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共同塑造健康灣區: 患者病歷資料跨越深港實現互通

2020-12-11 晶報

「以往看病都是掛號去科室排隊找醫生。我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複診,第一次體驗到等醫生來找我,省去了很多奔波。唔該曬(感謝)。」香港居民黃女士日前體驗了「一站式」醫療服務。在順利地看病開藥之後,黃女士豎起了大拇指。

由於疫情影響,黃女士7月以來一直在惠州市親屬家居住。她患有糖尿病,雖然已在香港公立醫院預約複診,但不方便回港就診。

近日,她與另外58名患者一起,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第一批「香港醫管局在粵患者複診治療服務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支援計劃」的受益者,實現了在香港預約、在深圳就診。

像黃女士這樣已在香港醫管局預約但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滯留廣東的慢性病患者約有3.8萬人。香港特區政府委託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在疫情期間為這些有就醫需求的香港居民提供服務。

「患者的預約記錄和病歷資料首次跨越深港兩地實現互通,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醫療服務合作不斷加強。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不僅面向港人,也面向大灣區所有居民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我們希望這個項目能成為深港醫療融合樣板項目,也能為後續大灣區醫療融合提供更好的參考。」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醫療副院長李詠梅說。

在李詠梅看來,廣東、香港、澳門的醫學交流是相互的,通過優勢互補,可以實現共創多贏。粵、港、澳地區的醫療管理體系、培養機制、考核方式、醫療習慣等存在差異,高層次醫學人才的流動成為拉動區域內醫療質量提升的關鍵因素。

隨著大灣區內跨境醫療合作積極推進,越來越多來自香港和澳門的醫生通過獲取內地醫師資格、申請短期行醫等方式獲得多地執業資格。

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數據顯示,已有96名港籍、6名澳籍醫師取得《醫師執業證書》並在深圳長期執業,累計辦理港澳醫療人員赴深圳短期執業註冊392人次。

同時,在內地培養與港澳接軌的專科醫師的培訓體系也逐步成型。2019年7月2日,「深港醫學專科培訓中心」正式掛牌成立,中心依託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建立,借鑑香港經驗,並與內地實際情況相結合培養人才,實現跨區域協同效應。

目前共47名全科醫師參加住院醫師全科專業師資培訓,14名學員在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導師指導下接受培訓。作為學員,李濟時在內地醫院工作4年之後,來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她希望能從平臺中獲益,繼續提升。

「在接診患者時,我們會主動去思考患者的需求與顧慮,權衡不同治療方案,與導師討論後,向患者及家屬反饋並與之共同決策,再密切跟進治療計劃的療效與副反應,給予支持治療並對病例進行總結和反思。接診的是一位醫生,但幫助患者的是由資深顧問醫生帶領下的團隊。」李濟時說。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塑造健康灣區,密切醫療衛生合作。廣東、香港、澳門三地達成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與健康合作框架協議》,並籤署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合作共識》,合作不斷深入,合作機制不斷完善。

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體改和基層處處長李創認為,塑造健康灣區,當前的重點工作是要建立健全醫療服務跨境銜接機制,促進粵港澳醫療衛生行業管理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方便港澳居民在內地看病就醫,為港澳醫療衛生服務提供主體來內地辦醫提供便利。

一批醫療合作項目加速落地生根。深圳市婦幼保健院聯合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婦幼口腔健康精準防治研究及轉化平臺」,制定大灣區育齡婦女、孕婦、兒童健康管理建議指南,為婦女、兒童口腔健康的衛生預防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和計量數據。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康復醫學中心與香港城市大學、澳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合作,共同開展包括踝關節康復機器人、腦卒中量化評定系統在內的精準康復醫工結合技術研究。

「為開展健康灣區建設,廣東正積極建立健全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合作平臺機制,與香港、澳門共同打造灣區醫療衛生高地。」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周紫霄說。

