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物理史話:上帝擲骰子嗎?

2021-02-19 博研商學院
如果要評選物理學發展史上最偉大的那些年代,那麼有兩個時期是一定會入選的:17世紀末和20世紀初。前者以牛頓《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的出版為標誌,宣告了近代經典物理學的正式創立;而後者則為我們帶來了相對論和量子論,並最徹底地推翻和重建了整個物理學體系。所不同的是,今天當我們再次談論起牛頓的時代,心中更多的已經只是對那段光輝歲月的懷舊和祭奠;而相對論和量子論卻仍然深深地影響和困擾著我們至今,就像兩顆青澀的橄欖,嚼得越久,反而更加滋味無窮。
我在這裡要給大家講的是量子論的故事。這個故事更像一個傳奇,由一個不起眼的線索開始,曲徑通幽,漸漸地落英繽紛,亂花迷眼。正在沒個頭緒處,突然間峰迴路轉,天地開闊,如河出伏流,一瀉汪洋。然而還未來得及一覽美景,轉眼又大起大落,誤入白雲深處不知歸路.量子力學的發展史是物理學上最激動人心的篇章,我們會看到物理大廈在狂風暴雨下轟然坍塌,卻又在熊熊烈焰中得到了洗禮和重生。我們會看到最革命的思潮席捲大地,帶來了讓人驚駭的電閃雷鳴,同時卻又展現出震撼人心的美麗。我們會看到科學如何在荊棘和沼澤中艱難地走來,卻更加堅定了對勝利的信念。量子理論是一個極為複雜而又難解的謎題。她像一位神秘的少女,我們天天與她相見,卻始終無法猜透她的內心世界。今天,我們的現代文明,從電腦到雷射,從核能到生物技術,幾乎沒有哪個領域不依賴於量子論。但量子論究竟帶給了我們什麼?這個問題至今卻依然難以回答。在自然哲學觀上,量子論帶給了我們前所未有的衝擊和震動,甚至改變了整個物理世界的基本思想。它的觀念是如此的革命,乃至最不保守的科學家都在潛意識裡對它懷有深深的懼意。現代文明的繁盛是理性的勝利,而量子論無疑是理性的最高成就之一。但是它被賦予的力量太過強大,以致連它的創造者本身都難以駕馭,以致量子論的奠基人之一玻爾都要說:「如果誰不為量子論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沒有理解量子論。」掐指算來,量子概念的誕生已經超過整整100年,但不可思議的是,它的一些基本思想卻至今不為普通的大眾所熟知。那麼,就讓我們再次回到那個偉大的年代,去回顧一下那場史詩般壯麗的革命吧。我們將沿著量子論當年走過的道路展開這次探險,我們將和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天才們同行,去親身體驗一下他們當年曾經歷過的那些困惑、激動、恐懼、狂喜和震驚。如此多的新發現接連湧現,令人一時間眼花繚亂。每一個人都開始感覺到了一種不安,似乎有什麼重大的事件即將發生。物理學這座大廈依然聳立,看上去依然那麼雄偉,那麼牢不可破,但氣氛卻突然變得異常凝重起來,一種山雨欲來的壓抑感覺在人們心中擴散。新的世紀很快就要來到,人們不知道即將發生什麼,歷史將要何去何從。眺望天邊,人們隱約可以看到兩朵小小的烏雲,小得那樣不起眼。沒人知道,它們即將帶來一場狂風暴雨,將舊世界的一切從大地上徹底抹去。而我們,也即將衝進這暴風雨的中心,去看一看那場天崩地坼的革命。但是,在暴風雨到來之前,還是讓我們抬頭再看一眼黃金時代的天空,作為最後的懷念。金色的光芒照耀在我們的臉上,把一切都染上了神聖的色彩。經典物理學的大廈在它的輝映下,是那樣莊嚴雄偉,溢彩流光,令人不禁想起神話中宙斯和眾神在奧林匹斯山上那亙古不變的宮殿。