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王鐸行書《致梅公李年兄信札》欣賞

2020-12-18 騰訊網

王鐸行書《致梅公李年兄信札》,北京故宮博物院。此為米芾《行書三札卷》卷後王鐸書法手跡,言其對米氏墨跡之喜愛,以至夜懷不能寐。

學習書法,王鐸極力提倡取法高古,博採眾長,師法拾短,溶今汲古,陶鑄百家,自成一體,淬礪奮發,寫出了自己的風格面貌。一洗當時競尚董派書體溫潤柔媚之遺風,具有筆勢挺勁,氣度恢宏,風格獨具和多體善變的效果,以致在書壇上享有較高的聲譽,為影響較大的一個書法流派。

他寫字用筆挺勁,搖曳多姿,縱橫得勢,跌宕入古,分行布白,爭讓有趣。能於蒼中求潤,平中求險,險中求穩,給人以平淡求真,真而有變,危而不險的感覺。

在用墨方面,能幹溼互濟,濃淡互用,所謂墨分五色,重而不滯,輕而不浮,黑白變滅,筆墨華滋。在字的結體和分行布白氣局等方面,率能新意時出。變化易位層出不窮,這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而具有趣味雋永的感覺。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明清易鼎的背景造就王鐸輝煌的書法世界
    ——啟功王鐸是一個天才人物。他不僅是大書法家,還是頗有成就的詩人和畫家。王鐸早年因詩名世。他與弟弟王青年時代活躍於洛陽一帶,被稱為「孟津詩派」。王鐸在給王的信中曾說:「初為詩文千餘卷,清初赴燕都,焚於天津舟次,行世僅十分之二。」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6月影印了清順治蘇州刊本《擬山園選集》(共54卷),其中載詩4900餘首。以此類推,王鐸的詩作應在兩萬首以上。
  • 神筆王鐸:王侯筆力能扛鼎
    和孟留山一起踏進嵌著這90塊《擬山園帖》的大殿,看著這些300多年前的隸書、楷書、行書及王鐸最負盛名的「連綿草」,聽著孟留山講述這位書法大家的故事。  在王鐸人生最後的7年時間裡,他為後世留下了一批不朽名作。他去世之前,把自己多年來的臨摹精品和得意之作編成《擬山園帖》,成為後人研究其書法的重要史料。
  • 欣賞劉墉信札書法有感
    信札,尤其是關係密切的親友間往來信札,較之公開言論,更能反映書者真情實感,既具史料價值,又具藝術價值,歷來受到藏家重視。信札,一般裱成冊頁觀賞、收藏,以蝴蝶式為多,家藏《吳式芬等諸賢手牘》,為典型蝴蝶式冊頁裝裱。
  • 於國光行書書法作品欣賞——《念奴嬌赤壁懷古》
    《赤壁懷古》是於國光的行書作品,至今天行書在此已經是濫觴,是大家非常喜歡又非常願意學習的,因為它行雲流水般的書寫方式,是任何書法愛好者所接受並樂意學習的,這是大眾化的口味,見怪不怪了,雖然如此,能寫好行書卻不是易事,二千多年來的書法之道上,行書大家多如牛毛,想要超過他們勢必登天還難
  • 王鐸的行草條幅作品
    所以,在後世名聲自然是要高於王鐸的。 王鐸書法取法二王,尤其受王獻之的影響較大,又旁涉唐宋諸家,王鐸在書法方面用功之勤,自謂「一日臨帖,一日創作」。尤其臨帖獨樹一幟,常將尺牘臨成條幅,將行書臨成草書,這可以說是臨帖時的再創作。
  • 每日經典欣賞 | 王鐸題跋
    公之所以楙昭前路迓所以發皇者。佗他日吾以此卷券之矣。西洛王鐸跋並畫。吋及燃炬在蔬圃中。王鐸行書《跋韓熙載夜宴圖》跋顏魯公爭坐位帖今觀公書法,根本二王,變化如龍,楷之精,行之神,書所造,深且如此。嗚呼!公書即不深造,獨足令人想見忠憤,況藝文又若斯乎?
  • 書法史上必須記住的行草書大師:王鐸
    在明清時期,在長卷和巨幅作品等新的書法形式的表現天地裡,王鐸以其雄強奇肆的風格,以其獨特的枯溼濃淡的筆墨形式,創造了嶄新的書法風貌,在書法史上書寫了新的篇章,留下了獨屬於他的精採一頁。王鐸的名字在他故去後的四百多年裡,一直少有人提及,人們偶爾在史料中翻看到他的名字,都是與變節與貳臣這樣貶義的詞語聯繫在一起。
  • 「神筆王鐸」草書《唐詩卷》欣賞,鐵畫銀鉤,狂放而又安靜
    王鐸,字覺斯,明清時期著名書法家,以行草書著稱,被後世譽為「神筆王鐸」。他的書法感染力很強,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特別實在用筆方面,他的書法線條開張圓勁,比如我們今天介紹的這篇草書《唐詩卷》,看完之後,你就會明白什麼叫「錐畫沙」「屋漏痕」。閒話不說,直接上圖。
  • 王鐸對《聖教序》理解及章法的開拓(關於王鐸2)
    說及此,是要說王鐸,他對王羲之的《聖教序》的理解應用就是如此。王鐸於字的結構處理上,其來源即是《聖教序》,因為看似平淡而俊秀的王字,其對單字的變化處理已出神入化,並化成了其身體的一部分,隨處自然生發,而沒有刻意為之。可以簡單的說,王鐸對單字的無一字不「動(歪)」來自於《聖教序》的消化與生長。
  • 梅蘭芳的行書《錦瑟詩》欣賞,行雲流水柔美灑脫,網友:才藝雙絕
