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天體運動的規律,解析公式背後的意義

2020-12-11 物理你王哥

闡述牛頓力學三大定律

牛頓力學三定律:第一定律說明了力的含義: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第二定律指出了力的作用效果:力使物體獲得加速度;第三定律揭示出力的本質: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曾經,我們拋出一枚足球,在草地上滾動一段時間就停下來了。有學者說,是因為受力,足球才會運動,拋出後,沒有手給它力,所以足球不一會兒就停下了。今天的我們很容易理解是摩擦力的作用使得足球停下來了,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這就是牛頓力學第一定律所描繪的事情。

那麼力是怎麼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呢?原來,力改變的是物體的加速度,我們聯想到力的國際單位是N,也就是牛頓,能夠讓1KG的物體產生1m/s^2的加速度的力我們定為1N。因此,看到F=ma時,我們知道相同的力能夠讓不同質量的物體產生不一樣的加速度。(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查一下質量的定義哦!)

力,究竟是什麼?騎自行車的時候,我們用力去蹬腳踏板,這個力是這裡我們要講的力嗎?力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這是我聽到的最能接受的定義,力不會脫離物體而存在,同時,它也是一種相互作用,即作用雙方的力是相互的,是大小相等的,是對稱的。(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思考一下力是真實存在的嗎?力是我們抽象出來的一個模型,是對這種物體與物體之間相互作用的描述,這種描述我們不能說它是對是錯,「力」這一模型這種描述便於我們理解「物體與物體間的相互作用」,但儘可能不要被這個描述所束縛。當然,也不能好高騖遠,先理解模型,再理解更深層次的東西)

深挖天體運動萬有引力

衛星、行星,乃至恆星星系,這些運動規律我們用「萬有引力」這一模型進行描述,先理解模型,再理更深層次的東西。

我們知道「亞里斯多德」是一個經常「犯錯」的科學家,地心說中也有他的功勞,然後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觸怒權威,被處死了。之後,不得不提的一個人,一位望遠鏡發明之前最偉大的星空觀測者,他就是第谷,這個人很有才話,觀測了很多星空天體運行的數據,但是理論思維著實差了些。憑著他對星空的了解,他當然知道「地心說」的荒謬,不過他也不完全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因為依據他的觀測數據,「日心說」也不能完美解釋漫天星辰,他自己提出了一種介於地心說和日心說之間的學說,可是這更加讓他糊塗,連他自己都說服不了。

第谷去世後,他的徒弟克卜勒研究他的數據。在群星之中,最神秘莫測的就是火星軌道,火星的觀測數據最豐富,但是和地心說日心說的理論推導差別也最大,因此第谷創造了自己的學說,這些學說中哪個才是正確的呢?這就要靠克卜勒來驗證了。

地心說第一個出局了,日心說呢?也有些問題,那麼第谷自己的理論呢?這個理論更亂,問題出在了哪裡了呢?問題就出在了最基本的假設上,無論託勒密還是哥白尼,包括第谷,都認為行星的軌道是圓形的,而且做勻速圓周運動,這個假設就是錯的。

經過四年的磨礪,克卜勒發現火星的軌道並不是圓形,而是橢圓,太陽就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這就是克卜勒行星第一定律。

天文資料還顯示出:火星速度不是均勻的,火星近日點速度快,遠日點速度慢。有了橢圓軌道的概念,研究橢圓曲線的性質,克卜勒就想到太陽在橢圓的一個焦點上時,行星的速度很可能與行星與太陽的距離有關。經過反覆和第谷的實驗數據比較,在橢圓軌道上運行的行星速度不是常數,確實在離太陽遠時慢,離太陽近時快。尋找其規律,克卜勒最終得到了行星和太陽的直線在相等的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

克卜勒感覺行星的運行周期應該和軌道之間有某種關聯,可是並不知道行星軌道的具體數據,克卜勒想了一個巧妙的辦法,他把地球和太陽的平均距離作為一個距離單位來計算各個行星軌道的半徑,同時把地球的公轉周期作為時間單位來計算行星的公轉周期,我們來看他得到的數據:

