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布白,王鐸這麼做!

2021-02-19 書法思考

吳昌碩在《孟津王文安草書卷》詩中吟道「眼前突兀山險巇文安健筆蟠蛟螭。波磔一一見真相直追篆籀通其微。有明書法推第一屈指匹敵空坤維。」從吳昌碩的詩中可以看出,王鐸草書在明代的地位極高,成就極大。他的草書在筆法、結體、章法和墨法上均有所創新,尤其在章法的字間聯繫、行、行間空間、款字及鈐印等形式的技法上,獨具匠心。


字間聯繫與線條、結構息息相關。王鐸草書線條的運動感,結體正欹、疏密的多變,決定其字間聯繫形式的豐富性。尤其是結體的中軸線,可以左側35度,右側25度,左右擺幅可達60度,這就大幅度地擴大了字與字之間的連接空間,從而極大地增加了字間聯繫的多樣可能。這當然是其「揮斥八極之勢」的動力來源之一。其字間呼應或左或右,或邊緣或中間,或虛或實,或連或斷。連則數字、甚至十幾字連綿一起,雖在絹素數尺之間,實則展現千裡之勢。斷則上下掩映,藕斷絲連,意態隔空照應。王鐸有時也像黃庭堅那樣,作上下字間的線條穿插。穿插使字間空間的構形趨於豐富、多變。但他的穿插沒有象黃庭堅那樣的頻繁、深入,而又強烈,因而,在使字間空間的節奏多樣化的同時,仍然保持線條及空間運動的流暢性。

從行軸線的連綴情況看,王鐸草書的吻合率很高。即使單字軸線的間或斷裂,也往往是軸線連綴節律的休止符,它使連綴形式多變,而富於節奏感。有人說「倪元璐等人行軸線趨於垂線,略感單調。王鐸的軸線形式卻很有變化,行軸線之間的呼應也非常生動。」「軸線形式卻很有變化」。尤其是奇異連接和二重軸線連接的熟練運用,使王鐸草書的軸線連接效果出類拔萃。單字軸線間的奇異連接是商周甲骨文常用的字間聯繫的一種方法,在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裡,得到完善。在黃庭堅的行書、草書的作品裡,也時有出現。在王鐸的草書裡,則運用自如。

王鐸經常運用的方法是:

其一,偏旁代替單字。「臨」與「憶」、「語」與「故」,有明顯的錯位。按「憶」和「故」的單字軸線,本不會與上字軸線相接,但它們靠「憶」的「意」旁、「故」的反文旁的軸線,與上字緊密吻接。

其二,下字首畫起端,位於上字的邊線處。「何」與「太」也有較大的錯位,軸線本不會相交,但「太」的首畫起端,剛好是「何」字的邊線,它們由此得到了字間的聯繫。當然部分代替整體、下字的起端。位於上字中點的奇異連接方法,也是王鐸經常運用的手段。奇異連接在甲骨文、王羲之之後,已很少書家運用,而王鐸運用卻非常頻繁。

我們可以抽查王鐸草書成熟期的代表性作品,進行統計。51歲的《贈張抱一草書詩卷》,使用奇異連接28次,59歲的《草書杜甫五律八首詩卷》,則使用30次。可見,其運用之多。王鐸通過奇異連接的運用,激活了字間空間和行間空間的靈動變化,使字間聯繫富於跌宕,從而使字勢趨於飛騰跳擲。二重軸線連接,也是王鐸草書作品中熟練運用的技巧。邱振中在描述王鐸草書時說「王鐸的作品中,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二重軸線吻接。當我們的感覺順著軸線下行時,軸線忽然在某一字中斷,可是,當我們在下一字中,找到新的軸線時,卻發現它與這個字銜接完好,不過它利用的是另一條潛在的軸線。」這「潛在的軸線」致使上下字軸線斷裂得以修復,在取得字間聯繫的頓挫、錯落的效果的同時,又能驅使軸線流暢地過渡。由於「雀」字中間的撇畫、「老」字最後的斜向連筆,形成潛在的軸線,使「雀」與「薄」、「老」與「關」的軸線斷裂得以修復。二重軸線連接,雖然是王鐸獨有的軸線連接技法,但不常用。在對觀察奇異連接相同的兩件作品的觀測中發現,《贈張抱一草書詩卷》運用了3次,而《草書杜甫五律八首詩卷》只有2次。由於線條動感強烈,且連帶較多結體欹正、開合擒縱自如,字內空間和字外空間融合性好,故王鐸草書,字內、字外空間呈現出雄渾而多變的特點。

