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微生物組研究如何自強

2020-12-24 人民網

原標題:中國微生物組研究如何自強

微生物 高科技 大產業

與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一條馬路之隔的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把以上表述自豪地刻在樓前的石頭上。從那裡路過的人大都會不由自主地朝那塊石頭多看幾眼,心中油然而生的除了敬意之外,還有對「微生物」的幾分好奇。而近日,美國白宮以總統名義發布「國家微生物組計劃」之舉使得「微生物」在神秘之外,平添了攸關國家科技競爭力的更深層含義。

6月2日,本報記者就「中國微生物研究自強之路」話題,專訪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黃力、朱寶利兩位研究員及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微生物學和生物材料專家陳國強教授。

中國版本亟待出爐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微生物組計劃」,是歐巴馬政府繼腦計劃、精確醫學、抗癌「登月」之後推出的又一重大國家科研計劃,其戰略性不言而喻。黃力認為,通過實施「國家微生物組計劃」,美國將整合國內各方面資源,建立分工合作機制,儘快取得突破,進一步確立其在此領域內的優勢,此舉也將使其在未來的全球合作中,佔據主導地位。中國應該建立高層次協調機制,統籌規劃,適時啟動我國的微生物組計劃,組織和動員科研院所、企業、社會組織等有關的各個方面,開展有效合作,爭取在此領域中獲得優勢地位,為平等參與國際合作,進而最大程度受益做好準備。

在陳國強看來,國家近年來一直給予微生物研究大力支持,每個五年計劃都有很多相關項目,這也使得中國在微生物組研究領域處於世界較高水平,如果能統籌制定國家層面的相關計劃,一定會有整體提升。朱寶利認為,就目前微生物組的研究,美國做得最好、最多,歐洲次之,中國緊隨其後,比日本、俄羅斯和其他國家做得要好。他認為中國如果要保持並進一步提升自己在此領域中的位置,就要有自己的國家微生物組計劃。至於其應該包含的內容,朱寶利結合研究現狀,一口氣羅列了10項:一是加快研究中國人體微生物組與各種疾病之間的關係;二是研究微生物通過免疫系統影響人身體的機理;三是微生物對藥物的影響;四是研發研究的工具和技術、計算的工具和技術;五是研究益生菌和益生源調節身體上微生物組的機制;六是研究植物方面的微生物,特別是經濟作物的內生菌、根際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對農作物的產量、生長、抗病的影響……他特別強調要加大主流媒體關於微生物的科普力度,讓人們認識到微生物對人體的價值,同時要防止誤導和欺騙公眾。

創新機制整合資源

「國家微生物組計劃」的成功實施依賴於微生物組研究資源的整合、方法的規範和數據共享。黃力認為,就數據共享而言,在國內往往會遇到一些困難。比如,一方在基因測序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他們沒有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和挖掘之前,他們為什麼要把測得的數據與別人共享呢?他們將得到怎樣的利益補償才合理呢?這就要求我們把遊戲規則先制訂好,並且按照規則來辦。在黃力看來,這一點是制定執行中國版國家微生物組計劃時可能要特別注意的問題。當然,我們也有很多有利因素,比如我國有人數眾多、實力不斷壯大的微生物研究隊伍,在微生物資源搜集、研究領域有國際競爭優勢,在包括大規模DNA測序等微生物研究相關技術能力方面也達到了國際水平,因此,我國已經做好了開展微生物研究的準備。

黃力提醒說,國家微生物組計劃的運行實施要堅持科學問題導向或重大需求導向,國家微生物組計劃本身不是目的,更多的是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手段,運行實施過程中要回答明確的科學問題或實際應用問題,不能將微生物研究簡單理解為基因組測序。比如,進行人體微生組研究的個人和團隊,其研究要瞄準某種疾病;而做環境微生物組研究的,要致力於解決環境問題。既往的微生物組學研究較多涉及相關性分析,而未來應該是假說驅動的研究。「參與中國微生物組計劃的人或團隊都應該帶著需要解決的問題,或者為滿足某種現實需求而來。」黃力表示。

