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書法創作思想初探

2021-03-01 書法家


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一號嵩樵,又號痴仙道人,孟津(今河南孟津)人。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累擢禮部尚書。福王南京稱制待為東閣大學士。入清官至大學士,擢禮部尚書。對於王鐸的書法研究近現代比較受到書法研究者的關注,尤其近十幾年受到日本國的影響,加之展覽效應的作用,學習王鐸,研究王鐸的人越來越多,本文想對王鐸的書法創作思想作個簡單的剖析。 

一:鍾愛一生的二王: 
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曰:「(王鐸)一生吃著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結果居然能得其正傳,矯正趙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於明季,可說是書學界的『中興之主』。」在王鐸流傳下來的作品中,臨摹作品約佔到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這於許多古代書家流傳下來的墨跡臨作相比,簡直是不可想像。而臨二王的作品又佔到他臨作相當的比例。筆者曾經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王鐸墨跡大觀》一百一十七件作品中,統計王鐸臨帖作品共三十二件,臨二王作品就達十五件。有意思的是,他竟然在許多臨二王的帖後跋「擬吾家逸少帖」,擬「擬吾家獻之帖」。而實際王鐸跟二王家族淵源無一點關係,標此他只想標榜自己取法正宗,作品流傳有序。而且他一生也如沙孟海先生所言確實吃透二王字帖。在《《淳化閣帖》與山水合卷尾中他說:「予書獨宗羲、獻。即唐宋諸家皆發源羲、獻,人自不察耳。動曰:某學米,某學蔡。又溯而上之曰:某虞、某柳、某歐。寓此道將五十年,輒強項不肯屈服。古人字畫詩文,鹹有萭彠。匪深造博聞,難言之矣」。好像其情有獨鍾,如少女愛情郎,痴心一片。 

《淳化閣帖-諸舍帖》


為了告訴別人他的書法是正宗的二王流派,王鐸還是有點自命不凡,目空一切的,他竟然不屑自己的書法於張旭﹑懷素等草書高手相提並論,並且於他們作個切割。王鐸在自己的作品中題跋:「吾書學之四十年,頗有所從來,必有深於愛吾書者。不知者則謂為高閒、張旭、懷素野道,吾不服、不服、不服!」(上海博物館藏《草書杜詩卷》)。「丙戍三月初五,夜二更,帶酒,微醺不能醉,書於北都琅華館。用張芝、柳、虞草法,拓而為大,非懷素惡札一路。觀者諦辨之,勿忘。」(《草書杜甫秦州雜詩卷》)。 「予書何足重,但從事此道數千年,皆本古人,不敢妄為。故書古帖,瞻彼在前,瞠乎自惕。譬如登霍華,自覺力有不逮,假年苦學,或有進步耳」。(《琅華館帖》中《仿古帖》)。「書法貴得古人結構。近觀學書者,動效時流。古難今易,古深奧奇變,今嫩弱俗雅,易學故也。嗚呼!詩與古文皆然,寧獨字法也。」(《瓊蕊廬帖》臨《淳化閣帖第五·古法帖》)。這裡的古人,古帖在《琅華館藏古帖》中註明是晉法。(可參考筆者拙文《書法報》2005年33期「書法研究」21版《強作高下之分不可取》)。


王鐸 《臨王羲之永嘉敬豫帖》立軸

 
由於王鐸在大量臨摹二王作品中經常隨意取捨,根本背離了原帖的精氣神,可以說十有八九都是己意的表現,許多王鐸的研究者對錢謙益在王鐸的墓志銘中說:「秘閣諸帖,部類繁多,編次參差,蹙衄起伏。趣舉一字,矢口立應,復而視之,點畫戈波,錯見側出,如燈取影,不失毫髮」的話產生了懷疑,其實我也一直對錢謙益的論斷持保留態度。後來隨著眼界的開闊,我終於相信王鐸是有此水平,有此能力的。如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姚建杭主編《王鐸書法字帖》收錄了王鐸《臨褚摹本蘭亭序》和古吳軒出版《王鐸臨聖教序》(又名《為景圭先生臨聖教序冊》),可以說是形神兼備,筆筆精道。此類作品雖然不多,但可以看出,王鐸剛開始學習書法時,很是注意打好基礎,對筆墨,結體,韻味的體現是很到位的,童子功的基礎是牢靠的。這也就能理解王鐸以後能對二王的字帖爛熟於心,隨性而為,破繭化蝶的神來之筆。 


