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胎盤沒有微生物組

2020-12-12 科學網

人類胎盤沒有微生物組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15 14:35:12

人類胎盤沒有微生物組,但可能含有潛在的病原體,這一成果由英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中心Gordon C. S. Smith和劍橋大學Julian Parkhill研究團隊合作取得。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019年8月15日出版的《自然》上。

研究人員試圖確定先兆子癇、自發性早產或胎齡小嬰兒的分娩是否與人胎盤中細菌DNA的存在相關。研究人員發現沒有證據表明絕大多數胎盤樣本中存在細菌,包括複雜和不複雜的妊娠。幾乎所有信號都與分娩過程中細菌的獲得或實驗室試劑受細菌DNA汙染有關。例外的是無乳鏈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B組鏈球菌),在分娩前約5%的樣本中檢測到非汙染信號。研究人員得出結論,胎盤的細菌感染不是不良妊娠結局的常見原因,並且人類胎盤不存在微生物組,但它確實是臨產期獲得無乳鏈球菌的潛在位點,而無乳鏈球菌是新生兒敗血症的主要原因。
 

附:英文原文

Title: Human placenta has no microbiome but can contain potential pathogens

Author: Marcus C. de Goffau, Susanne Lager, Ulla Sovio, Francesca Gaccioli, Emma Cook, Sharon J. Peacock, Julian Parkhill, D. Stephen Charnock-Jones, Gordon C. S. Smith

Issue&Volume: Volume 572 Issue 7769

Abstract: We sought to determine whether pre-eclampsia, spontaneous preterm birth or the delivery of infants who are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bacterial DNA in the human placenta. Here we show that there was no evidence for the presence of bacteria in the large majority of placental samples, from both complicated and uncomplicated pregnancies. Almost all signals were related either to the acquisition of bacteria during labour and delivery, or to contamination of laboratory reagents with bacterial DNA. The exception was 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group B Streptococcus), for which non-contaminant signals were detected in approximately 5% of samples collected before the onset of labour. We conclude that bacterial infection of the placenta is not a common cause of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 and that the human placenta does not have a microbiome, but it does represent a potential site of perinatal acquisition of S. agalactiae, a major cause of neonatal sepsis.