    梅蘭芳梅蘭芳先生的書法我在前期的內容就專門的介紹過,所展示的書法都是比較籠統的,行書、楷書、草書都有。而今天我們為大家帶來的是梅先生的短篇行書作品《錦瑟詩》,這首詩是唐代李商隱的七言詩,全詩共計42個字。
  • 王鐸行草《喜與友人聯艇之作立軸》和行書《高平縣東私路》
    王鐸行草《喜與友人聯艇之作立軸》王鐸《喜與友人聯艇之作》 立軸 憨齋吳南生原藏釋文:乘橈殊不慍,目注有新聞。同弄江心月,閒看海尾雲。溝塍難播種,顛沛易離群。儻與諸[犭軍]伍,茵糧為爾分。
  • 「好書數行」:王鐸人生失敗,憑什麼卻如此自傲?
    「好書數行」是生命意義的悲嘆,卻是王鐸書法的高度自評。 從視覺上看,王鐸作品中的「脊柱」、站立意識漸漸凸顯,這明顯源自於對自然的理解。如人體的站立,高大建築的營造等,有建築學、仿生學等原理。明清高堂大屋不斷湧現,建築技術不斷提高。如木結構技術的提高,強化了整體結構的性能,善用上下樓貫通的柱子構成整體式框架,一改宋代一層一層木構架相疊加而成的閣樓樣式,柱與柱之間用穿插枋、隨梁枋等加以穩固結構。
  • 中書協書法名家亢銀中,精選23幅立軸行書欣賞,字字皆是神來之筆
    聲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 謝!書法創作的形式當中據不完全統計,大部分的書法家都偏向於書法的立軸創作,立軸書法的創作能夠更好地進行內容的字數的布局和掌控,而立軸書法創作中最為常見的則是行書和草書的書寫,是因為行書草書的書寫是上下呼應,筆勢虛實相連,能夠更好地掌握立軸書法創作的脾性。橫幅多為字數少的書作,布局要求更為簡單,連筆的運用較少。
  • 行書豎畫的長化、曲化筆法要領
    【兩山堂說書】行書豎畫的長化、曲化筆法要領——以王鐸行書為例…………………………——與楷書筆畫比較,行書具有橫的短化點化、這些特點在王鐸的行書作品中有充分體現,值得我們領悟、把握,在創作時借鑑、參照。——豎畫筆法要領:長化,曲化。——長化:增加豎的長度。末筆的豎往往長伸,出鋒收筆,使體勢縱展,如「華」「弄」的向下伸展的長豎等。——曲化:豎為曲筆。
  • 王鐸書法的「力」
    當然,軸類書法並非王鐸首創。從現存最早的軸類作品來看,南宋吳琚已創作了立軸作品。此後,人們一直沒有停止過對於立軸作品的探索,並且在數量上不斷上升,尺幅上不斷加大,這可以看作是人們的探索已經發展到了這前人所不熟悉的新領域——巨軸,並表現出創作重心向立軸轉移的傾向。從傳世南宋吳琚的《行書七絕軸》到明代萬曆以後巨軸行草的集中出現,大約過了400年。
  • 濟南展出近40幅明清書畫真偽對比展,鄭板橋真跡在此
    濟南市博物館正在展出的《正本溯源——濟南市博物館藏明清書畫真偽對比展》,目的就是「正本溯源」,讓觀眾一睹真偽之面目,提高鑑別和欣賞書畫作品的能力。該展覽展期半年,展出近40幅館藏明清書畫真偽之作。其中包括戴進、高鳳翰、高其佩、鄭板橋、王翬、李鱓、黃慎、汪士慎、王鐸、劉墉、何紹基、董其昌等明清書畫大家的真跡20餘幅,以及10餘幅後人的仿作。
  • 大膽布白,王鐸這麼做!
    王鐸的軸線形式卻很有變化,行軸線之間的呼應也非常生動。」「軸線形式卻很有變化」。尤其是奇異連接和二重軸線連接的熟練運用,使王鐸草書的軸線連接效果出類拔萃。單字軸線間的奇異連接是商周甲骨文常用的字間聯繫的一種方法,在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裡,得到完善。在黃庭堅的行書、草書的作品裡,也時有出現。在王鐸的草書裡,則運用自如。
  • 詩文書畫皆有成就,尤其以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
    孟津王鐸年五十二歲筆。鈐:王鐸之印 覺斯 二印。《行書憶過中條山語軸》《行書憶過中條山語軸》絹本,行草,189×42cm,收藏不詳。《行書剪裱冊》《行書剪裱冊》紙本,行書,26x236cm,首都博物館藏。
  • 在吳大澂日記與信札中窺其生活及書風變化
    近期,《篤齋藏吳大澂手跡四種》由敦堂文化和西泠印社合作出版,呈現吳大澂日記及吳大澂致潘祖蔭、續昌、譚鍾麟的信札,從中可略窺吳大澂三十歲以後近三十年間書風變化的軌跡,也記錄了其生活軌跡。澎湃新聞特此刊發本書序文及部分信札。清同治四年(1865),蘇州城剛從戰亂中走出來,儘管家園荒蕪,幸而離散的親人重新歡聚在了一起,老百姓過日子,無非求個天下太平。
  • 巔峰巨製 神筆王鐸——《王鐸書法全集》(6—10卷)由河南美術出版...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書協理事黃惇先生:王鐸是河南歷史上地位極高的書法家,給中國留下了了不起的優秀文化遺產,《王鐸書法全集》是近年來王鐸研究的高峰。王鐸留下來豐富的書法和繪畫作品,以後可策劃出版王鐸全集補遺卷、詩文卷、普及版等,以豐富王鐸書法圖書的產品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