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書法的「力」

2021-03-01 墨客書院


王鐸處於明末清初這樣一個歷史時期。從書法的發展史看,書法經歷了龜甲契刻、青銅鑄造、石質的刻鑿和紙質的書寫幾個材料的變化後,其形態基本穩定下來,這種穩定持續了一千多年,人們的書寫都是在較小尺幅上進行,故前人多探求筆法、結字法、氣韻、筆意、章法等,而當書法在社會生產力向前發展一大步,人們的思想和生存環境發生巨大改變的時候,書法又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適應過程。

王鐸等人的出現,為書法延續古人優秀文化精華的同時,解決了時代面臨的問題,這種自覺的探索和總結為後人提供一個極好的參照和借鑑。

中國書法中的「力」,一直是書家追求的目標,同時也是書家進行書法情感表達的重要載體。「力」是書法美的基本因素,也是書法美的最核心的本質因素。任何一件書法作品的美感都與力度有關,歷代書法家和書法評論家在談及書法時,無不談到力度和與力度有關的審美範疇。

東晉衛鑠《筆陣圖》載: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梁武帝蕭衍評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

評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如神力。

董其昌評米芾書法:如獅子捉象,以全力赴之。

等等,不勝枚舉。而無力的書法則被譏為「墨豬」、「春蛇秋蚓」。

當代著名書法家陸維釗先生在其著作《書法述要》中,談到書法在歷史上著名的類型風格十幾種,皆與力度有關,就算其中「清麗」一種,也同時列出了「副作用纖弱」的字樣,以示「清麗」乃是一種有力量的審美感受。小到個人,大到時代。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列出了「魏碑十美」,其中第一條便是「魄力雄強」,其他各美,皆與力量美相關。可以說,正是魏碑這樣「魄力雄強」的力量,才把書法從清初不可自拔的萎靡中,拯救出來,開創出新的時代發展軌跡,使書壇呈現出一派生機。由此可見「力」對於書法是何等重要。

對於書法藝術而言,明代特別是中晚期面臨一個巨大的變革契機,即巨軸書法形式的逐漸興盛。當一個書家面臨這樣的情形,必然要求他作出一個新的調整,而在這樣具有強烈「反叛性」的晚明思想環境中,這種形制可以說是促進書法變革的催化劑,一些書壇的主流人物如:徐渭、董其昌、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都採取了正面的積極的態度,迎「新」而上,嘗試著創作,釋放出這一時代特有的精神風貌。但是,書法的表現材質的改變,並不是單純的同比例放大書寫,它帶來的問題是革命性的,這便給書家提出了一個新的考驗。

所以,此時期的書家必須作出新的思考與選擇。生搬古人的作品形式,簡單的作放大處理,顯然是膚淺的,否定古人而重新自創更是錯誤的。於是,他們陷入極度的矛盾與痛苦中。此期中人,各有探索,各有依據,他們有的依古,有的依己,但都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如:董其昌之弱、徐渭之野……王鐸的選擇很明確,即堅定不移的向古人學習,從他一生中對古帖的重視與大量的臨習,我們可以看到,王鐸對古人的虔誠程度,但這一臨習並非亦步亦趨的徒具形似而已。

相反,王鐸大量的習古之作若與古人法帖相比,其形是「一點不似」的,他完全是取其精神,甚至許多完全是作者借古帖的名義,經營自己的家法,所相同者,文字內容而已。王鐸的這種「不離古,不泥古」的做法,讓我們感到王鐸極為深厚的傳統功底和巨大的創造力,這種創造的光芒,在王鐸的任何一件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也正是這樣一個天才,認識到傳統法帖的精嚴與博大中取法的重要性,但當傳統在面臨新的問題時,並非所有問題能迎刃而解,傳統只是提供一個依據而已,新的問題需要他去解決。而這一問題首先便是要具備「膽」,一種創造性的突破。王鐸在其文論《文丹》中說:文要膽,文無膽,動即拘促,不能開人不敢開之口。

