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全集》未收的英文講演:內容意義重大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曹禺全集》未收的英文講演

  顧鈞

  由田本相、劉一軍主編的七卷本《曹禺全集》(花山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是目前國內最為齊全的曹禺作品集,前四卷是戲劇作品,後三卷是劇論、劇評、書信等。在第七卷的最後附有「曹禺生平年表」,按照年代順序記錄了曹禺一生的文學活動和著作情況。在1946年7月1日條下,有這樣的記錄:「在紐約市政廳發表講演:《現代中國戲劇》,後在美國《國家建設雜誌》發表。」

  但「年表」中提到的這篇講演並沒有收入《全集》,造成了第五卷「劇論、劇評」部分的遺珠之憾,這一部分收錄了曹禺有關戲劇的文章八十多篇,但沒有一篇是以整個中國現代戲劇為討論對象的,而且絕大部分是解放以後發表的,1949年以前的只有三篇:《關於話劇的寫作問題》《編劇術》《悲劇的精神》。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曹禺在美國的這篇講演稿都是意義重大的。

  根據「年表」的提示筆者找到了這篇英文講演,題為The Modern Chinese Theatre,載美國紐約出版的National Reconstruction Journal第七卷第一期(1946年7月),署名萬家寶(Wan Chia-pao)。這篇16頁的文章(第33至48頁)分為八節,文辭優美淡雅,內容要言不煩。

  導言部分曹禺開宗明義地指出,中國現代戲劇不是延續傳統,而是一場革命,無論形式還是精神都是全新的。和唱念做打的舊戲大不相同,新戲以對話為主,所以在嘗試了幾個名稱後被確定為「話劇」。

  在第二節曹禺重點分析了話劇和傳統戲劇的不同功能——這也是兩者最大的差異。傳統戲劇主要是娛樂大眾,作家沒有嚴肅的創作態度,而觀眾也只把演員當作戲子。更嚴重的是,傳統戲劇宣揚一整套陳舊的觀念,不是忠孝仁義,就是多子多福,要麼就是教導人們樂天知命、安於現狀。所以舊戲對於現代中國只能是一個 「時代錯誤」(anachronism),與現實人生沒有關聯。在接下來的第三和第四節,曹禺以《王寶釧》和《西廂記》為例,進一步揭露舊戲的局限性——語言深奧、思想陳腐、無法適應現代社會。即使努力去改造,也很難獲得成功,結果只會不倫不類,「就像在中國山水長卷上畫一架轟炸機那樣荒誕」。

  在第五節曹禺簡單敘述了話劇早期的發展史,讚揚了新劇團體在國內(春陽社、進化團)以及日本(春柳社)的嘗試,也批判了「文明戲」的淺薄。早期話劇雖然幼稚,但其積極作用不容抹殺,「它的演員穿著現代的服裝,說著老百姓的語言,沒有歌唱和程式化的舞蹈,反映的是當下中國人的生活。」它讓觀眾直面現實。

  對於早期話劇的發展來說,《娜拉》(即《玩偶之家》)在《新青年》4卷6號上的刊載無疑是重大事件。在第六節的開頭曹禺寫道:「伴隨著易卜生作品的譯介,我們真正迎來了話劇的新時期。他在我們文化轉型的關鍵時期到來,也成為我們真正了解的第一位西方戲劇家。我們高舉雙臂歡迎他的個人主義,並奉為我們的信條——強烈的個性、自由獨立的精神、大膽的反叛、對現存環境的勇敢批判。對於我們的話劇來說,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從他那裡我們學到了第一課——如何寫問題劇。」此後翻譯學習西方戲劇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我們開始派遣學生去歐美學習戲劇文學和舞臺藝術,在國立北京大學的外文系增設了有關西方戲劇的課程,1922年第一個私立的現代戲劇學校(按即人藝戲劇專門學校)建立了,僅僅三年後,由政府主辦的同類學校(按即北京國立藝術專門學校)也建立了。此外,我們還有了自己的第一份雜誌——《戲劇》於1921年創刊,上面刊載有關西方戲劇史、現代戲劇家、舞臺藝術(化妝、布景、燈光、導演)等各類文章。」中國現代話劇受西方文學的重大影響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五四」新劇,曹禺在這節的最後列舉了一個長長的名單。

  1933年11月第一個職業話劇團——中國旅行劇團在上海成立,成為中國現代戲劇史上的標誌性事件。在第七節曹禺簡要介紹了此前各類話劇團體的情況,它們分布在各大城市,也出現在中小城市甚至農村(如熊佛西主持的河北定縣「農民戲劇」),同時它們的戲劇嘗試也是各式各樣,有現實主義、自然主義,也有浪漫主義、表現主義。但所有人(劇作家、導演、演員)都認識到建立自己戲劇的必要性,「外形可以是現代的,內容則必須是中國的。」總之,不能成為西方戲劇簡單的翻版。