至此,克卜勒已經勘破了星空的奧秘,從一個星空觀察者成為了「天空立法者」。

克卜勒的行星運動定律距離萬有引力只是一步之遙,如果假設行星軌道是圓形的話,我們用中學知識就可以推導出萬有引力定律,可是行星軌道是橢圓,要想推導出萬有引力定律就需要運用到微積分知識,而微積分要等到牛頓出世才會有,所以克卜勒只是指出了行星運動規律,而沒有指出其背後的原因。

終於到了我們的重頭戲,萬有引力定律:

這張公式圖算是比較經典的,告訴你速度、角速度、周期以及加速度與運動半徑r的關係,也給出了近地軌道和黃金代換式GM=gR。各種各樣的公式數不勝數,但我們只要記住一句話: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F=ma)其中「F=GMm/r^2」「a=?」,關於a的表達式此處就不再展開了。

引力常量G是亨利·卡文迪許測得的,但他的貢獻不止於此,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深入了解一下啊,集智慧與容貌於一體。

我們從能量的角度思考天體運動的另一半問題,有人管它叫逃逸。如何理解加速減速對軌道高低的影響?

物體的機械能有兩種形式:動能和勢能

由GMm/r^2=mv^2/r,得衛星的動能 Ek=1/2mv^2=GMm/2r

若取無窮遠為0勢能面,衛星的勢能 Ep=-GMm/r

衛星的機械能 E=Ep+Ek=-GMm/2r

通過上面是式子,我們知道:運動半徑r越大,E值越大,應該是這樣說,當衛星向後噴氣時,對衛星做正功,衛星的機械能增加,因此,運動半徑會增加,故而遠離地球。

衛星回收的時候我們需要怎麼做呢?這是一個反過程,向前噴氣,機械能減小,衛星軌道就會變低,直至進入大氣層。部分衛星在服役過程中機械能損失變小後,就會被地球捕獲,不用擔心,在大氣層中就已經燒成灰了。返回艙有熱保護,因此可以成功返回。

讓人類飛向太空的是知識,物理教會我們如何認識身邊的世界。

但即便是我開動腦筋想,也有很所瑣碎細節的地方沒能說到,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留言討論哦!