誰又會想到,這震撼人心的壯麗,卻是斜陽投射在龐大帝國土地上最後的餘暉。如果站在一個比較高的角度來看歷史,一切事物都是遵循特定的軌跡的,沒有無緣無故的事情,也沒有不合常理的發展。在時代浪尖裡弄潮的英雄人物,其實都只是適合了那個時代的基本要求,這才得到了屬於他們的無上榮耀。但是,如果站在廬山之中,把我們的目光投射到具體的那個情景中去,我們也能夠理解一個偉大人物為時代所帶來的光榮和進步。雖然不能說,失去這些偉大人物,人類的發展就會走向歧途,但是也不能否認英雄和天才們為這個世界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在科學史上,就更是這樣。整個科學史可以說就是以天才的名字來點綴的燦爛銀河,而有幾顆特別明亮的星辰,它們所發射出光芒穿越了整個宇宙,一直到達時空的盡頭。他們的智慧在某一個時期散發出如此絢爛的輝煌,令人嘆為觀止。一直到今天,我們都無法找出更加適合的字句來加以形容,而只能冠以「奇蹟」的名字。科學史上有兩個年份,便符合「奇蹟」的稱謂,而它們又是和兩個天才的名字緊緊相連的。這兩年分別是1666年和1905年,那兩個天才便是牛頓和愛因斯坦。波恩的概率解釋、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和玻爾的互補原理,三者共同構成了量子論「哥本哈根解釋」的核心,至今仍然深刻地影響著我們對於整個宇宙的終極認識。前兩者摧毀了經典世界的(嚴格)因果性,互補原理和不確定原理又合力搗毀了世界的(絕對)客觀性。新的量子圖景展現出一個前所未有的世界,它是如此奇特,難以想像,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格格不入,甚至違背我們的理性本身。但是,它卻能夠解釋量子世界一切不可思議的現象。這種主流解釋被稱為量子論的「哥本哈根」解釋,它是以玻爾為首的一幫科學家作出的,他們大多數曾在哥本哈根工作過,許多是量子論本身的創立者。哥本哈根解釋的基本內容,全都圍繞著三大核心原理而展開。首先,(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限制了我們對微觀事物認識的極限,而這個極限也就是具有物理意義的一切。其次,因為存在著觀測者對於被觀測物的不可避免的擾動,現在主體和客體世界必須被理解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沒有一個孤立地存在於客觀世界的「事物」(being),事實上一個純粹的客觀世界是沒有的,任何事物都只有結合一個特定的觀測手段,才談得上具體意義。對象所表現出的形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觀察方法。對同一個對象來說,這些表現形態可能是互相排斥的,但必須被同時用於這個對象的描述中,也就是(玻爾的)互補原理。最後,因為我們的觀測給事物帶來各種原則上不可預測的擾動,量子世界的本質是「隨機性」(波恩的概率解釋)。傳統觀念中的嚴格因果關係在量子世界是不存在的,必須以一種統計性的解釋來取而代之,波函數Ψ就是一種統計,它的平方代表了粒子在某處出現的概率。當我們說「電子出現在X處」時,我們並不知道這個事件的「原因」是什麼,它是一個完全隨機的過程,沒有因果關係。有些人可能覺得非常糟糕:又是不確定又是沒有因果關係,這個世界不是亂套了嗎?物理學家既然什麼都不知道,那他們還好意思呆在大學裡領薪水,或者在電視節目上欺世盜名?