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之中見智慧

2020-09-05 水豐草美


現實生活中,有好多的東西要學習,有好多的任務要完成。如果一切都背著帶著,人遲早會累垮的,畢竟人的能力有限,所以要學會取捨,因為有「舍」才會有「得」。

剛畢業那年,我就遇到了一次工作上的小小「考試」。班上有幾個上課不聽講、作業不完成、教育又不聽、請家長也不來的學生,是繼續管還是放棄不管?

有人私下地跟我說,這樣的孩子你管不了,有那功夫把其他的孩子好好管管。難道你想自己找麻煩?還是準備挑戰自我、想看看自己有多大潛能嗎?

起先,我秉持著「有教無類」的教學理念,發誓要用盡渾身解數也要把自己教的學生都帶上路,務必做到「一個也不能少」。為此,作為語文老師,我就利用課外時間幫後進生輔導,從識字、造句、寫話開始,誨人不倦。因為有的學生進入初中時,甚至連小學一二年級的程度都達不到!但義務教育不留級,所以他們統統都進入了初中。

我是班主任,我有能力去做這件事。於是,我不光自己親自幹,我還發動班幹部和品優生也來幹,想通過我們大家的立體作用來感化那些品行不良的學生。最開始,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好景不長,那幾個學生又恢復到原來的樣子。不僅如此,還有兩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也出現了滑坡。就因為這件事,校長找我談話了,然後我的班主任沒了,這班的課也變成了另外一個老師來上。

說句實話,年輕時的宏願曾讓自己都感動得一塌糊塗,現在想來當時是不是有點天真幼稚。因為,我不是神,我只是一個普通的教師,我儘管有熱情有幹勁,但我沒有那麼大的本事!這世界有很多人過得很累,原因就在於過高地估計了自己,而過低地估計了對手和困難。

常言說得好,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撞了南牆能回頭的人還懂得變通,撞了南牆仍不回頭的就是死腦筋。就像劉震雲小說《我不是潘金蓮》上的李翠蓮,為了一句說法,死磕了幾十年,最後一個果農的話才讓她醒悟過來,為什麼非要在一棵樹上吊死呢?為了一棵或者幾棵不成才的樹木,而放棄整片森林,不光是自己不智,對其他樹木也不公平!

偉大如孔子,也會發出「朽木不可雕也」的慨嘆;智慧如範增,也會怒斥「豎子不足與謀」;睿智如孔明,也有「扶不起的阿鬥」,更何況我等平凡至極的布衣教書匠?

你關注過,你關愛過,你盡過責,就可以問心無愧。他自己放棄自己,他的家長也放棄了他,而你嘗試過挽救之後,他仍然不理不睬,我行我素,你還為他煩惱、焦慮,或許你的品德值得佩服,但做法並不值得推崇。願意前行的,竭我之力也不能讓他掉隊,不願前行的,盡心之後便應該及早放手,不能讓他拖累了大部隊。