DOI: 10.1038/s41586-019-1451-5

Source: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451-5

相關焦點

  • 人胎盤沒有微生物組 但可能有潛在病原體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北京時間8月1日,發表在《Nature》上的一篇論文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描述了他們對人類胎盤環境研究的新發現,並提供證據表明人類胎盤是一個無菌環境。多年來,醫學界普遍認為人類子宮和胚胎中沒有微生物,而斷奶後的嬰兒則擁有一個完整的微生物組,其複雜程度與成人的相當。但在2014年,一個研究團隊發現胎盤中存在低水平細菌的證據。從那時起,其他幾項研究似乎也證實了這些發現。
  • 研究結論再次反轉 健康人類胎盤不存在微生物
    微生物組分布於人類機體的許多器官中,這一肉眼看不見的群體,甚至決定了人類對營養的攝取以及抵禦疾病的能力。因此,在過去幾十年,了解微生物如何塑造人類健康和成長發育的研究極為熱門。微生物究竟是在什麼時候「定居」在人體內的?
  • 健康的人類微生物組
    識別和糾正疾病患者微生物組的重要第一步,就是要了解健康微生物組的特性,及沒有明顯疾病情況下的許多不同的微生物生態。我們知道體內DNA的細微差異引起巨大的表型多樣性,也就是說大家都能區分彼此。
  • 《自然》證實人類胎盤沒有微生物;這5種運動不能改善遺傳性肥胖
    知幾文獻速遞是一個周更欄目 分享一周人體微生態及公共衛生相關前沿新聞 1 Nature:人類胎盤裡沒有微生物組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胎兒是在出生時第一次接觸微生物的
  • Cell:深刻反思腸道菌群與人類疾病研究,是時候將微生物組研究拉回...
    然而,複雜的微生物組與其他炎性、代謝性、腫瘤性和神經行為性疾病之間的因果推論既沒有說服力也沒有結論性。此外,由於微生物群是高度個體化的細菌、古細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動物組成的群落,因此鑑定導致病理的複雜微生物群的病因成分變得很複雜,所有這些微生物群及其代謝物都可能在疾病中起作用,或者單獨或一起發揮作用。
  • 深度解讀人類微生物組研究的25個重大裡程碑事件!
    >1996年,研究人員開始利用基於測序的方法對人類相關的微生物群落進行鑑別,研究人員利用16S核糖體RNA測序方法分析了人類糞便樣本中能夠進行培養和無法進行培養的細菌的多樣性及其特徵。Smith/Springer Nature Limited裡程碑16—2010年生物信息學工具能夠幫助分析微生物組的測序數據名為QIIME(微生物生態學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insights into microbial ecology)的工具能夠對微生物組測序所產生的大量數據進行分析並解釋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核心內容是特定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協同演化規律及其環境功能。土壤微生物組的功能與人類生產生活中的基本需求(如糧食生產、環境保護和醫藥衛生等)密切相關。(1)土壤微生物組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分解者,具有多重生態與環境功能。
  • 腸道微生物組如何影響運動能力,「精英腸道微生物組」真的存在嗎
    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天,您可以模仿最優秀的運動員的微生物組和細胞健康狀況,從而可以跑得更快,跳得更高,也就是說可以提高自己的運動能力。是不是感覺很神奇?每個人身上都充滿了微生物,而運動員身上的微生物可以為他們的比賽提供優勢。這要從腸道微生物組開始說起。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有數萬億種細菌,病毒和真菌,它們生活在人體的多個微生物生態系統中,稱為微生物組。
  • 中國微生物組研究如何自強
    原標題:中國微生物組研究如何自強 在陳國強看來,國家近年來一直給予微生物研究大力支持,每個五年計劃都有很多相關項目,這也使得中國在微生物組研究領域處於世界較高水平,如果能統籌制定國家層面的相關計劃,一定會有整體提升。朱寶利認為,就目前微生物組的研究,美國做得最好、最多,歐洲次之,中國緊隨其後,比日本、俄羅斯和其他國家做得要好。他認為中國如果要保持並進一步提升自己在此領域中的位置,就要有自己的國家微生物組計劃。
  • 人類胎盤中首次發現微塑料汙染……
    為了進一步探究微塑料對人類的影響,研究人員招募了 6 名同意捐贈胎盤的健康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整個實驗過程都採用了無塑料接觸方案,以防止塑料汙染。參與者均未被確診消化道疾病,沒有吸菸、酗酒等行為,也沒有使用過含有微塑料顆粒的牙膏。在孕婦分娩以後,研究人員從每個胎盤的母體側、胎兒側和絨毛膜上分別採集樣本,使用拉曼 XploRA 納米顯微光譜儀對樣本進行分析。
  • 首次在孕婦胎盤中發現塑料微粒,是人類自食其果?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近幾年,因為環境的關係以及我們現代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好像新生兒的健康程度真的受到了影響,什麼新生兒先天疾病又或者畸形嬰兒等。就在前段時間《國際環境》雜誌中刊載了科學家的一項新發現,在人類的胎盤中第一次發現了微小的塑料顆粒。
  • 人類胎盤首現微塑料顆粒 人類中出現有機物和無機物的混合體
    21世紀,人類出生在一個被塑料垃圾包圍的世界。儘管此前的各項研究發現,微塑料顆粒早已遍及人類及其他生物的日常活動中。然而,一項最新研究揭示,塑料微粒與人類的聯繫甚至可以追溯到子宮中。據「科學警告」網站(ScienceAlert)23日報導,科學家們首次在人類嬰兒胎盤中發現了微型塑料顆粒。
  • 人類胎盤中首次發現塑料微粒,科學家十分擔憂,人類正自食惡果!
    根據《國際環境》(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雜誌刊載的一項新研究,科學家在人類胎盤中第一次發現了塑料微粒。這個發現讓科學家感到十分擔憂,人類製造的塑料最終危害到人類的嬰兒。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通過儀器檢測了6個人類胎盤,結果發現4個胎盤中存在塑料微粒,其直徑為5到10微米,共計12顆。
  • 微生物群和微生物組有區別嗎?本文帶你詳細了解它們的前世今生
    表2 微生物組/微生物群詞源噬菌體,病毒,質粒和移動遺傳元件的整合是微生物組定義中最具爭議的問題之一。 參與者在「微生物組定義」在線調查中的評論也證實了這一點。 受訪者對病毒和噬菌體是否應屬於微生物組這一問題的回答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並且從「無論如何」延伸到「絕對沒有」。
  • 微生物組影響兒童哮喘相關的保護性農場效應
    微生物組影響兒童哮喘相關的保護性農場效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5 13:17:37 德國慕尼黑大學Markus J. Ege研究團隊發現,微生物組影響兒童哮喘相關的保護性農場效應。
  • 科學家正研發改變微生物組的驅蚊劑 效果或可持續兩周
    該技術的重點是改變人類皮膚微生物組,也就是每個人皮膚上的各種微生物「社區」。這些微生物會產生氣味,科學家表示,這是吸引吸血雌蚊的關鍵因素之一。「我們的想法是,我們將製作一種含有(工程)微生物的外用藥,」佛羅裡達國際大學的Matthew DeGennaro博士說。「它將改變我們的氣味配置文件......大多數人類都會有一些對蚊子有吸引力的核心氣味。我們將掩蓋這些氣味。」
  • 食用胎盤到底有沒有危險?新鮮的胎盤絕對不能吃
    你吃過嗎…… 整理|X 來源|醫學界婦產科頻道 話說,胎盤是一個神奇的東西。目前,人類使用胎盤的方式分食用和藥用。因此,也衍生了一些問題。
  • 98%的人體腸道微生物組差異竟由環境決定!
    接二連三的研究已發現我們的微生物組幾乎影響到我們的健康的每一個方面;它的微生物組成因人而異,而且可能是包括從體重增加到情緒在內的一切的關鍵因素。一些微生物組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差異始於我們的基因上的差異;但是,如今,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開展的一項大規模研究挑戰了這一觀點,並提供證據證實微生物組和健康之間的關聯性可能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加重要。
  • 人類胎盤中發現塑料顆粒,科學家憂心忡忡,未來該怎麼解決?
    可是前段時間,根據《國際環境》發布的一篇雜誌,竟然意外發現在人體的胎盤中,發現了塑料微顆粒,難道說幼兒還沒有出生已經攜帶著的微量的塑料微顆粒?出現這樣的情況讓很多人感到恐慌,是否會影響胎兒的正常生長呢?
  • Seres發布微生物組藥物關鍵研究陽性結果
    具體而言,治療8周後,服用該藥的患者中,近90%沒有發生艱難梭菌感染,而安慰劑組中有近60%的人出現了復發感染。Seres表示,此次積極的研究結果,為該公司提交SER-109膠囊,提供了足夠的數據支持,或有資格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基於微生物組的藥物監管批准。該公司還表示,已經計劃很快與美國FDA會面,討論下一步的措施,預計將在明年提交SER-109的監管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