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焦慮時代,長時間的專注能力就是你的競爭力

2021-02-23 培訓雜誌

早安,培訓人

6月 第2期

用聲音叫醒美好的周末晨光

本期導讀:


我們每個人,都處在這個時代獨有的知識焦慮中。要長時間高效獲取知識,需要先用科學知識了解自己,「對症下藥」。

本文是2018年6月推送的第20篇乾貨,計3291字,閱讀時間6分鐘。

來源 | 網易公開課(ID:open163) ,已獲授權

主播:xuan

配樂:雲流れ-みかん箱/Foxtail-Grass Studio 

我們每個人,都處在這個時代獨有的知識焦慮中。還在學校磨大刀的大學生,一出校門就能發現已是「核彈時代」。

學校裡學的知識永遠不夠用,終身學習已成為新時代的必然趨勢。

然而,當自己躊躇滿志、打算慢慢變成一個認真的學霸,現實的情況卻往往是:

坐在桌前很久才進入狀態,過了大半天猛然發現自己一直在刷朋友圈,有朋友突然打電話來約吃飯,一瞬間又激動又懊惱——任務只能堆積到明天;拖延症晚期,制定了滿滿的學習計劃,表格畫了一張又一張,到最後一項都沒完成;迷迷糊糊地學了一整天,感覺什麼也沒學到,記憶中專注在學習上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

想要幹掉心猿意馬,長時間高效獲取知識,我們需要先用科學知識了解自己,「對症下藥」。

無法專注是天性

環境讓改變現狀愈發困難

高中時候背過「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比起蚯蚓,人類在「專注力」上有天生的劣勢。

原始社會,為了求得生存,人類要對周圍環境的新刺激、新動向保持高度敏銳,時刻準備應對緊急突發的危險情況:生活在危機四伏的叢林裡,如果長時間專注於某一件事情,對周遭風吹草動的「幹擾信息」不敏感,很有可能會隨時喪命。

在現代信息科技社會和注意力經濟時代,網絡信息爆炸式增長,幹擾過多而無法專注導致人拖延;昨天收藏的乾貨還沒看,今天的推送已到位,「知識焦慮」就此加倍。

焦慮使我們難以氣定神閒地長時間專注學習成系統體系的知識,只停留於碎片化閱讀和零散知識點。

學者Neil Postman認為,隨著新媒介的發展,信息爆炸極大增加了人們「分心」的機會,人們專注時長在急劇下滑。

微軟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人們的專注度從2000年的12秒下降到2013年的8秒以下,還不如一條金魚高。

2013年,人的平均專注程度下降到了8秒,比金魚還低 / rubberneckzine

據調查,中國人每天平均花3小時對著手機屏幕,位居全球第二。

心理學家認為,按照某種指標來看,一般人做「白日夢」的時間至少佔50%——心不在焉,不是腦子出了問題,而是大腦運作所需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Paul Seli曾做過對「故意心不在焉」和「意外的心不在焉」的區分,他發現,只有「意外的心不在焉」會對手頭的任務產生負面的影響。相較之下,有意識地逃離甚至有放鬆大腦、讓它恢復狀態的好處。

注意力不受掌控是正常現象,但人和人效率的差距,也就在能否對其加以控制上展開。

能長時間高效學習

是一種競爭力

換句話說,長時間高效學習的重點,不是「長時間」,而是「高效」。

一大段時間內,知道如何與自己的客觀生理狀態磨合的人,可以將學習效率提升到最高,有效的學習時間,也就相對更長。

財經作家吳曉波說,「企業家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學習。」長時間地高效學習,能讓我們獲得更多文化資本。

歌手李健在初一開始每天用午休時間練琴,寒暑假每天彈三四個小時。

「我初中畢業自學完了外研社英語教材的三冊,高中英語基本就不用學了。」

雖然李健說自己在大學的時候學習並不好,但是對於喜歡的和需要的知識,有針對性地高效獲取,也為他對自己文化素養的培養打下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基礎。

經歷同樣的時間,擁有超長的專注力和超強的學習能力的人,自然能積累更多的文化資本。

作家村上春樹通過跑步培養自己的耐心和專注力,他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寫,「長年累月地堅持這種生活,久而久之,就技術或體力而言,我都能相當高效地尋到新的水源,在堅固的磐石上鑿穴鑽孔……而習慣僅僅依賴一處自然水源的人,冷不丁地這麼做,只怕輕易做不來。」

花上十個小時「頭懸梁錐刺股」,如果不夠專心,學習的效果可能還不如只專注學上一個小時。

如此,人在有限的精力內完成了相對更多的任務,也就自然能省出更多時間,吸收新的能量,讓自己變強。

從有效程度來看,這樣的人,真正在「學習」的時間,反而更多。

在眾人被碎片化的信息牽著鼻子走時,長時間的專注能力,就是一個人的競爭力。

「五步法」保持長時間專注

矽谷一位叫Nela Canovic的女企業家分享了她的高效學習方法,有五種跳脫出原有狀態的學習方式,解決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局限性。

