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韓春雨研究的Ago家族蛋白又出新功能?首次發現可參與DNA複製...

2020-12-17 中國生物技術網

在許多真核生物中,由短RNA序列引導的Argonaute蛋白可以防禦轉座子和病毒的作用。在真細菌嗜熱棲熱菌(Thermus thermophilus)中,DNA引導的Argonaute TtAgo可以防禦DNA質粒的轉化過程。

2020年8月25日,麻省大學醫學院Phillip D. Zamore團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Thermus thermophilus Argonaute Functions in the Completion of DNA Replica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報導TtAgo參與DNA複製。

在體內,TtAgo結合15至18 nt的DNA嚮導,該嚮導來自染色體區域,在該區域複製終止並與已知在DNA複製中起作用的蛋白質結合。當唯一的II型嗜熱菌拓撲異構酶-解旋酶被抑制時,TtAgo可使細菌完成其環狀基因組的複製。解旋酶和TtAgo活性的喪失抑制了生長並產生了無法分離成單個細菌的長絲。最後,該研究發現在非選擇性條件下,TtAgo賦予嗜熱鏈球菌增長優勢。總而言之,該研究表明TtAgo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嗜熱鏈球菌解開由DNA複製產生的鏈狀環狀染色體。

在所有的生命王國領域中,短核酸直接引導的Argonaute(AGO)蛋白在防禦轉座子,病毒和質粒起重要作用。真核AGO蛋白使用RNA介導的靶向途徑,但是在生物體和小RNA途徑之間,序列特異性RNA結合的後果有所不同。一些AGO蛋白充當可編程核酸內切酶,例如,在動物RNA幹擾途徑中,小的幹擾RNA指導AGO2結合併切割廣泛互補的靶RNA。與AGO1結合的植物microRNA(miRNA)也可直接切割其靶標。

相比之下,大多數動物miRNA結合僅與它們的序列部分互補的靶位點,然後組裝一個多蛋白複合物,其中包括降解整個RNA的腺苷酸酶,脫帽酶和核酸外切酶。迄今為止,尚未鑑定出在體內使用DNA指導或直接結合或切割DNA的真核AGO。

相反,真細菌AGO蛋白可以使用RNA或DNA嚮導來結合或切割DNA。真細菌和古細菌的AGO長期以來一直是了解真核AGO功能的結構和生化模型。與原核AGO(pAGO)蛋白如何發現,結合和切割其RNA和DNA靶標的詳細生物物理理解相反,對pAGOs的生物學功能了解甚少。在體內,缺乏內切核酸酶活性的球形紅球菌Ago使用RNA嚮導並結合DNA靶標。MjAgo和CbAgo還顯示出不依賴序列的核酸酶活性,可裂解雙鏈DNA(dsDNA)。

文章模式圖(圖源自Cell)

儘管約17%的測序的真細菌基因組編碼AGO蛋白,但在實驗室中幾乎不容易獲得表達pAGO的細菌。因此,已經研究了幾種pAGO(RsAgo,NgAgo,CbAgo和TtAgo)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這是一種嗜溫菌,其基因組不編碼AGO蛋白。

在體內,TtAgo降低了嗜熱鏈球菌對DNA質粒轉化的敏感性,當在大腸桿菌中產生時,TtAgo從質粒和大腸桿菌基因組中隨機獲取指導DNA。嗜熱鏈球菌在一個大的圓形染色體(1.9 Mb)和一個(HB27菌株)或兩個(HB8菌株)高達0.27 Mb的大質粒上編碼其基因。每個細胞包含4-7個染色體和大質粒的拷貝,並且兩者在子細胞之間隨機分離。

在這裡,該研究發現在體內TtAgo也參與DNA複製。TtAgo結合了來自染色體區域的小型DNA,在該區域複製終止並與已知在DNA複製中起作用的蛋白質結合。嗜熱鏈球菌部署單一的II型拓撲異構酶,即解旋酶。當解旋酶被抑制時,嗜熱鏈球菌依靠TtAgo完成其環狀基因組的複製。解旋酶和TtAgo活性的喪失抑制了生長並產生了無法分離成單個細菌的長絲。最後,該研究發現在非選擇性條件下,TtAgo賦予嗜熱鏈球菌增長優勢。總而言之,該研究表明TtAgo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嗜熱鏈球菌解開由DNA複製產生的鏈狀環狀染色體。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7.036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

