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萬億私募背後:陽光私募平均首募僅2053萬,極少數機構日進鬥金...

2020-12-22 界面新聞

財聯社記者 陳俊嶺

在上月私募規模達到14.96萬億,並創歷史新高之際,一個容易被人忽視、卻又必須直面的現實是——新備案私募證券基金單只平均規模僅2053.15萬元!僅極少數機構「日進鬥金」,絕大多數還在為幾百萬的「備案門檻」發愁。

中基協日前披露的數據顯示,2020年7月,協會新備案私募基金2643隻,新備案基金規模844.66億元。其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2143隻,新備案規模439.99億元;私募股權投資基金307隻,新備案規模300.17億元;創業投資基金193隻,新備案規模104.49億元。

這意味著,新備案的私募證券基金平均規模僅2053.15萬元,這一平均規模不僅低於同期全口徑私募基金的3195.84萬元,也遠不及同期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9775.24萬元和創業投資基金的5413.99萬元。

財聯社記者調查發現,面對轉瞬即逝的市場行情,很多中小私募內部立下「軍令狀」——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先把火燒起來,然後再添柴」。而如何先把「火」點起來,也並非易事。

有機構「日進鬥金」,有機構為幾百萬「備案門檻」發愁

市場如此火爆,高淨值人士及上市公司等機構客戶蠢蠢欲動,私募機構又奮力「搶收」,儘管7月份的新增備案數據喜人,但反映在平均募集規模上,似乎並沒有感受到明顯的市場火爆跡象。

或許單月的數據並不能說明問題。今年6月,私募證券基金新增備案1428隻產品,募資規模332.43億元,平均首募2327.94萬元;今年5月,私募證券基金新增備案975隻產品,募資規模152.79億元,平均首募1567.08萬元。

儘管各月新增備案的私募證券基金平均首募規模略有起伏,但基本都在2000萬元上下,與同期的專注一級市場的私募股權基金和創業基金規模有十分明顯的差距。

是私募證券市場僧多粥少?還是投資人依舊謹慎,僅試探性試水?還是私募機構「薄利多銷」的一種市場策略?對此,財聯社記者多方求證私募業內人士和研究人士。

「私募證券基金備案一般是新產品首發,規模不會一上來就特別大。」8月14日,北京一家中型私募合伙人對財聯社記者分析。在她看來,私募首發規模一般也就先拿幾千萬「保底」,然後視市場情緒、收益率等情況,再通過後續持續營銷來慢慢做大規模。

首募規模達到多少萬,才可以在協會備案?去年12月中基協發布的《私募投資基金備案須知》,對私募投資基金的備案設置了更多、更細的要求,但並沒有設置明確的規模門檻。

不過,據私募業內人士透露,只要信用記錄良好,「200萬就可以先成立」。上述私募合伙人稱,如果你在協會有良好的記錄,成立產品門檻並不高,但如果是新私募,則會卡得嚴格一點,審批時會費點勁兒。

另一位私募人士則表示,「至少也得500萬吧!原來好像是200萬就可以,現在好像是提高了,有說1000萬的,也有說500萬的。除此規模門檻外,還對私募機構、投資經理、投資範圍等有更多具體規定。

儘管私募產品備案門檻並不高,但各家私募也有各自的立項標準。以前述中型私募為例,他們公司內部產品委員會設置了一個最低審批門檻——首募目標3000萬以上,才可以成立新產品、開交易端。

通常,私募都會選擇與券商代銷合作,券商對交易端要求比較高,有時甚至一個營業部都有這個需求,大私募對此並不是很配合,而小私募為了規模,都會比較配合。

3000萬元,對於一家管理規模50億元以上的中型私募或許並不算難。但對於剛成立不久,產品業績有待市場考驗的中小私募而言,如何湊足交易端要求的「千萬級」的首募門檻,卻是一個不容達到的目標。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有一些私募管理人,為了達到最低備案門檻,有不得不自己墊錢先成立產品,然後找渠道路演、募集的;也有藉助一些私募中介或第三方銷售公司,搞定最低門檻的。