 

王鐸在字的結構上強調欹側,但他沒有象他所崇拜的王羲之、米芾那樣,較多趨於左傾,而是左傾、右傾互重。當一字或數字左傾,他便常用一字或數字右傾相協調,反之亦然,以求行軸線的平衡。有時在卷類作品中,也用多字、甚至一行同方向欹斜,造成行軸線大幅度的波折和傾斜,形成強烈的字勢,以及字行的動蕩。由此可見,王鐸喜歡發揮極致的藝術性格。

王鐸草書線組的疏密節奏相當明快。當一組稠密的線組過後,便有一組較為疏空的線組與之並置、對比。因為字間連綿較多,在一些卷類的作品中,常會出現幾組較密的線組聚集一起,王鐸便用長而舒展的線條割裂空間,造成疏曠的空間與密集的線組並置,而且,形成強烈的對比。由於線條頗具運動感,字勢左右欹側波動的幅度極大,也由於字間連接的奇異連接、二重軸線連接等方法的使用,使王鐸草書的行邊廓極富錯落、波折的變化,因而,也使行間空間趨於靈活多變。

王鐸與黃道周、倪元璐的書法觀念互相影響。黃道周在章法上的處理是「著意緊壓字距而較寬地疏空行距」。倪元璐是「行距疏空、字距茂密」。王鐸在軸類的行與行間空間處理上,和他們基本是一致的。但是,王鐸在通過「緊壓字距」,達到字間茂密效果的同時,還通過頻繁的連帶,而使行中茂密的效果更為強烈。如此章法構成,形成「大面積空白的構圖對比強烈,更易突出主體,形成視覺反差」的藝術效果。潘天壽在談到繪畫的布置時,也涉及到相類似的論題,「畫中的主體要力求清楚、明確、突出,次要的東西連同背景,可以儘量簡略捨棄直至代之以大片的空白。這種大刀闊斧的取捨方法,使得中國繪畫在表現上有最大的靈活性,也使畫家在作畫的過程中,可發揮最大的主動性。同時,又可以使所表現的主體得到最突出、最集中、最明豁的視覺效果。」

繪畫的構圖原理與書法的章法構成原理是相通的。王鐸草書作品的行距疏空、字距茂密,形成了對比強烈的視覺反差,「使所表現的主體得到最突出、最集中、最明豁的視覺效果」。在行距疏空處理的「度」上,王鐸似乎把握得不錯。黃道周有時處理得過於疏曠,章法顯得散亂而失神。如《贈湘芷諸友別苕水詩軸》。在有些軸類的作品中,王鐸的每一個行間空間的分割不是等同的。他有時故意造成前一行間空間疏朗後一行間空間緊密,而且,形成一定的對比。如《草書臨王獻之省前書帖軸》、《草書臨懷素帖軸》等作品。與軸類縱式作品相比,在橫式長卷、冊頁、扇面大部分草書作品中,王鐸把行距處理得較密,行間空間節律變化頗為豐富。有時受高漲情感的驅使,某些舒展的線條不經意地侵入鄰行的字間空間,使暢快的行間空間流動受阻,並且,蜿蜒滲入行中的字間空間,行間空間的節奏便變得委婉、細膩和富於情趣性。

 