相關焦點

  • 生物學家做出兩項新發現 韓春雨的基因剪刀又復活了?
    說NgAgo繞不開韓春雨2016年5月2日,《自然》雜誌子刊《自然·生物技術》刊登了一篇名為《DNA引導的NgAgo蛋白可用作基因編輯工具》的文章,作者為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團隊,這是NgAgo首次被提出。文章稱,NgAgo能在嚮導DNA的指引下,對目標基因有效切割,可用於對人類細胞的基因編輯。
  • Cell:從拓撲學角度揭示DNA複製之謎
    但是,DNA雙螺旋中那兩條熟悉的鏈是如何在沒有纏繞的情況下成功複製的,這就很難解釋了。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從拓撲學角度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研究了這種雙螺旋形狀對DNA複製的影響。通過使用真核生物作為模型系統,他們發現染色質(由DNA、組蛋白和非組蛋白等成分組成)的內在機械性能決定著染色質纖維如何纏繞。
  • 【重大發現】表觀遺傳修飾家族又添新成員 & 組蛋白丁醯化新功能詮釋
    其中第一項研究首次發現了一種跟酮體代謝密切相關的表觀遺傳新修飾——組蛋白三羥基丁醯化[1];第二項研究深入揭示了該課題組先前發現的組蛋白丁醯化在表觀遺傳調控中的新功能[2];第三項研究與清華大學合作,首次發現了YEATS domain為識別新型賴氨酸巴豆醯化修飾的「閱讀器」。本文對前兩篇研究進行詳細報導[3]。組蛋白密碼蘊含了基因序列和生物個體性狀間的關鍵調控信息。
  • Cell:孔道春等DNA複製叉相關研究獲進展
    在DNA複製過程中,如果DNA複製叉出問題,將會導致基因組穩定性的極度改變。先前的研究表明S期細胞周期檢驗點(the intra-S phase checkpoint)是維持DNA複製叉穩定的必需調控通路。 但是其具體作用機理一直不清楚。孔道春課題組利用生物化學等方法篩選得到了一批S期細胞周期檢驗點的靶蛋白。進一步研究發現其中一個靶蛋白Dna2在維持DNA複製叉穩定中起重要作用。
  • Cell:在細胞分裂時,組蛋白化學修飾也可遺傳,並在維持後代細胞身份...
    2019年11月18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不僅DNA的遺傳,而且包裝DNA的蛋白發生的變化的遺傳在細胞增殖時維持它們的身份。這項研究揭示了在發育期間,每個細胞進行增殖而產生兩個子細胞時,它們將它們的身份傳遞給下一代細胞。
  • DNA複製的過程
    學生問道這個問題,我上網搜到一個視頻可惜是英文,雖然有字幕,可細看發現是有問題的,直接發動學生的超能力,翻譯,剪輯,做字幕,最後我再加無釐頭的片頭就成這個樣子
  • Cell:揭示細胞讀取和複製DNA機制
    他們仔細研究了DNA複製機器的各個部分如何組裝在一起。新研究揭示DNA組裝的意外變化為了讓DNA中的基因「開啟」和「關閉」,細胞中的酶必須與核小體相互作用,其中作為一種複合物,核小體含有允許細胞組裝DNA的蛋白。一種稱為Dot1L的酶在混合譜系白血病(mixed lineage leukemia)---一種兒童白血病---中發生突變。
  • 韓春雨論文的可重複性問題,怎樣「科學解決」?  科學人
    在蛋白質家族Argonaute(Ago),韓春雨等人發現一種叫做NgAgo的蛋白可以被用來進行定向和精確的基因編輯。而和近年在生物學界的大熱CRISPR基因編輯系統不同,NgAgo用來找到目標的定位模板是一段單鏈DNA而非RNA。在韓春雨的論文中,NgAgo系統所表現出的種種特性讓全世界的科學家看到了它身上的巨大潛力。
  • 韓春雨論文的可重複性問題,要怎麼「科學解決」?
    這一切,都源自韓春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的關於「新一代基因編輯系統」NgAgo的研究結果[1]。論文中那引起眾多同行、媒體乃至公眾關注的成果,被多國研究者反映「無法重複」。針對此事,果殼網科學人聯繫到了分享重複失敗數據的遺傳學家蓋坦·布爾焦(Gaetan Burgio)和呼籲韓春雨公開原始實驗數據的路易斯·蒙託柳(Lluís Montoliu)。
  • 研究揭示寨卡病毒衣殼蛋白的新功能
    研究揭示寨卡病毒衣殼蛋白的新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7 17:45:00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梁啟明、美國南加州大學醫學院趙振和杜蘭大學Shitao Li團隊合作取得新進展。
  • 2018年6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Nb2亞群中的細胞表達一個編碼四次跨膜蛋白(tetraspanin)家族成員的基因,其中這個蛋白家族是進化上古老的仍未得到很好了解的蛋白,它們位於細胞表面上。Zeng開發出一種能夠結合到這個蛋白上的抗體,從而將這些細胞從其他據猜測是neoblast的混合物中分離出來。他隨後將單個純化的細胞移植到已遭受致命輻射劑量的真渦蟲中。