在前一天晚上、當天早上起床之前、或是吃早餐的時候,正式開始學習前,給自己預留5~10分鐘時間想像當天的學習流程,試著製作一個思維導圖(mind map)。

教育學家、思維導圖的創始人Tony Buzan說,它可以幫人組織自己的思維,發現關鍵詞,發展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繫,並且可以在同樣的意念當中產生新的想法。

在開始行動前,做好準備讓思緒不亂跑,即便它有轉向,也會在你的掌控之中。這樣就算調整了方向,也不至於影響全部計劃。

明確可能出現的細枝末節的情況,包括需要準備的學習材料、需要留意的概念清單和知識體系大綱、複習回顧重點內容等,把每一件事量化,明確要達到的效果。

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難以消化的知識點的情況,往往就是促使我們用轉移注意力來逃避困難的時候。

比起玩手機、吃個東西的短暫放鬆,不如用記錄的方式緩和心理狀態,而且這樣的過程也便於自己事後進行反思。

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把一天的學習過程串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想像自己最後成功完成任務的樣子。

「講故事」相當於在給大腦彩排,並輸入積極反饋的潛意識,預告有一個收穫滿滿的精彩故事即將發生,幫助大腦振奮起來。

一日之計在於晨,在早上攻克困難任務是有科學依據的。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最佳效率時刻發生在起床後的2~4個小時。在這個時間段,大腦可以專注於需要消耗大量腦能量的腦力活動,包括閱讀、寫作、編程、分析、批判性思考和決策等。

這個時間段,大多數人還保持著較高的意志力,更有利於計劃的實施,且越早實施,看到效果就越早,能激發人們持續進行的動力。

科學家繪製的人體生物鐘裡,正常作息下,早上十點是一個人最機敏的時候

通常來說,持續集中幾個小時是很難的,這就需要我們把任務切割成若干部分,並用定時器定好每個部分的完成時間,並在中途預留幾分鐘的休息時間。

可以嘗試Francesco Cirillo發明的「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把大塊的學習任務切割成若干小份,每段預計25分鐘的完成時間,這25分鐘不可分割,完成這段時間的任務後,就稍作休息如5分鐘;每完成4個番茄任務,可休息較長時間,比如15分鐘。

不過這個方法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實在無法抗拒的客觀因素會破壞25分鐘的計劃,那麼你可以嘗試更靈活的下一種。

大多數人對待學習任務都希望能一氣呵成,然而心理學家認為,想要持續高效學習,這往往不是有效的方式。

在已經學到一定程度並達到最興奮點的時候突然暫停,有助於我們記得更牢,並在下次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這是蔡格尼克記憶效應(Zeigarnik effect),人們對於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會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與其把自己最後一點學習熱情都耗盡,不如讓大腦對學習的記憶留在「愉快」的感覺上,而不是「累」。

心理學家米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心流理論 (Flow Theory)中提到,當我們高度專注於一件事時,內心會感到高度興奮和充實。

而當挑戰一旦降低,我們就會陷入「無聊」的境地;而當挑戰再次提高,我們又會變得「焦慮」。

所以在最「嗨」的時候,保持警惕,先撤離,帶著良好的感覺離開,讓自己對下一次挑戰也充滿期待。

大腦需要一個停機時間來處理它接受的信息,而最好的停機時間就是運動和睡眠。

很多人覺得,自己都學了一整天了,哪裡還有力氣去跑步、健身?其實,大量研究表明,由腦力活動造成的神經疲勞能通過體育運動得到有效緩解。

《久坐不動腦子變蠢,神經學家教你一招變聰明》一文中也曾提到,簡單的運動其實能放鬆大腦,讓大腦更清醒。

注意力經濟時代,不要讓「幹擾信息」瓜分了你寶貴的注意力,也別忘了讓大腦勞逸結合。

學會長時間專注地高效學習,有利於你更好地形成知識體系,取得真經,讓你在知識焦慮的時代,不再焦慮。

告別焦慮,你還可以多參加一些精品課程,系統習得職場必備技能哦~

VUCA時代需要轉型學習,轉型學習對企業、對學習者和學習設計者都是大的挑戰。只有激活組織和個人,才能幫助企業快速萃取活知識、開發活課程、設計活項目!