王鐸一生以書法用功最深,即使是文論,當我們把他放置於書法的語境之中,亦是極為合宜的,抑或說是為書法而提出。王鐸提倡的「膽」,讓他敢於「開人不敢開之口」,「敢於放手」。

顯然物質條件的改變和生產力的發展,為時代思潮和由此產生的藝術表現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揮空間,從晚明許多巨軸作品中可以了解,高度超過2米的作品已是司空見慣,超過3米也不驚人,有些作品甚至在4米以上。可以肯定,明式建築的宏偉高大,絕不是為巨軸書法的展示而建。相反,巨軸書法的大量出現,是在不斷地適應或者說是追求與之相匹配的展示效果。晚明書法由於尺幅增大,字徑也隨之增大。大字講究力度,講究氣勢,巨軸書法大量出現固然有這方面的原因,而宏偉高大的明式建築是巨軸書法得以大量出現的最重要外部推動者,它的作用,遠遠大於紙絹等書寫材料製造技術的進步。

當然,軸類書法並非王鐸首創。從現存最早的軸類作品來看,南宋吳琚已創作了立軸作品。此後,人們一直沒有停止過對於立軸作品的探索,並且在數量上不斷上升,尺幅上不斷加大,這可以看作是人們的探索已經發展到了這前人所不熟悉的新領域——巨軸,並表現出創作重心向立軸轉移的傾向。

從傳世南宋吳琚的《行書七絕軸》到明代萬曆以後巨軸行草的集中出現,大約過了400年。而王鐸出生於萬曆年間(明神宗萬曆二十年),此前的書家都有大量立軸創作作品的存世,如趙孟頫、楊維楨等等。可以說,在王鐸出生前的幾百年間,人們已經在軸類作品中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王鐸出生的第二年,徐渭卒,這位天才的藝術家,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充滿激情的巨軸大草作品。雖然此前的書家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並可能終其一生都未能跳出歷史的局限,但總體上越來越走向成熟是不爭的事實。他們都是把書法一步步推向歷史高峰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有關理論也在這一時期不斷出現。王鐸有幸出生在這一時期,使得前人的大量經驗積累為王鐸的巨軸書法探索、創作提供了最有利的客觀條件。

王鐸一生崇古,號稱:予書獨宗羲、獻。

並曾言:張芝羲獻,餘剷邪技。

似乎他人不置眼角。其實,王鐸在二王以外,至少還曾於褚遂良、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米芾等人處有過借鑑。從他留下的有關論述和大量作品中,便可知其於唐宋處,受益良多。而其中最推崇的兩個人,一是顏真卿,一是米芾,這一點我們從他的有關跋、記中可知:

二王、顏清臣皆升堂入室,後無繼者,宇宙內不可易得也。

——王鐸《跋坐位帖》

書家龍象。

——王鐸《跋坐位帖》

予經見內府米顛真跡書啟約千餘,字灑落自得,解脫二王,莊周夢中,不知孰是真蝶,玩之令人醉心如此。

——王鐸《跋米元章告夢帖》

這是何等高的評價,他把顏真卿與「二王」放於同一層次,「皆升堂入室,後無繼者」、「書家龍象」。同樣,對米芾的評價也列入了「二王」的等次,在把玩中,甚至達到了「不知孰是真蝶」的程度。

既然筆法上絞轉與提按都在唐以前完成,那麼米芾又充當什麼樣的角色呢?我們看王鐸的書法作品便一目了然了。大量王鐸的書法作品,不管臨「二王」還是創作,其筆勢與字勢,都明顯有米芾的影子。如:《琅華館帖冊》,對米字的臨摹,讓人嘆為觀止。董其昌《容臺別集》認為:米元章書沉著痛快,直奪晉人之神。少壯未能立家,一一規模古帖,及錢穆父訶刻畫太甚,當以勢為主,乃大悟。

那麼這個勢是指什麼勢呢?應該說,字勢和筆勢皆有。戴鳴皋《跋王鐸草書詩卷》認為:元章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書風全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極。

