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英語為何"不英不美":是別具一格,還是自我矛盾?

2021-02-07 加拿大家園

點擊上方標題下「加拿大家園」可快捷關注

家園君個人微信號:cameet 歡迎勾搭!



文|BBC;作者:詹姆斯·哈貝克(James Harbeck)


到底有沒有加拿大英語的存在呢?如果有的話,它又是怎樣的呢?


在美國人標準的刻板印象裡,除了口音不同、說話時喜歡停頓之外,加拿大人和美國人並無二致。


然而,多數加拿大人卻會告訴你,加拿大英語更接近英式英語,他們會把兩國對「colour」與「centre」二詞的相同拼寫作為佐證。


加拿大英語確實是英語的一個獨立分支,在發音和單詞上有獨特、微妙的區別。它有自己的詞典,境內的出版社有專門的風格指導。


其編輯協會最近也出版了第二版《加拿大英語編輯》。然而這本書的標誌性特徵就是其中的美式與英式英語對照表,這樣加拿大編輯便可以在每個特定的場合中做出合理的決定、使用適當的表達。


加拿大英語的核心實際上是一種普遍的矛盾心理。


加拿大的歷史有助於我們了解這一說法的原因。起初,這裡只有原住民,他們的語言和文化多元豐富程度遠超歐洲。


現在這些還保留著,但就像以英語為母語的加拿大主流社會一樣,加拿大英語對它們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歐洲移民之間的戰爭進一步推動了加拿大英語的形成。


十七世紀初,法國人佔領了聖勞倫斯河流域及河流以南的大西洋沿岸地區。到十八世紀中葉,英法交戰,1763年在巴黎籤署停戰條約。


巴黎條約規定法國將「新法蘭西」殖民地割讓給英國,英國則允許任何願意臣服於英王的法國人繼續那裡生活。



1777年,美國預先批准並承認加拿大獨立,卻在第二次獨立戰爭中對該國實施入侵,儘管如此加拿大的文化卻始終保持獨立。


巴黎條約籤署時,加拿大境內並沒有多少說英語的人。但美國革命卻打破了這一狀態。


加拿大的開國鼻祖是以英語為母語、忠於英王的「聯合帝國忠實臣民」。美國鬧獨立時,他們逃到北方,在加拿大得到了封地獎賞。因此,加拿大英語從一開始就有「似美非美」的特色。


說它屬於美式英語,是因為說英語的那些人來自於殖民地時期的美國;說它們不是,是因為他們拒絕承認新獨立的國家。


忠於王室


獨立後的美國竭力尋求一套獨具特色、美國版本的英語,而那些帝國忠臣則盡力保持和更貼近英格蘭……諸如此類的。


這些人的英語已經與英國英語分道揚鑣了:當倫敦及周邊的居民開始在語言中省略字母「R」、改變一些元音發音的時候,美國部分地區的人們接受了其中的一些改變,但加拿大人卻沒有。


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參議員查爾斯·薩姆納(Charles Sumner)要求英國將加拿大割讓給美國,因為英國在戰時向南方邦聯提供軍火與北方作戰,需要為此作出賠款。


這導使大量英國人湧入加拿大,並對加國產生了更多影響。第二次獨立戰爭之後,母國英國鼓勵更多人移民到加拿大去,以確保對英國的忠誠發揚光大。


英國當局和學校老師在拼寫和語法上給加拿大英語留下了印記,但他們卻沒能影響人們的發音。


加拿大人民雖然以英國女王為最高首領,但畢竟美國才是他們的近鄰和最大貿易夥伴。英國可能算作親眷,但美國無疑是朋友。


加拿大英語和整個美洲的英語相差無幾。直到十九世紀末期,歐洲人才進入加拿大西部地區。那兒的土地被作為獎勵贈予了來自安大略湖的英裔加拿大人,以及來自英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移民(例如自1891年以後抵達加拿大的烏克蘭移民)。


大西洋沿岸省份的英語擁有更多獨特之處,其中1949年才正式成為加拿大省份的紐芬蘭島更是與眾不同,去那裡的定居者大部分說愛爾蘭英語。


如今,五分之一的加拿大人不以英語或法語為母語 — 這個數字幾乎跟以法語為母語的人一樣多。


不過,加拿大英語的基本特點仍舊像一個親英派的美國大家庭,廚房裡有些其他的文化、原住民(曾經是這裡唯一的居住者)留下的各種痕跡,還有法國房客帶來的影響。


激烈競爭


正如之前提到的那樣。加拿大英語的拼寫方法是英式與美式英語拼寫法之間的激烈角逐 — 既使用美式英語的「jail」和「analyze」,也保留英式英語的「centre」和「colour」。