黃力強調,國家微生物組計劃的實施要特別注重學科交叉,注意各方面能力建設。學微生物或者從事微生物的人是計劃的重要參與者,但遠遠不是全部。如果我們研究美國的「國家微生組計劃」,就會發現,強調多學科交叉,其參與者非常廣泛,並且都有自己的能力特長,如測序能力、數據處理能力、設備研製能力,而從中最先直接受益的也不一定就是微生物學家。

積極推進交流合作

談到對微生物組研究的政策建議,朱寶利表示,他希望科學院系統能夠與醫院臨床建立一個有效合作機制:一方面,微生物研究者與醫院臨床醫務人員緊密合作,讓科研人員及時了解臨床需求;另一方面,有豐富臨床經歷的醫生,也能有機會參與科研,提供實踐視角。而要做到這些,必須得到雙方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此外,他還建議加大微生物人才培養力度,希望教育主管部門能夠給包括微生物組學在內的相關學科增設專業,增加招生名額。

微生物研究的推進離不開國際交流與合作,實際上,我國微生物學是西學東漸的產物。當在華教會醫院把19世紀末歐洲的細菌培養技術和簡單的免疫學試驗方法不斷引入應用時,微生物學就開始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生根發芽。經過短短幾十年發展,到20世紀50年代,以「衣原體之父」湯飛凡為代表的科學家把中國在該領域的某些方面推進到當時世界最高水平。

當今時代,在世界科技交流合作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微生物組研究領域的國際合作計劃和項目更加豐富多元。據統計,自2005年以來,國際科學界開展了至少8項人體微生物組計劃,包括美國人類微生物組項目、加拿大微生物組研究項目以及日本人體元基因組項目。中國科學家近年來也積極參與或牽頭實施了中法腸道元基因組研究、10萬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組計劃、萬種微生物基因組計劃等。

朱寶利認為,鑑於微生物組研究的複雜性,各國研究者應該開展更深層更緊密的合作,為此要建立一整套高效運行的機製作為保障。他注意到去年11月英國《自然》雜誌刊載的一篇文章,倡議實施「國際微生物組計劃」。「該倡議只是建立一個鬆散的合作,參與者交流科研信息而已,這顯然是不夠的。」他說,中國科學院正在牽頭,與國內不同部門攜手,密切聯繫海內外同行,努力搭建一個更為高效的國際合作交流平臺,讓中國科學家在此平臺上發揮更積極作用,作出更大貢獻。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06月04日 第 09 版)

(責編:賀迎春、熊旭)

