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DNA複製中核小體裝配方式

2020-12-13 生物谷

專題:Science系列

2010年4月2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朱冰實驗室在science雜誌發表文章,報導了DNA複製過程中核小體裝配的方式。

真核生物DNA與包括組蛋白在內的多種蛋白質組裝成為染色質,染色質的結構給基因功能提供了遺傳信息之外的另一層次的調控方式。核小體是染色質的基礎結構單元,它由DNA與組蛋白八聚體包裝而成,其中H3-H4構成組蛋白核心四聚體。組蛋白H3-H4攜帶的一系列穩定修飾被認為可在有絲分裂細胞周期中得到繼承,起到表觀遺傳信息的作用,但是這些修飾的繼承方式尚有待研究。想要發掘組蛋白修飾的繼承機理,就必須首先澄清DNA複製過程中核小體結構的分配模式。

NIBS朱冰實驗室與蛋白質中心合作,利用基於穩定同位素標記的定量質譜技術對DNA複製之後「新」、「舊」組蛋白的分配進行研究。作者以可誘導表達融合FLAG標籤的組蛋白H3.1和H3.3的哺乳動物細胞系作為模式體系開展實驗。在本項工作中,作者們發現H3.1-H4組成的核心四聚體在DNA複製過程中保持完整。此結果暗示,新的組蛋白H3.1-H4可能以相鄰核小體的已有修飾為模板,重新建立其修飾模式。作者們還首次發現由組蛋白變體H3.3組成的H3-H4四聚體會發生相當量的「新」、「舊」重組。這種重組的生物學意義值得進一步探究。

NIBS博士生徐墨與技術員龍承祖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其他作者還有研究生陳秀珍和黃暢。朱冰博士和陳涉博士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此項研究由科技部863計劃和北京市科委資助,在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完成。

論文「Partition of histone H3/H4 tetramers during DNA replication dependent chromatin assembly」引起關注,science配發了Geneviève Almouzni博士題名為「Mixing or not mixing」的文章,對此項工作進行了評論與展望。評論指出「儘管早期研究認為,組蛋白H2A-H2B可以在核小體之間交換而H3-H4四聚體保持穩定,但是近年關於新合成的H3-H4以二聚體形式與histone chaperone組裝的發現重新激起了爭論」,作者們的研究工作「確鑿了關於舊的組蛋白H3-H4四聚體保持穩定的早期研究」,同時還發現「組蛋白變體H3.3與H4形成的四聚體在細胞周期中可以發生分裂」。該評論認為「下一步的挑戰在於,探究這些核小體重組模式是如何與組蛋白修飾的繼承方式相關聯的」以及「細胞是如何做出重組與否的選擇,而這種選擇是否在細胞生命和個體發育過程中被調控」。(生物谷Bioon.com)

Human Mutation:線粒體DNA複製研究新發現
Nature:DNA複製雙鏈同時完成機制
PNAS:單分子分析揭示DNA複製

生物谷推薦原文出處:

Science 2 April 2010 DOI: 10.1126/science.1178994

Partitioning of Histone H3-H4 Tetramers During DNA Replication–Dependent Chromatin Assembly
Mo Xu,1,2,* Chengzu Long,2,* Xiuzhen Chen,3,2 Chang Huang,4,2 She Chen,2, Bing Zhu2,

Semiconservative DNA replication ensures the faithful duplication of genetic information during cell divisions. However, how epigenetic information carried by histone modifications propagates through mitotic divisions remains elusive. To address this question, the DNA replication–dependent nucleosome partition pattern must be clarified. Here, we report significant amounts of H3.3-H4 tetramers split in vivo, whereas most H3.1-H4 tetramers remained intact. Inhibiting DNA replication–dependent deposition greatly reduced the level of splitting events, which suggests that (i) the replication-independent H3.3 deposition pathway proceeds largely by cooperatively incorporating two new H3.3-H4 dimers and (ii) the majority of splitting events occurred during replication-dependent deposition. Our results support the idea that "silent" histone modifications within large heterochromatic regions are maintained by copying modifications from neighboring preexisting histones without the need for H3-H4 splitting events.

1 Graduate Program,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and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0,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 National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7 Science Park Road, Zhong Guan Cun Life Science Park, Beijing 102206,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3 Life Science Colleg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4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94,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ominique Ray-Gallet and Geneviève Almouzni 評論摘要:

Mixing or Not Mixing

Beyond DNA informati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proteins and DNA that constitute chromatin represents a means to regulate genome function (1). The inheritance and maintenance of the DNA sequence has been explained by a semiconservative mechanism of replication in which a complementary new strand of DNA is synthesized along each parental strand, resulting in an inherited double-stranded molecule that contains old and new DNA. But how is the inheritance of epigenetic traits—modifications of chromatin proteins (histones) and DNA that do not alter the sequence—affected by dynamic changes in chromatin organization during eukaryotic cell division? On page 94 of this issue, Xu et al. (2) explore how parental (old) and newly synthesized histones associate after replication.

