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心理學家: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大腦其實完全不一樣

2020-09-18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內向者的大腦,與外向者的大腦是不同的。諸多認知學者和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一、大腦皮質的作用力

從事人格、智力、行為遺傳學和行為理論等方面研究的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曾經編制過著名的《艾森克人格問卷》。

在《艾森克人格問卷》中,他把人格區分為三個基本維度:內外向(E),神經質(N),精神質(P)。

在研究人格維度的過程中,艾森克提出一個觀點,人之所以會有內向和外向的區別,主要根源在於大腦上行網狀激活功能系統存在差異。

「上行網狀激活系統,腦幹腹側中心部分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相混雜的結構。其神經核和纖維束有兩個特點:①沒有特異的感覺或運動功能;②各個核中發出的纖維散漫地投射到前腦(包括大腦皮層)、腦幹和脊髓的許多部分。」

研究表明,上行網狀激活功能系統向上貫穿於大腦皮質,它直接影響大腦皮質的警覺和喚醒程度。

也就是說,大腦皮質的興奮程度,與上行網狀激活系統的興奮狀態有直接關聯。

鑑於這一研究結論,艾森克認為它也許能夠解釋,為什麼內向的人與外向的人在性格與行為上的表現完全相反。

內向的人雖然感覺閾限較低,但大腦皮質喚醒強度卻比外向者高,所以內向者通常只需要較少的刺激,而這些刺激會被高強度的傳輸到中樞神經,引發內向者強烈的觸覺和感受。

所以,基於大腦這種先天性特徵,內向者為了保持自身能量和體力的平穩不被外界微小刺激所耗散,平日裡會更喜歡使行為和思緒保持平靜。

而這正是為什麼內向者總給人一種安靜而不存在的感覺——保持充分的安靜與平和,其實是內向者對自己的一種下意識保護。

與此相反,外向的人天生感覺閾限較高,大腦皮質喚醒強度低,這樣的特質迫使他們必須追求各種外界活動來增加刺激的豐富性和強度,從而讓自己保持活力和充滿能量感。

二、神經遞質對內外向的影響

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表明,神經遞質與內外向存在強關聯。

如果你認真學過高中生物,那麼你就應該記得生物學中提到過,人的大腦神經有許多突觸,通常都是這些突觸將一個神經元的衝動傳導到另一個神經元。

而突觸之間是用什麼方式來傳遞這些衝動信號的呢?傳遞這些衝動信號的,就是神經遞質。換句話說就是,神經遞質是突觸間擔當「信使」的化學物質。

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效應器細胞之間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

神經遞質主要由膽鹼類(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Ach)、單胺類(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和5-羥色胺)、胺基酸類和神經肽類等化學物質組成。

神經元的信息傳遞過程是這樣的,當某個神經元受到另一個神經元刺激時,遞質(原本儲存在突觸前囊泡內)就會向突觸間隙釋放,並對突觸後膜相應受體起作用,然後就把遞質信號傳遞給了下一個神經元。

主要以旁分泌方式傳遞信號的神經遞質,速度快、準確性高。


單胺類中所含的多巴胺,就是一種強有力的神經遞質。這一神經遞質通常跟運動、注意、警覺狀態和學習等身體狀況緊密相關。

如果人體中多巴胺缺乏,通常會導致一個人產生驚恐感,並伴隨隨意動作的無能為力。而一個人感覺上的無意義感、昏睡無力和疼痛等也與多巴胺的缺乏有關。

如果多巴胺持續降低,還會導致人的注意力缺乏或衰退。

研究表明,凡是外向型性格的人,通常都對多巴胺較不敏感。正是因為這種不敏感,反而造成性格外向者需要大量的多巴胺。

那麼怎樣獲得更多的多巴胺滿足身體需求呢?