新華社深圳12月9日電

相關焦點

  • 塑造健康灣區:粵港澳推進醫療衛生事業協同發展
    新華社深圳12月9日電 題:塑造健康灣區:粵港澳推進醫療衛生事業協同發展  新華社記者白瑜  「以往看病都是掛號去科室排隊找醫生。我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複診,第一次體驗到等醫生來找我,省去了很多奔波。唔該曬(感謝)。」
  • 深港首次實現病歷互通 患者就醫更便利
    此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公布「香港醫管局在粵患者複診治療服務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支援計劃」(以下簡稱「支援計劃」),在當前的疫情防疫措施下,香港醫管局複診患者可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進行就診。「『支援計劃』已經成為大灣區醫療融合的裡程碑之一,香港病歷跨越地域限制,使得深港兩地首次實現了病歷互通。」
  • 深港創新 灣區驅動 | 深港物聯網企業家交流活動成功舉辦
    本次活動以「深港創新·灣區驅動」為主題,聚焦當前物聯網行業的發展趨勢、核心技術熱點以及創新應用成果,邀請了來自深港兩地的知名專家、學者,就深入探索物聯網產業生態圈的新模式和新思路,推進大灣區深港合作步伐
  • GDP直逼紐約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時代來臨
    在長期的合作中,粵港兩地已經形成了互補互利, 互相促進, 共同發展的經濟合作關係, 逐步形成了 "前店後廠" 式的合作模式。80年代,香港70%的大型工廠已將部分或全部生產線北遷,1991年香港工廠有4.9萬家,1995年減少到3.1萬家。
  • 理論周刊|以「雙循環」助推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協同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推動經濟協同發展是大勢所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各有所長、特色各異,這種差異化的特徵可以很好地滿足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多樣化發展的訴求,但在複雜的國際形勢面前,這種差異也可能會帶來系列問題。在這一轉型背景下,亟需改變和調整過去各自單打獨鬥、守著一畝三分地的狹隘思維,應協力促進港澳現代服務業和珠三角完整產業鏈優勢的強強聯合,建立高效運轉、緊密銜接的城市間協同發展機制,共同塑造跨地域產業分工協作、創新成果共享的灣區新經濟體系。
  • 新起點,新機遇——港澳臺同胞盼更好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香港青年麥騫譽與校友共同創辦的路邦動力公司已入駐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兩年,主營動感仿生機器人的研發和製造。麥騫譽介紹,目前公司位於香港的總部處理算法、軟體及硬體設計,而硬體組裝、技術測試、機件結構已轉移至大灣區內地城市。「大灣區給前來創業的香港青年提供住房補貼、減免租金、創新基金等優惠政策。
  • 智庫研究|增創新優勢:「十四五」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路徑探析
    數字經濟、智能製造、區塊鏈等新產業新業態塑造著大灣區的創新生態,大灣區的產業體系趨於完備;三地政府和廣大民眾形成了攜手發展大灣區的共識,中西多元文化融合取得新進展;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提升,國際商業網絡更加密集,資本市場和自由貿易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在「十四五」時期,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與挑戰並存。
  • 寶安打造粵港澳「灣區花園」 8個月建成二期
    以此為鞭策和動力,寶安抓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歷史機遇,服務灣區未來發展,打造寶安的好山好水好風光,以此來承載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承載優質企業和高端人才落戶,承載生態環境和民生福祉的提升,承載寶安的全球影響力。寶地寶用 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2015年8月,西灣公園一期開園。
  • 「深港醫療創新合作論壇暨羅湖區生命健康產業發展論壇」在深舉辦
    集智獻力 共話深港醫療產業協同創新當天,深圳市政協副主席徐友軍、羅湖區科技創新局局長石興中、中國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羅湖醫院集團黨委書記吳松、啟迪科創集團董事長劉剛、廣東啟迪科技發展投資集團董事長郭甲出席論壇,為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健康產業深港創新合作試驗區建言獻策。