從王鐸的草書作品中可以看出,王鐸對題款也是用心良苦的。款字也是王鐸草書作品章法布白的重要手段。從草書作品總體看,落款或簡潔或繁複或平淡或激昂。簡潔者,寥寥數語年月姓名布置單純,而寄意悠長。如《草書五律五首詩卷》、《草書臨閣帖軸》。繁複者,三行五行甚至二十幾行書法精論、時人對他誤解的辯白、生活困頓鬱悒等等,盡發於款字中。因行數較多,筆隨情轉,款字空間構成十分豐富。如《草書杜甫鳳林戈未息詩卷》、《草書杜甫五律十首詩卷》。落款激昂時,有時雖只有二行、三行,然線條縱橫掙折,空間割裂極盡變化,情感往往是正文跌宕的延續。如《草書贈鄭公度詩冊》、《草書自作五律五首詩卷》。平淡者,即使題款多行,然情感波瀾不驚,布白也都均衡適中。如《草書臨王獻之帖卷》、《草書五律詩卷》。從草書軸類作品上看,款字空間安排不如行書、行草書軸類作品那樣豐富。

從軸類豎式的草書作品和卷類等橫式的草書作品相比較而言,豎式作品的題款遠沒有橫式作品題款的樣式豐富。從題款字跡及空間安排上看,王鐸對草書豎式作品的款字,雖極為認真,但形式效果相對簡單,而草書橫式作品的題款的空間安排卻非常豐富。這當然與作品的創作形式相關。

軸類作品留下落款的空間較小,一般只有不到一行或更小的空間,又因軸類作品是懸掛牆上,作總體觀賞的,作品的整體協調性要求較高,故不宜作太長落款,以免喧賓奪主。

 

而橫式的作品,尤其是卷類作品的款字空間大都不受限制,它的一般欣賞程式是:邊展邊收,一部分、一部分地欣賞,所以,橫式卷類作品長的題款,可以作為獨立的部分而存在,基本不影響作品被欣賞時的整體感覺。因此,王鐸在草書作品款字上,揚此抑彼也是符合書法的創作形式的規律。

在草書橫式作品的款字中,有的一氣呵成,直接用草書落款,呈現出款字與作品主體形式的一致性,如《草書臨閣帖卷》等。有的用楷書題款,款字與作品主體則呈現出非常強烈的節奏形式對比。如《草書唐詩三首卷》等。而王鐸五十九歲創作的《草書送郭一章詩卷》,則以行草題款。滿滿當當的二十三行,靜態空間與動態空間相伴,款字和作品主體的情調,既有對比、又相協調,正如孫過庭所說的「違而不犯和而不同」。

更有奇者,先鈐章後補款,款字圍著印章轉,空間構成頗具新穎,情趣盎然。書法作品的用印頗為重要,作品中印章的朱紅與黑、白三色並置,能夠互為生發。朱紅色明燦耀眼,尤有畫龍點睛之功。國畫用印「篆刻務必精雅印色務取鮮潔」,書法亦然。王鐸所用印章篆刻水平大都無愧「精雅」二字,所鈐位置也能精當,能使章法布白或充實、或靈動、或多變。由此可見,王鐸國畫構圖功夫,對書法創作支撐起的不俗的底蘊。

值得一提的是,王鐸的卷類草書作品中,有的作品鈐蓋多方印章,其中,有些印章鈐蓋多次。如寫於弘光龍飛之年的《書畫合卷草書臨閣帖卷》鈐有「王鐸之印」三方不同的印章、「王」、「鐸」、「二室山人」、「大學士」等多方印章,其中,白文的「王鐸之印」、較小的朱文「王鐸之印」、「王」、「鐸」、「二室山人」章鈐蓋多次。寫於崇禎十六年十月的《千秋館學古帖卷》草書、行書、楷書相雜,作品欽有「王」、「鐸」、「痴庵」、「瓊蕊廬」四印。其中,「王」、「鐸」各鈐七次。在高27.5釐米、長289.3釐米的不大尺幅裡,鈐蓋如此多的印章,王鐸是為了作品的裝飾性效果,還是象當代書壇某些作者那樣,是為了崇古、仿古的情結和氛圍,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作品的形式效果二者兼而有之。