又,梁獻《評書帖》說:王鐸書風得執筆法,學米南宮,蒼老勁健,全以力勝。

這些論述都是對王鐸有充分認識的。顏書之正、大、厚,米字用筆之沉著、字勢之奇崛跌宕,伴隨了王鐸書法的始終,二者為王鐸書法「力」的追求,提供了技術上最有力的支撐。

中國書法的「力」的表達,最核心的體現就在於用筆,故蔡邕曰: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惟筆軟則奇怪生焉。

用筆的方法,不同書家面貌不同,不同形制亦可有不同的選擇,米芾謂:蔡襄勒字,沈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臣書刷字。

又謂:善書者只有一筆,臣獨得八面。

王鐸用筆受顏真卿、米芾影響至深,在絕大部分情況下,採用側勢重按起筆,迅速轉至中鋒行筆。起筆處用米之「刷」勢,沉著有力,反映出用筆上的力量如「高峰之墜石」,肯定而不容半點含糊,在行筆的過程中,將點劃之沉著繼續向前推進。這種用筆選擇與此前的徐渭形成鮮明的對比,徐渭採用側鋒快速行筆,以至線條往往空虛且常常失控,故馬宗霍說:明人草書無不縱筆以取勢,覺斯則縱而能斂,故不及勢而勢若不盡,非力有餘者,未易此語。

米芾習王極深,許多用筆上的提按變化,米芾進行了放大,王鐸受到米芾的啟發,在作品中得到了加強。米芾在折筆的關節,常有一個誇張的提按轉換過程,這一過程正是在為其往下書寫調整筆鋒,蓄勢前行。王鐸說:書必有氣以貫之,氣大而長短皆宜,然氣非可以勁直為之,須於頓挫起伏處蓄遠勢,方能咫尺萬裡。

所以,強化用筆於轉折關節處的動作,乃是一種勢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節節蓄勢,節節生勢,「方能咫尺萬裡」。此真乃「化百練鋼為繞指柔」,柔者,剛之極也。

王鐸沒有過多在筆法上講究「八面出鋒」,主要原因是其大字使然。古人觀書,正襟危坐,細察點畫使轉於毫芒間,此乃「案頭書」的觀賞也,而王鐸的巨軸大字,必須把古人妙處放大、再放大,才能作「壁上觀」,如此觀賞是一種遠距離的站立的整體觀賞,是不計小節的。但是,這不代表書家可以不講筆法,相反,這是古人筆法形態上的一次升華,是書家的有意取捨。書法用筆,結字,章法等內容的消長,是這個時代發展使然,亦是書家主動選擇所致。留與後幾節論述。

王鐸在《文丹》中說:文之體,似散非散,似亂非亂,左之右之,顛之倒之,文之變始出也。

王鐸的文論,可以當書論讀,因為他認為:書法貴得古人結構。近觀學書者,動效時流。古難今易,古深奧奇變,今嫩弱俗稚,易學故也。嗚呼!詩與古文皆然,寧獨字法也。

如前所述,王鐸書法之體勢,受到米芾影響最大。米字結體隨意賦形,奇正相生,顧盼多姿。王鐸對此深有體悟,並廣泛應用,我們從他幾乎所有行草書作品中,可以看出,王鐸對此不但廣泛應用,而且有意作了誇大,使字之體勢欹側跌宕,大開大合,造成一種「飛騰跳擲」變化萬千的體勢法則。

結字之力,以中宮為核心,亦為重心,重心位置的挪移,會產生不同的視覺力量感受。柳字中宮收緊,黃庭堅作放射狀,皆有有一種極強的向心力於字中,緊緊控制住字的重心體勢。隸書字取橫勢,平實敦厚,秦小篆劃一取縱勢,重心偏上居中,形貌威嚴,清朗高華,而行草則打破了正書的規整劃一,字的外部形體變化萬千,重心飛騰跳擲,使字從正書的靜態變化過度到一種動態的變化,王羲之是此中的集大成者,米芾由二王出,對此進行了更大膽的、誇張的表現,把這種字勢變化推向了一個高峰。