  • 粵港澳大灣區推介會在日本東京舉行
    由廣東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聯合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推介會9日在東京舉行。中日兩國政府官員、經濟界組織及金融、企業代表1200多人與會,就實現東京灣與粵港澳大灣區對接,促進中日經濟合作高水平發展進行深入研討。據悉,粵港澳大灣區推介會是2月18日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後,首個由三地政府合辦的海外宣傳活動。
  • 「灣區金融科技人才鏈」正式發布,將促進大灣區金融科技人才自由...
    8月27日,灣區(深圳)金融科技行業人才發展論壇(以下簡稱「發展論壇」)在位於深圳市福田區的灣區國際金融科技城舉辦,會上,「灣區金融科技人才鏈」原型產品正式發布,並同步啟動《深港澳金融科技人才藍皮書》和「大灣區金融科技人才協調研究機制」工作。
  • 問政智庫|粵港澳大灣區與舊金山、東京灣區發展特徵的比較
    2.經濟輻射效率如前文所述,實現經濟輻射首先需要的是輻射中心區域的要素及各類影響能向外傳遞,其次需要有完善的傳遞媒介。對於東京灣區和舊金山灣區而言,其經濟輻射非常典型,東京的加工製造業和舊金山的創新產業作為增長極的推進型產業,有效地實現了產業集群的擴散轉移,並在此過程中使東京和舊金山自身實現了向以服務業為主導產業的多元經濟結構升級轉型。
  •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將揭曉 區域主題蘊含機遇
    2月12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出席行政會議前例行見記者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有望在日內公布。香港特區政府計劃聯同廣東省及澳門政府,於2月21日在香港舉行有關規劃綱要的宣講會,共同探討發展所帶來的機遇。  在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被列為今年首個重點工作。
  • 粵港澳大灣區共享一流慕課 打造灣區人才成長「立交橋」
    新華網北京4月17日電(郭亞麗)去年11月,為便於粵港澳三地高校共享優質資源,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在線開放課程聯盟成立。今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後,廣東省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一流灣區必有一流高等教育集群的支撐引領,粵港澳大灣區擁有180多所高校,300餘萬在校生,高等教育基礎十分雄厚。香港名校眾多,基礎研究強,國際化水平高;廣東高校,類型齊全,生源質量高,產業條件好;澳門高校,葡語特色鮮明、旅遊學科獨樹一幟。
  • 樊綱:粵港澳大灣區英文可稱中國大灣區,這是中國最大灣區
    樊綱:粵港澳大灣區英文可稱中國大灣區,這是中國最大灣區 2018-04-02 15: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部委發布意見 推進粵港澳資金融通渠道多元化
    深化金融市場改革,推進深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提升粵港澳大灣區資金融通便利度,讓市場決定在多元化金融中介渠道中的資金流向和流量。(四)堅持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建立健全區域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完善與金融開放創新相適應的跨境資金流動風險防控體系,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穩妥有序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各項金融開放創新,成熟一項、推進一項。
  • 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二期項目正式啟用
    根據協議,雙方將共同建設港中大(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港中大(深圳)數據經濟研究院、港中大(深圳)前海深港法制研究院和港中大(深圳)前海現代教育創新研究院,共同建設港中大(深圳)國際化產學研中心,並將共同建設港中大(深圳)附屬前海學校。
  • 徐州市舉辦第二屆互聯互通和電子病歷測評培訓班,易聯眾專家應邀講座
    徐州市醫療信息質控中心主辦,徐州市礦務集團總醫院承辦的徐州市第二屆互聯互通和電子病歷測評培訓班及相關專業委員會會議在徐州召開,大會共邀請專家、學者20餘名及省內各級醫院的專家及代表500餘人參會,共同研討攜手共創徐州數字健康新未來。
  • 赤灣觀文博 海上看灣區 親探深圳南山荔枝文化旅遊節
    赤灣觀文博,海上看灣區探赤灣古蹟,尋深港之根2019深圳南山荔枝文化旅遊節分項活動南山是深港歷史之根、文化之源,歷史悠久,文物豐富。在赤灣僅3.4平方公裡的範圍內,擁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