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詩人李白,草書寫27字《愛酒帖》,王鐸親筆題跋,專家評:假的

2020-12-13 沐石陪您學書法

大詩人李白,草書寫27字《愛酒帖》,王鐸親筆題跋,專家評:假的。

唐代的浪漫主義大詩人李白,關於他的生平,我相信就不用在這裡多費筆墨進行介紹了,大家對他都很熟悉。別說我們成年人了,就是沒幾歲的小學生,隨口也能誦讀出幾篇李白的經典詩作,可見「詩仙」李白並非浪得虛名。

因為在詩詞方面的超凡表現,不光李白的詩備受後人關注,在書法方面,李白也有名篇傳世。雖然數量不多,但寥寥幾個字就能看出李白下筆的瀟灑和不羈。

就拿這篇草書《愛酒帖》來說吧,全文27個字:今日既愛酒,酒仙得何,須道濁如,勿必求道一鬥,醉神為擇者傳,太白。簡簡單單27個字,卻在方寸之間展示出了「詩仙」李白的豪放與縱橫。

如果你要問我,李白的草書是跟誰學的,我也無從得知。我想,這也並不重要,哪怕是生在以法度著稱的唐代,也禁錮不了李白的才氣和激情。在他的筆下,每個字都是自由的,每個字都是富有生命力的,超脫於法度之上,寓意於點畫之中。

如果你要問我,李白的草書到底好在哪?我也怕我說不清楚。我想,如果單從筆畫技巧上去加以剖析的話,定然會顯得單薄膚淺。就像他的詩一樣,如果你只是在那咬文嚼字般的關注字面,忽略那文字之外的構思幻想,也不可能理解李白的那份瀟灑。

不光我們普通愛好者喜歡書法,後世的很多書法名家,對李白的這篇草書經典也是愛慕有加。宋克、沈度、王鐸等名家紛紛在後面題跋以示對李白書藝的讚嘆。

宋克和沈度的題跋我們先不提,就說王鐸的行書題跋吧,和李白的草書比較起來,一向以渾厚大氣著稱的「神筆」王鐸竟然顯得有些規矩起來。由此也可以看出,李白的那種大氣真的是骨子裡的,那種氣質真不是一般人能學會的。

李白的這篇《愛酒帖》雖然精彩,但是在真偽的判定上,歷來還是頗有爭議的。據宋代的《宣和書譜》記載,宋廷內府收藏的李白書作也就幾篇而已,其中行書有《太華峰》和《乘興帖》兩種,草書有《歲時文》、《詠酒詩》、《醉中帖》三種。而今天介紹的這篇《愛酒帖》雖然有沈度、王鐸等人的題跋,但歷代都很少有人提及。

當然了,就我們普通愛好者的水平無法客觀的評價真偽,只能從自己的喜好去感知其中的瀟灑。您認為這篇《愛酒帖》是李白真跡嗎?您喜歡這種風格的草書作品嗎?

