維希法國國家元首、總理。一生頗為坎坷,集民族英雄和叛徒於一身。1878年畢業於聖西爾軍校。1888年畢業於高級軍事學校。曾任該校戰術教官,強調防禦,反對盲目進攻。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任旅長、師長、軍長、集團軍司令,先後參加馬恩河戰役和阿拉斯、香檳等戰役。1916年2-5月任凡爾登要塞司令,取得凡爾登戰役的勝利。後任中央集團軍群司令、西線法軍總司令。
  • 前半生山重水複,後半生柳暗花明.
    有人說:人字有兩筆,一筆寫前半生,一筆寫後半生。前半生生根、發芽、開花;後半生結果、收穫、儲藏。
  • 為什麼英法兩國看對方不順眼?纏鬥了幾百年,現在卻成為好基友
    在歐洲眾多國家中,有那麼兩塊版圖,在近百年的歷史上是令人矚目的焦點,他們帶領各自的國家各領風騷一段時間,成為歐洲的榮光。英國的娛樂文化、體育產業甚至英國的王室我們都耳熟能詳,法國的浪漫巴黎、文藝片等等讓我們魂牽夢縈,這是兩個讓人時常掛念的美好國度。
  • 《貝葉掛毯》與英法關係
    英國脫歐,法國總統馬克龍新近突發奇想,在第35屆法英首腦會晤中提出將法蘭西國寶《貝葉掛毯》(la tapisserie de Bayeux)出借給英國展覽。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欣然接受,譽之為「非凡之舉」,說:「這將翻開倫敦跟巴黎文化與科學交往關係的新篇章」。
  • 二戰時,他是法國元帥,卻主動投降德國,結局如何?
    時任法國陸軍元帥的亨利·菲利浦·貝當,推行了消極的戰略政策,並鎮壓了法國民眾的愛國活動。那麼,法國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後,貝當的結局如何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貝當先後擔任了旅長、師長,最後成為了集團軍的司令。參過了馬恩河、阿拉斯等戰役,並贏得了凡爾登戰役。同時,在任法軍總司令期間,平息了法軍的叛亂。
  • 悲劇!華羅庚掙扎在數學與政治夾縫中的後半生
    > ‍‍‍‍‍‍‍華羅庚在數學與政治夾縫中‍‍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的一生,以1950年回國為界,呈現出前後半生鮮明的對比
  • 法英舉行足球賽向恐襲遇難者致敬 兩國首腦將出席
    摘要:據外媒報導,法國足協12日宣布,為了向倫敦和曼徹斯特恐怖襲擊遇難者致敬,英法兩國足球隊13日晚21點將在巴黎法蘭西體育場舉行友誼賽。據法國總統府消息,法國總統馬克龍和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將到法蘭西體育場共同出席這個儀式,並觀看這場為英國恐襲遇難者舉行的友誼比賽。
  • 此國曾是歐洲霸主,卻一蹶不振淪為配角,至今仍被英法排擠打壓
    縱觀歷史,近現代主要的大國和強國基本都出自歐洲,比如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海洋時代強國,以及後來湧現的英法德等帝國主義列強。雖然如今歐洲各國的國際影響力逐漸衰落,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實力依然不可小覷,尤其是曾經的歐盟「三駕馬車」,英、法、德三國要是聯合起來,幾乎可以一統歐洲,連美國都不敢與其翻臉。
  •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為什麼都是英法兩國聯合打德國?
    德國沒有崛起前,英、法分別是世界殖民帝國的老大和老二。在全世界範圍內,除了美洲大陸之外,其餘五大洲的財富分配權,幾乎就是這兩位說了算。而德國當時還只是小弟,看英國臉色行事的末流帝國主義。德國崛起後,綜合國力遠超英法兩國。
  • 一戰戰敗國德國,憑什麼比英、法等國快速崛起?
    甚至比身為戰勝國的英、法兩國還要快? 面對這方面的問題,慕慕查閱史書,再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等多各方面來進行一下分析: 一、從政治方面分析 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後,世界開始平息,世界各國在這個舞臺上的地位、戰利品開始被重新排名,在這過程中,它們還建立了「凡爾賽體系」,並且進入了一個短暫的和平期。
  • 十首釋然詩詞:前半生拿得起,後半生放得下
    我們用整個的前半生去拿得起,也將用全部的後半生去放得下。俯仰無愧天地,心內安然,甚好。前半生拿得起,後半生放得下。風起時,笑看落花,風停時,淡看天邊,懂得放下,生命才會愈加完美。後半生,一蓑煙雨任平生。
  • 法國名將福煦:史上唯一擁有三個國家元帥軍銜的人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崇拜拿破崙。他們給福煦講了許多拿破崙的故事,讓這位小小少年,變成了拿破崙的「粉絲」。果不其然,福煦耳濡目染之下,很小就喜歡閱讀軍事有關的書籍。當他長大後,進入了炮兵學校,成為一名經驗豐富的技術專家,還被巴黎炮兵委員會吸收為成員。1908年,福煦被任命為法國聖西爾軍事學院院長。
  • 張良:前半生拿得起,後半生放得下.
    前半生不猶豫,後半生才能不後悔。年輕的時候的成長,總是從一次又一次的錯誤開始的。即便是輸了,也認了,起碼不後悔。因為,前半生你有足夠的時間去積累人生的厚度,才能在後半生來臨的時候創造人生的高度。其實,張良和劉邦是舊相識,當年劉邦能成為入關滅秦的急先鋒,就是張良出的主意。可等到他正式投靠劉邦時,兩人早就過了不惑之年。好不容易安穩下來的張良又經歷了一次逃亡,而劉邦剛剛遭遇「鴻門宴」上的驚魂未定,被項羽攆到西垂之地巴蜀。眼看著前半生就要沒了,這兩個中年男人的事業卻依然有些望不到頭。
  • 前半生,蘇軾;後半生,蘇東坡
    年少時,總以為蘇軾蘇東坡不是一個人,後來,越了解他越發現,前半生,是蘇軾;後半生,才是蘇東坡。1057年,20歲的蘇軾進京趕考。主考官是大文豪歐陽修,參加考試的學生有蘇軾、蘇轍,還有張載、程顥、程頤、曾鞏、曾布、呂惠卿、章惇、王韶。這一屆科考,因此被稱為「千年科舉第一榜」。
  • 打破清朝大門的英法聯軍又來了,英法兩國將進軍南海攪和亞太
    一百多年前用炮艦打破國門,逼迫清政府籤下屈辱賣國協議的的「英法聯軍」又來了!英國政府稱將派遣航母編隊部署亞太,而法國也有意和美日來我國東海舉行聯合軍演,澳大利亞也有意跟隨美國。看看,美英日法澳,不僅是英法聯軍,當年的「八國聯軍」又來了,這群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糾集海軍艦隊進軍南海攪和亞太,我國該如何應對。平常都是美日在我國周邊軍演騷擾,這次英法兩國參與還是近年來頭一回。西方歐美聯合,明顯是針對我國。專家認為,法國軍隊加入美英日三國位於東海的演習,是要向中國發出牽制信號,要遏制中國。
  • 英法兩國本身能合併成一個超級強國,為什麼英國要拒絕了合併呢?
    英法之間的合併就不了了之了,但法國在1957年推動了歐洲大陸的6個國家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也就是現在歐盟的雛形。這6個國家分別是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