然而事情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壞,雖然我們對單個電子的行為只能預測其概率,但我們知道,當樣本數量變得非常非常大時,概率論就很有用了。我們沒法知道一個電子在屏幕上出現在什麼位置,但我們很有把握,當數以萬億計的電子穿過雙縫,它們會形成幹涉圖案。這就好比保險公司沒法預測一個客戶會在什麼時候死去,但它對一個城市的總體死亡率是清楚的,所以保險公司一定是賺錢的!然而,1927年這場華山論劍,愛因斯坦終究輸了一招。並非劍術不精,實乃內力不足。面對浩浩蕩蕩的歷史潮流,他頑強地逆流而上,結果被衝刷得站立不穩,苦苦支撐。1927年,量子革命的大爆發已經進入第三年,到了一個收官的階段。當年種下的種子如今開花結果,革命思潮已經席捲整個物理界,毫無保留地指明了未來的方向。越來越多的人終究領悟到了哥本哈根解釋的核心奧義,並誠心皈依,都投在量子門下。愛因斯坦非但沒能說服玻爾,反而常常被反駁得說不出話來,而且他這個「反動」態度引得了許多人扼腕嘆息。遙想1905年,愛因斯坦橫空出世,一年內六次出手,每一役都打得天搖地動,驚世駭俗,獨自創下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當時少年意氣,睥睨群雄,揚鞭策馬,笑傲江湖,這一幅傳奇的畫面在多少人心目中留下了永恆的神往!可是,當年那個最反叛、最革命、最不拘禮法、最蔑視權威的愛因斯坦,如今竟然站在新生量子論的對立面!
愛因斯坦這一仗輸得狼狽。玻爾看上去沉默駑鈍,可是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在他一生中幾乎沒有輸過哪一場認真的辯論。但是愛因斯坦不是那種容易被打敗的人,他逆風而立,一頭亂髮掩不住眼中的堅決。他身後還站立著兩位,一位是德布羅意,一位是薛丁格。三人吳帶凌風,衣袂飄飄,在量子時代到來的曙光中,大有長鋏寒瑟,易水蕭蕭,誓與經典理論共存亡的悲壯氣概。時光荏苒,一彈指又是三年,各方俊傑又重聚布魯塞爾,會面於第六屆索爾維會議。三年前那一戰已成往事,這第二次華山論劍,不知誰勝誰負?1933年9月25日,埃侖費斯特在荷蘭萊登槍殺了他那患有智力障礙的兒子,然後自殺了。他在留給愛因斯坦、玻爾等好友的信中說:「這幾年我越來越難以理解物理學的飛速發展,我努力嘗試,卻更為絕望和撕心裂肺,我終於決定放棄一切。我的生活極度令人厭倦.我僅僅是為了孩子們的經濟來源而活著,這使我感到罪惡。我試過別的方法但是收效甚微,因此越來越多地去考慮自殺的種種細節,除此之外我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了.原諒我吧。」
在愛因斯坦看來,埃侖費斯特的悲劇無疑是一個時代的悲劇。兩代物理學家的思想猛烈衝突和撞擊,在一個天翻地覆的飄搖亂世,帶給整個物理學以強烈陣痛。埃侖費斯特雖然從理智上支持玻爾,但當一個文化衰落之時,曾經為此文化所感之人必感到強烈的痛苦。昔日黃金時代的黯淡老去,代以雨後春筍般興起的新思潮,從量子到量子場論,原子中各種新粒子層出不窮,稀奇古怪的概念統治整個世界。愛因斯坦的心中何曾沒有埃侖費斯特那樣難以名狀的巨大憂傷?愛因斯坦遠遠地、孤獨地站在鴻溝的另一邊,看著年輕人們義無反顧地高唱著向遠方進軍,每一個人都對他說他站錯了地方。這種感覺是那樣奇怪,似乎世界都顯得朦朧而不真實。難怪曾經有人嘆息說,寧願早死幾年,也不願看到現代物理這樣一幅令人難以接受的畫面。