相關焦點

  • 每日經典欣賞 | 王鐸題跋
    依據清順治十五年(1658),即王鐸(1592—1652)去世後,其次子王無咎所刻版本)近七十萬言,各種文體俱備,但沒有專門的書論文字,甚至幾乎沒有討論書法的內容。只卷之三十八題跋一、卷之三十九題跋二所收,為書畫題跋內容。顯然,這裡收入的題跋,是鄭重其事的,並不包括我們常可見到的其作書落款處的題跋。這些題跋既收入文集,想編者以為重要吧。
  • 李白大草愛酒帖 飄然物外一詩仙
    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響譽古今的大詩人,被稱為「詩仙」,似有仙風道骨,飄然物外,不為塵累,任取一詩,可見一斑。說到浪漫主義李白,總離不開兩樣東西,詩與酒,酒與詩。李白由於詩仙的詩名太大,以至於他的其他亦達到相當程度的才能技藝多為其光芒所掩。論到書法,李白的草書,一如其詩,縱情寫性,自由揮灑,一任豪情傾瀉,醉倒無數。
  • 王鐸草書研究第九期:用什麼詞來形容王鐸的書法比較合適?
    以上所論都是指向王鐸行書和草書。王鐸的行書與草書的風格基本是一致的。「蒼老勁健」、「魄力沉雄,邱壑峻偉」、「飛騰跳擲」、「筆宕而勢峻密」等都可以作為歸納王鐸草書風格的詞彙,但給人的感覺是不夠全面,各偏於王鐸草書創作形式之一隅。
  • 王鐸書法好在哪裡?
    王鐸在自己的作品中題跋:「吾書學之四十年,頗有所從來,必有深於愛吾書者。不知者則謂為高閒、張旭、懷素野道,吾不服、不服、不服!」(上海博物館藏《草書杜詩卷》)。「丙戍三月初五,夜二更,帶酒,微醺不能醉,書於北都琅華館。用張芝、柳、虞草法,拓而為大,非懷素惡札一路。觀者諦辨之,勿忘。」(《草書杜甫秦州雜詩卷》)。「予書何足重,但從事此道數千年,皆本古人,不敢妄為。故書古帖,瞻彼在前,瞠乎自惕。
  • 王鐸書法創作思想初探
    王鐸在自己的作品中題跋:「吾書學之四十年,頗有所從來,必有深於愛吾書者。不知者則謂為高閒、張旭、懷素野道,吾不服、不服、不服!」(上海博物館藏《草書杜詩卷》)。「丙戍三月初五,夜二更,帶酒,微醺不能醉,書於北都琅華館。用張芝、柳、虞草法,拓而為大,非懷素惡札一路。觀者諦辨之,勿忘。」(《草書杜甫秦州雜詩卷》)。 「予書何足重,但從事此道數千年,皆本古人,不敢妄為。故書古帖,瞻彼在前,瞠乎自惕。
  • 藝術鑑賞:中國10大草書大家作品欣賞
    NO.3 王獻之王獻之草書《中秋帖》王獻之(344年-386年),東晉書法家、詩人,字子敬,祖籍山東臨沂,生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為與後世書法家王珉區分,人稱王大令。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 王鐸草書研究第八期:各年齡段書法風格的不同
    他們都講得有理,且對王鐸書法歷程的分界線都集中在「四十」「五十」的數字上,故王鐸草書創作分期,可分為三個階段:1、四十歲前為起始期傅山稱這時期的字為「極力造作」,非常準確。這個時期是王鐸草書的取法階段,又是創作的開始,故表現在形式上是「極力造作」。
  • 李白傳世孤本賞析:書法界內爭議不斷、疑點重重的25字草書
    唐代草書發展到一個新的巔峰,尤其在盛唐時期,皇宮內府、王公大臣、士大夫等文化一族都熱衷於揮灑幾筆草書,堪稱草書盛世。身處於盛唐,李白自然也是擅寫草書的,大多數人了解李白都是從他放浪形骸、豪邁大氣的詩開始的,而對其書法作品不甚了解,畢竟詩仙李白傳世詩篇一千餘首,而墨寶流世僅一篇《上陽臺帖》。
  • 「神筆王鐸」草書《唐詩卷》欣賞,鐵畫銀鉤,狂放而又安靜
    王鐸,字覺斯,明清時期著名書法家,以行草書著稱,被後世譽為「神筆王鐸」。他的書法感染力很強,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特別實在用筆方面,他的書法線條開張圓勁,比如我們今天介紹的這篇草書《唐詩卷》,看完之後,你就會明白什麼叫「錐畫沙」「屋漏痕」。閒話不說,直接上圖。
  • 王鐸:書不師古,野俗一路!
    王鐸(1592—1652),明末清初時的著名書法家,有「神筆王鐸」之譽。 王鐸的書法上追「二王」,尤以王獻之為主,廣泛涉獵魏晉唐宋諸名家,對閣帖的研究最為深入,王鐸44歲-46歲三年間遍臨《淳化閣帖》的晉唐名跡,幾可達到亂真的境地。
  • 千年草書,不過25人!
    01 張芝 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字伯英。漢族,瓜州縣(今屬甘肅酒泉市)人。東漢書法家。涼州三明之一大司農張奐之子。出身官宦家庭。