相關焦點

  • 橢圓周長有精確計算公式嗎?對天體運算有什麼用?
    在某種意義上,圓是橢圓的一種特殊形式,兩個焦點重合、半長軸(a)等於半短軸(b)的橢圓就是圓。雖然圓的周長有初等函數表達式,但橢圓的周長卻沒有簡單的計算公式。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橢圓沒有周長計算公式。事實上,橢圓周長公式可以用積分形式精確表達出來:其中e為橢圓的離心率:只不過這是第二類完全橢圓積分,沒有解析解,這意味著它不能用初等函數表示,只有在是圓的情況下才能。但藉助計算機,通過插值法等數值方法可以算出一定精度的橢圓周長。或者,可以藉助其他近似的初等函數公式來計算橢圓的周長。
  • 中考數學探索規律題分類及解析
    初三學生已經會用字母表示數,基本理解代數式表示的意義,能熟練地去括號、合併同類項,會進行簡單的代數式求值,同時前面接觸過簡單規律的探索,具備一定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規律探索型問題一直是中考的熱點問題,滲透數學建模思想,能系統地考查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歸納猜想能力及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落實新課標理念的重要途徑。
  • 天體運動與人造衛星專題,2020高考物理複習必備!
    【易錯提醒】考點二 衛星運行參量的分析與比較人造衛星的運行快慢與軌道半徑和中心天體的質量有關,考生在比較或計算不同衛星的速度、周期等物理量時常因為不會靈活選擇相應公式而受困。4.赤道上物體做圓周運動的規律赤道上的物體隨地球自轉而做勻速圓周運動,由萬有引力和地面支持力的合力充當向心力(或者說由萬有引力的分力充當向心力),它的運動規律不同於衛星,但它的周期、角速度與同步衛星相等。
  • 通過牛頓第二定律解析豎直上拋運動,理解運動學公式的矢量性
    這就是豎直上拋運動。既然豎直上拋運動的本質是勻減速直線運動,那麼,其運動規律就遵守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上述公式已經考慮了各矢量的方向,即以豎直向上為正方向。在實際應用中,有些學生由於對運動學公式的理解不夠,在計算時就會選擇分段計算等比較麻煩的計算方法。我們通過下面這道例題的解析,來看看怎樣正確應用勻減速直線運動的公式並理解運動。
  • 物理總複習:行星的運動與萬有引力定律
    【答案】【解析】因為小行星密度與地球相同由密度公式 小行星: 地球: 得出 (1)又根據任何行星表面的重力近似等於萬有引力 小行星: 地球:兩式相比: (2) 把 (1)代入 (2)得 所以,這個小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2)根據該行星表面物體的運動規律求該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 高中物理力學公式、規律彙編
    點擊下方原文閱讀,下載高中學習幫app高中物理力學的學習,對公式、規律的掌握
  • 天體運動新發現10個數學原理,將揭開引力的本質和宇宙起源?
    (詳見第二部分)驗證7、天體自轉和公轉的引力常數公式卡文迪許測定的引力常數事實上是不適用於天體運動規律的,正確的天體引力常數公式有兩個:1、自轉引力常數公式:等於兩極逃逸速度V0的平方和質心距離d的積,再與自轉天體質量m的比值。
  • 2019高考物理二輪微專題:天體運動中衛星運行參量的分析與比較
    天體運動中衛星運行參量的分析與比較的速解規律及公式1.衛星的各物理量隨半徑的變化規律2.極地衛星和近地衛星(1各自的自轉角速度【解析】雙中子星做勻速圓周運動的頻率f=12Hz(周期T=1/12s),由萬有引力等於向心力,可得選項B正確A錯誤;由v1=ωr1=2πf r1,v2=ωr2=2πf r2,聯立解得:v1+ v2=2πf r,選項C正確;不能得出各自自轉的角速度,選項D
  • 也是英國的一場疫情,讓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統一了宇宙運動規律
    公式表明了物體之間質點的連線上存在著吸引力,物體質量越大引力越大,距離越大引力越小。闡述了物體之間力的關係,解釋了太陽系的天體為什麼都繞著太陽不斷運轉,地球上的物體為什麼不會飛出地球,統一了地面上的物體與天體運動的定律。
  • 天體運動中的雙星與多星問題
    天體運動中的雙星與多星問題,是天體運動中較為抽象的一個問題,對該問題的認識,抓住以下幾點:1、萬有引力公式中的r的物理含義為質心距(質量中心距離),圓周運動需要的向心力中的r則為圓運動的軌道半徑且對於雙星模型,有質心距等於兩個星球圓運動軌道半徑之和。2、要形成穩定的雙星系統,則兩星球做圓運動的周期和角速度一定相等,否則則會因為一個轉得快,一個轉得慢而改變兩者之間的距離,進而改變兩者之間的萬有引力。依據以上兩點可以列出方程,然後得出相應的一些關係或者物理量。
  • 萬有引力與航天之繞轉天體物理量比較,例題解析