「如果目前並沒有好的項目,又需要發行產品保殼,我們代發產品的規模在200萬至500萬,一個月時間全部搞定,只需配合開立募集帳戶即可。」對於急切備案的私募機構,有私募中介言辭懇懇地表示。

各策略「全面開花」,但市場並非「花落各家」

對於不同策略的私募機構而言,剛剛過去的7月份,無疑都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月份,從股票策略到宏觀對衝策略,從量化策略到套利策略,再到今年生不逢時的債券策略,幾乎是「全面開花」。

格上理財最新發布的業績快報顯示,7月私募行業平均收益為10.43%。從分策略來看,股票策略以11.75%的收益率位居榜首,宏觀對衝策略、組合基金表現不俗,分別上漲11.69%和7.00%;套利策略、債券策略儘管表現相對落後,仍錄得3.29%和2.44%的漲幅。

而在2020年前6個月,各策略表現極度分化。2月至3月,市場巨幅波動呈倒V走勢,程序化期貨連續兩個月蟬聯策略冠軍,股票策略2月份以-4.84%墊底。但到了二季度,市場切入反彈上漲模式,股票策略則在3月、5月兩度佔據各策略榜首。

與此相對應的是,各種不同類型的私募機構,也在今年「上半場」表現迥異——一些擅長股票策略的私募機構,業績表現亮眼,產品備案數據也十分「吸金」,而一些奉行債券策略或套利策略的私募機構,則在別人大快朵頤時,備受冷落。

「私募行業一九分化嚴重,如果只看頭部私募的數據,你會發現爆款很多,但更多機構卻在為發產品而發愁,所以平均下來並不樂觀。」某上市券商私募研究員表示。

一方面,伴隨市場的加速回暖,7月份不少資金跑步入場,位於「金字塔尖」的百億私募陣營因而大幅擴容——7月證券類百億私募機構增加8家,存量共計44家,頭部私募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

另一方面,居於金字塔「底座」的中小私募,面對難得的市場行情,不得不加速推進新產品入市——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先把火燒起來,然後再添柴」。

財聯社記者發現,在中基協私募產品備案信息裡,即便是在私募備案量大增的7月份,也有不少產品的備註信息裡有類似「根據管理人最新報送信息,本基金存續規模低於500萬人民幣」的字樣。

儘管各類策略全面開花,但市場的份額並非均勻地「花落各家」,私募行業的馬太效應也日趨明顯,正如同一時期的公募行業,有的因爆款而鍋滿瓢滿,有的卻為發產品而寢食不安。

同一時期,公募基金共發行114隻產品,共募集6014.07億元,平均發行份額52.75億元,這裡面既有配售幾百億的爆款產品,也有貼近下限發行幾千萬的冷門產品,而在這個數據之外,還有更多因種種原因而未能進入「競技場」的選手。