不過,愛因斯坦卻仍然沒有倒下,雖然他身在異鄉,他的第二個妻子又重病纏身,不久將與他生離死別,可這一切都不能使愛因斯坦放棄內心那個堅強的信仰,那個對于堅固的因果關係,對於一個宇宙和諧秩序的痴痴信仰。愛因斯坦仍然選擇戰鬥,他的身影在斜陽下拉得那樣長,似乎是勇敢的老戰士為一個消逝的王國做最後的悲壯抗爭。量子論在物理界的幾乎每一個角落都激起激動人心的浪花,引發一連串美麗的漣漪。它深入固體物理之中,使我們對於固體機械和熱性質的認識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打開了通向凝聚態物理這一嶄新世界的大門。在它的指引下,我們才真正認識了電流的傳導,使得對於半導體的研究成為可能,而最終帶領我們走向微電子學的建立。它駕臨分子物理領域,成功解釋了化學鍵和軌道雜化,從而開創了量子化學學科。如今我們關於化學的幾乎一切知識,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而材料科學在插上了量子論的雙翼之後,才真正展翅飛翔起來,開始深刻地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在量子論的指引之下,我們認識了超導和超流,我們掌握了雷射技術,我們造出了電晶體和集成電路,為一整個新時代的來臨真正做好了準備。量子論讓我們得以一探原子內部那最為精細的奧秘,我們不但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電子和原子核之間的作用和關係,還進一步拆開原子核,領略到了大自然那更為令人驚嘆的神奇。在浩瀚的星空之中,我們必須藉助量子論才能把握恆星的命運會何去何從。最後,很有可能,我們對於宇宙終極命運的理解也離不開量子論。量子論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它比史上任何一種理論都引發了更多的技術革命。核能、計算機技術、新材料、能源技術、信息技術……這些都在根本上和量子論密切相關。牽強一點說,如果沒有足夠的關於弱相互作用力和晶體衍射的知識,DNA的雙螺旋結構也就不會被發現,分子生物學也就無法建立,也就沒有如今這般火熱的生物技術革命……如果要評選20世紀最為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社會的事件,那麼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應該被授予量子力學及其相關理論的創立和發展。也許我們仍然不能從哲學意義上去真正理解量子論,但它的進步意義依舊無可限量。雖然我們有時候還會偶爾懷念經典時代,懷念那些因果關係一絲不苟,宇宙的本質簡單易懂的日子,但這也已經更多地是一種懷舊情緒而已。正如電影《亂世佳人》的開頭不無深情地說:「曾經有一片屬於騎士和棉花園的土地叫老南方。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裡,紳士們最後一次風度翩翩地行禮,騎士們最後一次和漂亮的女伴們同行,人們最後一次見到主人和他們的奴隸。而如今這已經是一個只能從書本中去尋找的舊夢,一個隨風飄逝的文明。」雖然有這樣的傷感,但人們依然還是會歌頌北方揚基們最後的勝利,因為我們從他們那裡得到更大的力量,更多的熱情,還有對未來更執著的信心。

