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營養師周啟祥
缺鐵性貧血是多發性營養缺乏症,在未成年人、老年人群和孕婦、乳母群體中,發生比較普遍。
人體內鐵的缺乏,會引起含鐵酶減少,影響組織器官功能,使食慾減低。
兒童青少年缺鐵易煩躁不安,呆板、冷漠,出現面色蒼白,嘴唇黏膜和眼結膜蒼白,疲勞乏力,頭暈,指甲脆薄,反甲,體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影響學習等症狀。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身邊的人,說某些食物可以補鐵,比如紅棗、紅景天、枸杞、南瓜等。
說得最多的恐怕就是菠菜了,聽了好多年菠菜含鐵豐富的說法,之前沒學習營養學時不懂,學了營養學之後,才發現有一些常識並不一定是對的。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豬肝和菠菜,哪一種食物含鐵多,更適合補鐵來改善缺鐵性貧血症狀。
兩種食物的含鐵量差異
實際上,豬肝和菠菜的含鐵量差別很大。
查詢《中國食物成分表》可以得知,100克豬肝含鐵23.2毫克,100克菠菜含鐵只有2.5毫克,豬肝的含鐵量遠遠高於菠菜,當然是豬肝補鐵效果更好。
通過查看數據,才知道二者的差別竟然有這麼大,幾乎差到十倍。
食物來源的鐵分為兩種,血紅素鐵和非血紅素鐵
我們日常接觸到的食物來源的鐵有兩種,一種是來源於動物性食物的血紅素鐵,一種是來源於植物性食物的非血紅素鐵。
來源於動物性食物的血紅素鐵,被人體吸收時不會受到草酸、植酸、磷酸等因素影響,吸收率比較高;而來源於植物性食物的非血紅素鐵會受到植物體內所含的植酸、草酸、磷酸等影響,吸收率比較低。
所以想要補充鐵,尤其患有缺鐵性貧血的人,要多選擇動物性食物,動物性食物中鐵的含量和吸收率普遍高於植物性食物。
豬肝的食用
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食物中的有效成分,豬肝在烹飪加工過程中,不要採用長時間水煮的方式。
記得小時候家裡每年都養豬,媽媽也不懂這些,在烹飪豬內臟的時候,都是採取長時間水煮的的方法,一煮就煮上幾個小時,現在想想,浪費了多少營養素啊。
那時候不懂,礦物質是易溶於水的,長時間水煮會使鐵等微量元素溶解於水中,煮豬內臟的湯都直接倒掉,造成大量的損耗,降低豬肝鐵的含量。
比較好的烹飪方式,可以將買來的生豬肝採用直接炒的方法,炒熟後就可以吃了。
鐵的其他食物來源
鐵在自然界中並不是稀缺的元素,也普遍存在於多種食物中,只是不同食物鐵的含量相差很大,吸收率相差更大。
尤其是植物性食物中的鐵,含量和吸收率普遍都很低。
比如我們經常認為含鐵高的紅棗,100克幹棗只含有2毫克的鐵,鮮棗只含有1.2毫克鐵。
其他食物,如大米鐵的吸收率為1%,小麥和麵粉為5%,而魚類鐵的吸收率可以達到11%,動物肉和動物肝臟的吸收率更是高達22%。
動物性食物中,蛋類鐵的吸收率較低,只有3%,奶類製品也是貧鐵食物,所以以母乳和奶粉為主食的嬰幼兒是缺鐵性貧血的高發人群,在嬰兒4-6月齡之後,要適當增加肝泥等食物,以增加鐵的攝入,預防嬰幼兒出現缺血貧血。
在眾多食物中,膳食鐵的良好來源,主要是動物血液製品、動物肝臟、畜禽肉、魚類。
促進鐵吸收的營養因素
維生素C、水果中含有一些有機酸、動物性食物中的肉因子、維生素B2等營養素,對鐵的吸收都具有促進作用。
因此在補鐵時,可以適當選擇含有這些營養成分的食物,以促進鐵的吸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