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有好多的東西要學習,有好多的任務要完成。如果一切都背著帶著,人遲早會累垮的,畢竟人的能力有限,所以要學會取捨,因為有「舍」才會有「得」。
剛畢業那年,我就遇到了一次工作上的小小「考試」。班上有幾個上課不聽講、作業不完成、教育又不聽、請家長也不來的學生,是繼續管還是放棄不管?
有人私下地跟我說,這樣的孩子你管不了,有那功夫把其他的孩子好好管管。難道你想自己找麻煩?還是準備挑戰自我、想看看自己有多大潛能嗎?
起先,我秉持著「有教無類」的教學理念,發誓要用盡渾身解數也要把自己教的學生都帶上路,務必做到「一個也不能少」。為此,作為語文老師,我就利用課外時間幫後進生輔導,從識字、造句、寫話開始,誨人不倦。因為有的學生進入初中時,甚至連小學一二年級的程度都達不到!但義務教育不留級,所以他們統統都進入了初中。
我是班主任,我有能力去做這件事。於是,我不光自己親自幹,我還發動班幹部和品優生也來幹,想通過我們大家的立體作用來感化那些品行不良的學生。最開始,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好景不長,那幾個學生又恢復到原來的樣子。不僅如此,還有兩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也出現了滑坡。就因為這件事,校長找我談話了,然後我的班主任沒了,這班的課也變成了另外一個老師來上。
說句實話,年輕時的宏願曾讓自己都感動得一塌糊塗,現在想來當時是不是有點天真幼稚。因為,我不是神,我只是一個普通的教師,我儘管有熱情有幹勁,但我沒有那麼大的本事!這世界有很多人過得很累,原因就在於過高地估計了自己,而過低地估計了對手和困難。
常言說得好,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撞了南牆能回頭的人還懂得變通,撞了南牆仍不回頭的就是死腦筋。就像劉震雲小說《我不是潘金蓮》上的李翠蓮,為了一句說法,死磕了幾十年,最後一個果農的話才讓她醒悟過來,為什麼非要在一棵樹上吊死呢?為了一棵或者幾棵不成才的樹木,而放棄整片森林,不光是自己不智,對其他樹木也不公平!
偉大如孔子,也會發出「朽木不可雕也」的慨嘆;智慧如範增,也會怒斥「豎子不足與謀」;睿智如孔明,也有「扶不起的阿鬥」,更何況我等平凡至極的布衣教書匠?
你關注過,你關愛過,你盡過責,就可以問心無愧。他自己放棄自己,他的家長也放棄了他,而你嘗試過挽救之後,他仍然不理不睬,我行我素,你還為他煩惱、焦慮,或許你的品德值得佩服,但做法並不值得推崇。願意前行的,竭我之力也不能讓他掉隊,不願前行的,盡心之後便應該及早放手,不能讓他拖累了大部隊。
舍與得是一種智慧,老師也許明白得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