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別讓娃從小養成使用橡皮擦習慣?行為心理學告訴你

2020-12-23 阿瓜阿果

警惕那些愛用橡皮擦的孩子!

經常會有爸媽苦惱地跟我說,他們家的小孩寫作業非常慢,人家半小時能完成的作業,他們花了1,2個小時。每當這些父母說這樣的困境時,我會第一時間問他們:「孩子愛用橡皮擦嗎?」

橡皮擦是什麼?大家一定不陌生,拿起來擦一擦,紙面上的鉛筆字就被橡皮泥粘連著離開了紙面,達到了擦除的效果,孩子可以重新寫。有些橡皮擦為了吸引孩子的喜愛,更是做出了不同的造型:小火車造型、綿羊造型、洋娃娃造型,甚至是孩子們喜愛的動畫片的角色造型。

橡皮擦很好用,但是在孩子寫作業的習慣上,有時卻起到了負面影響的作用:

1、橡皮擦在手邊,寫作業變「慢」

日常生活中有一種現象很普遍:有了某種東西就要用一用,比如買了掃帚就要掃地、買了抹布就要擦一下桌子,這其實是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鳥籠效應」的心理機制在起作用——鳥籠有了,總不能空著吧?有了橡皮擦,總要擦一擦以達到物盡其用。因此有了橡皮擦的孩子,會非常「珍惜」地、一點小錯誤就要擦一擦修改。經常擦改重寫的動作,不僅會拖慢了孩子寫作業的速度,還可能降低了孩子對漢字的記憶。

為什麼呢?幼兒對漢字的學習記憶,其實是動作記憶在起重要作用,認得字卻不懂寫就是動作記憶減弱的表現。剛開始學習漢字的孩子,對漢字的結構形象不深刻,頻繁地使用橡皮擦會打斷孩子書寫的連貫動作,影響了孩子大腦對漢字的動作記憶,從而導致孩子學習漢字的效果變差。2005年香港大學語言學系有過一項對兒童閱讀能力的研究,發現重複連貫的書寫能幫助孩子對漢字的動作記憶

有一次我到一朋友家,看到朋友的女兒在寫作業,孩子每寫一會兒就要用橡皮擦擦一擦作業本,桌子上和地板上都是擦改後的橡皮泥。「每次寫完就一把橡皮泥」,朋友笑著說。「孩子寫作業會比較慢吧?」我問。朋友驚訝地問:「你怎麼知道的?」我說:「看到這一大堆的橡皮泥就知道」。後來,朋友便有意識地改掉女兒頻繁使用橡皮擦的習慣。

2、橡皮擦在手邊,錯漏潦草更容易出現

習慣使用橡皮擦的孩子,其實橡皮擦已經成了孩子內心的「安全感保證」:「寫錯了不怕,反正有橡皮擦」。

記得安全感研究專家Bruce Schneie有句名言,他說,人感到安全的東西,事實是不安全的;在真實的安全中,人卻常常感到不安全。橡皮擦其實也是起到同樣的虛假安全感的作用,帶著「反正錯了能改」的心態,很可能會導致孩子寫作業的錯誤更多、潦草書寫的情況更頻繁出現。

3、橡皮擦在手邊,孩子容易分神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我們在一份重要的申請單上籤一個絕不能出錯的姓名時,會非常重視集中注意力,力求一次性把姓名寫對。因為重新索要一份申請單很麻煩,有時甚至沒有再次索要的機會。當一個孩子在沒有橡皮擦的前提下寫作業,知道一旦寫錯不能修改,或者找橡皮擦會很麻煩,這些情況下反而能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讓孩子力求儘量認真地書寫。

另外,橡皮擦各種可愛的造型也常常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不少孩子甚至把可愛造型的橡皮擦當玩具耍。我有個侄女,因為喜歡某一部動畫片,一次性買了整套角色造型的橡皮擦,動畫片裡各個角色都買齊了。寫作業時就一邊模擬動畫片的故事情形在書桌上擺弄橡皮擦,一邊寫作業,結果當然是糟糕的。不僅作業錯漏百出,孩子的學習效果也很差。前一天寫完的作業,常常在第二天就不記得。