如果說,米芾對字勢的著力表現達到宋代的高峰,那麼,王鐸對此可以說是走到了歷史的極點。王鐸書法在用筆、結字上都把米芾對二王的放大進行了再放大,誇張再誇張。邱振中在《章法的構成》一文中,對此進行了深入詳細的研究後認為:

王鐸的行書單字軸線最大傾角超過以往任何時代的作品,這使王鐸行書作品的行軸線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強有力的彎折。

這是一種非常大膽的甚至是危險的行為。以米芾對字勢重心的空前大膽表現,在當時便受到黃庭堅的批評,認為「似仲由未見孔子時風氣」。而王鐸居然還能對此進行更誇張的表現,這是此前和同時代人都無法比擬的。

王鐸常在左右結構或上下結構的字上做文章,如把左右結構的字作體勢拆解遊戲,使他們的運動重心向不同的方向衝擊,而上下結構的字則常使其軸線錯位,造成一種欹側跌宕的險勁,以使字產生一種強烈的向各個方位衝擊的動態力量,對獨體字的經營也是據形勢所需,不斷調整變化。

那麼,王鐸何以能如此大膽地對此進行再次誇張的表現呢?我們知道,王鐸所處的時代與米芾是不一樣的,米芾所處的北宋,雖說是一個釋放個性的「尚意」時代,但其書法表現仍是以橫向為主的小幅面上,對於小字書寫,當然以文人的閒適舒雅型風格為主,故其有意的表現欹側跌宕,不易被接受,當然這主要還與時代審美風尚相關。而晚明的董其昌在跋米芾《蜀素帖》時則認為:此卷如獅子捉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王鐸所處的這個「天磞地裂」又「尚奇」的時代,對於米芾的這種表現自然是不足為奇,甚至是大加讚賞,因為這種「獅子捉象」的動勢和力量感,正是表達在巨軸書法中極有利的因素。尺幅擴展,字徑增大,使書法的審美由對韻的追求向勢的表現過渡,於是,王鐸能放膽而為。

王鐸對於墨的運用,是開拓性的。此前對於墨的運用雖有不少講究,如蘇東坡的濃墨、董其昌的淡墨等,而漲墨的出現是極為大膽的創新嘗試。前人往往不用漲墨,這雖有紙絹等書寫材料生熟的客觀原因,但主要還是主觀的認識。董其昌能把前人不敢用的淡墨寫到如此清潤淡雅,已是在墨法的突破上邁出重要的一步,這一步是革命性的,他與蘇軾的墨黑「如小兒目睛乃佳」的「傳統」相較,是一種極大的背叛,這種淡墨的運用與董其昌的書風和禪宗思想是有緊密相關聯的。而王鐸與蘇、董皆不相同,漲墨在前人眼裡是對文字實體的一種破壞,但是,王鐸卻大膽到把這種「破壞性」容納到自己的書法創作之中。實踐證明,這一大膽的突破,開創了書法的新境界。

首先,從整幅作品來看,這樣的漲墨、墨塊、墨團,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形式內涵,增強了作品的形式對比和視覺衝擊力。

章法中對字的疏密、收放變化,在此由於「墨團」的出現,真正做到了「密不容針」的境界。在章法中「墨團」是一個放大的點,這與其放縱的部分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這種對比的強烈程度是此前所未有的。

其次,就局部對此「墨團」的體味,它並不是一團無骨之「墨豬」,而是一個「筋、骨、血、肉、氣」俱全的生命體,它的筆和墨清晰可見,又渾融一體。這才是真正的既不「違法」,又能創造發展的大膽突破。王鐸的這等創造力,在他同時代,誰能相匹?