我們的史話終於到了盡頭。量子論在奇妙的氣氛中誕生,在亂世中艱難地成長起來,與一些偉大的對手展開過激烈的交戰。它建築起經天緯地的巨構,卻也曾在其中迷失方向而茫然徘徊不已。它至今使我們深深困擾,卻又擔負著我們最虔誠、最寶貴的願望和夢想。它最終的歸宿是什麼?超弦?M理論?我們仍不清楚,但我們深信會出現一個量子引力理論,把整個物理學最終統一起來,把宇宙最終極的奧秘驕傲地譜寫在人類的歷史之中。在新世紀的開始,物理學終於又一次走到了決定命運的關頭。我們似乎又站在一個大時代的前沿,光輝的前景令我們怦然心動,激動又慌亂,幾乎不敢去想像那是一個怎樣偉大的景象。最終的統一似乎已經觸手可及,甚至已經可以聽得到它的脈搏和心跳。歷史似乎在冥冥中峰迴路轉,兜了一個大圈之後又回到100多年前,回到經典物理一統天下時那似曾相識的場景。但這次的意義甚至更偉大:當年的牛頓力學和麥克斯韋電磁論雖然彼此相容,但它們畢竟是兩個不同形式的理論!從這個意義上說,龐大的經典帝國最多是一個結合得比較緊密的聯邦。但這次不同了,那個傳說中的萬能理論,它能夠用同一個方程去描述宇宙間所有的現象,在所有的領域中,它都實現了直接而有效的統治。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我們有可能完成實際意義上的徹底統一,把所有大權都集於一身,從而開創一個真正磅礴的帝國時代。人們似乎已經看到了天空中,金色的光輝再一次閃耀起來,神聖的詩篇再一次被吟誦,迴響在宇宙的每一個角落。當這個日子到來的時候,物理學將再一次達到它的巔峰,登上宇宙的極頂。極目眺望,眾山皆小,一切都在腳下。雖然很清楚歷史上這樣的神話最終歸於破滅,霍金仍然忍不住在《時間簡史》裡說:「在謹慎樂觀的基礎上,我仍然相信,我們可能已經接近於探索自然的終極定律的終點。」但是,統一以後呢?是不是一切都大功告成了?物理學是不是又走到了它的盡頭,再沒有更多的發現可以作出了?我們的後代是不是將再一次陷入無事可做的境地,除了修正幾個常數在小數點後若干位的值而已?或者,在未來的某一天,地平線上又會出現小小的烏雲,帶來一場迅猛的狂風暴雨,把我們的知識體系再一次砸爛,並引發新的革命?歷史是不是這樣一種永無止境的輪迴,大自然是不是永遠也不肯向我們展現它最終的秘密,而我們的探索,是不是永遠也沒有終點?這一切都沒有答案,我們只能義無反顧地沿著這條道路繼續前進。或許歷史終究是一場輪迴,但在每一次的輪迴中,我們畢竟都獲得了更為偉大的發現。科學在不停地檢討自己,但這種謙卑的審視和自我否定不但沒有削弱它的光榮,反而使它獲得了永恆的力量,也不斷地增強著我們對它的信心。人類居住在太陽系中的一顆小小行星上,他們的文明不過萬年的歷史,現代科學的創立不到400年。但他們的智慧貫穿整個時空,從最小的量子到最大的宇宙尺度,從大爆炸的那一刻到時間的終點,從最近的白矮星到最遠的宇宙視界,沒有什麼可以阻擋我們探尋的步伐。這一切,都來自於我們對成功的信念,對於科學的依賴,以及對於神奇的自然那永無休止的好奇。我衷心地希望各位在這次的量子旅程中獲得了一些非凡的體驗,也許它帶來困惑,但它畢竟指向希望。我必須在這裡和各位告別,但量子論的路仍然沒有走完,它仍然處在迷宮之中,前途漫漫,還有無數未知的秘密有待發掘,我們仍然還要努力地上下去求索。而這剩下的旅程,必須由各位獨立去完成,因為前面尚沒有路,它要靠我們親手去開闢出來。也許有一天,你的名字也會成為量子歷史的一部分,被鐫刻在路邊的紀念碑上,再一次召喚後來的過路人對於一段偉大時光的深切懷念。誰又知道呢?

隨著哲學家和科學家變得越來越慵懶,哲學和自然科學之間的鴻溝已經大到足以拒絕任何彌合。

05月16—17日,中科院物理所曹則賢教授帶來《物理學的哲思-未來科技從哪裡來?》一課,讓空洞的哲學信條、骨感的數理公式落腳於鮮活的生活現實!

▼點擊「閱讀原文」,馬上報名!