王鐸 《臨閣帖軸》


二:米芾對王鐸的影響。 
梁巘說:「王鐸書,得執筆法,學米南宮,蒼老勁建,全以力勝,然體格近怪」,「王孟津行草大字,勁裝古服,魄力雄邁,蓋初法南宮,而實得力於誠懸遺意,顧力太猛,稍顧令含蓄」,「盂津王覺斯,書法得清臣、海嶽衣缽」,「覺斯年伯書法,全用清臣、海嶽、北海諸家,不止入山陰之室也」。梁巘列舉出王鐸書法的師承。也就是說王鐸除了二王以外,他還推崇米海嶽,顏真卿等等。就書藝本身來說,王鐸真正崇拜的是米芾。他認為真正得二王精髓的是米芾。在《王鐸擬米芾體》裡,王鐸書:「海嶽根據二王,頓挫變化自成一家,宋一代獨邁者,世鮮能知本乎晉也。」在《吳江舟中詩卷》題跋「米芾書本羲,獻.縱橫飄忽,飛仙哉!學得《蘭亭》法,不規規摹擬,予為焚香寢臥其下。」王鐸對米芾已經到了頂禮膜拜的地步!他在米蒂的書法上發現了與自己理解相同的二王風範.找到了直達二王堂奧的度人金針——「不規規摹擬」這句五字箴言。王鐸與米芾一樣不僅對魏晉傳統忠實崇拜,而且他們對二王作品的「再造」同樣是太驚人了。 


王鐸《臨聖教序軸》


筆者曾經做過一件無聊的事,將王鐸的書法臨作做了個時間上的統計,結果發現王鐸的署名臨作的書法,到唐朝結束。當時我就懷疑怎麼可能沒有米芾,因為米芾對王鐸的影響是巨大和深遠的,許多書法作品裡面可以讀出米南宮的影子。我在米芾的《吳江舟中詩卷》和米芾《天馬賦》看到王鐸的題跋,王鐸對米芾可以用崇拜得五體投地來形容,怎麼就沒有臨摹米芾的作品。後一網友給我發來日本友鄰館藏《王鐸擬米芾體》的圖版,圓了我對王鐸研究過程中的一大疑問。比較一下王鐸的習書過程,習書理念,習書經歷二人驚人的相似。米芾在宋朝任書畫博士,博覽歷代書法真跡和碑拓。王鐸從明天啟到明崇禎初年,王鐸任職翰林院,從而有機會看到皇家內府的庋藏,可以講王鐸的眼界和米芾一樣極高。 


《吳江舟中詩卷》王鐸的題跋


米芾在草書九帖中明確表示:「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張顛俗子。變亂古法。驚諸凡夫。自有識者。懷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時代壓之。不能高古。高閒而下,但可懸之酒肆。」而王鐸也一直強調:「予書獨宗羲、獻。」講到習書王鐸云:「《聖教》之斷者,餘年十五,鑽精習之。今入都,覿今礎所有與予所得者,予冊更勝也。將歷三十年,如天宮星纏,起止次舍,時晷日眯,殆杖而後行,轉以自軹。可見逸少之書與淳化帖玄微渾化,信學書者之潭奧矣。其珍摹靈林,勿褻此寶。昔人云,仙芝煩弱,既匪足讎蟲虎瑣碎,又安能匹時,取而味之終身焉。以測天者,步此冊可也。」可見兩人對晉人的依戀是多麼的強烈。 


相同的閱歷,相同的取法,相同的審美,相同的個性,這麼多相同鑄就了王鐸對米芾的鐘愛,對米芾的難以割捨的情懷。比起米芾來王鐸他多了幾分「沉著痛快」,少了幾分「振迅天真」。由米芾入王鐸可走捷徑,初學者切記。 


三:理性的王鐸: 
說道王鐸大家印象裡都是筆飛墨舞,氣勢滂湃,一瀉千裡的宏大氣勢,作品動輒八尺,丈二有餘,看他的作品能給人以心靈的觸動和遐想。許多學王鐸者,就將王鐸王鐸歸結為和張旭,懷素一類的浪漫主義草書家的行列。 