舍與得是一種智慧,老師也許明白得越早越好。


相關焦點

  • 西頓·舍見|WorkswithHUAWEIHiLink發布會
    西頓照明攜手華為、上海海思,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各界設計師,媒體及未來舍見合作夥伴齊聚一堂,共同見證西頓·舍見品牌發布會。同時,通過眾多新媒體平臺進行了全球同步直播,超20000人觀看見證。
  • 舍即是得,得即是舍
    捨得,舍即是得,得即是舍。【微信公號:國學生活】捨去越多,得到越多人們常說:「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捨不得,越舍越得。」儒言捨得,佛曰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捨得財富,得財富;分享智慧,得智慧;顧念眾生,得健康長壽。有所舍,必有所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舍就是一種得。
  • 佛說:舍與得【晚課】第367期
    人生,註定是有舍有得,在舍與得之間,有小歡喜也有大智慧。捨得,有舍有得,不捨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舍,即是去,離,失。得,即是獲,取,來。捨得微笑,得到溫暖;捨得寬容,得到大氣;捨得虛名,得到自在。捨得小,就有可能得大;捨得近,就有可能得到遠。
  • 舍 + 得(寫的真好)
    青春舍掉了,才有成熟; 時間舍掉了,才有成功; 輕鬆舍掉了,才有成長。 舍和得,永遠都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人無所舍,必無所得,懂得捨得,才是生活。 不舍,如何得?想得,必須舍! 若沒有痛下決心的舍,怎有輕而易舉的得?
  • 舍+得=人生
    同學們頓悟:原來要先學會舍,才有得。不舍是人生常態,但人生註定有舍有得。賈平凹曾說過:「會活的人,或者是取得成功的人,其實都懂得兩個字,那就是『捨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很多時候,一個人幸福與否,並不在於擁有多少,而是在於懂得取捨。
  • 星雲大師智慧:過了50歲,懂得「以舍為得」,則無處不春風
    我們常聽人說「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當你到了50歲之後,就更應該記好「捨得」這2個字。如果二十歲的心像溪流,三十歲的心像小河,四十歲的心像大江,那麼五十歲的心就應該像大海,可容納萬物,可包容天地。所以說,這個時候,心應該放寬一些,凡事不應該再去斤斤計較,要懂得「捨得」2字的智慧。名滿華夏的星雲大師就十分喜歡「捨得」2個字,他曾說過:「舍,於人是慈悲,於己是精進,以舍為得,無處不春風。」
  • 佛說:舍與得
    人生,註定是有舍有得,在舍與得之間,有小歡喜也有大智慧。,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閏餘成歲,律呂調陽。 雲騰致雨,露結為霜。 金生麗水,玉出崑岡。 劍號巨闕,珠稱夜光。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海鹹河淡,鱗潛羽翔。
  • 捨得捨得,先舍才能得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有舍才有得,有付出才有收穫。這個道理很簡單,但落實起來卻很難,因為「欲得」要「先舍」,舍是一種主動的付出。一條毛巾的「算計」大午溫泉會館免費為客人提供一次性毛巾,可以帶走。但有段時間,政策變了,改為讓客人使用質量較好的毛巾,但不允許帶走。
  • 曹德旺:勇「舍」敢「得」的慈善家|愛與承
    所謂「布施」,講到底就是一個「舍」字,當舍到空有兩邊都不著,舍到舍無可舍,舍到究竟處,佛陀說「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這是佛陀給須菩提的答案,也是給我們每一個人的答案。有舍才有得,越舍越得,大舍大得,勇舍敢得。中國「首善」曹德旺先生是一名喜歡閱讀《金剛經》的虔誠的佛教徒。
  • 捨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著名作家賈平凹說:「會活的人,或者說取得成功的人,其實懂得了兩個字:捨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樹舍燦爛夏花,得華實秋果;鳴蟬捨棄外殼,得自由高歌;壁虎臨危棄尾,的生命保全;雄蜘蛛捨命求愛,得繁衍生息;溪流捨棄自我,得以匯人江海;鳳凰舍其生命,得以涅槃重生.人舍墨守成規,