故,王鐸對於漲墨,是一以貫之地刻意追求,他把墨的運用,當作與用筆、結構、章法等一樣重要的書法語言加以經營,並深刻地融入其「視覺力量體系」的追求中,使作品更加具有鏗鏘有力的音樂節奏感,加強了收放的對比,能更強烈地打動欣賞者。

無論結字如何平正與變化,對於行氣來說,都是不能有悖於貫氣的原則。小手卷的要求如此,大字行草巨軸無不如此。王鐸並不因為鍾情於單字的奇正開合變化而對行氣、章法有所放鬆。相反,這是一個局部到整體的關係,顯然,王鐸是在整體的布局中,調整局部的變化,我們細究王鐸書法對於行勢的經營,無不把所有用筆與變化中的結字統領於一行之中,王鐸於此用心良多。

文須嶔崎歷落,錯綜參伍。

——《文丹》

又:文要一氣吹去,欲仙欲舞,捉筆不住,何業?有生氣故也。

——《文丹》

他對於行勢的連貫,對於「有生氣」的要求是「一氣吹去」「捉筆不住」,這是何等的氣貫長虹,一瀉千裡,何等的奔放不羈。我們只要看看他的書作,特別是巨軸行草,便可知王鐸此言不虛,尤其是他的連綿「一筆書」,其貫通無阻的運筆勢態,是何等的暢快而所向披靡。這種「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的行勢力量,強有力地調動了所有觀者為之動容,為之興嘆。王鐸巨軸行草對於行勢力量的表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顛峰。

他把所有結字和用筆的細節變化調整統一於一行之中,又在更高的位置上對行勢力量進行放大,使這種行勢力量產生巨大的視覺衝擊力量。最有力的證明是,在巨軸行草書中,王鐸所有作品都不是平鋪直敘地由上而下,而是使行的軸線作大小不等的左右擺動。可以想見,以王鐸雄強沉厚的用筆作驅動,把跌宕奇險的字勢進行縱向的疊加,由此產生的用筆速度和視覺慣性力量,再作左右的擺幅,展現於巨軸幅面,其形如一條巨龍,左右盤旋,這就是龍的力量。

王鐸說:兔之力不如犬,犬之力不如馬,馬之力不如獅,獅之力不如象,象之力不如龍,龍之力不可得而測已。

——《文丹》

無論筆法多麼神奇,變化多麼豐富,無論結字多麼巧妙,最終都統一於一幅作品的整個大章法之中。書法在發展過程中,其欣賞重心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推移和書寫尺幅的變化不斷變化。梁獻《論書帖》謂: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

即指明了這一發展過程。筆法是書法中最為微妙的部分,其中的細微變化,可以反映書寫主體的心理節拍的調整,這是於小手札中書寫和表現的重心所在,人們總是強調其中的韻致,並以此關照作者的書寫情境。小字講究細緻、精到,大字講究整體、氣勢,尺幅的橫向擴展,字徑在紙絹上書寫的擴大,使作者對字的情趣意味表現凸顯出來,隨著軸類作品的出現,人們改變了傳統的欣賞方式,開始調整欣賞的距離,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對作品一目了然的欣賞要求。

王鐸對於這一點的認識是相當敏銳的,他對書法的「力」有極為嚮往的推崇,他深刻認識到這一改變對審美理想的改變起著多麼重要的作用,他知道視覺衝擊力才是巨軸行草書法創作中至高無上的形式法則。在這個前所未有的巨大表現場中,王鐸強烈呼喊力量,並勇敢地驅使一切可以利用或調動的因素。

大力,如海中神鰲,戴八肱,吸十日,侮星宿,嬉九垓,撞三山,踢四海。

——《文丹》

此神力也。

怪,則幽險猙獰,面如貝皮,眉如紫稜,口中吐火,身上纏蛇,力如金剛,聲如彪虎,長刀大劍,劈山超海,飛沙走石,天旋地轉,鞭雷電而騎雄龍,子美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文公所謂「破鬼膽」是也。

——《文丹》

此魔力也。

我們觀看王鐸的巨軸行草書,由近距的局部到遠距的整體,用筆的起伏到結字的奇正開合,再到整行段落如「蟠、蛟、螭」之騰雲駕霧的搖擺衝撞,八面出勢,便使整個章法真力彌滿,產生一種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從而把作品的力量由局部整合為一個單位元素,再整合為整體的章法力量。這是一個層層推進的嚴密的變化過程。它是行與行之間密切相關而不是互相獨立的部分。所以,後人認為王鐸:學二王草書,其字以力為主,淋漓滿志,所謂能解章法者也。