  王鐸《書畫雖遣懷文語軸》


其實這種分析也不是沒有道理的。首先王鐸的草書具有強烈的,恣肆雄強的個人風格,許多大草,尤其是臨二王連綿草,基本上「一筆書」,據我統計,多的達16字之多,無論筆法和形式於二王已不同。在墨韻的處理上乾枯濃溼,還有漲墨的運用,使得整幅作品充滿了使人心靈受到極大震撼的藝術效果。但如果細細體味就會發現,其實王鐸的極大數的書法作品都是經過巧思布置的,許多作品雖然是王鐸一揮而就,但書寫過程中不斷自我調整的蛛絲馬跡可以覺察到。這也是王鐸為什麼不願意和張旭﹑懷素不計工拙,講究性情,無法而有法的創作觀念相提並論的原因。(詳情參考拙文《書法報》2005年33期「書法研究」21版《強作高下之分不可取》)。

 


王鐸《臨王獻之敬祖、鄱陽軸》

我對王鐸的喜愛和崇拜有個極重要的原因,就是王鐸對古人遺留下來的書法作品採取了科學的學習態度,通過理性的分析和融通,變為自己的財產。「他十分明晰地將中國書法發展變異的主線理順,同時又抓住了『線變』的根本,明代之後有誰能像王鐸一樣對古帖的發展進行深入的探討和親身體會」。(上海書畫出版社《好書數行》)。正如他在《琅華館帖》中寫到:「法書染翰目:王羲之《初月》﹑《尚書》二帖,王獻之《中秋帖》,陶弘景《朱陽帖》,吳融《贈廣利帖》,智永《四帖》一帖分與劉巨濟,歐陽詢《度尚》﹑《庾亮》二帖,楊凝式《晝寑帖》﹑凝式《大仙帖》,張長史《秋深帖》……」。這只是王鐸的一堂日課,可以看出對這麼多古代作品臨摹,這麼多的書家的研究鑄造了王鐸吸精華,創己風。在他遺留下來的書法作品風格的多樣性在中國書法史上靠前的,,就以楷書舉例說在《琅華館帖》中他的小楷以鍾繇為本,在《擬山園帖》中以柳公權為本,在《李成小寒林圖跋》又是顏真卿的筆意,而《張心翁壽貤封序》是歐陽詢筆法,學誰像誰,從無我到有我的一種揉合,集百家為一家,體現了王鐸的漸變過程,一種理性的回歸,是一條對古法增損﹑取捨﹑裁剪﹑冶煉﹑錘鍛之路,也是一條成功之路。

