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者有光,內向者有薔薇園.安靜,其實是最好的氣質

2021-02-25 芍藥美學筆記

前幾天,鄰居阿姨向我抱怨:家裡的女兒太內向了,每天悶在屋子裡,不和其他孩子玩耍。

我去她家串門,看到這個孩子在認真地塗塗畫畫,看到陌生人進來,害羞地笑一下,就繼續忙活自己的了。我心裡嘀咕:這不是挺好的孩子嗎?為什麼一定要她和外面的孩子一樣呢?

無論何時,人們似乎總是更喜歡外向的人,外向的孩子獲得更多疼愛,外向的朋友更受人歡迎。但是,內向就一定是不好的嗎?內向者就該為此感到自卑嗎?其實我們對內向者誤解太深了……

{ 芍藥姑娘 Vol.1181 }

x

內向不孤獨

最近網上很流行「內向者日常」「社恐日常」,很多同學紛紛躺槍:這不就是在說我嗎?

以下這幾點表現,如果你也被說中了,基本可以判定是內向者——

找藉口逃避各種聚會,

如果被迫參加,

會覺得渾身不自在,

只能強裝笑臉和陌生人寒暄。

聚會結束回到家,

仿佛洩了氣的皮球,

累到一句話都不想說,

只想躺在床上放空大腦。

工作的時候,

比起打電話、發語音,

更喜歡打字交流,

即使對方就在身邊

遇到傷心難過的事,

寧願自己慢慢消化,

也不願向別人傾訴,

怕給別人帶去負能量。

大街上碰到認識的人,

會假裝沒看見,甚至有意躲開,

避免打招呼的尷尬。

這種內向的人,小時候一定常聽父母老師在耳邊教導,「你要主動一點嘛」「多和其他同學接觸接觸」,長大後會收到周圍朋友關切的眼神,「你怎麼不說話?」「你今天不開心嗎?」

到後來開始懷疑自己,「為什麼我不能像他們一樣談笑風生?」「我是不是看起來很傻?」「我這種人註定沒朋友吧……」

我們的社會對內向者抱有偏見,大多數人認為外向是比內向更優秀的品質,內向者自閉、不合群,不能很好地融入社會生活,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但四月覺得,內向者的心裡種著一片秘密花園,路過的人只看到籬笆和雜草,錯過了花園裡繁盛的薔薇。

相比熱愛派對和social的外向者,內向者更喜歡獨處,享受一個人的靜謐時光。

陽光晴朗的日子,

一個人侍弄花草,

剪枝、澆水、插花,

忙忙碌碌,充實又快樂。

周末窩在家裡,

隨手翻開一本書,

全身心沉浸到閱讀中,

兩耳不聞窗外事。

養一隻懶洋洋的貓咪,

沒事就擼貓逗趣兒,

很少覺得孤單寂寞。

給自己衝一杯咖啡,

從磨咖啡豆開始,

香氣逐漸瀰漫到房間各個角落。

即使是獨居生活,

也會認真準備一日三餐,

葷素搭配,慢慢咀嚼,

感受平淡日子裡的小確幸。

哪怕在喧囂的公園,

塞上耳機,點開音樂,

收穫一片自由的小天地。

或者乾脆什麼都不做,

就發發呆,愣愣神,

任憑時光倏忽而過。

內向者喜歡向內探索自我,在「和自我相處」這件事上,他們遊刃有餘。社交對他們來說反而是一種負擔,一種「內耗」

過多的社交活動會讓他們感到緊張焦慮,甚至出現頭暈耳鳴、手心出汗的情況,心理學家稱之為「社交宿醉」,好比喝醉酒的狀態。

一個人獨處,是內向者「恢復體力」的方式。無需擔心別人的目光,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放鬆緊繃的神經,享受自由的快樂。