  • 這幅「天下第一草書」,讓李白都服氣,能認出一個字算你牛!
    書法的美在草書當中表現到了極致,但是這種美,若想深入領略,需要專門的學習才行。草書中的每一個字都有其固定的草法,這是需要專門學習的! 這才是絕妙的好字,不是外行人眼中的「鬼畫符」!
  • 李白最值錢的一首詩,僅16字卻被宋徽宗乾隆爭搶,現代人很少聽過
    唐朝的知名詩人很多,有「四明狂客」賀知章、「七絕聖手」王昌齡、「詩聖」杜甫、「詩鬼」李賀、以及「初唐四傑」等。不過要說起大眾最熟悉的唐代詩人,非李白莫屬。李白的詩現存1000多首,《蜀道難》、《將進酒》《俠客行》都是經典名篇。按道理說,李白的詩藝術價值應該相差不大。
  • 大膽布白,王鐸這麼做!
    51歲的《贈張抱一草書詩卷》,使用奇異連接28次,59歲的《草書杜甫五律八首詩卷》,則使用30次。可見,其運用之多。王鐸通過奇異連接的運用,激活了字間空間和行間空間的靈動變化,使字間聯繫富於跌宕,從而使字勢趨於飛騰跳擲。二重軸線連接,也是王鐸草書作品中熟練運用的技巧。邱振中在描述王鐸草書時說「王鐸的作品中,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二重軸線吻接。
  • 草書的歷史上,黃庭堅標誌著一個時代的開始
    黃庭堅,北宋詩人,書法家,詞人,與蘇軾、米芾、蔡襄合稱為宋四家。這對於行書來說,尚無大礙,但與草書的要求格格不入,所以書法家通常只能在草書和行書之間作一選擇:精草書者少作行書,以行書知名者多不諳草法。這種態勢一直延續到今天。其中當然也有少數人能越出常軌,如王鐸、傅山等,但他們的草書、行書基本上各成家數,有時竟像是不同作者的作品。
  • 上陽臺帖--李白詩仙字更仙
    偉大詩人李白的字跡,流傳不多,在碑刻方面,如《天門山銘》,《象耳山留題》等,見於宋王象之《輿地紀勝·碑目》。遊泰山六詩,見於明陳鑑《碑藪》。
  • 王鐸對《聖教序》理解及章法的開拓(關於王鐸2)
    說及此,是要說王鐸,他對王羲之的《聖教序》的理解應用就是如此。王鐸於字的結構處理上,其來源即是《聖教序》,因為看似平淡而俊秀的王字,其對單字的變化處理已出神入化,並化成了其身體的一部分,隨處自然生發,而沒有刻意為之。可以簡單的說,王鐸對單字的無一字不「動(歪)」來自於《聖教序》的消化與生長。
  • 「小草聖」權凌雲草書名家點評
    一幅是草書唐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崔護《題都城南莊》,李白《送友人》和杜甫的《登嶽陽樓》詩四首」;另一幅作品是草書杜甫《絕句》詩一首,書法是一種表現型藝術,而在這兩幅草書作品中可以看出權凌雲老師的筆墨張馳有力,字體蒼勁飛動,字形寬廣頓挫,能夠表達出,權老師心胸寬廣的品德修養。
  • 寫好草書,繞不過的15部經典!
    如何解決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上下左右之間的關係,這是寫大草時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在長篇的「驟雨旋風」當中,打破了文字本身的釋讀性,變成了線條的符號,表現了空間的審美過程和橫豎線條組合的關係。在唐朝他就已達到這個高度了,一般人都認不出來了。歷史發展到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仍然有人會說:「你寫的這叫什麼呀!一個也不認識」。這是他不會欣賞草書,不能因為他不懂,藝術家就降低審美追求。
  • 寫好草書,繞不過的15部經典
    如何解決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上下左右之間的關係,這是寫大草時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在長篇的「驟雨旋風」當中,打破了文字本身的釋讀性,變成了線條的符號,表現了空間的審美過程和橫豎線條組合的關係。在唐朝他就已達到這個高度了,一般人都認不出來了。歷史發展到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仍然有人會說:「你寫的這叫什麼呀!一個也不認識」。這是他不會欣賞草書,不能因為他不懂,藝術家就降低審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