    計算繞轉天體的各個物理量如線速度,角速度,加速度和周期的關係,我們必須要明確一件事情,就是我們要用哪個公式?在萬有引力與航天中有一個特別系統而又特別重要的公式,如下圖所示。上一章節中,我們已經講過了,這套公式它是當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時候,各個行星的圓周運動公式。在這裡我們就不多講這個公式了,我們特別要注意的是這套公式,他的一個適用條件是什麼?他僅僅適用於不在中心天體表面的繞轉天體!一定要切記它適用於不在中心天體表面的物體。
  • 高中物理:如何求天體的質量?選這個方法!
    天體運動這一部分延伸出的考點即是對天體運動的分析與計算。宇宙航行主要討論的是人造衛星等人造天體的運動規律,延伸出來的考點即是對人造衛星的分析計算。(方程君會在接下來的文章中細說)。【2】天體之外題型注意點天體之外的情況,指的即是找到目標天體(也即是中心天體)之外,圍繞它做圓周運動的其他物體。
  • 萬有引力與航天之計算中心天體質量和密度
    我們可以想一下人們在最早期研究行星運動的時候,應該是只可以通過天文望遠鏡去觀測行星運動的周期,例如某一顆行星今年的三月份在某個位置,到了明年的三月份,他又回到了這個位置,那麼也就說明這顆行星的周期是多長時間?是一年。所以在去研究一顆天體之前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應該是天體運動的周期。其次,對於地球上的重力加速度我們是非常清楚的。
  • 高中物理常考十大公式之萬有引力定律公式
    天體運動是一種處於萬有引力作用下的典型的圓周運動。本文系統闡述萬有引力定律,及處於萬有引力作用下的天體運動。  萬有引力定律的概念  萬有引力定律是英國物理學家牛頓的重要貢獻。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是17世紀自然科學最偉大的成果之一。
  • 物理學規律在其他天體上也同樣適用嗎?還是只適用於地球?
    他認為,天界運動的規律應該是完美的。那什麼是完美的呢?對於當時學者來說,他們認為有一些數字是完美的比如:10。他們還認為有一些幾何圖形是完美的,比如:圓。他們還認為一些特殊的立體圖形是完美的,也就是5個正多面體。
  • 高一上學期物理,運動規律題目解析總結
    專題一:運動規律  知識要點:  1.質點(A)(1)沒有形狀、大小,而具有質量的點.  (2)質點是一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實際並不存在.  (5)斷開電源,取下紙帶  (6)換上新的紙帶,再重複做三次  8、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A)  (1).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vt=vo+at(減速:vt=vo-at)  (2).此式只適用於勻變速直線運動.
  • 改變世界面貌的十個數學公式之五——牛頓萬有引力定律
    在那個神奇的假期裡,一個蘋果偶然從樹上掉下來,這卻是人類思想史的一個轉折點,它使那個坐在花園裡的人的頭腦開了竅,終於牛頓發現了對人類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萬有引力定律—— F=GmM/r2()其中G為引力常量,m1和m2分別表示兩個物體的質量,r為兩個物體的距離。
  • 高中地理常用計算公式+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文綜高分不是夢
    天體運動和大量的計算都是文科生的弱項,常常讓很多同學犯難。但是!雖然地理計算量大,但是難度係數並不是太高,稍微用功就可以考出不錯的成績。學好地理就像學好數學一樣,只要同學們對運算的公式瞭然於心再加上平時基本的練習是可以少丟分的。所以對於高中文科生來說,如果在地理和數學上面多下點功夫,能輕易地把分數提升好幾個level!
  • 高中物理同步教程——萬有引力與圓周運動
    今天是系列課程的第三次課,今天給同學們帶來的是萬有引力與圓周運動。先看下面的圖片:通常情況下我們會認為繞中心天體旋轉的物體所受的萬有引力提供了其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具體公式如下:繼續運算我們可以得到下面結論(結論不需要記憶)從上面式子中可以看出,衛星的線速度、角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均僅與軌道半徑有關,且呈現出的規律是軌道半徑變大,線速度角速度向心加速度均減小,周期邊長。也就是老師們常說的一句順口溜:高軌低速長周期。
  • 黑洞附近有「年輕」的恆星,是「誰」讓它們的運動沒有「規律」?
    在很久之前,科學家們就通過對宇宙的探索發現了我們所處惡太陽系並不是宇宙中最大的星系,在太陽系之外還有更加龐大的銀河系,並且由於銀河系的體積更加龐大,經過無數科學家為之努力後,測量得到銀河系的大致範圍是16萬光年,而太陽系的範圍才不過2光年。那麼銀河系又是為什麼會這麼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