 

王鐸在草書章法布白的成就是很高的,在明末清初人的眼裡,他就是章法的高手。明末書法家倪後瞻評價他說:「王鐸字覺斯河南孟津人……學二王草書其字以力為主淋漓滿志所謂能解章法者也。」倪後瞻書論是推崇董其昌一系的,但他也讚揚王鐸草書「以力為主淋漓滿志所謂能解章法者也」。對此,劉恆分析得更為深入,他說:「從王鐸的書法作品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他對傳統的把握和發揮,最主要的是在字形、章法、墨法等方面。這些正是元、明以來死守刻帖者的短處。」

同是學習刻帖,王鐸卻能高出一頭,而他最主要的發揮點是字形、墨法和章法。字形、墨法是章法的重要構件,有精彩構件的強有力的支撐,章法就更加動人。字法的左傾和右傾,大幅度的擺動,疏與密、正與欹的對比,字間聯繫的奇異連接、二重軸線連接的運用,線條間的頻繁連帶、壓縮字距和拉開行距,所造成的字行茂密與行間疏空的並置,款字、鈐印形式的多樣性,再加上漲墨、溼墨與幹墨、渴墨的強烈對比。所有這些,王鐸草書構成的章法布白的總體特點就是:明快、多變和大氣。

細論之。軸類的豎式作品,和長卷、冊頁、扇面的橫式作品的章法特點,又有一定的不同。軸類作品是豎向展開的創作形式,有利於筆勢和字勢的發揮。一般懸掛於牆面觀看,欣賞時,作品作為一個整體,為欣賞者所把握,故和諧的整體是非常重要的。王鐸草書軸類作品與懷素狂草作品有一定的相似,往往提按較少,線條比較均勻,線形變化讓位於用筆速度。在風捲殘雲的筆速中,在疏闊的行間空間的映襯下,王鐸極想凸顯的是整體的協調與氣勢。與軸類草書作品相比,橫式的草書作品,尤其是卷類作品,雖然氣勢較遜,但作品的章法構成卻更為豐富,用筆更加靈動,有時更為大膽、潑辣。字間連接、行間留白更加多變。用墨潤、幹,更加強調兩極分化,落款的形式更多樣化等等。所有這些要素,集合成的整體章法效果是雖然氣勢稍遜於大軸作品,但章法布白的疏密、穿插卻呈現出靈動、多變的多姿多彩的藝術效果。