相關焦點

  • 《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
    量子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的一大表現,將影響未來信息產業發展和經濟社會面貌。《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一書的作者曹天元將為我們科普關於量子的相關知識——科普作家,代表作《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被稱為中國的《時間簡史》。
  • 讀《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有感
    (請忽略排版問題)引用《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中我印象最深的那句話來開篇——「這可能是最好的時代,這也可能是最壞的時代」來表達我此刻的心情
  • 《上帝擲骰子嗎》
    《上帝擲骰子嗎》作者:曹天元評分:9.2感受:《上帝擲骰子嗎》是一本關於量子物理的史話,
  • 一飯一思丨上帝會擲骰子嗎?
    來源:盒飯財經盒飯君引讀上帝創世的第一天,說要有光,便有了光,但上帝貌似給我們開了一個玩笑,他忘記告訴我們,光是什麼?光是粒子嗎?千百年來,人們篤信光是粒子,否則,鏡子裡反射的是什麼?《上帝擲骰子嗎》就是一本講述量子理論演變的史書,作者不僅用淺顯的語言介紹了一個一個晦澀的原理,更是用一種獨特的文筆腔調,重現了整個量子理論的史話,讓人仿佛不是在讀專業書籍,而是在津津樂道地看一本劇情飽滿、引人入勝的武俠小說,而其中的江湖,就叫做量子力學。
  • 人類的量子信息革命:上帝擲骰子嗎?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1月13日消息,回顧2019年的科學進展,量子物理領域收穫頗豐:人類首次拍攝到量子糾纏的照片,親眼看到這種「幽靈般的超距作用」;谷歌實驗證明「量子優越性」,演示了量子計算超越經典計算機超級計算能力,一個新的信息技術時代迎來新曙光。
  • 關於物理學,大眾也能看懂:量子物理通史、相對論、量子通信
    1、《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作者:曹天元科普作家,1981年生於上海,中學畢業後赴美國和中國香港讀書,主攻專業為生物化學和電子工程,現任CCTV新科動漫首席品牌顧問、北京交叉點擊文化傳媒公司品牌總監
  • 量子力學最難理解的地方:上帝到底會不會擲骰子?愛因斯坦這樣說
    大家好,歡迎收看量子科普第97期,我是常常,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關於量子力學中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上帝到底會不會擲骰子?上帝到底會不會擲骰子?這主要是指經典力學的絕對論與量子力學的隨機性之間的分歧愛因斯坦堅信:上帝是不會擲骰子的,愛因斯坦相信整個世界都是按照一定的規律去運行的,即使在微觀量子世界,微觀粒子也會像鐘錶似的機械地嘀嗒運轉,這種經典物理規律讓宇宙的每個瞬間都可以決定下一個瞬間,宇宙究竟是按照機械規律去運行,還是上帝依靠擲骰子而去隨機管理?
  • 一組關於量子理論的名句;上帝不會擲骰子等
    19世紀末20世紀初,物理學處於大發展時期;當時的經典物理理論大廈越來越堅固,欣欣向榮;但同時也飄著兩朵小小額烏雲,但正是這兩朵烏雲,揭開了物理學革命的序幕:一朵烏雲下降生了量子論,緊接著從另一朵烏雲下降生了相對論。
  • 我們的命運是隨機的嗎?上帝所擲骰子的結果也是隨機的嗎
    我們的世界的變化結果真的是隨機的嗎?我們的命運也是隨機的嗎?當上帝在擲骰子時的結果難道也會是隨機的嗎?「上帝不會擲骰子」是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名言。人們把這句名言當做他斷然否定量子力學的證據,因為量子力學把隨機性看作是物理世界的內稟性質。那麼量子力學到底是個什麼學問?
  • 上帝擲不擲骰子?
    「上帝不擲骰子」「量子力學是很酷炫。可內心的聲音告訴我,它並非真實之物。這理論說了一大堆,但並沒有真的帶領我們更加接近『老頭兒』(上帝)的秘密。無論如何,我都確信,上帝不擲骰子。」(Quantum mechanics is certainly imposing.
  • 為什麼量子力學要用概率波描述粒子?上帝真的擲骰子嗎?
