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記者 陳俊嶺
在上月私募規模達到14.96萬億,並創歷史新高之際,一個容易被人忽視、卻又必須直面的現實是——新備案私募證券基金單只平均規模僅2053.15萬元!僅極少數機構「日進鬥金」,絕大多數還在為幾百萬的「備案門檻」發愁。
中基協日前披露的數據顯示,2020年7月,協會新備案私募基金2643隻,新備案基金規模844.66億元。其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2143隻,新備案規模439.99億元;私募股權投資基金307隻,新備案規模300.17億元;創業投資基金193隻,新備案規模104.49億元。
這意味著,新備案的私募證券基金平均規模僅2053.15萬元,這一平均規模不僅低於同期全口徑私募基金的3195.84萬元,也遠不及同期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9775.24萬元和創業投資基金的5413.99萬元。
財聯社記者調查發現,面對轉瞬即逝的市場行情,很多中小私募內部立下「軍令狀」——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先把火燒起來,然後再添柴」。而如何先把「火」點起來,也並非易事。
市場如此火爆,高淨值人士及上市公司等機構客戶蠢蠢欲動,私募機構又奮力「搶收」,儘管7月份的新增備案數據喜人,但反映在平均募集規模上,似乎並沒有感受到明顯的市場火爆跡象。
或許單月的數據並不能說明問題。今年6月,私募證券基金新增備案1428隻產品,募資規模332.43億元,平均首募2327.94萬元;今年5月,私募證券基金新增備案975隻產品,募資規模152.79億元,平均首募1567.08萬元。
儘管各月新增備案的私募證券基金平均首募規模略有起伏,但基本都在2000萬元上下,與同期的專注一級市場的私募股權基金和創業基金規模有十分明顯的差距。
是私募證券市場僧多粥少?還是投資人依舊謹慎,僅試探性試水?還是私募機構「薄利多銷」的一種市場策略?對此,財聯社記者多方求證私募業內人士和研究人士。
「私募證券基金備案一般是新產品首發,規模不會一上來就特別大。」8月14日,北京一家中型私募合伙人對財聯社記者分析。在她看來,私募首發規模一般也就先拿幾千萬「保底」,然後視市場情緒、收益率等情況,再通過後續持續營銷來慢慢做大規模。
首募規模達到多少萬,才可以在協會備案?去年12月中基協發布的《私募投資基金備案須知》,對私募投資基金的備案設置了更多、更細的要求,但並沒有設置明確的規模門檻。
不過,據私募業內人士透露,只要信用記錄良好,「200萬就可以先成立」。上述私募合伙人稱,如果你在協會有良好的記錄,成立產品門檻並不高,但如果是新私募,則會卡得嚴格一點,審批時會費點勁兒。
另一位私募人士則表示,「至少也得500萬吧!原來好像是200萬就可以,現在好像是提高了,有說1000萬的,也有說500萬的。除此規模門檻外,還對私募機構、投資經理、投資範圍等有更多具體規定。
儘管私募產品備案門檻並不高,但各家私募也有各自的立項標準。以前述中型私募為例,他們公司內部產品委員會設置了一個最低審批門檻——首募目標3000萬以上,才可以成立新產品、開交易端。
通常,私募都會選擇與券商代銷合作,券商對交易端要求比較高,有時甚至一個營業部都有這個需求,大私募對此並不是很配合,而小私募為了規模,都會比較配合。
3000萬元,對於一家管理規模50億元以上的中型私募或許並不算難。但對於剛成立不久,產品業績有待市場考驗的中小私募而言,如何湊足交易端要求的「千萬級」的首募門檻,卻是一個不容達到的目標。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有一些私募管理人,為了達到最低備案門檻,有不得不自己墊錢先成立產品,然後找渠道路演、募集的;也有藉助一些私募中介或第三方銷售公司,搞定最低門檻的。
「如果目前並沒有好的項目,又需要發行產品保殼,我們代發產品的規模在200萬至500萬,一個月時間全部搞定,只需配合開立募集帳戶即可。」對於急切備案的私募機構,有私募中介言辭懇懇地表示。
對於不同策略的私募機構而言,剛剛過去的7月份,無疑都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月份,從股票策略到宏觀對衝策略,從量化策略到套利策略,再到今年生不逢時的債券策略,幾乎是「全面開花」。
格上理財最新發布的業績快報顯示,7月私募行業平均收益為10.43%。從分策略來看,股票策略以11.75%的收益率位居榜首,宏觀對衝策略、組合基金表現不俗,分別上漲11.69%和7.00%;套利策略、債券策略儘管表現相對落後,仍錄得3.29%和2.44%的漲幅。
而在2020年前6個月,各策略表現極度分化。2月至3月,市場巨幅波動呈倒V走勢,程序化期貨連續兩個月蟬聯策略冠軍,股票策略2月份以-4.84%墊底。但到了二季度,市場切入反彈上漲模式,股票策略則在3月、5月兩度佔據各策略榜首。
與此相對應的是,各種不同類型的私募機構,也在今年「上半場」表現迥異——一些擅長股票策略的私募機構,業績表現亮眼,產品備案數據也十分「吸金」,而一些奉行債券策略或套利策略的私募機構,則在別人大快朵頤時,備受冷落。
「私募行業一九分化嚴重,如果只看頭部私募的數據,你會發現爆款很多,但更多機構卻在為發產品而發愁,所以平均下來並不樂觀。」某上市券商私募研究員表示。
一方面,伴隨市場的加速回暖,7月份不少資金跑步入場,位於「金字塔尖」的百億私募陣營因而大幅擴容——7月證券類百億私募機構增加8家,存量共計44家,頭部私募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
另一方面,居於金字塔「底座」的中小私募,面對難得的市場行情,不得不加速推進新產品入市——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先把火燒起來,然後再添柴」。
財聯社記者發現,在中基協私募產品備案信息裡,即便是在私募備案量大增的7月份,也有不少產品的備註信息裡有類似「根據管理人最新報送信息,本基金存續規模低於500萬人民幣」的字樣。
儘管各類策略全面開花,但市場的份額並非均勻地「花落各家」,私募行業的馬太效應也日趨明顯,正如同一時期的公募行業,有的因爆款而鍋滿瓢滿,有的卻為發產品而寢食不安。
同一時期,公募基金共發行114隻產品,共募集6014.07億元,平均發行份額52.75億元,這裡面既有配售幾百億的爆款產品,也有貼近下限發行幾千萬的冷門產品,而在這個數據之外,還有更多因種種原因而未能進入「競技場」的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