書法思考◎有益分享

發   現   書   法   的   美   好

相關焦點

  • 明清王鐸行書《致梅公李年兄信札》欣賞
    王鐸行書《致梅公李年兄信札》,北京故宮博物院。此為米芾《行書三札卷》卷後王鐸書法手跡,言其對米氏墨跡之喜愛,以至夜懷不能寐。 學習書法,王鐸極力提倡取法高古,博採眾長,師法拾短,溶今汲古,陶鑄百家,自成一體,淬礪奮發,寫出了自己的風格面貌。
  • 王鐸書法的「力」
    王鐸書法在用筆、結字上都把米芾對二王的放大進行了再放大,誇張再誇張。邱振中在《章法的構成》一文中,對此進行了深入詳細的研究後認為:王鐸的行書單字軸線最大傾角超過以往任何時代的作品,這使王鐸行書作品的行軸線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強有力的彎折。這是一種非常大膽的甚至是危險的行為。以米芾對字勢重心的空前大膽表現,在當時便受到黃庭堅的批評,認為「似仲由未見孔子時風氣」。
  • 書法史上必須記住的行草書大師:王鐸
    晚明時期在書法技法和表現方式上都更新奇大膽,濃墨重筆、側鋒取勢,一時間雲煙滿紙。王鐸、黃道周、張瑞圖、倪元璐等人是晚明時期新銳書風的代表性人物。明朝中後期,隨著商業經濟持續發展,中國磚石建築的發展也進入高潮時期,磚石建築技術的成熟和普遍推廣,改變了書法藝術的展現形式,書法可以書寫成長卷和巨軸,並可以高掛於高屋廳堂上「作壁上觀」。
  • 王鐸書法好在哪裡?
    對於王鐸的書法研究近現代比較受到書法研究者的關注,尤其近十幾年受到日本國的影響,加之展覽效應的作用,學習王鐸,研究王鐸的人越來越多,本文想對王鐸的書法創作思想作個簡單的剖析。 王鐸《臨聖教序軸》筆者曾經做過一件無聊的事,將王鐸的書法臨作做了個時間上的統計,結果發現王鐸的署名臨作的書法,到唐朝結束。
  • 王鐸對《聖教序》理解及章法的開拓(關於王鐸2)
    王羲之《聖教序》是書法學習的參考書,而不是教科書,對於參考書而言,它所提及的相關信息,應該做深入的考究後才能取捨,而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直接拿《聖教序》做為入門範本,很難練出線的質感來,即使外形酷似也沒有那種氣質,倒容易東施效顰。
  • 王鐸書法創作思想初探
    對於王鐸的書法研究近現代比較受到書法研究者的關注,尤其近十幾年受到日本國的影響,加之展覽效應的作用,學習王鐸,研究王鐸的人越來越多,本文想對王鐸的書法創作思想作個簡單的剖析。 王鐸《臨聖教序軸》筆者曾經做過一件無聊的事,將王鐸的書法臨作做了個時間上的統計,結果發現王鐸的署名臨作的書法,到唐朝結束。
  • 他勤於臨摹,精熟之功可至「不爽毫髮」的境地,王鐸作品賞析
    王鐸。王鐸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以南明弘光朝禮部尚書的身份在南京開城降清,做了「貳臣」。三年(1646年)正月被命以原官管弘文院學士、充明史副總裁。雖是閒職,但畢竟為新朝所用,與之前在政治漩渦中的艱難支撐相比似乎一切都歸於平靜,書於是年八月的此幅作品即透露出王鐸這種閒適平和的精神狀態。 作品臨寫的內容是《汝帖》當中「晉孝武皇帝」等魏晉人諸帖。
  • 王鐸:在深淵裡忠於自己
    王鐸,好慘一男的!!!此後數日,南京迎來了梅雨季,陰雨連綿,黑雲壓城,整個南京城籠罩在晦暗之中。此時清豫王多鐸兵臨城下,弘光帝和掌握兵權的馬士英都跑路了。留下喪失守城欲望的守門武士以及完全沒有抵禦能力的百姓和一群文官,孤立無援的王鐸怕重現「血洗揚州」那樣的慘狀,便拖著被毆打後的身軀做了最終抉擇——隨百官一同開洪武門,迎降。
  • 王鐸的行草條幅作品
    明末滿清入關,王鐸降清,被列入《貳臣傳》。雖在清廷為官,但不得重用,所以寄情於書,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王鐸書法,這與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可以說是相得益彰。所以,在後世名聲自然是要高於王鐸的。
  • 巔峰巨製 神筆王鐸——《王鐸書法全集》(6—10卷)由河南美術出版...