由於加拿大屬於雙語國家,法語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影響。舉例來說,許多標誌、標籤和機構名稱都用英法雙語表示,如果你能用兩種語言打出單詞,那就輕鬆多了:購物中心(Shopping Centre d』Achats)。


「五分之一的加拿大人以英語或法語為母語 」


除了一些細節之外,加拿大的發音聽起來很像美國,尤其接近於美國的某些地區。這也就是為何兩個國家的公民會因為詞彙中莫名的細小差異而感到驚訝的原因。這樣的事兒太多了。


曾任加拿大牛津詞典主編的凱薩琳·巴伯(Katherine Barber)在其著作《Only in Canada, You Say》一書中,就收集了許多帶有加拿大英語特色的例子。


有時候,加拿大人和美國人用同樣的詞,但用法不一樣:在加拿大,如果你做了測試(write a test),你是被測試的人,而在美國,你是出測試考卷的人。


而有些時候,加拿大人又會用不同的詞彙表達同樣的事情:garburator和kitchen disposal都表示廚房垃圾, bachelor apartmen和studio apartment都表示一室公寓, runner、sneaker和running shoe都用來指運動鞋。



『Poutine』系魁北克法語單詞,用於表示一種風靡加拿大的快餐小吃,包括炸薯條、乾酪凝塊和肉汁


有些單詞表示的則是一些美國可能沒有的東西:Toque 是一種訂做針織帽;「poutine」、「Nanaimo bars」和「butter tarts」是加拿大獻給世界的三種上等烹飪禮物,如果世界能夠接受的話。


而「Caesar」則是用 clamato 汁水(番茄汁及蛤汁混合)製作的雞尾酒血腥瑪麗。一些詞還借用自魁北克法語(不適用於法國),比如之前提到的「poutine」,以及表示便利店的「dépanneur」。


這些加拿大英語特色詞的存在,就是加拿大文化不同於美國文化的證明。對於加拿大人而言,即便溫哥華和舊金山口音差異比舊金山與聖安東尼奧的口音差異還要小得多,保留這些差異是至關重要的。


雖然說英語的加拿大人仍舊臣服於女王,他們未必真的對做英國人或聽起來像英式英語感興趣。


他們只是想利用與英國的關聯來證明自己獨立於獨立的美國,而之所以選擇離開美國,只因為他們不想留下。這的確是一種矛盾的心理。


家園商業推廣:ad@iaskca.com


(可以支付寶和信用卡付款啦!