相關焦點

  • 最新數據:截至11月,私募基金管理規模逼近16萬億,2.46萬家私募掌管...
    僅在11月,在中基協資產管理業務綜合報送平臺,也就是AMBERS系統提交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申請的機構共有180家,辦理通過的機構149家。其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62家,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86家,其他私募基金管理人1家。除此之外,11月中基協中止辦理了11家相關機構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申請,同時註銷私募基金管理人51家。
  • 13萬億私募背後 一二級失衡問題待解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4月,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4388家,管理基金規模數達13.31萬億元。私募基金總規模超13萬億元,但卻凸顯證券私募的尷尬。私募的發展,主要是以股權類私募發展為主,私募證券基金2.36萬億,佔比17.7%:而私募股權與創業投資合計9.16萬億元,佔比卻超過68.8%。在增速上,股權類基金也快於證券類基金,對比2019年4月和2018年12月的數據,私募股權基金類的規模上升了4502億元,增速5.7%;對應證券類基金的1165億元,增5.2%。
  • ...招商證券發布首隻私募指數 打造最具參考性的私募標尺
    來源:券商中國12月22日下午,在上海舉辦的招商證券首屆「招財杯」量化私募公開賽啟動儀式上,明汯投資裘慧明、銳天投資徐曉波等量化大佬齊聚一堂,共同見證了國內首個私募基金指數——「招商證券私募基金指數」的發布。招商證券總裁熊劍濤在大會致辭。
  • 私募15萬億藍海市場已來,你如何吃到這塊大蛋糕?
    01私募基金行業邁入15萬億時代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下稱中基協)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規模達15.02萬億元,較年初增長了1.28萬億元。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存續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共48522隻,較7月增長1549隻;存續規模為3.15萬億元,較7月增長560.63億元。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證券私募基金規模增長了約7000億元。
  • 李春瑜:證券類私募基金規模年內有望突破4萬億元
    同樣的,私募基金今年也發展迅速。中國基金業協會公布了最新的私募數據,截至2020年11月底,目前已登記的證券類私募基金管理人8908家,相比去年底變化不大;目前最新的備案存續管理規模3.74萬億元,相比去年底的2.43萬億,11個月的時間增加了1.3萬億,相比去年底增加了53.91%,50%以上的增速創下了2015年以來的新高。
  • 華潤信託發布陽光私募股票多頭指數(CREFI)
    近日,華潤信託發布「華潤信託陽光私募股票多頭指數(CREFI)」及指數月度報告。該指數借鑑了國內首支陽光私募基準業績指數「晨星中國·華潤信託中國對衝基金指數(MCRI)」的經驗,更聚焦於股票多頭策略的業績表現。  據悉,華潤信託是國內陽光私募業務的第一批參與者,多年服務於證券投資市場。
  • 上半年陽光私募輸血A股近千億 警惕爆倉潮漫延
    6856隻股票型和混合型陽光私募基金,發行規模合計995.97億元。這意味著,上半年有近1000億元的資金通過陽光私募流向A股。  從成立時間來看,4月份為陽光私募產品發行高峰期。在這一個月,共發行了2012隻陽光私募產品,規模為268.55億元。其中,發行了1910隻股票型基金,規模為258.4億元,較3月份的132.28億元幾近翻番。
  • 2146家私募被「ST」 業內人士:私募數要降至1萬家以下
    2146家私募被「ST」 業內人士:私募數要降至1萬家以下   2016年的年度財報到2017年9月還沒有公布,國慶節轉眼即至、今年的一季報仍然不見蹤影……在國內私募基金行業總資產已然突破10萬億元大關、大量私募機構仍對信息披露要求視而不見的背景下
  • 私募十一月報:管理期貨迎來合適布局期 石鋒資產摘取百億私募業績...
    11月股票策略私募管理人中,股票策略分規模平均業績分化不大,百億以上區間管理人表現較好,收漲3.95%;全年來看,股票策略平均收益超過30%,其中100億以上區間的管理人表現最佳,以超過40%的平均收益領漲。
  • 15萬億私募基金迎新規 十大核心解讀來了!
    15萬億私募基金迎新規 十大核心解讀來了!】10月28日晚間,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私募投資基金電子合同業務管理辦法(試行)(徵求意見稿)》(簡稱《辦法》),規範私募電子合同業務,這意味著15萬億的私募基金行業將跨入電子合同的新時代!