王鐸就是這樣,在書法的每個環節都大膽地向前邁進一步,從而使他的書法從認識到表現都得到了一次極大的超越與提升。王鐸說:凡作草書,須有登吾嵩山絕頂之風。

又說:何日三萬傾太湖茜峭廣博,收吾兩人筆底,大海磅礴作驚濤簸天語耶。

中國書法帖學的發展,從「二王」一路下來,間有虞、顏、柳、米芾,直至王鐸,一脈相承。以「二王」肇始,王鐸繼承和發展了所有的形式法則,其間或有借鑑於唐宋尤其是顏真卿、米芾,但終以一「力」字用之,使書法的各種形式法則達到一個極致。

這裡,於王鐸之前,最能與之類比者也是顏真卿、米芾。如果說帖學書法力度的發展可以作「三級跳」的比擬,則「二王」、顏真卿、米芾直至王鐸是最為適合的起跳點和落腳點,沒有顏真卿、米芾,王鐸是無法從「二王」直接跨越到這樣的高度的,是他們的助推,王鐸找到了走向更高的書法顛峰。可以說王鐸從用筆、結字、行氣、用墨、章法等各個方面,都刷新了歷史記錄。

更多王鐸行草學習,點擊圖片連結了解一下吧~


點擊圖片

購買課程 限時優惠 ↓↓↓

相關焦點

  • 王鐸書法好在哪裡?
    對於王鐸的書法研究近現代比較受到書法研究者的關注,尤其近十幾年受到日本國的影響,加之展覽效應的作用,學習王鐸,研究王鐸的人越來越多,本文想對王鐸的書法創作思想作個簡單的剖析。 譬如登霍華,自覺力有不逮,假年苦學,或有進步耳」。(《琅華館帖》中《仿古帖》)。「書法貴得古人結構。近觀學書者,動效時流。古難今易,古深奧奇變,今嫩弱俗雅,易學故也。嗚呼!詩與古文皆然,寧獨字法也。」(《瓊蕊廬帖》臨《淳化閣帖第五·古法帖》)。這裡的古人,古帖在《琅華館藏古帖》中註明是晉法。(可參考筆者拙文《書法報》2005年33期「書法研究」21版《強作高下之分不可取》)。
  • 王鐸書法創作思想初探
    對於王鐸的書法研究近現代比較受到書法研究者的關注,尤其近十幾年受到日本國的影響,加之展覽效應的作用,學習王鐸,研究王鐸的人越來越多,本文想對王鐸的書法創作思想作個簡單的剖析。 譬如登霍華,自覺力有不逮,假年苦學,或有進步耳」。(《琅華館帖》中《仿古帖》)。「書法貴得古人結構。近觀學書者,動效時流。古難今易,古深奧奇變,今嫩弱俗雅,易學故也。嗚呼!詩與古文皆然,寧獨字法也。」(《瓊蕊廬帖》臨《淳化閣帖第五·古法帖》)。這裡的古人,古帖在《琅華館藏古帖》中註明是晉法。(可參考筆者拙文《書法報》2005年33期「書法研究」21版《強作高下之分不可取》)。
  • 王鐸草書研究第九期:用什麼詞來形容王鐸的書法比較合適?
    從古人一些對王鐸書法研究的理論中,已可看出他們對王鐸草書風格較為獨到的歸納,如:「王鐸書得執筆法,學米南宮,蒼老勁健,全以力勝。」「王覺斯鐸,魄力沉雄,邱壑峻偉,筆墨外別有一種英姿卓犖之概。」「又王覺斯飛騰跳擲其間,董實未勝之也。」
  • 書法史上必須記住的行草書大師:王鐸
    因人而廢書的評判方式將王鐸的書法藝術成就埋沒了四百多年,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書壇興起了王鐸書法熱潮,並將這股熱潮回流到了中國書壇,王鐸的書法才逐漸為人所熟知,他那傑出的書法成就才重見天日。明朝時期,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是個比較特殊的時期,一方面以趙孟為代表人物的復古主義思潮仍然盛行,崇晉尚唐的帖學派仍是主流。
  • 巔峰巨製 神筆王鐸——《王鐸書法全集》(6—10卷)由河南美術出版...
    2020年1月8日上午,由河南美術出版社、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主辦的《王鐸書法全集》(6-10卷)新書發布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隆重舉行,與會領導與專家對《王鐸書法全集》(6—10卷)的出版高度讚揚,並對下一步繼續挖掘王鐸書法的學術價值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本次會議得到了《中國書畫》雜誌社的學術支持,會議由河南美術出版社社長李文平女士主持。