    科學認識君的《通俗物理100課》系列【第三課:上帝擲骰子嗎?】或許你聽過這樣的話「如果初學者第一次接觸量子力學,卻沒有感到困惑,那麼他一定是沒搞懂」。這是玻爾的名言,當然原話並不是這樣,但意思完全相同。量子力學中有太多違背常識的地方。
  • 量子物理史話
    第二次讀這本書《量子物理史話:上帝擲骰子嗎?》。曹天元先生把枯燥乏味的物理學寫的熠熠生輝,令人讚嘆!
  • 為什麼量子力學要用概率波描述粒子?「上帝真的擲骰子嗎?」
    或許你聽過這樣的話「如果初學者第一次接觸量子力學,卻沒有感到困惑,那麼他一定是沒搞懂」。這是玻爾的名言,當然原話並不是這樣,但意思完全相同。
  • 量子物理史話——意識構建的世界
    今天我們繼續講量子物理史話,今天的題目是意識構建的世界。
  • 田松 量子世界的說書人——關於《量子物理史話》,科學史的寫與重寫
    ▲(《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曹天元著,遼寧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定價32元,文中括號的數字為本書頁碼。)
  • 愛因斯坦為什麼相信上帝不會擲骰子,量子力學是否真正隨機?
    這次會議最引人矚目的便是愛因斯坦和玻爾關於量子力學的本質解釋爭論。愛因斯坦也提出了「上帝並不會擲骰子」的言論反對量子力學的隨機論。接下來正文就開始了,為了便於大家理解,筆者採用循序漸進的敘述方式。人們根據天體的運動規律,可以預測日全食發生的具體時間點,所以你可以根據目前的掌握的物理規律,預測未來發生的事情。其實世界上還有許多事物的發生是我們無法預測的,比如彩票搖獎、天氣預報、蝴蝶效應、擲骰子等等。其實機械決定論者認為,並不是說這些事件是真隨機的,而是我們沒有掌握相應的知識預測隨機事件的發生。
  • 【學生講壇】量子物理史話——波粒戰爭
    自此後將近三個世紀,兩個派別爭得你死我活,胡克、牛頓、託馬斯楊、普朗克、愛因斯坦等等。微粒與波動的「統治地位」不斷易主,直到最後,光本性的問題已經升級為了一個哲學問題,不僅是光,連我們人都已經攪入到這場混戰之中了,人又是什麼?這一系列的自然物理哲學問題直接為量子物理鋪平了道路。也正是在這個問題上,經典物理體系倒臺了,並創立起如今璀璨輝煌的量子物理學。
  • 量子力學:上帝不擲骰子
    如果你對量子力學的概念感到疑惑,不慌,我相信你並不是唯一的一個。玻恩提出電子波函數的本質是概率後,愛因斯坦寫信給他,信中說:「量子力學是很不錯,但我內心的聲音告訴我,它不是事物真正的本質。這一理論能得到很好的結果,但它無法告訴我們上帝的秘密。不管怎麼樣,我堅信,上帝不擲骰子。」
  • 《上帝擲骰子嗎?》讀書筆記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子茂,ID:BookwormCat】來自專輯子茂的讀書筆記一直對量子理論很感興趣,最近讀了這方面的科普讀物——《上帝擲骰子嗎?》。19世紀末,經典物理已達到巔峰,一切物理現象幾乎都可以從理論框架中找到解釋。致使物理學家相信世界的基本原理已經全部被發現,剩下的只是做一些細節上的修正和補充。然而在這黃金時代的天空中,隱約可見兩朵小小的烏雲。一朵烏雲是麥可遜-莫雷實驗。
  • 莫慌,上帝依然擲骰子
    實驗者測的就是一個確定性的量子躍遷,所以得到確定性結果毫無意外。一切都符合量子力學預言,對量子力學的測量隨機性沒任何影響。所以愛因斯坦沒翻身,上帝依然擲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