  • 2020私募股權報告: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行業發展概覽
    )》(以下簡稱《報告》)已於近日正式發布,該報告總結反映了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行業年度發展新情況,分析呈現了行業發展面臨的新特點、問題及趨勢,為決策部門、行業機構及社會各界提供諮詢參考。在此背景下,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人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
  • ...單月淨增137億亮眼,「百億陣營」管理人276家,私募大整頓正敲邊鼓
    「陽光私募」表現亮眼,單月增加136.57億元值得一提是,相比專注於一級市場的私募股權基金,專注於二級市場的私募證券基金(「陽光私募」)的表現則更為亮眼。截至2020年5月底,存續備案私募證券投資基金44654隻,基金規模2.64萬億元,較上月增加136.57億元,環比增長0.52%;私募股權投資基金28842隻,基金規模9.01萬億元,較上月減少14.84億元,環比下降0.02%;此外,創業投資基金8731隻,基金規模1.34萬億元,較上月增加59.21億元,環比增長0.44%;其他私募投資基金3464隻,基金規模
  • 1.5萬億「巨無霸」也來了!在華獨資私募成立,布局策略「搶先...
    管理規模達1.5萬億美元的美國大型上市基金集團,來中國開私募了!中基協備案系統顯示,6月15日富蘭克林鄧普頓海外投資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正式登記為私募管理人。這家私募的母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富蘭克林鄧普頓基金集團,也是華爾街最早開闢全球投資的買方機構。
  • 基金分食銀行委外蛋糕 私募謹慎接單
    在此背景下,銀行理財資金委託外部投資(以下簡稱「銀行委外」)獲得迅猛發展,委外資金規模或已超過2萬億。其中,作為綜合型資產管理機構,基金公司成為銀行資金委託管理的重點機構之一。  銀行委外投資,就是銀行將自營資金或理財資金委託給基金、券商、信託和私募等公司投資的新模式。也有部分委外業務以投資顧問方式操作。
  • 中基協公告失聯私募機構最新情況及第三十八批疑似失聯私募機構
    原標題:中基協公告失聯私募機構最新情況及第三十八批疑似失聯私募機構   截至2020年12月14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下稱中基協)已公告中經國投金融控股(
  • 頭部效應漸顯 私募股權機構面臨「淘汰賽」
    來源:中國證券報多家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向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2018年以來,明顯感覺一級市場包括銀行系資金、企業資金、引導基金等各募資渠道都在收緊。除資管新規影響外,二級市場接連下挫的負面影響已經傳導到一級市場,市場投資情緒不高。
  • 業務數據疑點多 昔日百億私募菁英時代年報都做不好
    2017年報顯示,久盈1號的實繳規模竟然高達2.5萬億元!要知道,中國基金業協會2017年年末統計的私募全行業在管基金規模也不過11.70萬億。另一個奇怪的點在於,根據2017年的年報數據顯示,久盈1號這隻基金成立於2016年12月19日,投資期為3年,也就是說這隻基金截至目前尚未到期。
  • 私募募集監管辦法出臺 「登記備案」發揮監管效力
    「基金業協會對真心要從事私募業務的機構,大門是敞開的。做好準備的人辦理程序一定是通暢的。」洪磊表示,相反,動機不純、拿到協會登記備案作為增信去做交易,甚至倒賣相關資質,這些將會越來越不可能。 九大核心制度基金業協會15日正式發布《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該辦法將於2016年7月15日起施行。
  • 好買財富2018年度中國私募行業高峰論壇暨2017年度中國好私募頒獎...
    現場近三十位私募大佬巔峰論道,更有五十餘位頂尖私募掌門人親臨現場,參與機構超過一百家!大佬匯聚,群星璀璨,堪稱私募行業超級盛會!2017年是私募大爆發的一年,行業管理規模由2016年年底的7.89萬億增長至11.1萬億元,增長率高達40.67%,持續攀升的規模不斷刷新了歷史記錄。回想2007,A股最癲狂的一年,私募當年年初的規模還不到10億。
  • 私募欲加槓桿尋覓便宜資金 募資熟套路竟然卡殼
    「如果這些條件都答應了,那他也太激進了,背後有沒有其他目的我們無法判斷,就更不敢輕易放款。」該負責人表示,現在有一些更穩妥的項目,例如上市公司股東信用貸等,收益並不弱於配資,「不好意思,讓他們問問別人吧,我們做不了。」  「這段時間資金觀望態度明顯,大家都在等10月以後的政策面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