  「戰爭給了我們新的刺激,」曹禺在第八節開篇寫道,「大批戲劇工作者離開大城市,到了祖國的內地和邊疆,我們有機會親眼看到普通民眾的艱苦和毅力,他們的勇氣和善良給我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這使我們更加關注小城鎮和農村人的生活。在戰爭之前,我們的戲劇活動主要局限在大城市。」除了地域的變化,戰爭的另外一個刺激是讓人們更加渴望民主化和工業化,這兩大主題也在這一時期的戲劇中被反覆表現。在文章的最後,曹禺再次強調了中國現代戲劇的目標:揭示現實、展望未來。

  通觀全文不難看出,曹禺這裡只是大致鳥瞰了一下中國現代戲劇。他沒有提到具體的作家作品,無論是胡適的《終身大事》、田漢的《名優之死》,還是洪深的「農村三部曲」。他本人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戲劇最具影響的作品)——《雷雨》《日出》也是隻字未提。一個重要的原因估計是考慮到美國聽眾對這些內容完全不了解,討論某個作家作品很可能讓他們不得要領,而且演講的時間也畢竟有限。

  如果從1907年春柳社在東京演出《茶花女》算起,到曹禺發表演講的1946年,中國現代戲劇已經有了四十年的歷史。雖然時間不短,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在當時的美國卻還沒有什麼影響。

  說到中國戲劇在美國的影響,就不能不提1930年梅蘭芳率團在美國多個城市的成功演出,對此曹禺沒有迴避,他承認中國傳統戲劇的特色,特別是它的異國情調對於美國人的吸引力。但對於中國觀眾,曹禺認為「這樣的舊戲不應該再上演了,因為它無助於教育現代公民,建立現代國家」。在第四小節的最後曹禺寫道:「有人會問,為什麼不讓舊戲繼續存在,讓老百姓繼續觀賞呢?對我來說,答案很簡單:如果美國戲劇繼續莎士比亞時代的模式,演員仍然穿著伊莉莎白時代的服裝,對話都是素體詩,美國觀眾會接受嗎?」從「五四」時代起,中國話劇就是在批判舊戲中誕生和發展的,曹禺作為現代最成熟的話劇作家無疑也是這一傳統最大的繼承者。

  回到「曹禺生平年表」中的那個條目,將講演的英文題目The Modern Chinese Theatre翻譯成《現代中國戲劇》是沒有問題的,但將所載刊物National Reconstruction Journal翻譯成《國家建設雜誌》就不對了,因為該刊有現成的中文名稱——《學術建國叢刊》,就印在封面上。該刊由「留美中國學生戰時學術計劃委員會」

  (Committee on Wartime Planning for Chinese Students in the U.S.)負責編輯,1942年創刊,1947年停刊。該刊由位於紐約的華美協進社(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出版,該社1926年由美國學者杜威(John Dewey)、孟祿(Paul Monroe)和中國學者胡適、郭秉文等共同創建,是非營利的民間文化機構,旨在通過教育、宣傳等活動推廣中國文化,增進中美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曹禺此次美國之行還有一位作家同伴,就是老舍。老舍在美國的講演和曹禺的刊登在同一刊物同一期上,題為The Modern Chinese Novel(《現代中國小說》),署名Shu Sheh-yu(舒舍予)。讓人高興的是,最新版的《老舍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版)收入了這篇講演,刊物名稱——《學術建國叢刊》——的標註也是正確的。