相關焦點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綜述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的主要科研進展,提出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機遇和挑戰,探討了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所需的主要技術手段與能力建設,期望通過「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研究,為深度發掘土壤微生物組資源,定向調控土壤微生物組功能,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及資源瓶頸等問題起到應有的貢獻。
  • 研究揭示秈粳稻根系微生物組與氮肥利用效率的關係
    已有研究表明,作物中某些基因控制著氮素利用效率,但這些基因如何發揮作用、對作物有何影響等機制尚不清楚,而這對於作物改良、提高氮素利用率至關重要。近日,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白洋課題組與儲成才課題組合作揭示了水稻關鍵因子「NRT1.1B」通過調控水稻根系微生物組,從而改變根際微環境,進而影響水稻秈粳亞種間的氮肥利用效率。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
  • Cell:深刻反思腸道菌群與人類疾病研究,是時候將微生物組研究拉回...
    微生物組預防艱難梭菌相關疾病儘管是出色的實驗範例,但人類FMT仍然有局限性。首先,出於道德原因,它們只能用於研究微生物組的保護特性。其次,FMT可能無法糾正已經改變的微生物組,特別是在微生物組未受到嚴重破壞的疾病中。最後,由於需要長期的前瞻性研究,腸道菌群在人類慢性疾病發展中扮演什麼角色用FMT來評估也是不切實際的。因此,需要間接的實驗模型來建立改變的微生物組與疾病發病機制之間的因果關係。
  • 腸道微生物組如何影響運動能力,「精英腸道微生物組」真的存在嗎
    基因組和轉錄組測序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工智慧處理圍繞能量調節和運動恢復的大量數據的能力使研究人員探索了以下問題:「微生物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預測下一位偉大的運動員嗎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精英腸道菌群」運動表現,恢復能力,甚至運動員從事的運動類型都與特定的微生物有關。現在,這些發現促使研究人員尋找增加腸道中有益細菌的多樣性和豐富度的方法,以獲得更好的運動能力和更快的恢復能力。在一項研究中,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從波士頓馬拉松比賽訓練的運動員的腸道微生物樣本中取樣。
  • Seres發布微生物組藥物關鍵研究陽性結果
    編譯丨範東東當地時間8月10日,Seres Therapeutics成為第一家詳細公布微生物組藥物關鍵研究積極結果的公司。這項研究調查了182名反覆感染艱難梭菌細菌的患者,發現服用SER-109膠囊的患者復發感染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 健康的人類微生物組
    另外,這種關於群落組成的研究甚至更難擴展到非細菌性微生物,例如病毒和真菌,對於微生物含量低於腸道的人體棲息地的研究更加不切實際。需要新方法來研究健康微生物組的這些方面。DNA測序和螢光原位雜交(FISH)等與傳統培養無關的技術現已廣泛使用,它們的民主化使微生物樣品的DNA含量得以直接研究。
  • 根際微生物組提高植物耐鹽性的研究進展(Biotechnology Advances IF=10)
    研究表明,多種不同環境下的群體功能呈現較高的功能冗餘性,也就是說,僅有較少部分的微生物對植物特異性抗逆作用至關重要,即天然微生物組中可穩定、高效且持續維持自然微生物群體功能的最小子集,又稱「最簡微生物組」(the minimal microbiome,MM)或「核心微生物組」(the core microbiome)。
  • Cell:新研究支持衛生假說,嬰兒腸道微生物組影響自身免疫疾病
    這提示著接觸細菌和其他微生物可能在免疫系統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而且我們可能能夠通過研究人微生物組來理解這種作用是什麼。」通過描述這些糞便樣品中的微生物組,研究人員發現芬蘭、愛沙尼亞和俄羅斯卡累利阿共和國嬰兒的腸道微生物組存在顯著差別:芬蘭和愛沙尼亞嬰兒的腸道微生物組以擬桿菌(Bacteroides)為主,而俄羅斯卡累利阿共和國嬰兒在生命早期含有更多的雙歧桿菌,而且在三年時間內,他們的腸道微生物組整體上發生較大的變化。
  • 研究:您的微生物組和維生素D含量可能相關
    卡多說:「我們的研究表明,可能是因為這些研究僅測量了維生素D的前體形式,而不是活性激素。」 「維生素D形成和分解的方法可能是潛在的健康問題的更好指標,並且誰可能對補充維生素D有最好的反應。」UCSD醫學院內分泌學研究員羅伯特·託馬斯(Robert Thomas)博士說:「我們經常在醫學中發現更多並不一定更好。」
  • 腸道微生物組如何與免疫系統互聯來誘發膽汁淤積性肝病的...
    2020年4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如今,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表明,膽汁淤積性肝病(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與機體微生物組組成的改變之間存在一定關聯,然而研究人員並不清楚微生物組在這種疾病發病機制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Hepatology上題為「Intestinal microbiome-macrophage