 
王鐸的書法創作思想的研究還要對其的創作情緒,生活困境,貳臣的苦楚,及自我放縱的研究,限於篇幅,只好打住,敬請專家批評,指正。

此文為平臺約稿文章,汲古齋原創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書法家微信平臺

相關焦點

  • 王鐸書法的「力」
    從書法的發展史看,書法經歷了龜甲契刻、青銅鑄造、石質的刻鑿和紙質的書寫幾個材料的變化後,其形態基本穩定下來,這種穩定持續了一千多年,人們的書寫都是在較小尺幅上進行,故前人多探求筆法、結字法、氣韻、筆意、章法等,而當書法在社會生產力向前發展一大步,人們的思想和生存環境發生巨大改變的時候,書法又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適應過程。
  • 王鐸書法好在哪裡?
    對於王鐸的書法研究近現代比較受到書法研究者的關注,尤其近十幾年受到日本國的影響,加之展覽效應的作用,學習王鐸,研究王鐸的人越來越多,本文想對王鐸的書法創作思想作個簡單的剖析。 後來隨著眼界的開闊,我終於相信王鐸是有此水平,有此能力的。如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姚建杭主編《王鐸書法字帖》收錄了王鐸《臨褚摹本蘭亭序》和古吳軒出版《王鐸臨聖教序》(又名《為景圭先生臨聖教序冊》),可以說是形神兼備,筆筆精道。此類作品雖然不多,但可以看出,王鐸剛開始學習書法時,很是注意打好基礎,對筆墨,結體,韻味的體現是很到位的,童子功的基礎是牢靠的。
  • 書法史上必須記住的行草書大師:王鐸
    在中國的傳統書法評論中,品評一個書家的藝術成就,並不只看他的書法造詣與水平,還要審視他的品德修養。在這樣的評判標準之下,王鐸自然夠不上德藝雙馨,他曾為保全自身而多次變節失志,這樣一個人在儒家道德思想備受推崇的年代,書法寫得再好也會遭受到輕視。
  • 王鐸草書研究第九期:用什麼詞來形容王鐸的書法比較合適?
    從古人一些對王鐸書法研究的理論中,已可看出他們對王鐸草書風格較為獨到的歸納,如:「王鐸書得執筆法,學米南宮,蒼老勁健,全以力勝。」「王覺斯鐸,魄力沉雄,邱壑峻偉,筆墨外別有一種英姿卓犖之概。」「又王覺斯飛騰跳擲其間,董實未勝之也。」
  • 王鐸草書研究第八期:各年齡段書法風格的不同
    黃道周是王鐸政治上、書法上的摯友,傅山是王鐸書法的推崇者和效法者。他們的觀察應該是比較精當的。王鐸自己也在《自書瓊蕊廬帖》再跋中說:「此予四十六歲筆。五十以後,更加淬礪,仍安於斯乎?譬之登山,所躋愈進,愈峻以曠,已經崇峰,頓俯於下。凡畫以自足,皆為河伯一流。」
  • 明清易鼎的背景造就王鐸輝煌的書法世界
    ▲ 王鐸行書《贈湯若望詩翰》王鐸的畫作不多,與他的詩文和書法作品相比,只能算作是主業之餘的副產品。據書史記載,他擅畫山水和梅蘭竹石。其山水畫師承廣泛,不專一家,脫卻時習,饒有古意。評家認為此畫可視為王鐸存世花卉畫的代表作。卷末有王鐸創作此畫的記述。作品表面上如實記載祥瑞之兆,實際上是況花喻人,頌揚主人公宋權(商丘人,王鐸的文友,亦是降清二臣):「雨先生為國家發無窮光華,流磬千裡,為王者篤材,不與凡卉伍。」以枯花比喻宋權,也許還有自況之意。會不會有更深一層的寓意,暗示大明王朝有朝一日還會復甦?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 巔峰巨製 神筆王鐸——《王鐸書法全集》(6—10卷)由河南美術出版...
    2020年1月8日上午,由河南美術出版社、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主辦的《王鐸書法全集》(6-10卷)新書發布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隆重舉行,與會領導與專家對《王鐸書法全集》(6—10卷)的出版高度讚揚,並對下一步繼續挖掘王鐸書法的學術價值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本次會議得到了《中國書畫》雜誌社的學術支持,會議由河南美術出版社社長李文平女士主持。
  • 王鐸的行草條幅作品
    明末滿清入關,王鐸降清,被列入《貳臣傳》。雖在清廷為官,但不得重用,所以寄情於書,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王鐸書法,這與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可以說是相得益彰。 王鐸書法取法二王,尤其受王獻之的影響較大,又旁涉唐宋諸家,王鐸在書法方面用功之勤,自謂「一日臨帖,一日創作」。
  • 神筆王鐸:王侯筆力能扛鼎
    他創作書法一生勤奮,「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他去世前一個月還在臨帖;他的書法作品曾沉寂300多年,卻在國外深受歡迎……  他創作書法一生勤奮,「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他去世前一個月還在臨帖;他的書法作品曾沉寂300多年,卻在國外深受歡迎……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孟津縣會盟鎮的王鐸故居,站在300多年前的90塊《擬山園帖》碑刻前