相關焦點

  • DNA複製的過程
    字幕:複製開始會形成新的結構複製叉,因為DNA的兩條鏈是反向平行的,所以複製時打開的雙鏈看上去像是一把叉子。為了了解真核生物的dna如何複製,科學家們首先以大腸桿菌這樣比較簡單的原核生物作為研究模型。一旦複製叉形成就需要許多酶來協助才能進行DNA的複製。這個是dna解螺旋酶,它負責將DNA的雙鏈結構解開,分開的單鏈被單鏈結合蛋白(dna結合蛋白)所穩定。
  • DNA複製體結構和工作原理首次被揭示
    DNA的複製由多個蛋白組成的複製體協同完成,這些蛋白包括DNA聚合酶、DNA螺旋酶、引發酶和若干輔助蛋白。早在60年前,人們就已經確認DNA是遺傳物質,並且解析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然而直到今天,複製體如何在DNA上組裝並協同完成DNA複製這個問題,依然沒有明確的答案。
  • Science:DNA無需酶幫助可自我複製
    據6月12日的《科學》雜誌報導說,在一項提示浸泡在地球早期原始混沌之中的第一個DNA或其前體可能是如何複製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構建了一些DNA樣的分子。這些分子為了能和與其互補的分子股匹配而能調適其本身的序列,而這一過程無需一套複雜的酶系統。 DNA的一個作為遺傳藍圖的定義性特徵之一就是它的能夠自我複製的能力。
  • 全新技術首次實現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這次迎來解答的是CRISPR也沒搞定的歷史遺留難題——對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為了保住DddA的作用不被幹擾,還要再加上尿嘧啶糖基化酶抑制劑(UGI),把U保住,等到下一輪DNA複製,它就可以和腺嘌呤(A)互補而不是和鳥嘌呤(G)互補。從實驗數據來看,加入UGI之後編輯效率提高了8倍。
  • Cell:從拓撲學角度揭示DNA複製之謎
    這種拓撲結構對於成功分離新複製的DNA至關重要:如果染色質纖維纏繞得太緊太早,則這些新複製的DNA分子在細胞分裂過程中將無法正確分離。論文通訊作者、康奈爾大學文理學院物理學教授Michelle Wang說,「這項研究突出了物理原理在基本生物學過程中的重要性。」
  • DNA複製的忠實性及其生物學意義
    複製叉結構與複製的忠實性。MMR與核小體裝配過程。首先,錯配識別蛋白MutSα(MSH2-MSH6異二聚體)或MutSβ(MSH2-MSH3異二聚體)識別錯配。前者主要識別單鹼基錯配和一兩個鹼基的插入或缺失(IDL),後者主要用於識別較大的IDL。MutS與錯配部位結合後發生構象變化,形成可沿DNA運動的移動鉗(mobile clamp)。
  • 核小體核心粒子通過DNA複製和RNA轉錄來記住自己的位置
    | 作者:Leek(湖南大學)圖:通過DNA複製追蹤組蛋白廣泛認為,染色質修飾會影響基因表達,並被認為可在有絲分裂世代之間傳遞基因表達的表觀遺傳記憶。但是關於DNA複製過程中核小體命運的最佳現有證據與這種直覺相矛盾。
  • 北大張傳茂課題組在中心體複製起始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論文截圖中心體是廣泛存在於真核細胞中具有緻密結構的細胞器,它是細胞內最大的微管組織中心,介導雙擊紡錘體的建立並確保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中心體是由兩個中心粒以及包裹在外周的中心粒外周基質(PCM)組成。隨著超高解析度顯微鏡技術的發展,通過免疫螢光標記PCM蛋白組分,人們發現中心粒外周基質在母中心粒外周的排列是有序的,即由內向外呈同心圓方式環繞在中心粒外周。然而間期這麼高度有序排列的中心粒外周基質PCM與中心體複製起始的關係尚不清楚;車輪結構的裝配代表新中心粒形成的第一步,車輪結構組裝和原中心粒的發生是如何起始的以及起始位置在哪裡,都有待研究。
  • 顛覆教科書,DNA複製方式或遭改寫
    第二看臺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斯隆凱特林癌症紀念中心的研究人員首次捕捉到單個DNA分子的複製過程。儘管這段11秒的視頻看起來像是一款上個世紀的視頻遊戲,但它清楚地記錄下DNA複製時散發螢光的單鏈由左向右延伸的過程。  此前人們一直認為,DNA聚合酶構建DNA雙鏈的過程是相互協調以某種方式協同工作的。
  • DNA的複製過程(視頻)
    DNA複製是指DNA雙鏈在細胞分裂以前進行的複製過程,複製的結果是一條雙鏈變成兩條一樣的雙鏈(如果複製過程正常的話),每條雙鏈都與原來的雙鏈一樣。它的作用似乎只是分開兩條DNA鏈,暴露出某些特定序列以便引發體與之結合,在前導鏈模板DNA上開始合成RNA引物,這個過程稱為轉錄激活(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在前導鏈的複製引發過程中還需要其他一些蛋白質,如大腸桿菌的dnaA蛋白。這兩種蛋白質可以和複製起點處DNA上高度保守的4個9bp長的序列結合,其具體功能尚不清楚。
  • 2016年11月4日Science期刊精華