相關焦點

  • 加拿大英語為何「不英不美」別具一格?
    現在這些還保留著,但就像以英語為母語的加拿大主流社會一樣,加拿大英語對它們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歐洲移民之間的戰爭進一步推動了加拿大英語的形成。十七世紀初,法國人佔領了聖勞倫斯河流域及河流以南的大西洋沿岸地區。到十八世紀中葉,英法交戰,1763年在巴黎籤署停戰條約。巴黎條約規定法國將「新法蘭西」殖民地割讓給英國,英國則允許任何願意臣服於英王的法國人繼續那裡生活。
  • 不懂英語你來幹嗎?中國留學生開豪華賓利遭加拿大警察"暴打"後說:"要停止600萬美元投資!"
    倒不是判斷加拿大警方是否真有對中國留學生"暴力執法"(各說各理,最終還得法官判定。我們不好妄下結論)。但,本文中賓利車、3萬現金,600萬美元投資等要素發生在一個中國留學生身上,著實讓人感覺有點怪怪的。
  • 中國高考題 VS 加拿大"省考":這難度差的豈止一個高中三年?!
    點擊上方標題下「加拿大家園」可快捷關注家園君微信號:canadau  歡迎勾搭!
  • 遠離心理疾病,就要大膽的和這類人說"不"
    而狗是被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的,於是狗就會在籠子裡痛苦狂奔,驚恐哀嚎,多次實驗後,只要蜂音器一響,狗就趴在地上,驚恐哀嚎,也不狂奔。後來塞利格曼在給狗電擊前,把籠門打開,而狗不但不逃,而是蜂鳴聲一響,不等電擊出現,狗就倒地呻吟和顫抖。它本來可以主動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 加拿大華人女學生被多人包養:男友竟然充當經紀人(龜公)!5名"乾女兒"不打碼講述包養人生
    他說得知女朋友找乾爹後,最開始還是挺震驚的。不過後來他就「想通了」,對這種掙錢方式表示接受。???但是男友Mason表示:"我不喜歡自己女朋友跟別的男人一起出去,可能是出於嫉妒吧。我得克服!"WTF ?
  •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家委會學習心得體會
    12月17日晚,由權棟部長主講的"做智慧父母,陪孩子成長"的家長課堂,令與會家長收益匪淺。權部長結合自己的教育經驗,針對父母如何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教育,逐漸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等問題,做了翔實生動的講解。其中有兩點令我印象深刻:第一點,成功路萬條,不必拘泥一格。正如權部長所說,孩子各有天性,特長不同。
  • 科普|為什麼自閉患兒總是"聽不懂話"?
    ",而"聽不懂"好像變成了星孩的生活日程,當父母叫孩子做某件事時,孩子就只會呆站在一旁。其實,星孩"聽不懂"有時是因為父母給孩子的指令超出孩子認知可以理解的程度,所以才會聽不懂。可偏偏讓孩子學會聽指令可以訓練孩子的服從性,服從性又是社交團體中重要的一環,也是日後當孩子進入到校園生活時,能不能融入環境的重要條件之一,父母總不能就這樣不管孩子聽不懂話吧!但是要怎麼說孩子才能聽得懂呢?
  • 為什麼搶著來加拿大生孩子?最划算"生意"|算算加拿大身份值多少銀子?500萬人民幣啊
    "北京遇上西雅圖"的真實外景地--大溫列治文已經被華人準媽媽們"攻佔"。本期話題「搬家日,魁北克人的奇特習俗」。點擊家園微信下方菜單「直播NEW!」,進入「美女微電臺」收聽。中國、伊朗、印度、杜拜、牙買加等地貌似都對加拿大情有獨鍾, 希望寶寶降生在加拿大的土地上。他們應該被斥責嗎?
  • 華玉振:與"擺地攤"感同身受
    當共和國總理在莊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宣布城市管理要為"擺地攤"寬容時,我的眼睛溼了。三十四年前剛畢業的那年夏天,在家鄉小集鎮的稅務所,因拒絕"出外勤"向"地攤"收稅的風波又勾起我的回憶。所長安排我"出外勤"上街。所謂"出外勤",就是上街丶入村丶進廠,挨家挨戶收稅。我從小厭煩稅務官。據父母講太祖父、祖父都曾經因為挑擔擺攤賣杏、賣黃花菜而被稅務官盤剝過。
  • 奧修問答:我什麼都不知道,我甚至不知道要問什麼.有什麼問題呢?我的問題所尋求的是你的"在",而不是你的反映.
    我什麼都不知道,我甚至不知道要問什麼。有什麼問題呢?當那個唯一的答案已經那麼明顯——要清醒、要全然,還有什麼語言可以用來回答一個昏睡靈魂的問題呢?我的問題所尋求的是你的"在",而不是你的反映。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它來自一個非常複雜的頭腦。這個問題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很直接、很率直,但其實不然。一開始的時候,發問者說:我什麼都不知道。