讀書、聽音樂、澆花、擼貓……這些外向者認為很無聊的活動,卻是內向者的能量儲蓄站。

說了這麼多,四月只想證明,內向者也是「正常人」,你不必為此感到自卑或煩惱。


如果這些還不足夠,四月就再告訴你一個秘密吧:從某些方面來說,內向者比外向者更優秀。

1、內向者更敏感、更細心、更耐心

雖然不願意參加社交活動,但內向者更容易捕捉到人們情緒的變動,對氣氛是否融洽很敏感,更會「察言觀色」。

另一方面,這種「敏感」也體現在藝術的審美品味上。


內向者對文字、色彩、韻律的感知更豐富,所以很多著名的作家、畫家、音樂家都是內向的人。從這方面來說,內向意味著擁有天馬行空的創造力。

因為專注於自我的世界,不容易被外界打擾,所以內向者在做事時更細心、更有耐心。

一些對專注度要求高的工作,比如醫生、會計、工程師等,更適合內向者擔任。

2、內向者更容易擁有「真朋友」和「真愛」

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對不對?主動搭訕比上天還難,怎麼會遇到「真愛」呢?

其實,內向者並不是真正的「社恐」,只是不願和陌生人/不熟的人聊天,不願浪費時間在表面的寒暄上。

他們喜歡有深度、有內容的交流,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靈魂和靈魂之間的對話」。所以內向者的朋友不多,但都是真·朋友,而非酒肉朋友。

若得一知己,足以慰風塵,這便是內向者的真實寫照了。

3、內向者更擅長做出正確的決定

人是複雜的動物,別說理解他人,即使你自己都不一定了解自己。在這方面,內向者喜歡探索自我,喜歡自省和反思,所以比一般人更了解真實的自己。

當人生面臨重大抉擇時,無論尋覓愛人還是職業生涯規劃,內向者都會根據自己的特點做出選擇,而不是頭腦一熱做出錯誤決定。

這樣看下來,內向者能把獨處的日子過成詩,並且擁有外向者所不具備的優秀品質。

所以內向從來不是缺陷,而是上帝贈予你的禮物。你大可以自信說出:我內向,我驕傲!


內向者大概是這樣一群人:

面對美景面無表情,實則早已敏感捕捉到青草的味道、一掠而過的松鼠、猶如棉花糖的雲朵;

做出一點成績被大家誇獎,會很不好意思地臉紅,回頭獎勵自己一頓大餐;

收到暗戀對象的表白,看似波瀾不驚地禮貌回應,其實心裡早已炸開了煙花……

內向者冷淡的外表下,藏著一顆火熱的靈魂吶!

羅永浩曾經說過:

「外向的人左右世界,

內向的人創造世界。」

世界需要熱鬧的遊樂場,

也需要曲徑通幽的花園。

而我們內向者要做的,

就是在花園裡種好一朵玫瑰,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END

----

618沒買夠?還有救

二家11款熱銷爆款大促價繼續

感恩返場最後兩天

最後的機會你可要抓牢了呀

本文圖片來自ins:karl_joel_larsson

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歡迎轉發朋友圈

轉載請到後臺回復【轉載】,按要求操作

▼ 戳閱讀原文,最後一波優惠趕快搶!