  • 17分觀點:臨床微生物組研究,要多少樣本才夠?
    這是《腸道產業》第 448 篇文章 編者按: 樣本量對任何一項臨床研究來說都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微生物組研究中。考慮到微生物組的個體差異性,確定臨床微生物組研究所需的樣本尤為關鍵。
  • 深度解讀人類微生物組研究的25個重大裡程碑事件!
    裡程碑9—2004年通過微生物群落調節機體的黏膜免疫兩項研究揭示了機體免疫系統感知微生物群落的機制,同時還闡明了細菌如何在正常條件下調節機體免疫系統的發育和功能;相關研究為我們認識機體對微生物的免疫反應開啟了另外一個視角,其並不是作為宿主防禦,而是作為一種共生的生理學過程
  • Cell:迄今為止最大規模人體微生物組研究揭示出數千種新型微生物物種
    這項新的研究將基因組學、微生物學和大數據整合在一起。Segata專注於人體微生物組研究。他解釋說:「它是存在於腸道、口腔、皮膚和泌尿生殖道等人體部位中的細菌、古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的集合體。人體微生物組與我們自己的細胞共生,在我們的健康---比如,在膳食化合物的代謝、調節所謂的腸-腦軸、保護我們免受致病因子感染和調節我們的免疫系統方面---中起著關鍵作用。最近也有研究已表明人體微生物組參與了一些癌症的發病,並決定著抗腫瘤免疫治療方法是否取得成功。」
  • 國家微生物中心精品課:徐健 單細胞技術在微生物組研究中的應用
    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特別邀請我國微生物組學技術及大數據領域十位名師,推出網絡系列精品課程,本期邀請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徐健研究員分享《單細胞技術在微生物組研究中的應用》。本課程從菌群單細胞分析歷史研究,單細胞分析機遇和挑戰等角度講解單細胞技術在微生物組研究中的應用,包括解析拉曼光譜,拉曼組推斷細胞表型/功能。歡迎大家登陸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網站(http://nmdc.cn/video)觀看學習。
  • 母體微生物組影響胎兒的神經發育
    母體微生物組影響胎兒的神經發育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4 15:14:18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Helen E. Vuong課題組取得一項新成果。
  • ...微生物組:金礦還是泡沫——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網絡精品課
    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特別邀請我國微生物組學技術及大數據領域十位名師,推出網絡系列精品課程,本期邀請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趙方慶研究員分享《微生物組:金礦還是泡沫》。本課程從微生物組發展現狀,菌群作用的爭議等角度講解微生物組研究存在的問題和發展機遇,解析微生物組引發爭議的原因,目前團隊研究的工作包括如何解決重複序列,如何解決複雜菌群,如何解析功能/溯源。歡迎大家登陸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網站(http://nmdc.cn/video)觀看學習。
  • NAR:MicrobiomeAnalyst微生物組分析師——統計、可視化和元分析微生物組數據的網頁工具
    本文全文推薦閱讀,不僅是整體微生物組分析方法系統的比較和總結,也是對文章寫方法部分最好的參考資料。摘要廣泛的新一代測序技術,在揭示微生物群體和基因組成上的巨大優勢,帶來了微生物組研究的革命。如何去分析龐大複雜的數據集,對當前微生物組研究充滿挑戰。過去的十幾年裡,強大的計算流程,和穩健的工具已經可以有效的處理原始序列和注釋。目前重點已經轉換至下遊統計分析和功能解析。
  • Cell:腫瘤微生物組竟能決定癌症患者的生死
    這些研究人員還發現來自長期存活者的糞便菌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FMT)通過改變腫瘤中的細菌---腫瘤微生物組,促進小鼠模型中的免疫反應和抑制腫瘤。長期存活者具有多樣化的腫瘤微生物組McAllister說道,雖然近期的研究已表明生活在消化道中的微生物的組成和多樣性---腸道微生物組---能夠影響癌症免疫治療的作用方式,但是很少有研究關注腫瘤中的細菌以及它如何影響預後和存活。「我們已知道胰腺瘤中有細菌,因此我們想知道,'這些細菌是否在癌症中發揮作用?'」
  • 藥聞速遞|安進骨質疏鬆症藥物普羅力在中國獲批;口服微生物組療法...
    此次獲批令普羅力成為中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用於骨質疏鬆症治療的抗RANKL單抗類藥物,可幫助絕經後婦女顯著降低椎體、非椎體及髖部骨折的發生風險,為中國患者的骨健康管理與生活質量改善帶來創新機遇。3、代謝組學研究揭示自閉症標誌物在本周發表於《Autism Research》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了兒童自閉症的新研究結果。
  • 98%的人體腸道微生物組差異竟由環境決定!
    接二連三的研究已發現我們的微生物組幾乎影響到我們的健康的每一個方面;它的微生物組成因人而異,而且可能是包括從體重增加到情緒在內的一切的關鍵因素。一些微生物組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差異始於我們的基因上的差異;但是,如今,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開展的一項大規模研究挑戰了這一觀點,並提供證據證實微生物組和健康之間的關聯性可能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