  • 明清易鼎的背景造就王鐸輝煌的書法世界
    ▲ 王鐸行書《贈湯若望詩翰》王鐸的畫作不多,與他的詩文和書法作品相比,只能算作是主業之餘的副產品。據書史記載,他擅畫山水和梅蘭竹石。其山水畫師承廣泛,不專一家,脫卻時習,饒有古意。▲ 王鐸的筆墨理想,全部蘊藏在這些牽絲映帶裡清末書畫大師吳昌碩極為推崇王鐸,稱其「有明書法推第一」。
  • 詩文書畫皆有成就,尤其以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
    王鐸(1592~1652年)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嵩樵, 又號痴庵,別署煙譚漁叟,為明末清初書法大家、一代宗師。河南孟津(今河南省洛陽市孟津)人,人稱「王孟津」。明朝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累擢禮部尚書。王鐸身逢亂世,仕途多變,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禎帝自縊於景山。馬士英等在南京擁立福王,待為東閣大學士。
  • 王鐸草書研究第八期:各年齡段書法風格的不同
    作者:鄧建民(首都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關於王鐸的書法分期,他本人及同時代的一些人都作出了自己的判斷。傅山在《字訓》中說:「王鐸四十年前字極力造作,四十年後無意合拍,遂能大家。」黃道周也說:「行草近推王覺斯。覺斯方盛年,看其五十自化。如欲骨力嶙峋,筋肉輔茂,俯仰操縱,俱不繇人。」
  • 王鐸的行草條幅作品
    明末滿清入關,王鐸降清,被列入《貳臣傳》。雖在清廷為官,但不得重用,所以寄情於書,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王鐸書法,這與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可以說是相得益彰。 與王鐸同時期的書法家還有黃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他們和王鐸一樣都鍾情於書法,也同樣取得非常高的藝術成就,但在政治立場上卻截然相反,黃道周、倪元璐以身殉國,傅山也是誓死不降清,
  • 蘇博今展臨古書法特展:看趙孟頫王鐸吳昌碩是如何臨古的
    蘇博今展臨古書法特展:看趙孟頫王鐸吳昌碩是如何臨古的 澎湃新聞記者 肖永軍 綜合報導 2018-09-08 10:47
  • 大膽布白,王鐸這麼做!
    王鐸的軸線形式卻很有變化,行軸線之間的呼應也非常生動。」「軸線形式卻很有變化」。尤其是奇異連接和二重軸線連接的熟練運用,使王鐸草書的軸線連接效果出類拔萃。單字軸線間的奇異連接是商周甲骨文常用的字間聯繫的一種方法,在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裡,得到完善。在黃庭堅的行書、草書的作品裡,也時有出現。在王鐸的草書裡,則運用自如。
  • 神筆王鐸:王侯筆力能扛鼎
    他曾經數過王鐸最多一次有十五六個字連在一起,這種流轉自如的「連綿草」,氣勢絕非一般書家能及。  至於他的「漲墨法」,更是備受推崇。「漲墨法」作為王鐸獨創的筆法,用墨汁聚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大的墨汁塊,使他的書法作品有了大的點線面的對比,增強了書法作品的視覺衝擊力。