詳情請點擊圖片,開啟轉型學習項目設計之旅~

本文轉自公眾號網易公開課(ID:open163)。網易公開課,分享全人類的知識,微博@網易公開課。圖片來源於攝圖網。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培訓雜誌」立場。

投稿請聯繫:editor@trainingmag.com.cn

相關焦點

  • 後疫情時代,掌握這7種高效學習方法,讓你告別知識焦慮
    後疫情時代,我們需要掌握一種高效的學習能力,能夠在鋪天蓋地的資訊裡,快速找到有用的信息,這才是這個時代最需要的技能,也將構成你的核心競爭力。現在網上好微課、好文章很多,很多人一焦慮就把這些課程買下來,或者放在收藏夾裡,以為已經學習過了,緩解焦慮。有的人開始跟著課程學習,但是效率低下,收效甚微,就像朋友雪兒一樣。這是因為你沒有搭建好知識框架,學過的知識馬上就忘了。
  • 注意力消費時代:快樂的代價是專注能力的缺失
    在注意力被過度消費的時代,專注力已經成為一種稀缺的能力了,快樂背後伴隨著的是專注能力的缺失。01手機使用的頻率佔用我們生活時間的比重越來越大。然後每天去翻閱類似的文章,滿足自己對知識的渴求,以此來獲得自己很努力的滿足感。這其實是一個學習的誤區,我們誤以為每天看到的許多內容,就是我們缺失的知識,但這些只是信息而已,它們獨立而零散,不成體系。就像知道和懂得,是一個量級的差距,知道是一眼就能明白的道理,但是懂得卻是專注背後的成果。
  • 個體崛起的時代,你的競爭力是什麼
    花了點時間把《個體崛起:未來生存法制》讀完了,非常認同作者的觀點,在讀的過程中,根據作者的觀點來尋找自己身邊的人,事,物來進行驗證,驚奇的發現,原來自己已經身處時代變革之中卻全然不覺。這個時代是後網際網路時代,網際網路的發展為我們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催生了大量自由職業者,無數平臺的崛起,使我們有機會參與到其他的價值創造中,而不需要依附於特定的公司。這是這個時代的規則,你越有能力,越有特長,就能越適應個體時代的發展,能夠成為制定規則的人。
  • 專注思考力,提升競爭力
    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展,目前我國的教育已經從知識核心時代走向核心素養教育時代。中國學生的核心素養就是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和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
  • 販賣焦慮的時代,如何找回自己的工作節奏?
    編輯導讀:我們身處在一個焦慮的時代,每個人就像被抽打的陀螺,一刻不停地轉著,無法停下也不敢停下。尤其在工作中,面對優秀同事帶來的同輩壓力,我們只能加倍努力。只有學會選擇和獨立思考,才能擺脫內卷的桎梏,找回自己的工作節奏。
  • 信息大爆炸時代,掌握高手學習的3大方法,讓你輕鬆應對知識焦慮
    其實,浩博是陷入了「知識焦慮」的怪圈。知識焦慮,是指大多數人由於擔心自身的知識無法滿足工作和生活、以及未來需求而產生的焦慮。在高速發展的網際網路時代,信息如此之多,知識更新飛快,不改變思維,還用舊方法學習的知識焦慮者,往往會產生很多問題。
  • 「教育焦慮」時代,培訓班只是你給孩子穿的保護色
    導讀:「教育焦慮」時代,培訓班只是你給孩子穿的保護色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知識焦慮時代,更有價值的是思維方法
    列舉一長串各種自帶光芒的名字。這個時候我往往啞口無言,覺得自己的記憶力實在太差了,你們說的這些我也看見過,怎麼知識就像踩上了西瓜皮,就溜走了呢?我最喜歡和這種人聊天。喜歡說:「我覺得……」。談他的觀點。「這個問題你應該這樣分析……」。教你思維方法。
  • 專注|12種專注訓練法,輕易「翻倍」時間
    ,因此在專注力容易缺失的當下,人們可以藉助專注力訓練,提升自我的專注能力。1.在壓力和焦慮的下如何恢復專注壓力、焦慮、擔憂和各種負面情緒會直接影響人的專注能力,因此書中指出一種【呼吸法】。你越專注,你需要的時間越少;你時間規劃得越好,你越容易專注。兩者相輔相成。3.
  • 在這個焦慮的時代,你是如何對抗焦慮的?
    這是一個焦慮的時代。每個人都會有焦慮的一刻:比如你在夜深人靜時思考自己的未來,覺得很迷茫時會感到焦慮;比如你即將要在幾十人面前公開演講,你擔心自己的表現,會焦慮;再比如你要做一個重要的決定,可又不知道兩個決定到底哪個更好,你也會焦慮。