我們知道,大腦的某些部位具有釋放部分多巴胺的功能,但這對外向者來說遠遠不夠。如果他需要釋放更多多巴胺,那麼他真正需要的,其實是腎上腺素。

腎上腺素(adrenaline,epinephrine,英文大寫縮寫為 :A 或 E)由人體器官腎上腺釋放出來,它的實質是一種激素,一種神經傳送體。

這種激素的特殊性就在於,它只在人體遭遇恐懼、驚慌、悸動的時候才分泌出來,類似與生物體的自我預警機制,讓人瞬間呼吸加快,心跳驟強,血液流動加速,瞳孔放大。

這些生物化反應都是在為危險環境下,即將到來的身體活動提供更多能量,從而使反應更加迅捷,以應對可能的挑戰。

腎上腺素從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中釋放出來,使大腦具有更多的多巴胺。

當大腦接受到腎上腺素釋放出的大量多巴胺,大腦皮質刺激加強,外向者就越興奮,而這種興奮又會刺激身體分泌出更多多巴胺,而足量的多巴胺也會使外向者感到越來越快樂。

而對於性格內向的人來說,他們天生就對多巴胺有高度的敏感。

他們就算在安靜平和的環境中也能分泌和接收到足夠多的多巴胺,所以性格內向者根本不需要太多的刺激。他們只要安靜待著就充滿了足夠的能量,足夠讓他們快樂了。

從生理依據上來揭密的話,這是因為內向的人使用的是一種跟性格外向者完全不同的神經遞質-----乙醯膽鹼

乙醯膽鹼是神經系統的養料,它為神經系統尤其是副交感系統保存能量。最為重要的是,內向者的行為通常就是由副交感系統來控制和指揮的。

內向者的神經遞質乙醯膽鹼,跟外向者的神經遞質多巴胺完全不同,乙醯膽鹼主要對人的冷靜感受起決定性作用。

通常,內向者腦子裡總是有著太多想法、情緒、感受,這迫使他們非常需要一個完全沒有壓力的環境,以及非常充裕的時間,來讓這些想法、情緒幻化變成行動。

在這個幻化過程,就需要大量的乙醯膽鹼,只要在安靜和充裕的時間這種背景下,內向者大腦內會產生更多的乙醯膽鹼,從而使內向者產生更多快感,進一步獲取「內能量」。

所以,人的性格的確是天生有區別的,之所以產生內向外向這種區別,其原因在於,兩者分泌的是不同的腦部化學物質,從而使兩者對外界產生了完全不同的反應。

無論是哪一種,都是天然天生的,適應它並充分利用它的作用機制和原理,每個人就能更充分的享受和收穫更好的自己。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 Satterthwaite TD, et al. (2014) Impact of puberty on the evolution of cerebral per- fusion during adolescenc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1:8643–8648.

[2] Skene NG, Roy M, Grant SG (2017) A genomic lifespan program that reorganises the young adult brain is targeted in schizophrenia. eLife 6:e17915.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相關焦點