  • 書法中的「飛白」筆畫怎麼寫?米芾、傅山、王鐸告訴你三種技巧!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毛筆書法中的「飛白」筆,是一種特殊筆法,常常在一幅作品中成為「字眼」,特別出彩!那麼毛筆書法中的飛白怎麼寫呢?對於一般初學者來說還真有一點難度,不是想寫就能寫出這種效果來的。根據麓風軒總結米芾、王鐸、傅山等人的經驗,一般用三種辦法可以寫出這種效果:
  • 王鐸:在深淵裡忠於自己
    ▲《王鐸草書長卷》局部 河南博物院藏目前在主展館三樓的「明清河南」展廳展出要說王鐸駕輕就熟的運墨功夫,可非一日而成。話說,拋開政治只談學術,王鐸是個實打實的自律小達人,對書法的研習相當沉湎,痴迷書藝的他曾立下flag:「一日臨帖,一日創作」,幾十年如一日,直至去世都不曾改變,所以他的優秀一點都不意外。
  • 每日經典欣賞 | 王鐸題跋
    王鐸小行楷書法題跋《米芾天馬賦》用思於無可用思——從題跋看王鐸對臨古的態度二王就是王鐸學書的最高理想。換一個說法就是,王鐸認為二王的書法最好,同時,王鐸學二王也最多。這不是什麼新發現。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曾說王鐸「一生吃著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結果居然能得其正傳,矯正趙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於明季,可說是書學界的『中興之主』」。可謂的論。
  • 王鐸對《聖教序》理解及章法的開拓(關於王鐸2)
    王羲之《聖教序》是書法學習的參考書,而不是教科書,對於參考書而言,它所提及的相關信息,應該做深入的考究後才能取捨,而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直接拿《聖教序》做為入門範本,很難練出線的質感來,即使外形酷似也沒有那種氣質,倒容易東施效顰。
  • 他勤於臨摹,精熟之功可至「不爽毫髮」的境地,王鐸作品賞析
    王鐸。」鈐「王鐸之印」白文印。「己丑」是清順治六年(1649年),王鐸時年58歲。圖繪林木茂密的層巒疊嶂。構圖繁複,然而密處卻可通風,散亂中饒有法度,具有北宋山水的渾厚氣勢。用筆如作者的書法點畫一樣,線條長短、輕重、欹正,富有律動變化,給人以「飛騰跳躑」的審美感受。
  • 王鐸:書不師古,野俗一路!
    王鐸(1592—1652),明末清初時的著名書法家,有「神筆王鐸」之譽。 王鐸的書法上追「二王」,尤以王獻之為主,廣泛涉獵魏晉唐宋諸名家,對閣帖的研究最為深入,王鐸44歲-46歲三年間遍臨《淳化閣帖》的晉唐名跡,幾可達到亂真的境地。
  • 王鐸行草書法第二期: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筆鼓宕而勢峻密
    王鐸的書法墨跡表現力極強,草書曲折蜿蜒,參差錯落,節奏感強,頗具有獨特的韻味。其次是王鐸的書法相當瀟灑,具有靈動感,它凝重含蓄,自然樸拙,粗放疏略,頗具陽剛之氣。總之,沙孟海先生的評價反映了當代書家對王鐸的認識:「一生吃著二王帖,天份又高,功力又深,結果居然能夠得其正傳,矯正趙、董其昌的末流之失,於明季書壇可謂中興之主。」| 一 |北邊始有表至,甚無事,故書相報,辛卯六月,王鐸。
  • 王鐸草書研究第五期:學古,臨仿《淳化閣帖》的作品佔四分之一
    作者:鄧建民(首都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王鐸一生臨帖眾多,他孜孜不倦地臨寫《淳化閣帖》《集王聖教序》《蘭亭序》及米芾墨跡等。就草書而言,以臨寫《淳化閣帖》最為頻繁,且從中取法的對象眾多。據曹軍統計,王鐸傳世的全部書法作品中,臨仿《淳化閣帖》的作品達101件,幾乎佔四分之一。在這101件臨作中,草書又佔了53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