    2020年1月8日上午,由河南美術出版社、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主辦的《王鐸書法全集》(6-10卷)新書發布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隆重舉行,與會領導與專家對《王鐸書法全集》(6—10卷)的出版高度讚揚,並對下一步繼續挖掘王鐸書法的學術價值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本次會議得到了《中國書畫》雜誌社的學術支持,會議由河南美術出版社社長李文平女士主持。
  • 神筆王鐸:王侯筆力能扛鼎
    王鐸故居外景  大量不朽名作編成《擬山園帖》  從市區出發一路向北,再沿著孟扣路往東走,就能看到一座寫著「王鐸故居」的牌坊。  今年74歲的孟留山是王鐸書畫院的院長,也是老孟津人,他說他幾十年來都在學習王鐸的書法。
  • 王鐸草書研究第九期:用什麼詞來形容王鐸的書法比較合適?
    以上所論都是指向王鐸行書和草書。王鐸的行書與草書的風格基本是一致的。「蒼老勁健」、「魄力沉雄,邱壑峻偉」、「飛騰跳擲」、「筆宕而勢峻密」等都可以作為歸納王鐸草書風格的詞彙,但給人的感覺是不夠全面,各偏於王鐸草書創作形式之一隅。
  • 每日經典欣賞 | 王鐸題跋
    所以,撇開題畫、撇開題同代人墨跡內容,王鐸關於歷代法帖的題跋,不啻就是其關於古典的態度。「態度決定一切」,他如何去看待古典,就會如何去學習古典,那麼,王鐸臨摹的思想和方法,亦將顯現於這些題跋中。為了言說方便,我們把有關題跋摘編歸類如次。
  • 你如果不會把古代碑帖的小字展大書寫,那就多琢磨王鐸的臨帖方法
    當然有,就是有「神筆」之稱的王鐸,他的書法還被提升到與二王起名的高度,被稱為「後王」。王鐸的行書裡的字體用墨大膽,但是卻不失沉穩,讓人感覺穩健,一種清風傲骨之氣躍然紙上。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大的條幅、立軸,是對古人手札的成功放大書寫。
  • 明清易鼎的背景造就王鐸輝煌的書法世界
    ——啟功王鐸是一個天才人物。他不僅是大書法家,還是頗有成就的詩人和畫家。王鐸早年因詩名世。他與弟弟王青年時代活躍於洛陽一帶,被稱為「孟津詩派」。王鐸在給王的信中曾說:「初為詩文千餘卷,清初赴燕都,焚於天津舟次,行世僅十分之二。」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6月影印了清順治蘇州刊本《擬山園選集》(共54卷),其中載詩4900餘首。以此類推,王鐸的詩作應在兩萬首以上。
  • 「好書數行」:王鐸人生失敗,憑什麼卻如此自傲?
    「好書數行」是生命意義的悲嘆,卻是王鐸書法的高度自評。,但主要依靠線條的狂舞、筆法的掃刷、橫豎不分的點畫來充盈宏大的篇幅,還沒有在墨法上大開禁地,尤其在縱軸作品中的「脊柱」意識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這些在王鐸作品中得到合理、全面的構建。
  • 王鐸草書研究第八期:各年齡段書法風格的不同
    黃道周是王鐸政治上、書法上的摯友,傅山是王鐸書法的推崇者和效法者。他們的觀察應該是比較精當的。王鐸自己也在《自書瓊蕊廬帖》再跋中說:「此予四十六歲筆。五十以後,更加淬礪,仍安於斯乎?譬之登山,所躋愈進,愈峻以曠,已經崇峰,頓俯於下。凡畫以自足,皆為河伯一流。」
  • 王鐸行草書法第二期: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筆鼓宕而勢峻密
    王鐸的書法墨跡表現力極強,草書曲折蜿蜒,參差錯落,節奏感強,頗具有獨特的韻味。其次是王鐸的書法相當瀟灑,具有靈動感,它凝重含蓄,自然樸拙,粗放疏略,頗具陽剛之氣。總之,沙孟海先生的評價反映了當代書家對王鐸的認識:「一生吃著二王帖,天份又高,功力又深,結果居然能夠得其正傳,矯正趙、董其昌的末流之失,於明季書壇可謂中興之主。」| 一 |北邊始有表至,甚無事,故書相報,辛卯六月,王鐸。
  • 八大山人字的空間布白:計白當黑,知黑守白
    八大山人字的空間布白:計白當黑,知黑守白作者:魏傳奇空間布白的關係八大山人處理得相當好,線條的各種各樣變化都很豐富,他用白來樹託與修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