相關焦點

  • 英國心理學家: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大腦其實完全不一樣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內向者的大腦,與外向者的大腦是不同的。諸多認知學者和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也就是說,大腦皮質的興奮程度,與上行網狀激活系統的興奮狀態有直接關聯。鑑於這一研究結論,艾森克認為它也許能夠解釋,為什麼內向的人與外向的人在性格與行為上的表現完全相反。內向的人雖然感覺閾限較低,但大腦皮質喚醒強度卻比外向者高,所以內向者通常只需要較少的刺激,而這些刺激會被高強度的傳輸到中樞神經,引發內向者強烈的觸覺和感受。
  • 《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①:內向者,讀對的書,然後讀懂自己
    前言1月前,讀到牛瑞華老師的書評文章,《這個世界需要內向的你》。這篇書評的評論對象是,西爾維亞·洛肯博士的《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一書,原文刊登在2020年2月17日的《北京晚報》上,而書評人牛老師正是《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的策劃人兼編輯。
  • 你是內向還是外向的人?其實有四種不同類型的內向
    內向外向其實有很多組成部分,外向的人更健談,更自信,更喜歡尋求興奮,並且擁有一些更積極的情緒。另一方面,內向的人在社交中會更安靜,更保守。工作內向其實分為4種類型,2011年韋爾斯利大學的心理學家提出4中不同類型的內向者。分別是:社交內向,思維內向,焦慮內向,抑制內向。
  • 外向者與內向者的交往磨合:為什麼不說你愛我?
    我跟我男朋友,剛好是外向與內向的極端。外向者與內向者交往,究竟會是怎麼一回事?我想關於「我想你」的故事,是個很好的例子。我是在國外旅行時認識住在澳洲的K。剛認識K 的時候,我便感覺到他對自己的吸引力。於是,和他相處的時候,我總會問他各式各樣天馬行空的問題。雖然他都聽見了,但大多數時候他並不太願意回應我。
  • 《內向心理學》:內向者的社交手冊
    《內向心理學》是一本針對內向者的實用社交手冊,不僅幫內向者認清自己的優勢和障礙,順利與人相處,也同時告訴外向者如何與內向者溝通。學會問自己這個問題,「我現在需要的是什麼」,你會發現自己其實一直都知道答案。
  • 心理學知識|內向者,如何找到自己的舒適區,安靜地發揮影響力?
    沉默寡言,可能是多數人對性格內向者的普遍印象吧?那麼,作為內向的你,你了解自己嗎?想了解自己嗎?德國語言學博士西爾維亞.洛肯的《內向 心理學》,應該是了解內向者最適合不過了,洛肯博士自己就是一個安靜的內向者,多年來,她致力於陪伴周圍的內向者一步步邁向成功。
  • 偽外向者有多可怕
    外向者有多可怕。---什麼是偽外向者?榮格在1921年的《心理類型學》中提出外向者和內向者的概念。這兩者的區別在於心裡能量的指向方向。對於內向者來說,他們的能量是指向內部,因此他們對內心世界更感興趣,更安靜,喜歡獨處,自省,思考。
  • 《內向心理學》——讓內向者發揮更大影響力
    自2003年起,她開始專為性格內向者這一特定人群做諮詢工作。多年來,她陪伴周圍的內向者一步步邁向成功。她認為內向和外向是一個高度多元的話題,領導者可以利用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差異,提高合作與深化關係。內向者的優勢。謹慎、自我探索能力強、專注、善於傾聽、安靜、善於分析、獨立、持之以恆、有同理心。居然有這麼多優勢啊,難怪內向的我這麼優秀。(純屬玩笑,不要當真。)障礙是需求的引路人。障礙通過需求的形式,成了塑造個人溝通風格的絕佳指引。
  • 這個世界,還要誤解內向者多久?
    社會中充斥著對內向者的偏見,「內向」不是描述性格特徵的中性詞,卻是帶有性格偏見的貶義詞。人們習慣於將「內向」同「呆板」「沉默」「孤僻」「難溝通」等詞相聯繫,將「外向」同「活潑」「樂觀」「合群」「好合作」相聯繫,仿佛內向者就一無是處,外向者就十全十美。由於性格偏見,整個社會似乎都為外向者敞開了大門,留給內向者的卻是一扇破窗。
  • 為什麼性格有內向外向之分,原因在於大腦中的它!
    其實啊我們每個人都有種先天特質,他們構成了我們的人格氣質,而這種氣質的形成是由基因決定的,基本上會伴隨終生,所以,想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這其中,有一種影響性格的基因叫做D4DR基因,這個基因又影響著我們腦部化學物質的分泌,看著有點難懂是嗎?