  • "生孩子"也要AA制嗎?
    她是這樣寫的:"我懷孕六個月了,沒上班在家待著,自己也沒多少存款,我老公今天說生孩子的時候花的醫療費用我倆一人出一半,平攤,我很震驚,想了一天都沒想通他怎麼會這樣說,為什麼呢?"看了之後,我也驚著了。難道是自己落伍了,跟不上潮流了嗎?還是現在的夫妻樣樣都實行AA制,包括生孩子呢?左思右想不得其解,於是便將這故事當新聞說與朋友聽。朋友聽後一陣哈哈大笑,我被朋友笑懵了,問他很好笑嗎?
  • "我,36歲,和甜蜜男談了一場戀愛,傾家蕩產!"
    英語口語此生能遇見你,已然幸福得一塌糊吉米老師前言:天上不會掉餡餅,天下也沒有免費的午餐,捂緊錢袋子增強防騙意識,慧眼識人,不要讓自己成為那頭被殺的他們會想盡辦法把錢轉到境外的帳戶,通過自己的"洗錢組織",轉手洗白,以至於即便警方強大,想要全部追回來也不可能。並且隨著"殺豬盤"騙局的逐步升級,一開始只針對單身女性的"殺豬盤",開始轉向大齡男性。
  • 【微文化】別具一格的加拿大英語 解析加拿大語言的歷史淵源
    加拿大英語的拼寫方法是英式與美式英語拼寫法之間的激烈角逐 — 既使用美式英語的「jail」和「analyze」,也保留英式英語的「centre」和「colour」。由於加拿大屬於雙語國家,法語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影響。舉例來說,許多標誌、標籤和機構名稱都用英法雙語表示,如果你能用兩種語言打出單詞,那就輕鬆多了:購物中心(Shopping Centre d』Achats)。
  • 最強COSTCO"黑5"攻略 在國內想特價,照著它搶就對了!
    (點擊文章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搶購區)德國原裝 Facelle 衛生巾(不含螢光劑)比護墊還薄衛生巾(3種包裝任選)(點擊文章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搶購區)另外,家園商城現帶來Costco和Superstore最新"有機"零食給你節日裡"助興"。此時此刻,兄弟們真該動手啦!不能再猶豫了。。別猶豫!
  • 好好的話不能好好說的人,是因為"自我認同感低"
    一件很平常的對話,對方就能解讀出不一樣的信息,然後把人懟的無言以對。當你向對方表達友好的話,或陳述一件很日常的事,他卻能找出很多不友好的詞彙來「冷嘲熱諷」。這樣話語中總是「夾刀帶棒」的人,都有什麼心理共性?
  • "我談了一場戀愛卻傾家蕩產!"比仙人跳悲劇 10000倍的,居然是這種騙局!
    本文由英語口語(ID:kouyu8)原創,如需轉載請後臺授權。他們會想盡辦法把錢轉到境外的帳戶,通過自己的"洗錢組織",轉手洗白,以至於即便警方強大,想要全部追回來也不可能。並且隨著"殺豬盤"騙局的逐步升級,一開始只針對單身女性的"殺豬盤",開始轉向大齡男性。
  • "兒臣" 的帳單與 "額娘" 的神回復火了 !
    千萬別客氣,否則我就不客氣了,空手而歸。喜的是我兒初掌財權能收支平衡,且有盈餘,不負額娘及皇阿瑪家國重託。憂的是我兒省吃儉用,幾日前聽聞已清減20斤,但想來吾兒走時大腹便便,歸時翩翩少年,內心也是歡喜的。吾兒獨自遠行求學,原非額娘狠心。
  • 記住 |「車牌號」英文可不是"car number"
    記住 | 「車牌號」英文可不是"car number"! 「熟詞偏義」是英語中常見的情況,看似每個單詞都認識,連在一起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驚不驚喜,意不意外!車牌號翻譯成英文是:license plate number。例句:It &39;re driving.開車時覆蓋掉車牌號是違法的。
  • 從"高級保姆"帶大的皇帝朱由校看:保姆與老人帶孩子有何區別?
    於是很多家庭,都在請保姆帶孩子;也有些家庭,是讓自己的爺爺奶奶,"老人"來帶孩子。這就牽涉到一個問題,是請保姆帶孩子好?還是讓爺爺奶奶,老人們帶孩子好?保姆帶大的孩子,和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有什麼區別?首先說誰帶孩子更好的問題。其實爺爺奶奶帶,保姆帶,都不如媽媽爸爸親自帶,因為父母帶大的孩子更自信,開朗,與孩子的親密感更強。
  • 這個母親的"瘋狂"舉動,卻引得旁人拍手稱讚
    你在購物或就餐,旁邊人的孩子突然哭鬧起來,大人怎麼也勸阻不了——這樣的場面是不是很煩人? 1 啼哭的女孩和"瘋狂"的母親 幾天前,我正陪著孩子購物,突然聽到一陣小孩的哭聲。 一旦大人無法滿足孩子的要求,矛盾就產生了。 講道理,這是一般的家長首先想到的三個字。 但實際上,我們認為講得通的道理,在孩子面前往往卻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