  (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曹禺全集》未收的英文講演
    顧鈞  由田本相、劉一軍主編的七卷本《曹禺全集》(花山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是  目前國內最為齊全的曹禺作品集,前四卷是戲劇作品,後三卷是劇論、劇評、書信等。在第七卷的最後附有「曹禺生平年表」,按照年代順序記錄了曹禺一生的文學活動和著作情況。
  • 新發現的曹禺74年前在美講演稿
    本月是曹禺誕辰110周年,紐約等地將舉辦隆重紀念活動。去年,筆者在美國新發現了74年前曹禺在紐約市政廳關於中國話劇的講演的英文稿,並譯出發表在《雨花》2019年11期。現借《中華讀書報》這一寶地略作介紹,以讓更多的讀者了解,並作為對曹禺先生誕辰110周年的紀念。
  • 紀念曹禺誕辰110周年《曹禺研究資料長編》出版
    「零填埋」中東部有大範圍雨雪降溫過程 湖南遼寧等地有大到暴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飛行裡程突破3億千米美國載人「龍」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對接譚德塞結束隔離未現新冠症狀 WHO總部65名員工感湖北日報訊 (記者韓曉玲、通訊員那琳、張瓊)11月12日從湖北大學獲悉
  • 戲劇大師曹禺誕辰紀念 曹禺簡介代表作品生平創作介紹
    戲劇大師曹禺誕辰紀念 曹禺簡介代表作品生平創作介紹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萬家寶,字小石,小名添甲,漢族,祖籍湖北潛江,出生於天津,中國傑出的現代話劇劇作家。  其父曾任總統黎元洪的秘書,後賦閒在家,抑鬱不得志。曹禺幼年喪母,在壓抑的氛圍中長大,個性苦悶而內向。
  • 曹禺逝世20周年 | 夏志清記錄的曹禺早年生活
    【編者按】1996年12月13日,著作劇作家曹禺因病在北京逝世,今日正好是曹禺逝世20周年。曹禺曾於1980年到訪美國,與文學評論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夏志清有過簡短的交往。夏志清受邀將曹禺此次到訪哥大作一記錄,於是有了《曹禺訪哥大紀實 ——兼評<北京人>》一文。
  • 曹禺戲劇的啟示: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曹禺根據巴金作品改編的話劇《家》在首都劇場上演,受到觀者廣泛好評。1934年,曹禺發表其成名劇作《雷雨》,此時距中國話劇誕生不足30年。茅盾曾評價,「當年海上驚雷雨」,《雷雨》的出現成為中國話劇走向成熟的標誌。此後曹禺又創作了《日出》(1936)、《原野》(1937)、《北京人》(1941)、《家》(1942)等劇作,這些膾炙人口的戲劇名作,蘊含了豐富深刻的精神內涵,具有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 曹禺:現代話劇藝術的高峰
    張彭春自從發現曹禺是個演劇人才後,對他多加培養,根據曹禺體態小巧的特點,決定讓曹禺出演《國民公敵》中的女主角,這是曹禺第一次演女主角。在排練中,張彭春看到曹禺表演得十分出色時,他就情不自禁地跑過來去擁抱他,給了曹禺很大的鼓勵,師生之間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 曹禺的良師益友——周恩來
    在那些令人終生難忘的日子裡,周總理來劇院看演出、看排練、參加晚會、出席座談會,以至串走家屬宿舍當中,總少不了由曹禺陪同,而周總理又總是以「老同學」來親切地稱呼他。他們果真是「老同學」嗎?  曹禺搖頭說:「那是總理的謙虛,實際上我們只是在南開中學先後的同學,而且先後在一個劇團裡演過戲罷了。」  事情要從1925年曹禺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的時候說起。
  • 清華才女鄭秀:錯愛曹禺,虛擲一生,只等到他派人送來的葬禮花籃
    1933年,話劇社排演新戲《罪》,由曹禺擔任導演並扮演男主角拉裡,他為了追求鄭秀,邀請她扮演女主角,但是鄭秀卻拒絕了曹禺。那時的曹禺對鄭秀非常痴迷常常去女生宿舍等待鄭秀。終於,鄭秀被他的痴情打動了,如同話劇成功一樣,曹禺和鄭秀的愛情也盛開了。1936年,鄭秀從清華大學法律系畢業她選擇重新回到家鄉南京,追隨鄭秀曹禺也來到南京任教中國國立戲劇專科學校。
  • 曹禺與《雷雨》的故事
    文、圖/ 梁秉堃    經 典  也許在中國話劇一百周年的日子裡,說說有關《雷雨》的故事是有特殊意義的。當時,在我國把這叫做「新戲」、「新劇」、「文明新戲」和「文明戲」,直到1928年4月經戲劇家洪深提議,眾人一致贊同,將英文drama轉譯為「話劇」,從而使這個具有獨立藝術品格和嶄新藝術形態的藝術品種正式屹立於中國文藝百花壇上。