  • 內向者和世界相處的十種方法
    在作者Susan Cain 2012年TED Talk《The Power of Introverts》中,她重申內向的定義,認為這種性格特徵不同於害羞。Cain覺得害羞是對社交判斷的恐懼,內向更多是如何應答興奮,這包含了社會刺激。所以外向者確實渴望大量的興奮,反之,內向者在更加安靜低調的環境中覺得至少是活著的、順暢的、能勝任的。
  • 心理學家:性格內向的人,根本不需要社交
    所以通俗點說就是,你總能看見內向者安靜如雞,一副歲月靜好毫無變動的樣子,其實內在的她/他一直在靜態中蛻變著。而外向者從來都如火如荼,來去如風,哪裡熱鬧哪裡必然有她/他的身影,有時聒噪的讓人受不了。正是這樣動態活躍的性格和深度社會交往,給外向者源源不斷的輸入能量。
  • 孩子內向擔心長大不會交際? 其實內向者擁有的獨特競爭力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表姐的孩子璐璐上小主持人的培訓班已經有一個學期了,起初表姐讓孩子去上這個培訓班是為了能讓孩子可以膽子變得大一點,然後可以活潑一點。因為通常這個孩子不喜歡和別人交流,人也比較安靜。在上了一個學期的小主持人以後,孩子出現了一點點變化,變得沒有自謙那麼的靦腆和害羞了。
  • 安靜的力量| 別再讓內向成為你的藉口
    ## 2012年出版的《安靜的力量》,作者Susan Cain;Cain的這本書是一本極其暢銷的書(在亞馬遜有5,400條評論),並且,隨著她非常受歡迎的TED演講,安靜內向開始成為一種新鮮的文化現象。
  • 關於內向者的十大誤解:現代社會已經不需要內向的人了?
    性格內向的人「在無話可說時,寧可選擇閉嘴」,但這並不代表內向者不善言談,其實內向者只是不想說一些沒有意義的閒話。事實上,當內向者談論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或自己擅長的領域時,話匣子會頓時打開。內向者不會為了說話而說話,當他們開口的時候,說出的話都是經過嚴謹思考的。
  • 《內向心理學》:其實自己並不孤獨,這個世界需要內向的你
    內向者和外向者是兩種不同的人格特質,這個世界需要內向者,也需要外向者。因為一直以來,人們對「外向者和內向者的區別」這一命題的判斷依據總是以說話多少來決定。當一個人在交談過程中發表自己觀點的時候滔滔不絕的時候,基本可以斷定這是一個外向者,反之,當一個人在多人談話過程中很少發言,甚至不怎麼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就基本可以斷定這是一位內向者。
  • 孩子性格內向真的不好麼?父母這樣引導,成功率明顯高於外向者
    ,而是一種氣質,內向的孩子可能更容易成功。,其實,內向可能是一種性格優勢。相比於內向者,多數人都喜歡和外向者交朋友,殊不知,內向的人其實存在很多優點,父母大可不必過於擔憂。同事的孩子萌萌就是個內向的娃,不喜歡交朋友,總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這讓同事感到很焦慮,自從別人推薦她認真讀了《內向孩子的潛在優勢》後,她的心中稍微有了些許安慰。其實,孩子性格內向不一定不好,父母應該學會挖掘孩子的閃光點,從偏見中走出來,科學理性地面對孩子的內向性格,幫助他們健康地成長。
  • 《內向心理學》內向者溝通手冊:為什麼你總是不被「認真對待」?
    中國自來有句古話:會哭的孩子有奶喝。與之相對的,是不會哭的孩子沒奶喝。引申開來,又可以說,會給別人添麻煩的人,更能和人打成一片,與之相對的,不願給人添麻煩的人,似乎總是沒有存在感。雖然話糙但理不糙,它折射出的,其實是如今社會中,內向者更容易被忽略的這個事實。從出生到青春期,提到內向者,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呢?
  • 安靜、內向、沉默,可以是你的優勢
    最好的點子通常是在孤獨至深時浮現;有說服力的電子郵件往往比互動良好的對話更能快速推動專案;別人沒有說出口的話,其實比你所聽到的更為重要。他們喜歡安靜,這個社會卻說只有表達能力才重要在關鍵時刻,安靜影響者往往不會選擇正面交鋒,但卻依然能達成任務。他們就像是池塘裡的漣漪,不需要製造巨大聲響,就能發揮影響力。
  • 《內向者溝通聖經》
    作為內向者領導力的思想領袖,她擅長把深奧的領導力理論轉化成實際的操作方式,通過極富魅力的演講、培訓,讓成千上萬的內向者堅定了信心。關於本書這是一本內向者的職場升級寶典。本書首創簡單實用的4P法則,能夠幫助內向者在外向者佔主導的商業世界輕鬆突圍。這也是一本對內向者和外向者同等重要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