    讓小編一一道來。1.Science:蛋白翻譯後突變---利用自由基化學讓蛋白側鏈多樣化doi:10.1126/science.aag1465; doi:10.1126/science.aai8788; doi:10.1126/science.aah4428在蛋白翻譯後對它們進行化學修飾能夠擴大它們的結構作用和功能作用。
  • Science:新研究揭示可複製RNA的起源和複製機制
    2020年4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雖然遺傳信息通常編碼在DNA中,並通過DNA模板複製的方式傳遞,但是RNA也可以作為遺傳物質通過RNA模板複製的方式傳遞。人們已經描述了兩類蛋白催化的RNA複製系統。在第一種RNA複製系統中,專門的RNA依賴性RNA聚合酶複製流感病毒和登革熱病毒等RNA病毒的基因組。
  •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 生命科學學院張傳茂課題組在中心體複製起始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該項工作發現,中心粒外周基質蛋白(PCM)的組分之一NEDD1對於車輪結構裝配和中心粒發生的起始至關重要,並且這個過程受到了PLK4激酶的磷酸化調控,該項工作明確了車輪結構裝配起始的精確位置並闡明了其具體的調控機制。中心體是廣泛存在於真核細胞中具有緻密結構的細胞器,它是細胞內最大的微管組織中心,介導雙擊紡錘體的建立並確保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
  • DNA的半保留複製與複製子
    因為觀察到的環狀染色體的DNA呈θ狀,所以後來對環狀DNA的半保留複製稱為θ型複製。原核生物多數採用θ型複製,但也有一些特殊的單向複製方式,如噬菌體φX174就採用滾環複製(rolling circle replication):其DNA是環狀單鏈分子,複製時先形成雙鏈,再將正鏈切開,將5』連接在細胞膜上,從3』延長,滾動合成出新的正鏈。
  • spring自動裝配是什麼?spring自動裝配方式
    自動裝配是Spring框架的重要功能,是使用Spring滿足bean依賴的一種方式,Spring會在應用中為某個bean尋找其依賴的bean,Spring中bean有三種裝配機制,分別是:在xml中顯示配置、在java中顯示配置以及隱式的bean發現機制和自動裝配。
  • 中核華興公司與陝西省韓城市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12月5日,中核華興與陝西省韓城市戰略合作協議籤署儀式在南京舉行。中核華興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寶智,韓城市市委書記褚錦鋒出席籤約儀式,中核華興副總會計師楊軍,韓城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劉革分別代表雙方籤約。褚錦鋒在籤約儀式上對中核華興對韓城市的支持表示感謝。
  • Science:揭示哺乳動物卵母細胞中的非中心體紡錘體組裝機制
    與體細胞和雄性生殖細胞不同的是,卵子通過一種缺乏中心體的特化微管紡錘體分離染色體。典型的中心體由一對被中心粒周圍材料包圍的中心粒組成,並且是中心體紡錘體(centrosomal spindle)的主要微管組織中心。人們對哺乳動物卵子中的非中心體紡錘體(acentrosomal spindle)是如何組裝的知之甚少。儘管缺乏中心體,但哺乳動物卵子表達許多中心體蛋白。
  • DNA複製的起始機制
    引自諾貝爾基金會檔雖然不同生物中的複製基因和起始蛋白等會有很大差異,但DNA複製的起始過程都符合識別複製起點-加載解旋酶-組裝複製體這個基本程序。複製起點的識別由起始蛋白負責。細菌的起始蛋白是DnaA,含有HTH(螺旋-轉角-螺旋)DNA結合結構域和AAA +(與多種細胞活性相關的ATPase)結構域。
  • 遺傳信息及其DNA複製、轉錄和翻譯
    (6)DNA的特異性是由鹼基對的排列順序決定的,而不是由配對方式決定的,配對方式只有四種:A—T、C—G、T—A、G—C。(7)並非所有DNA片段都是基因,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不是連續分布在DNA上的,而是由鹼基序列將不同的基因分割開的。
  • 特殊蛋白或為炎性小體的形成頒發執照!
    圖片來源:commons.wikimedia.org當免疫感受器在細胞質中識別感染的標誌時,其就會激活特殊蛋白的表達,從而導致炎性小體的裝配,炎性小體下遊功能區蛋白的激活可能會驅動炎症和細胞死亡的發生如今,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含有NLRP3炎性小體的嚴格調控的形成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NLRP3會被稱之為TLRs的其它免疫感受蛋白所激活,TLRs能夠檢測微生物的組分,而這個啟動步驟也分為兩種方式,即NLRP3會經歷修飾,比如添加磷酸基團或移除吸附的泛素化蛋白,而進一步的啟動則是通過編碼NLRP3的基因表達的增加來實現的,其能幫助增加NLRP3檢測到任何異常的機會;第二步就是激活,炎性小體的激活會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