  • 外向者有光,內向者有薔薇園.安靜,其實是最好的氣質
    為什麼一定要她和外面的孩子一樣呢?無論何時,人們似乎總是更喜歡外向的人,外向的孩子獲得更多疼愛,外向的朋友更受人歡迎。但是,內向就一定是不好的嗎?內向者就該為此感到自卑嗎?以下這幾點表現,如果你也被說中了,基本可以判定是內向者——找藉口逃避各種聚會,如果被迫參加,會覺得渾身不自在,只能強裝笑臉和陌生人寒暄。
  • 《內向心理學》:其實自己並不孤獨,這個世界需要內向的你
    內向者和外向者是兩種不同的人格特質,這個世界需要內向者,也需要外向者。每一個內向的你會意識到其實自己並不孤獨一、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內向和外向有心理學家研究表明,這世上根本沒有絕對的內向和外向型人格。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測試,他們把內向和外向的程度用一個性格分數測試表來表示。從1開始是內向到100分的外向。
  • 心理學家:性格內向的人,根本不需要社交
    總而言之,性格內向者具體表現出來的,跟個人受教育程度、個人經歷、生活環境等諸多因素有關,基本上是屬於中醫裡的「氣虛」體質。而與此相對應的外向者又是什麼樣的性格與行為呢?外向者的性格特徵,與內向者完全相反。
  • 《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①:內向者,讀對的書,然後讀懂自己
    建議,先認清自己的身份,再讀適合的書,甚至讀為外向性格者寫的讀物,目的在於了解他們。如同本書 一樣,適合內向者的家人、同事等閱讀。02洛肯博士的書,是專門針對內向者量身定做的內向者和外向者幾乎各佔50%,只不過,內向者太低調了,以至於被社會忽視到仿佛不存在似的。就連內向者自身都沒有意識到,內向性格對其整體行為的影響究竟有多深。
  • 「我不是不會說話,只是沒那麼需要和人說話」——被誤解的內向者
    外向者則在涉及表徵和知覺信息的腦區,前扣帶回、顳葉以及丘腦後部有更快的血液流速。這個實驗證明了榮格的觀點:外向者的注意力在外界而內向者的注意力則聚焦於內在世界。另外,科學家發現在內向者與外向者的大腦中,佔有主導地位的神經傳導物質是不同的。外向者的多巴胺較為旺盛,它可以增強活力與好奇心,增加對變化的尋求和對報償的期待。
  • 外向者與內向者的交往磨合:為什麼不說你愛我?
    我跟我男朋友,剛好是外向與內向的極端。外向者與內向者交往,究竟會是怎麼一回事?我想關於「我想你」的故事,是個很好的例子。我是在國外旅行時認識住在澳洲的K。剛認識K 的時候,我便感覺到他對自己的吸引力。於是,和他相處的時候,我總會問他各式各樣天馬行空的問題。雖然他都聽見了,但大多數時候他並不太願意回應我。
  • 你是內向還是外向的人?其實有四種不同類型的內向
    內向和外向這個話題已經討論了不知道多少次了,那麼你認為你是一個內向的人呢還是一個外向的人呢?想想以下情形你會怎麼做,自然就可以知道你屬於內向還是外向。想像你和一大群朋友出去吃晚餐,你會是引導話題的人嗎?去KTV裡面唱歌的時候你會勇敢的唱幾首嗎?
  • 內向者和世界相處的十種方法
    原文 by Alena Hall翻譯 by 享受漂浮的芮益玲@改變自己校對 by 面壁思過的ElaineClaire@改變自己內向者和外向者表面看來相似,但仔細看他們對日常生活細節的反應,不同慢慢浮現。
  • 這個世界,還要誤解內向者多久?
    研究表明,外向者比內向者更容易在車禍中喪命,更容易因為意外或傷害而住院,更容易走向自負的境地,更容易喪失正確的判斷力。威斯康星大學心理學家約瑟夫·紐曼進行過一個有趣的實驗。計算機屏幕上交替出現12個不同的數字,每次只有一個出現,但沒有特定的次序。
  • 《走出內向》:怎樣從內向者變成社交達人?
    本書中她以幽默、生動、風趣的筆調,從自身經歷出發記錄下了自己尤為特殊的一年——走出內向的一年。■一個內向者的自白傑茜卡潘從小就意識到自己的內向性格,但她始終憧憬著一種更遼闊的人生。曾經當連續的失業、身處異國他鄉的孤獨、父親身患重症的消息等像暴風驟雨一樣向她襲來時,生性內向的她一下子跌入了情緒的低谷。「管他呢」和不安、焦慮、恐懼的情緒時常在她內心博弈。
  • 為什麼性格有內向外向之分,原因在於大腦中的它!