  • 如何透過組織的核心競爭力對照個人核心能力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運營,小米的本質是效率,網際網路思維的本質就是效率,用工具能提升效率。而《長談》老羅講述的與人合作的8種關係,目的是為了拿到下一場時代變革的站臺票,而做手機行業,而不只是局限於成為相聲人員或是老師。商業必爭之地?
  • 《羅輯思維:我懂你的知識焦慮》
    本書評價標題中有「知識焦慮」,但全書中並未提及什麼是知識焦慮,如何系統對抗知識焦慮
  • 你焦慮的 其實不是知識的匱乏 而是錯誤的學習方法
    2     你焦慮的 並不是知識的匱乏 而是錯誤的學習方法有人說,天底下大概只有父母和老師,會對於比自己更優秀的人感到開心和驕傲。若真是如此,那教學大概就是我的宿命了吧?我發現,不論學員的背景來自什麼產業,大家都有很強烈的知識焦慮 — 焦慮書永遠讀不完、焦慮自己的競爭力不如別人、焦慮學習速度始終不夠快其實,在知識爆炸時代中,焦慮是必然的;但如何在迷霧中看清未來,掌握天下趨勢,是有方法的
  • 知識不等於能力?高校科研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
    知識究竟等於能力嗎?估計這個又是一場大辯論,就如一千個人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答案不能統一。有些人認為:知識不等於能力。比如苦苦讀書到研究生博士生,雖然書本知識很豐富,但是社會知識太貧乏,生活經驗太少,自己的人生甚至偏離正常軌道,書本知識不能適應社會需要,所以知識不等於能力。筆者家鄉有一位男士,從小品學兼優,一路從大學讀到中科院博士,但是他被父母保護得太好,缺乏與他人交往的能力,40歲了還不會交女朋友。在工作崗位也不能創新,只能做一個普通的工薪階層。
  • 後疫情時代,什麼才是穩定的職場競爭力
    也就是說,在現如今快速變化的時代,一個人除了精通本身的技能之外,還應該有一個第二技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靠兩條腿走路」,看π的形狀,是不是也很像一個兩條腿走路的人呢?為何要成為π型人才?但是,他不僅僅會畫畫,同時也具備著寫作、營銷、會講笑話等技能,而且很了解辦公室政治,雖然這些技能都算不上頂尖水平,但這些技能疊加起來,卻使他擁有了與眾不同的競爭力。所以,想要在如今這個不確定的時代,「單一專家型」人才已經不能滿足要求,想要充分發揮競爭力,就要同時具備多方面的技能。
  • 《穿透式學習》,幫你克服「知識焦慮」,引爆學習力
    「知識爆炸」、「階層固化」、「終身學習」……在這個焦慮的時代,我們每天都在努力的往前奔跑,唯恐錯過什麼。 不知道自己應該學什麼,但周圍的人都在學;學了也不知道有什麼用,好像和工作、生活沒什麼關係;學過了的知識睡一覺起來就忘記,看過的書連書名都不得。
  • 知識大神吳伯凡:你的焦慮我懂!|每周一本書
    01盛產焦慮的時代現在可以說是一個盛產焦慮的時代,抑鬱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普遍病症,在心理醫生眼裡我們大部分人都是病人。現代人的生活,幾乎可以概括成這幾個字:在焦慮區掙扎。有些人通過掙扎,暫時逃離了焦慮區,有些人在掙扎一段時間以後,徹底放棄,永遠滯留在了焦慮區。為什麼會焦慮?
  • 年輕人,我勸你擁抱知識焦慮
    但當大量的自己並不了解也不感興趣的課程蜂擁而至時,我們變得異常焦慮,一邊聽著課,一邊在心裡咒罵著:上學時我都不用功,要不是隨大流,我才不學。於是,我們既浪費了自己的休息時間,又花費了兜中本不富裕的血汗錢,還要被各種各樣的知識整的異常焦慮。其實,這種「知識焦慮」並不是某幾個人的現象,而是現在這個社會的常見現象。
  • 在知識焦慮時代,如何通過升級認知成為一個高手?
     當信息量遠遠超過了你的吸收能力時,你就會產生了知識焦慮。02. 聰明人,就是那些能看到更多事實的人。03. 堅持地做,持續地做,系統地做,用死磕的匠心去做,都是創新。04. 你的價值不是取決於老闆給你多少錢,而是取決於你創造了多少價值、你的能力有沒有得到提升。05.
  • 信息爆炸時代,你患上「知識焦慮症」了嗎?
    但現代社會非我的知識無限浩大,僅僅依靠個人的記憶和能力,很難全部遍及。因此,對知識的渴求和有限的時間精力就成了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從而催生出一些不時影響人們身心健康的負面情緒。當我們的求知慾越來越高,但身邊的媒體或其他手段難以讓我們觸及所需時,焦慮情緒就會出現。特別是對於現在的新中產階級,他們普遍存在工作超載、職業倦怠和發展困惑等問題,總擔心自己缺乏競爭力,於是對知識的焦慮情緒越來越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