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創作書法一生勤奮,「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他去世前一個月還在臨帖;他的書法作品曾沉寂300多年,卻在國外深受歡迎……
他創作書法一生勤奮,「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他去世前一個月還在臨帖;他的書法作品曾沉寂300多年,卻在國外深受歡迎……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孟津縣會盟鎮的王鐸故居,站在300多年前的90塊《擬山園帖》碑刻前,這位生活於明末清初的洛陽老鄉,被當代著名書畫家、教育家啟功先生稱為「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神筆」,仿佛也從歷史的長河中走來。
王鐸故居外景
大量不朽名作編成《擬山園帖》
從市區出發一路向北,再沿著孟扣路往東走,就能看到一座寫著「王鐸故居」的牌坊。
今年74歲的孟留山是王鐸書畫院的院長,也是老孟津人,他說他幾十年來都在學習王鐸的書法。
和孟留山一起踏進嵌著這90塊《擬山園帖》的大殿,看著這些300多年前的隸書、楷書、行書及王鐸最負盛名的「連綿草」,聽著孟留山講述這位書法大家的故事。
在王鐸人生最後的7年時間裡,他為後世留下了一批不朽名作。他去世之前,把自己多年來的臨摹精品和得意之作編成《擬山園帖》,成為後人研究其書法的重要史料。
孟留山講解王鐸書法
「連綿草」和「漲墨法」獨具一格
「『連綿草』和『漲墨法』是王鐸的絕技,也是其書法的精華部分。」孟留山指著《擬山園帖》碑刻上的一處說,這5個字是一筆而就的,筆法勁健灑脫、淋漓痛快。他曾經數過王鐸最多一次有十五六個字連在一起,這種流轉自如的「連綿草」,氣勢絕非一般書家能及。
至於他的「漲墨法」,更是備受推崇。「漲墨法」作為王鐸獨創的筆法,用墨汁聚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大的墨汁塊,使他的書法作品有了大的點線面的對比,增強了書法作品的視覺衝擊力。
指著一幅近3米高的行草書法長卷,孟留山說,這裡有的字濃墨重彩,有的字勁瘦有力,墨色有濃有淡,卻又在黑白變化中層次鮮明,狂放而恣肆,落拓而不羈。孟留山說,王鐸這種奇崛、狂放的筆墨,奠定了他光照後世的書法風格。
因為王鐸的書法獨具一格,世稱「神筆」王鐸。孟留山說,「神筆」的由來還有一個故事。相傳王鐸曾受命寫「天下太平」四個字作為匾額,可當匾額掛起來後,眾人才發現「太」字下邊少了一點。眼看龍顏要大怒,王鐸卻不慌不忙,只見他提筆蘸墨,大筆直飛匾額,不偏不斜正好點在「大」字下邊那一點上。皇帝大悅,連呼「神筆,神筆」!自此,王鐸便有了「神筆」之名,而王鐸「飛筆點太平」的故事也流傳了下來。
「連綿草」書法獨具一格
走出國門,重新回到世人視野
王鐸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民國時期,王鐸的作品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頗受歡迎。特別是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極其欣賞,甚至因此在日本衍生出了一個派別,稱為「明清調」。王鐸的《擬山園帖》傳入日本後,曾轟動一時,日本書法界將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稱「後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所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王鐸是如何重新回到世人視野的?這不得不提一個日本人村上三島。
早在20世紀40年代,村上三島曾經帶領弟子來到位於孟津的王鐸故居,搜集王鐸書法真跡。他們將這些真跡帶回日本後,王鐸的書法作品即被驚為神作,日本書法界認為王鐸的書法水平已經勝過「二王」。後來,村上三島成為王鐸書法的忠實信徒,並形成了自己奔放的書法風格,在日本書法界有很大的影響力。
1981年,村上三島再次帶領眾多弟子,以朝聖之心來到王鐸故居;1985年,河南省和日本相關組織聯合舉辦王鐸書法展,展示王鐸長條巨製,在國內書法界引起極大反響。至此,「王鐸熱」影響長盛不衰,全國多地曾經舉辦王鐸書畫展,這位沉寂了300多年的書法大家重新回到世人的視野。
2004年,王鐸書畫院成立,孟留山任院長。他說,王鐸的書法作品還走進了加拿大,曾多次走進臺灣、寧夏、雲南、廣東、福建等地。他們整理出版了不少關於王鐸的書籍,例如《王鐸信札》《王鐸詩文殘稿》《王鐸楷書八關齋會記》《擬山園帖》等,為傳播王鐸的書法做出了一定貢獻。(記者 李礪瑾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