  • Cell:DNA損傷相關ATM蛋白能保護細胞後代
    生物谷報導: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一種早就知道與保護細胞不發生基因損傷的蛋白質的保護能力被低估。研究顯示,這種蛋白質甚至在保護細胞後代方面具有更為重要的功能。現在,洛克菲勒的Michel  Nussenzweig教授與霍華德休斯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合作進行的這項研究表明,當ATM蛋白質缺失時,在V(D)J重組過程中形成的染色體缺口就無法被修復,並且通常能阻止受損細胞進行複製的檢查點(checkpoint)也喪失了。這項研究的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Cell雜誌上。
  • 2019年終盤點:Cell雜誌重磅級突破性研究成果
    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DNA複製過程是如何被調節的,以及這對未來的遺傳學研究意味著什麼,研究人員發現DNA分子中存在著控制DNA複製的特定位點。 這些研究人員隨後使用一種先進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R同時移除這三個區域,他們發現,這三個區域一起是DNA複製的關鍵,移除這三個區域會導致DNA複製時間從這個過程的最初階段轉移到它的最後階段。
  • 韓春雨論文被撤稿 此前其研究成果被稱為「諾獎級科研成果」
    這是一項宣稱通過Argonaute酶實現基因編輯的研究。論文一發表,便引起科研人員的極大興趣和媒體的競相報導。但是很快,有關該研究可重複性的質疑開始迅速增多。聲明稱,現在,距原論文發表已過去了一年多,當初曾報告說初步成功重複出實驗結果的獨立研究小組,無法強化初始數據,使其達到可發表的水平。
  • Dev Cell:參與調控有絲分裂中染色體凝集的新蛋白Haspin被發現
    但是,哪些調控蛋白參與維持著絲粒區域的內聚力,目前並不完全清楚.Brigham & Women’s Hospital醫學部和Harvard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近期發現一種新的蛋白Haspin在此調控過程中起關鍵作用.
  • Cell:系統性構建出病毒與人類宿主之間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圖譜
    2019年9月7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計算方法繪製出所有已知感染人類的病毒與它們感染的宿主細胞之間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圖譜。這種方法及其產生的數據已給出了大量關於病毒如何操縱它們感染的宿主細胞和引起疾病的信息。
  • Science:DNA複製中核小體裝配方式
    真核生物DNA與包括組蛋白在內的多種蛋白質組裝成為染色質,染色質的結構給基因功能提供了遺傳信息之外的另一層次的調控方式。核小體是染色質的基礎結構單元,它由DNA與組蛋白八聚體包裝而成,其中H3-H4構成組蛋白核心四聚體。組蛋白H3-H4攜帶的一系列穩定修飾被認為可在有絲分裂細胞周期中得到繼承,起到表觀遺傳信息的作用,但是這些修飾的繼承方式尚有待研究。
  • 研究發現植物新轉錄因子家族PLATZ參與玉米胚乳發育與灌漿
    該研究克隆和功能解析了經典玉米胚乳粉質突變體floury3,發現該基因編碼一個PLATZ(plant AT-rich sequence- and zinc-binding)蛋白。Floury3特異在胚乳澱粉細胞中表達,與RNA聚合酶III複合體關鍵成員RPC53和TFC1互作,參與tRNA和5S rRNA轉錄調控,調控胚乳發育和儲存物質合成。
  • 清華生命學院戚益軍研究組揭示植物AGO1促進基因轉錄新功能
    小RNA由Dicer(一種核糖核酸內切酶)從雙鏈或具莖環結構的前體RNA加工而來,隨後被RNA幹擾的核心效應蛋白ARGONAUTE(AGO)家族蛋白所結合。通過小RNA與靶序列的鹼基互補配對,AGO蛋白識別並切割靶序列並或招募其他蛋白因子在轉錄水平或轉錄後水平抑制基因表達。
  • 中國科學家揭示組蛋白變體H2A.Z對DNA複製起始位點的調控
    中國科學家揭示組蛋白變體H2A.Z對DNA複製起始位點的調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26 14:42:01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李國紅課題組與朱明昭課題組合作揭示組蛋白變體H2A.Z對DNA複製起始位點的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