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 記者 陳俊嶺)訊, 與公募基金規模連創新高步調趨同的是,近幾個月,私募基金管理也在不斷地刷新著規模數據。
來自中國基金業協會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5月底,協會存續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4584家,存續備案私募基金85700隻,較上月增加318隻,環比增長0.37%;管理基金規模14.35萬億元,較上月增加102.48億元,環比增長0.07%。
從從業人數上看,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從業人員管理平臺完成註冊的全職員工14.80萬人,較上月增加1251人,環比增長0.85%;其中,取得基金從業資格的員工13.61萬人,較上月增加396人,環比增長0.29%。
從私募基金管理人地域分布情況看,截至2020年5月底,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集中在上海、深圳、北京、浙江、廣東(除深圳),總計佔比達70.82%,略高於4月份的70.81%。其中,上海4711家、深圳4535家、北京4375家、浙江2060家、廣東(除深圳)1729家,數量佔比分別為19.16%、18.45%、17.80%、8.38%、7.03%。
在本月新登記62家私募基金管理人中,註冊地主要集中於深圳、廣東(除浙江)、上海和浙江(除寧波),數量分別為10家、8家、7家和7家,合計佔本月新登記管理人總數的51.61%。
「陽光私募」表現亮眼,單月增加136.57億元
值得一提是,相比專注於一級市場的私募股權基金,專注於二級市場的私募證券基金(「陽光私募」)的表現則更為亮眼。
截至2020年5月底,存續備案私募證券投資基金44654隻,基金規模2.64萬億元,較上月增加136.57億元,環比增長0.52%;私募股權投資基金28842隻,基金規模9.01萬億元,較上月減少14.84億元,環比下降0.02%;此外,創業投資基金8731隻,基金規模1.34萬億元,較上月增加59.21億元,環比增長0.44%;其他私募投資基金3464隻,基金規模1.35萬億元,較上月減少78.46億元,環比下降0.58%。
「近期陽光私募規模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近期國內股市的持續向好,尤其是以科技股為代表的成長股表現異彩紛呈,更備受私募經理們情有獨鍾。」北京一家管理規模超百億的陽光私募負責人對此解釋稱。
在上述負責人看來,高漲的市場情緒與資本市場改革措施的不斷推出密不可分,如從創業板註冊制到新三板精選層等,提振了市場情緒,因此高彈性的成長股關注度增加。而且,在時隔四個月後,科技類ETF的審批也在近期有所「解凍」,科技類板塊有望迎來增量資金。
「頭部效應」明顯,大整頓正敲邊鼓
不過,一向是對市場情緒極為敏感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也並非所有人都能等到冰雪消融、春暖花開的一天。據記者了解,在曠日持久的私募整頓大勢下,不少私募礙於風控合規等限制,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施壓下,要麼早早清盤,要麼遭遇人才流失,即便牛市重來,也難現昔日輝煌。
一邊是「爆款」基金頻頻刷屏,一邊是中小私募艱難度日——這詭異的一幕正發生在「結構性牛市」眼下,這一局面也造成了基金產品發行「頭部效應」的愈發明顯。
以下數據為證。從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規模情況看,截至2020年5月底,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規模在100億元及以上的有276家,管理基金規模在50億至100億元的有305家,管理基金規模在20億至50億元的有745家,管理基金規模在10億至20億元的有896家,管理基金規模在5億至10億元的有1287家,管理基金規模在1億至5億元的有4564家,管理基金規模在0.5億至1億元的有2387家。
「市場上的增量資金就那麼多,有人撐死,就會有人餓死!」一家中小私募市場人士無奈地向記者打趣道,就好像大家一窩蜂地搞直播營銷,都看到了鎂光燈下閃耀的爆款,卻不見躲在角落裡的黯然神傷。
自資產管理業務綜合報送平臺上線以來,在新系統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10927家,平均退回補正次數2.13次。2020年5月在AMBERS系統新註冊帳號的機構159家,提交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申請的機構104家,申請過程中放棄登記的機構3家,辦理通過機構62家,平均退回補正次數1.56次;當月註銷私募基金管理人77家,當月清算私募基金901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