  • 大劇作家曹禺誕辰110周年,欣賞他十句充滿詩意的格言,建議細品
    提到話劇劇作家,國人可能沒有人不知道曹禺的名字。曹禺創作出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經典作品,每一部都影響深遠、非同凡響,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1910年9月24日,曹禺出生在天津,他的母親在他出生幾天後便去世了,他的姨媽和父親再婚,共同撫養他。曹禺小時,繼母經常帶他去各大戲樓看戲聽戲,這個經歷一定程度上為他日後走上話劇創作之路奠定了基礎,一定也給了他很多話劇舞臺藝術上的啟發和萌芽,他的這一段經歷對他的一生都很重要。
  • 她愛的曹禺因愛而放手,她因愛曹禺而放手,有一種愛叫成全
    周樸園對魯侍萍是有過真心的,但那是曾經;周萍對蘩漪有過真心的,但亦是曾經;曹禺對鄭秀有過熱烈的追求,自是真心的,可那也是曾經。鄭秀在父親和曹禺之間,還是選擇了那個傷害他的男人!可悲的是,悲劇早已奠定,悲劇依然延續!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的婚姻法案頒布,正式規定「一夫一妻」制,國家也逐步解決舊中國遺留的問題,包括徹查非法同居的現象,曹禺因與鄭秀未離婚,他與鄧譯生的同居便成了「非法」。
  • 《歌德全集》翻譯啟動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歌德全集》翻譯」啟動儀式近日舉行。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德語界最大的翻譯工程,該項目立項獲批是在去年11月,資助金額達80萬元人民幣,為人文社科領域資助額度最高的項目等級。
  • 《徐志摩全集》:值得信賴和珍藏的一部全集
    在《凡例》中,他雖聲稱這部全集「不是校注本」,對所採用的文本,儘量保持原貌,但在考證、校勘、注釋上還是下了大功夫。如,全集中,採用了由俞國林整理、段懷清輯校的徐志摩致萬維超、舒新城和中華書局編輯信函數十封(見《徐志摩致中華書局函》,《史料與闡釋》,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6月版),對其中未具寫作日期者,做了進一步的考證。
  • 抗戰時期周恩來與曹禺的交往
    《北京人》是反封建的力作1941年,曹禺的《北京人》問世後,由於劇本描寫一個封建大家庭沒落、瓦解的故事,於是有人批評曹禺愛戀封建社會的道德與感情,低回婉轉地不忍割捨。之後,周恩來邀請曹禺到曾家巖50號敘談。他讚賞曹禺在《北京人》中對封建家庭崩潰的描寫,十分真實而深刻;劇中人物栩栩如生,是一部反封建的力作。同時,周恩來對曹禺在《北京人》中發出對於原始人類的憧憬,寄託了對未來的希望,發表了意見。曹禺對劇本中的「北京人」,借人類學者袁任敢之口是這樣說的:這是人類的祖先,也是人類的希望。
  • 經典曹禺 文化潛江|曹禺作品誦讀大賽總決賽在潛圓滿舉行
    篇篇經典,穿越時空 聲聲誦讀,致敬曹禺 11月10日 第四屆中國(潛江)曹禺文化周 曹禺作品誦讀大賽總決賽
  • 《黑格爾全集》中文版將面世 全部翻譯要花80年
    今年8月,商務印書館將推出《黑格爾全集》首批譯作共兩部。隨著這批譯作的面世,曾經是幾代讀者夢想的《黑格爾全集》中文版的翻譯工程,也即將揭開神秘的面紗。  為圓夢,青年熬成老人  對於中國讀者而言,《黑格爾全集》中文版的出版就像是圓了一個多年的夢。
  • 夜讀|曹禺最愛的「日出」令他「最痛苦」
    2020年是曹禺誕辰110周年。在曹禺的劇作中,演出場次最多的是《日出》和《雷雨》。但如曹禺在《〈日出〉跋》中所言,假如有人問他:「《日出》和《雷雨》,你最喜歡哪一個?」他一定會回答:「《日出》。」原因卻是,「它最令我痛苦」。
  • 遊曹禺故居 演話劇《雷雨》
    不僅在天津大劇院觀看了話劇《雷雨》,走進了曹禺故居紀念館深入了解曹禺先生的生活,最後還變身話劇演員,親身體驗了一把話劇《雷雨》中的角色。10月5日上午,小記者們在去往天津大劇院的路上,便迫不及待地戴上小記者證,並提前「領」到了在《雷雨》中飾演的角色。在天津大劇院,講解員帶領小記者們參觀了音樂廳、歌劇廳和平臺劇場。
  • 紀念曹禺誕辰110周年,北京人藝播紀錄片《戲劇大師——曹禺》
    2020年是曹禺先生誕辰110周年。今日起,北京人藝在微信公眾號平臺推出北京人藝紀錄片展映——《戲劇大師——曹禺》。在今日推出的《戲劇大師——曹禺》第一集中,對曹禺先生的一生做了一個簡短的概括,並從他的青少年時代開始,由他的身世一步一步探究,是什麼樣的因素使得他逐步對戲劇產生興趣,並逐漸開始了戲劇的創作之路,鑄就中國話劇史的高峰與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