對於橡皮擦的使用,父母應該遵循的原則

能不用就不用,寫作業時讓孩子遠離橡皮擦。從孩子剛開始接觸文具時,父母就要有意識地別讓孩子養成使用橡皮擦的習慣,即當孩子在父母的幫助下學習畫畫或寫字時,儘量只提供鉛筆或籤字筆,沒有橡皮擦,這個小改動能幫助孩子從一開始就認真對待書寫。對於那些已經習慣了橡皮擦的孩子,父母可以建議孩子寫作業時先把橡皮擦收起來,戒掉橡皮擦可能會讓孩子不習慣或難受,但是堅持一段時間便會適應,父母的鼓勵能幫助孩子度過不適階段。當孩子在書寫時,發現書寫錯誤了,可以在一旁標上小記號,全部寫完才一次性擦改。

有位寫字很漂亮的老師曾經跟我說過他小時侯的一件趣事,他小時候經常丟失橡皮擦,他的媽媽為了懲罰他,乾脆暫時不給他買,後來還把買橡皮擦這事兒給忘記了,他反而養成了寫作業又快又好的習慣。

父母尤其不要當孩子的「橡皮擦」

父母充當「橡皮擦」,就是當孩子寫完作業後,父母幫孩子修改作業。父母這種行為會給孩子帶來兩個負面後果:

第一,會打擊孩子的自信。「我寫了半天,你一來就說我這裡錯那裡錯,甚至要我重新寫」,這種感覺會削弱孩子寫作業的積極性;

第二,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反正爸媽會幫我改,我不用太認真」,有些孩子甚至為了避免被父母改錯的挫折,會從一開始就拒絕做:「我不會,你幫我吧?」這樣的結果,大概不是父母們的初衷。

所以,父母不要當孩子的「橡皮擦」,而是讓孩子為自己的作業負責。美國社會學者凱思·羅賓森曾經警告父母:父母幫忙孩子作業,反而會阻礙孩子學習,而不是促進孩子學習。孩子越大,負面影響越明顯。

有一位親戚被我們稱為「強悍」的爸爸,公然對老師要求家長檢查孩子作業說「不」,甚至還發動家長寫「意見書」:「孩子的作業不是家長的作業,孩子的錯誤需要孩子自己發現,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因為很多家長籤字,老師最終也取消了讓家長檢查孩子作業的做法。這種「讓家長檢查孩子作業」的情況在很多學校仍然很常見。

總之,「橡皮擦」不是孩子學習的必需品,而只是「必要時才用一下」的文具。父母該從一開始就建立孩子良好的書寫習慣!

關鍵字:橡皮擦、作業習慣、書寫習慣、家庭育兒、早期教育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諮詢師,學習國外心理學家們知識,分享科學、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相關焦點