  • 詩文書畫皆有成就,尤其以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
    作品創作整理不易,喜歡的關注、點讚,不斷更新中,感謝您的閱讀。王鐸(1592~1652年)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嵩樵, 又號痴庵,別署煙譚漁叟,為明末清初書法大家、一代宗師。河南孟津(今河南省洛陽市孟津)人,人稱「王孟津」。
  • 學術|《問題與現象:以「現狀與理想——當前書法創作學術批評展」為例》
    一些多次獲獎的作者已是地方乃至全國的知名書家,由於生存的社會境遇與專業創作條件的改變,聽到讚譽之聲較多,而缺乏真誠而深刻的批評之聲,這使他們的創作沿著自然慣性在發展,近年失去了在創作中勇猛精進的狀態,也少有創作及研究成果,缺乏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對當代書法宏觀而理性的認識,缺乏站在傳統文化高度在不斷自我反省中深化思想、不斷進步的能力。這其中,缺少文化的支撐,思想的封閉、懶惰乃至麻木是問題的關鍵。
  • 王鐸:在深淵裡忠於自己
    ▲《王鐸草書長卷》局部 河南博物院藏目前在主展館三樓的「明清河南」展廳展出要說王鐸駕輕就熟的運墨功夫,可非一日而成。話說,拋開政治只談學術,王鐸是個實打實的自律小達人,對書法的研習相當沉湎,痴迷書藝的他曾立下flag:「一日臨帖,一日創作」,幾十年如一日,直至去世都不曾改變,所以他的優秀一點都不意外。
  • 大膽布白,王鐸這麼做!
    王鐸的軸線形式卻很有變化,行軸線之間的呼應也非常生動。」「軸線形式卻很有變化」。尤其是奇異連接和二重軸線連接的熟練運用,使王鐸草書的軸線連接效果出類拔萃。單字軸線間的奇異連接是商周甲骨文常用的字間聯繫的一種方法,在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裡,得到完善。在黃庭堅的行書、草書的作品裡,也時有出現。在王鐸的草書裡,則運用自如。
  • 蘇博今展臨古書法特展:看趙孟頫王鐸吳昌碩是如何臨古的
    蘇博今展臨古書法特展:看趙孟頫王鐸吳昌碩是如何臨古的 澎湃新聞記者 肖永軍 綜合報導 2018-09-08 10:47
  • 你如果不會把古代碑帖的小字展大書寫,那就多琢磨王鐸的臨帖方法
    近來,受大字國展徵稿的影響,很多人開始關注到大字書法的臨習和創作。相較於隸楷篆,行草書的展大書寫是一個難題,因為我們通常臨習的二王法帖都是手札一類的小字,想要轉換成大字創作就要在用筆、結體、章法上有變化才行。但是怎麼變呢?
  • 每日經典欣賞 | 王鐸題跋
    王鐸小行楷書法題跋《米芾天馬賦》用思於無可用思——從題跋看王鐸對臨古的態度所以,撇開題畫、撇開題同代人墨跡內容,王鐸關於歷代法帖的題跋,不啻就是其關於古典的態度。「態度決定一切」,他如何去看待古典,就會如何去學習古典,那麼,王鐸臨摹的思想和方法,亦將顯現於這些題跋中。為了言說方便,我們把有關題跋摘編歸類如次。
  • 王鐸行草書法第二期: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筆鼓宕而勢峻密
    王鐸的書法墨跡表現力極強,草書曲折蜿蜒,參差錯落,節奏感強,頗具有獨特的韻味。其次是王鐸的書法相當瀟灑,具有靈動感,它凝重含蓄,自然樸拙,粗放疏略,頗具陽剛之氣。總之,沙孟海先生的評價反映了當代書家對王鐸的認識:「一生吃著二王帖,天份又高,功力又深,結果居然能夠得其正傳,矯正趙、董其昌的末流之失,於明季書壇可謂中興之主。」| 一 |北邊始有表至,甚無事,故書相報,辛卯六月,王鐸。
  • 書法中的「飛白」筆畫怎麼寫?米芾、傅山、王鐸告訴你三種技巧!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毛筆書法中的「飛白」筆,是一種特殊筆法,常常在一幅作品中成為「字眼」,特別出彩!那麼毛筆書法中的飛白怎麼寫呢?對於一般初學者來說還真有一點難度,不是想寫就能寫出這種效果來的。根據麓風軒總結米芾、王鐸、傅山等人的經驗,一般用三種辦法可以寫出這種效果:
  • 對書法創作過程中的塗描問題的一些看法
    我們時常看到有自媒體作者在談論書法家創作作品時的塗描而嗤之以鼻。書法創作過程中的塗改描畫好不好。從理論上看,書法貴自然,塗塗抹抹自然會影響點畫字形的美觀和藝術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一些書法作品中塗抹和我們現代書法家創作作品的塗抹不同。古代書法家的塗抹不是在創作作品時的塗抹,而是日常應用過程中的書寫的塗抹或矯正。比較正規的創作的作品,同樣不允許塗抹描畫的。但由於日常作品太過於經典,雖然有塗抹,畢竟瑕不掩瑜。作品中的塗抹,實際上,無論古今都存在對不滿意的地方的修改現象。
  • 王鐸對《聖教序》理解及章法的開拓(關於王鐸2)
    王羲之《聖教序》是書法學習的參考書,而不是教科書,對於參考書而言,它所提及的相關信息,應該做深入的考究後才能取捨,而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直接拿《聖教序》做為入門範本,很難練出線的質感來,即使外形酷似也沒有那種氣質,倒容易東施效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