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時候,魏國有一位大臣叫做劉曄,因為總能對國家大事提供建議,無論是兩國交戰還是民生發展,因此非常受魏明帝的器重。往往他的話都能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被人嫉妒,被人到皇帝那裡去告狀。有人對皇帝說,可以用相反的話來試探他,如果他的意思和皇帝的不同,那就說明他是正直的人,如果相同就是逢迎上意。魏明帝聽從了他的意見,結果證明,他果然是刻意的逢迎皇帝。正是因為如此,劉曄被免去官職。並憂憤而死。用資治通鑑的話來說,劉曄如果能夠更穩重一些。是有希望成為國之幹臣的。
有很多人都覺得要做個聰明人,這樣可以得到很多的利益。趨利避害這是人的本性,這沒有什麼錯。在大多數歷史時期,正是靠著自己的本能才為自己取得了一席之地。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現實無數次告訴我們,很多決定歷史的人物待人接物都是樸拙為主。有很多人可能會問這樣會不會對事業的發展不利。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正是因為樸素,所以這些歷史人物攢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前幾年有一本很火的網絡小說。一個剛剛踏入修行世界的少年,用一招笨劍結下了當世頂級高手的劍招。很多人並不理解。少年先天不足,經脈受損,按理來說是不可能做到這件事情,但是正是因為心思單純,認死理,他才學會了很多人都學不會的笨劍。正是靠著笨少年的笨劍,才保護了一位重要人物的性命,改變了天下局勢。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大智若愚。很多時候不爭也就是爭。正如上善若水一樣,海納百川就是因為她從來不爭什麼。
聰明反被聰明誤。有時候我們不是不明白事理,而是總認為自己了解的就是真理。其實,這個世界上哪有那麼多真理呢?又不是在科學領域,在人文社科領域的道理又有哪一個能萬古不變呢?而且,就算真的有真理存在,那也需要很多年的修行才能做到。而很多人在剛踏入社會的時候,就覺得自己領悟的一點點道理。對於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情況都能起到作用。這又怎麼可能呢?人生本來就是一場修行,怎麼能認為自己可以一下子頓悟呢?
巧偽也好,樸拙也好,都是一種處世哲學。而最重要的就是守著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