  •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孩子習慣養成最佳時間,別錯過
    很多父母都在抱怨,為什麼自家的孩子不省心,不是闖禍就是不停的鬧騰,成了一個熊孩子,其實這是因為家長沒有給孩子從小養成一些好習慣這就導致孩子不懂規律、沒有習慣的養成,種什麼因得什麼果,不對孩子從小就還是教育和培養,怎麼可能娃長大後,會有令人欣慰的結果呢?
  • 別讓孩子依賴橡皮擦!危害可不小
    別讓孩子依賴橡皮擦!危害可不小 很多幼兒上學都需要橡皮擦,寫錯了字,算錯了題,不用擔心,橡皮擦用起來,從頭再來。不過從行為心理學來分析,孩子如果經常使用橡皮擦並不是一件好事:
  • 養成良好習慣從小抓起
    作者:孫魁通過母愛培養孩子良好習慣,就是指母親以言傳身教引導孩子養成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熱愛勞動、熱愛工作的好行為、好傾向、好風尚,努力做到生活上克勤克儉、學習上勤奮刻苦、工作上愛崗敬業。在家庭教育中,母親的各種習慣對孩子影響特別深遠,孩子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複製並影響其一生。
  • 「為什麼你總是不能完整用完一塊橡皮擦?」
    反正院辦是沒有,周末對學習桌進行整理打掃時陷入沉思,學生時代的各種筆都還在,唯獨橡皮擦連個屁影都沒有。橡皮擦的一生「為什麼你老是不能完整用完一塊橡皮擦?」是一個值得寫進《十萬個為什麼》的世界性人類難題。
  • 「為什麼你總是不能完整用完一塊橡皮擦?」
    >「為什麼你老是不能完整用完一塊橡皮擦?」是一個值得寫進《十萬個為什麼》的世界性人類難題。你看,不止我一個人有這樣的困惑。要麼從自身出發,把橡皮擦戴在脖子上,又或者養成用完立馬放回鉛筆盒的習慣。但儘管如此,能使用到盡頭的人實際少之又少,因為它們很大的概率是用來收藏的。
  • 習慣心理學: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
    奧維德說:「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習慣是一個思想與行為的真正領導者。習慣讓我們減少思考的時間,簡化了行動的步驟,讓我們更有效率;也會讓我們封閉,保守,自以為是,墨守成規。在我們的身上,好習慣與壞習慣並存,而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取決於好習慣的多少。人生仿佛就是一場好習慣與壞習慣的拉鋸戰,把高效能的習慣堅持下來就意味著踏上了成功的快車。如果你希望出類拔萃,也希望生活方式與眾不同,那麼,你必須明白一點:是你的習慣決定著你的未來。
  • 李玫瑾:孩子從小要養成「厚臉皮」的習慣,將來才活得不辛苦
    在《圓桌派》節目中,李玫瑾、馬未都兩位老師提出了一個觀點:要讓孩子從小養成「厚臉皮」的習慣。 要知道「厚臉皮」這個詞的釋義一是厚顏無恥,二是不知羞恥,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貶義詞,但為什麼兩位老師都認為,孩子應該學會「厚臉皮」呢?
  • 為什麼我們很難養成一個習慣?
    事實的確如此,杜克大學2006年發布的研究報告表明,人每天有40%的行為並不是由真正的決定促成的,而是出於習慣。也就是說,我們行為所取得將近一半的成就,都是日常習慣所帶來的。而那些能夠在人生中不斷走上坡路、獲得越來越多成就的人們,往往都會有一個共性——擁有非常多良好的習慣。培養一個習慣看起來並不難,在行為心理學中,一個人新習慣或理念的養成遵循21天效應。
  • 李玫瑾:孩子從小要養成「厚臉皮」的習慣,將來才活得不辛苦
    文 | 甘道趣談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圓桌派》節目中,李玫瑾、馬未都兩位老師提出了一個觀點:要讓孩子從小養成「厚臉皮」的習慣。要知道「厚臉皮」這個詞的釋義一是厚顏無恥,二是不知羞恥,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貶義詞,但為什麼兩位老師都認為,孩子應該學會「厚臉皮」呢?
  • 「為什麼,你永遠用不完一整塊橡皮擦?」一道世界性人類難題
    「為什麼你老是不能完整用完一塊橡皮擦?」是一個值得寫進《十萬個為什麼》的世界性人類難題。你看,不止我一個人有這樣的困惑。要麼從自身出發,把橡皮擦戴在脖子上,又或者養成用完立馬放回鉛筆盒的習慣。但儘管如此,能使用到盡頭的人實際少之又少,因為它們很大的概率是用來收藏的。
  • 21天習慣養成是謬論?從生物學、心理學、經濟學解析《微習慣》
    少食多餐的好習慣,依然沒有養成。比如習慣了肢體殘缺和努力每天多喝水,並不是一回事。一個行為變成習慣所需的時間平均為66天,但不同行為所需時間卻相差很大。每天喝一杯水可能屬於21天就可以養成的習慣,但每天堅持100個伏地挺身這樣更有挑戰性的行為,則需要幾百天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變成習慣。那究竟如何才能真正將一種行為,演變成一種持之以恆的習慣呢?