    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區別就在於關聯了不同的化學物質,產生了不同的神經系統。,內向者大腦裡使用的正是乙醯膽鹼。內向者腦子裡總是有很多想法和感受,這就需要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以及充裕的時間,讓這些想法變成行動。同樣,安靜和充裕的時間可以讓內向者產生快感,從而進一步輸送「內能量」。總結一下,內向外向之分其實是天生的,而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就在於兩者分泌了不同的腦部化學物質,從而對外界產生了不同的反應。
  • 《內向者溝通聖經》:走出舒適區,去展示、溝通和領導
    珍妮弗·康維勒,被譽為引爆無數內向者潛力的"務實博士",長期致力於內向者的領導力培訓,她的著作《內向者溝通聖經》,就是一本引領內向者走出舒適區,使其融合內向者和外向者優勢的優秀讀本。珍妮弗博士認為,性格是可以管理的,只要有意識的去做出一些改變,內向者就可以更高效、更有影響力、目的性更明確的表達出自己的觀點,並成為優秀的團隊領導者,和外向者一樣管理好自己的人際關係。1. 內向者更需要展示價值在現代商業社會,外向者的性格更吃香。
  • 心理學家:性格內向的人不需要無謂的社交
    因為在他們得眼裡,甚至是大多數人眼裡,性格內向是一種缺陷,喜歡獨處的人也很糟糕。但其實真的不是這樣,不喜歡社交並不是一種缺陷。就像有些心理學說的那樣,性格內向的人只是不需要無謂的社交。對性格內向的人有哪些方面的誤解?心理學家榮格將人的性格分為兩種,一種是外向性格,一種是內向性格。他說人的性格沒有好壞之分,只是代表人的一種心理狀態而已。
  • 心理學知識|內向者,如何找到自己的舒適區,安靜地發揮影響力?
    本書首先從腦部結構深入剖析我們內向者的特點,從而引領我們如何在外向的世界裡安靜地發揮影響力。本書,我還在閱讀第一部分內容,但信息增量很大。下面,我就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淺淡一下,我們內向者的控制中心——大腦。更多精彩內容,還是由各位親自解讀。
  • TED精彩演講:你不必外向,其實內向的人更有潛力
    後來,她逐漸意識到內向並不是缺陷,有能力的領導者是內向的。例如,達爾文選擇一個人走進小樹林並斷然拒絕晚宴;幽默作家蓋澤爾在一個孤獨的辦公室中寫作;合伙人瓦茨尼亞就是典型的內向理工男。因此內向並不是缺點,和外向一樣,內向也是一種個性,每一種個性都有自己的優勢。
  • 《內向心理學》內向者溝通手冊:為什麼你總是不被「認真對待」?
    引申開來,又可以說,會給別人添麻煩的人,更能和人打成一片,與之相對的,不願給人添麻煩的人,似乎總是沒有存在感。雖然話糙但理不糙,它折射出的,其實是如今社會中,內向者更容易被忽略的這個事實。從出生到青春期,提到內向者,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呢?
  • 《內向心理學》:內向者的社交手冊
    它向我打開了一扇我聞所未聞的新知大門,讓我不再因自己的「安靜」而自卑和苦惱,也不再懼怕與人相處。《內向心理學》是一本針對內向者的實用社交手冊,不僅幫內向者認清自己的優勢和障礙,順利與人相處,也同時告訴外向者如何與內向者溝通。
  • 心理學:內向也分4種類型,你屬於哪一種內向?
    人們對內向者都一直有個誤區,他們總是以為,不外向的人就是內向,但事實並不是這樣。心理學上,內向者指的是心理能量來自於內心世界的人,他們往往需要通過獨處,沉思來回復自身的能量。外向者和內向者的外在行為完全可能一樣(比如社交型內向和克制型內向),只不過外向者通過社交補充能量,而內向者在社交中損耗能量。內向的人也並不是都一樣,他們也分為很多種類型,某位心理學家將內向者分成了下面4種類型。
  • 偽外向者有多可怕
    外向者有多可怕。---什麼是偽外向者?喜歡和人相處並不是因為喜歡,而是用來逃避孤單的方式;不喜歡和人相處並不是因為不喜歡,而是用來逃避喧囂的方式榮格在1921年的《心理類型學》中提出外向者和內向者的概念。這兩者的區別在於心裡能量的指向方向。對於內向者來說,他們的能量是指向內部,因此他們對內心世界更感興趣,更安靜,喜歡獨處,自省,思考。
  • 內向心理學(一)
    對於內向者而言,萌生退意其實是完全合理的需求,它能幫助精疲力竭的我重新找回能量。認識自己的優勢與障礙,將它們當作一輩子的好朋友。此後便能將逆境化為順境,安靜地發揮自身的影響力。請忠於身為內向者的自己,去做適合自己、符合自己需求的事情,我們將安靜地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改變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