  • 《斷舍離》:人生的加減法,精神的舍與得,物質的幻滅
    早稻田畢業的山下英子,在日漸枯燥的人生之中變得煩躁,變得迷茫,她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也不是在自己現在想要什麼。要學歷嗎,自己日本早稻田畢業,頂尖大學出身得自己,不論是工作還是前程,都已經不需要擔憂。不久之後山下英子便將之際的感悟整理出版,斷舍離知道究竟是怎樣得呢?何為斷舍離,斬斷的是什麼,捨棄得又是什麼,離開的又是什麼,是來自物質的壓迫,還是精神上的墮落,總有各種各樣的事物困擾著現代人。現代人的生活,充滿了壓抑,到處都是快節奏,每一日中的每一分鐘彷佛都是在重複,沒有新意,沒有激情。
  • 品讀聖樂:讚美之中得見生命亮光
    將自我的生命融入聖樂之中,並在其中發現音樂的真諦、找到信仰的源泉,獲得上帝的恩膏。這就是,聖樂成了我們信仰的語言,此時無聲勝有聲,琴韻雅致暖心田。在歷史的長河裡,在國家民族仍未消亡的這個歷史階段,我們的聖樂是世界多元音樂文化資塬中的一元物種。它具有自己獨特的地位、作用與價值,有其生存的土壤和一定時期內繼續發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 宏圓法師開示:舍法舍非法就是舍執著
    舍法舍非法就是舍執著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釋迦牟尼佛常對弟子們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就是把自己所說的法呢,比喻為過河的竹筏,竹筏就是用大的竹竿,把它一根一根並排紮起來,作為過河用的工具,我們想想,渡過了河,到達了對岸,那就要舍竹筏登岸了
  • 上天是公平的,舍與得,其實是一個無限循環的圈
    低調是一種智慧。恃才傲物者自毀,虛懷若谷者受益;賣弄口舌是非多,謹思慎言風險少;飛揚跋扈引橫禍,韜光養晦能成名;追名逐利心浮躁,遠離是非修真身;直來直去易傷人,融方於圓可自保;高歌猛進遭非議,以退為進得人心;拿放不下難有為,能屈能伸扭乾坤。
  • 看懂了的人,都是絕頂聰明——索達吉堪布譯作《俱舍論釋》
    大家學習《俱舍論》的目的,就是要開智慧。很多人說:「你可不可以給我念個『嗡阿繞巴扎納德』,我想馬上開啟智慧。」好像口裡吹個風,智慧馬上會從眼睛裡出來一樣。學滿歸國後於唐高宗永徽二年間奉詔在慈恩寺進行翻譯此論,名為《阿毗達磨俱舍論》,共三十卷。對此譯本,神泰、普光、法寶三師作了《俱舍論註疏集》,全集共三十卷。藉此而廣泛加以傳播。繼此之後,圓輝上人撰寫了《俱舍論頌疏論》,共六卷;循麟法師也著有十二卷的《俱舍論頌疏集》。以此為主,使《俱舍論》不斷得以弘揚,一直延續至今。
  • 《俱舍論》講記(十)
    甲一(根之安立)分六:一、根之自性;二、此處所說根之本體;三、根之分類;四、根之得舍;五、沙門四果以幾根而得;六、具根之理。  乙六(具根之理)分二:一、必具;二、會具。  共講了二十二種根,這二十二中根當中,哪些根一定能聚在一起,哪些根會聚在一起。
  • 法華經:隨順是師學,得見恆沙佛(60)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欲舍諸懈怠,應當聽此經。是經難得聞,信受者亦難。】這時,世尊想要重新宣說這個義理而說偈言:「要想捨去一切懈怠的行者,應當聽此經。有緣聽到此經是很難的,而有緣聽到此經的人,相信並且受持此經亦很難。」
  • 阿里管理土話——大賭大德、大舍大得、以及大拙大巧
    戰略的三原則:大賭大德、大舍大得、以及大拙大巧,這是阿里巴巴在處理所有戰略的時候,對於戰略的思考以及戰略原則的選擇。大舍方可大得,所謂捨得是一種智慧,只要不是公司戰略的核心,我們就將它捨棄掉,因為不舍我們就會被牽連。
  • 東方美學文創品牌「舍時」進駐凡向,願卿尋得為舍,用到方為時
    舍時源於傳承古代文化智慧,是一個東方美學文創品牌。舍時以傳統手工紙製品工藝,融入東方文化,以紙靜心,打造東方文化美學傳承的文創產品。凡向生活引進新的文創產品除了持續加入舍時的新推文創產品。未來,凡向生活和舍時將會在周末為大家開展更多體驗書寫、繪畫、展覽、設計師分享會等活動,讓你收穫更多靈感和樂趣。
  • 舍與得:《百喻經》的98個人生啟示,除去教誡,獨留寓言:五十八
    只想得、不想舍的人,其結果可能失去一切。——— 白山 社群營銷專家第58個啟示:口誦乘船法而不解用喻:勿紙上談兵,學以致用才重要人不讀書不行,死讀書也不行。有的人讀了幾年的書,掌握了一些知識,就自認為了不起,到處炫耀、賣弄自己的學問。殊不知,讀書重要的是能夠將學到的知識勇於實踐,而不是只會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