  • 幫助你更好養成好習慣的19個心理學策略
    ●當意識被喚醒的時候,令你煩惱的問題也就擺在面前了,你需要思考到底哪一個的回報更大。●所謂「習慣」,就是指幾乎不假思索就做出的行為。要想養成習慣,我們必須減少意識本身出現的次數。什麼是習慣?●人所做出的行為中,有45%是基於習慣。●刷牙、系紐扣、繫鞋帶等,這些孩童時期覺得困難的行為,在經過多次練習後就能做到下意識地完成。
  • 窮養富養都不如「教養」李玫瑾:家長要從小給娃立下這8條家規
    很簡單,父母的教養就是孩子的教養方式當你給孩子穿上名牌衣服,戴上名牌產品去旅行時,請也給孩子帶上教養。當你沒錢給孩子提供各種優越生活環境時,也請別忘記帶著教養。因為,無論貧窮還是富有,教養最可貴。謙遜有禮的習慣養成以後,會為孩子未來的人際交往添助力。
  • 孩子無法養成良好習慣?背側紋狀體和習慣行為、目標導向行為相關
    」說的就是,很多習慣從小養成便會成為天性,因為習慣會使一切自然發生。那麼一個良好的習慣,無論是學習上的,還是行為上的,還是生活上的,是怎麼形成的呢?看到這裡家長先別慌,辦法是有的,並且還是和我們的大腦功能息息相關!哪些腦區控制著習慣行為和目標導向行為?答案在背側紋狀體。
  • 《沒頭腦和不高興》:好習慣要從小養成
    」你怎麼這麼粗心啊,這麼簡單的字都寫錯?「」我訂正過來不就完了。「」每次都寫錯別字,你怎麼就不能細心一點,一次把字寫好呢?「... ...這個故事早在60年代就拍成了電影,以幽默的口吻娓娓道來,通過生動形象的故事,講訴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容易犯的一些錯誤,同時啟發人思考:好習慣是要從小養成的
  • 如何養成好習慣的19個心理學策略
    因此,要想養成良好的習慣是一件很難的事。●在糖果實驗中,那些沒有吃掉面前的糖果,願意等待20分鐘,並最終得到兩顆糖果的孩子,在成年以後,從學習成績到人際關係等各個方面,都表現出較高的能力水平。●意志力會受到情緒的左右,不安感和自我否定會讓你喪失意志力。即便在做一些需要意志力的行為時,只要能產生自我肯定感,那麼意志力就不會減少。
  • 一定要看的七個讓娃養成看書好習慣的套路
    前幾天有家長問我:家裡寶寶一歲多了,每次想帶寶寶看繪本養成讀書的習慣,結果看不到兩分鐘小傢伙就開始東張西望,不願意看繪本。該怎麼辦?這樣的問題,相信很多寶媽都遇到過。作為一對雙胞胎的媽媽~我家寶寶們現在已經養成了看繪本的習慣,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對於培養寶寶看繪本的一些心得。
  • 留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讓他養成從小負責任的4個好習慣!
    因而,為了更好的對孩子們負責,也為了讓孩子在未來的日子裡有更多舒適自在的資本,爸爸媽媽們要學會從小培養孩子負責任的好習慣。那麼,什麼習慣可以讓孩子學會從小負責任呢?又該怎樣引導孩子養成這種好習慣呢?當孩子做錯事時,爸爸媽媽請別著急責怪他,不妨這麼反問:「你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嗎?」等孩子回答後,認真和孩子約定:「那下次我們不要找藉口,實事求是記住這個教訓,不要再犯了好嗎?」「為自己負責」幫孩子建立物權意識,區分自我和他人的界限。告訴孩子:「自己的東西可以自由支配,可是別人的東西不能拿。
  • 如果家裡條件不好,就別讓孩子養成這幾種習慣,對人對己都不好
    導讀:如果家裡條件不好,就別讓孩子養成這幾種習慣,對人對己都不好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如果家裡條件不好,就別讓孩子養成這幾種習慣,對人對己都不好!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李玫瑾:孩子是否經常看電視,決定娃不同未來,家長需從小注意
    文章/熊二編輯/琳姐奇幻小說《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有句臺詞:千萬、千萬、千萬別讓孩子,靠近你的電視,最好是別購買、安裝,這最最愚蠢的東西。但是事實上把孩子丟給電視,除了會讓家長在帶娃的時候感到輕鬆一點這個好處以外,對於孩子來說是傷害非常大的。對於孩子來說,如果在看電視時沒有家長的引導和對時間上的把控,那麼很容易造成孩子對於電視內容的沉迷,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專家李玫瑾也對廣大家長提醒過:孩子是否經常看電視,會決定孩子不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