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7月23日,法國最高法院以叛國罪、協助納粹罪、破壞英法同盟等五項罪名判處了亨利·菲利普·貝當死刑。坐在被告席上的貝當一言不發,此時他的思緒似乎回到了1918年11月19日,那一天,貝當被授予法軍元帥軍銜,享受無數人的愛戴,那時候,沒有人將貝當與叛國者聯繫起來。
那麼,貝當是如何成為法國人民的民族英雄,又是怎樣墮落成一個叛國者呢?
1856年,貝當出生在法國北部的一個貧農家庭,他的叔叔曾經是拿破崙戰爭期間法軍的隨軍牧師,經常給年幼的貝當講述自己從軍時的故事。從此,法蘭西帝國的光輝事跡深深印刻在了貝當的腦海中。
1871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慘敗,整個法國都被羞恥感籠罩,聽著拿破崙徵戰四方的故事長大的貝當更是義憤填膺,立下了從軍的志向。1876年,二十歲的貝當考入聖西爾軍校,開啟了他近七十年的軍旅生涯。
畢業後的貝當被授予少尉軍銜,前往阿爾卑斯地區服役。19世紀末的法軍十分崇尚進攻理論,該理論認為只有全面進攻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但是貝當認為,由於機槍的誕生和發展與工事構建水平的提高,盲目進攻只能徒增傷亡。貝當的理論被當時的法軍主流軍官認為是膽小和怯懦,加上貝當為人耿直,得罪了不少人,因此升遷十分緩慢,直到58歲還只是一名上校團長。
照這個勢頭發展,貝當很可能會再熬幾年資歷後退休。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改變了貝當的命運。1914年8月,貝當指揮的團被擴編成旅,貝當升任準將旅長。在馬恩河戰役中,法軍其他部隊都盲目向德軍發動衝鋒,結果連德軍陣地都沒摸到就大片大片的死在了德軍的機槍和霰彈炮下。德軍試圖趁著法軍傷亡慘重發動反擊,但是貝當並沒有跟著其他部隊一樣盲目衝鋒,而是堅守陣地。前來進攻的德軍沒有預料到會有這麼一支未受損失的法軍仍在堅守,一時間損失慘重,不得不暫停了攻勢。由於在極端不利的狀況下守住了陣地,馬恩河戰役又被英法聯軍宣傳為"馬恩河奇蹟"。
貝當就此一戰成名,走上了升遷的快車道。他先是被提拔為第六師師長,緊接著又升任第三十三軍中將軍長,到了1915年2月,他又成為第二軍團司令,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從上校成為上將,創造了升遷奇蹟。
1916年2月21日,德軍集結重兵攻擊法國要塞、巴黎門戶凡爾登,由於法軍總司令霞飛錯誤地預判了德軍主攻方向,造成凡爾登防禦空虛。短短幾天,德軍就在佔領了凡爾登的多個要地。眼看凡爾登危如累卵,法國政府緊急調遣貝當前去救火。
貝當2月24日到達凡爾登要塞後,形勢已經非常危急,要塞防線已出現多個缺口,部分要地也被德軍奪取。貝當經過觀察後指出,凡爾登的局勢雖然危險,但是法軍仍有勝算,於是他提出了"敵人不會通過"的口號鼓舞士氣,並進行了一系列部署:首先集中兵力,放棄了部分已經被德軍三面包圍的陣地,接著又組織了督戰隊,杜絕士兵逃跑。同時,貝當還修整公路,加強了後勤補給力度。經過兩個多月的苦戰,法軍終於成功保衛住了凡爾登。
這一戰證實了貝當防禦作戰理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正確性,法國總統為了表彰他的功績,專門設宴招待他,並繼續提拔他為西線法軍總司令。法國人民也對他感恩戴德,尊稱他為"法蘭西的救星"。
1917年4月,法軍在尼市爾將軍的指揮下再次向德軍發動了盲目進攻,最終被魯登道夫擊敗,傷亡十二萬多人。這場戰敗引發了法軍士兵的怒火,他們痛斥軍官無能,拒絕執行命令。5月15日,法國緊急升任貝當為法軍總司令,處理譁變。
貝當對譁變採取了拉打結合、抓大放小的方針。他先號召各級部隊"多用鋼鐵,少流鮮血",改變原來的"排隊槍斃"的戰術。接著,他組織了督戰隊,抓捕逃跑和拒絕執行命令的士兵,但是只處理帶頭人,其餘士兵則不追究。最後,他又深入前線,走訪基層部隊,甚至還拍攝了一系列貝當在戰壕中和士兵一起躲避德軍炮擊的照片,用作宣傳。
經過貝當這三板斧,法軍的譁變迅速被平定了下來。在這之後貝當繼續指揮法軍作戰,直到一戰最終勝利。貝當本人則在1918年11月19日被授予法軍元帥軍銜。
一戰結束後,貝當一度擔任陸軍部長一職。由於一戰西線的絕大多數戰鬥都爆發在法國境內,因此法國承受了巨大的損失。在這樣的背景下,貝當先是把自己的戰略防守理論發揮到了機制,主張建立建立龐大的防線,消極防禦,接著又提出了外圍防守理論,如果德國再與法國爆發戰爭,一定要把德軍阻擋在盧森堡、比利時和荷蘭,避免其進入法國境內。因此他極力推進馬奇諾防線的修建。
一戰結束後,法國一心想肢解德國,永絕後患,但是英美擔心法國在歐洲一家獨大,百般包庇、扶持德國。眼看著法國用一代青年的血肉爭取來的勝利成果被英美奪走,法國人民開始對英美產生了強烈的牴觸情緒,整個社會都開始認為法國為一戰所做的犧牲毫無意義,因此消極避戰的思想籠罩了法國各個階層,貝當也不例外。
1940年5月,德軍閃擊法國,馬奇諾防線被德軍繞過,不攻自破,各地法軍望風而降。眼看局勢十分惡劣,法國政府在6月中旬緊急任命已是84歲高齡的貝當為總理,希望他能夠力挽狂瀾。但是此時的局勢已經不是憑藉一人之力能扳回來的。貝當在上臺次日便向德國提出了停戰請求。
6月25日,法國正式向德國投降,儘管德國提出了極為苛刻的條件,如將法國三分之二的國土割讓給德國、法國政府在政治、軍事、經濟、外交和文化方面均與德國保持一致、法軍只允許保留十五萬陸軍和五萬海軍,且均由德軍指揮等。但是在貝當的授意下,法國代表還是籤署了投降書。而法國遞交投降書的地點正是一戰時德國遞交投降書的地點。
由於貝當在投降時十分配合,德國人便任命他為傀儡政府—維希法國的領袖。在領導法國維希政府期間,貝當組織了偽軍幫助德軍作戰,並配合德軍鎮壓法國境內的猶太人,助紂為虐。儘管身為名義上的法國領袖,但是維希法國的大權掌握在希特勒手上,貝當只是一個傀儡而已。
1944年8月,盟軍解放巴黎,德軍將貝當等維希法國的高層押解至德國,後又送往瑞士。1945年4月底,窮途末路的貝當向法國臨時政府投降。法國臨時政府隨即組織了最高法院來審理貝當,在二十多天的審判中,貝當始終一言不發。最終法國最高法院判處貝當死刑,然而戴高樂則特赦貝當,改判終身監禁。1951年,95歲的貝當死在獄中,結束了自己充滿爭議的一生。
貝當從民族英雄墮落為叛徒,不僅是自己個人的悲劇,更是當時的歐洲局勢造成的,是法國乃至英法兩國共同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