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行草《喜與友人聯艇之作立軸》和行書《高平縣東私路》

2020-12-23 中華網文化頻道

王鐸行草《喜與友人聯艇之作立軸》

王鐸《喜與友人聯艇之作》 立軸 憨齋吳南生原藏

釋文:乘橈殊不慍,目注有新聞。同弄江心月,閒看海尾雲。溝塍難播種,顛沛易離群。儻與諸[犭軍]伍,茵糧為爾分。喜友人聯艇之作 辛卯二月初十 王鐸

此幅行草立軸所書為王氏自作《喜與友人聯艇之作》五言律詩,綾本,縱214.2cm、橫52.3cm,署年「辛卯」即順治八年,為其去世前一年所書。署名之下鈐「王鐸之印」和「痴仙道子」白文印二方。通篇行筆醋暢,起筆及轉折多用方筆,凝重而不板滯,剛柔相濟,骨力洞達,體勢遒逸,神韻深邃,體現了書家高度的藝術造詣。

王鐸行書《高平縣東私路》

相關焦點

  • 詩文書畫皆有成就,尤其以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
    孟津王鐸年五十二歲筆。鈐:王鐸之印 覺斯 二印。《行草書金山寺詩立軸》《行草書金山寺詩立軸》絹本,行草,57.3x274.6cm,安徽省博物館藏。釋文:「大江鰲背擁金堤,解纜紫藤路欲建;赤日常流孤寺外,白雲只在暮山西」。
  • 中書協書法名家亢銀中,精選23幅立軸行書欣賞,字字皆是神來之筆
    書法創作的形式當中據不完全統計,大部分的書法家都偏向於書法的立軸創作,立軸書法的創作能夠更好地進行內容的字數的布局和掌控,而立軸書法創作中最為常見的則是行書和草書的書寫,是因為行書草書的書寫是上下呼應,筆勢虛實相連,能夠更好地掌握立軸書法創作的脾性。橫幅多為字數少的書作,布局要求更為簡單,連筆的運用較少。
  • 王鐸書法的「力」
    當然,軸類書法並非王鐸首創。從現存最早的軸類作品來看,南宋吳琚已創作了立軸作品。此後,人們一直沒有停止過對於立軸作品的探索,並且在數量上不斷上升,尺幅上不斷加大,這可以看作是人們的探索已經發展到了這前人所不熟悉的新領域——巨軸,並表現出創作重心向立軸轉移的傾向。從傳世南宋吳琚的《行書七絕軸》到明代萬曆以後巨軸行草的集中出現,大約過了400年。
  • 王鐸的行草條幅作品
    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十樵、嵩樵等,別署煙潭漁叟,河南孟津人,官至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諡文安。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與明末著名書畫家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
  • 王鐸草書研究第九期:用什麼詞來形容王鐸的書法比較合適?
    從古人一些對王鐸書法研究的理論中,已可看出他們對王鐸草書風格較為獨到的歸納,如:「王鐸書得執筆法,學米南宮,蒼老勁健,全以力勝。」「王覺斯鐸,魄力沉雄,邱壑峻偉,筆墨外別有一種英姿卓犖之概。」「又王覺斯飛騰跳擲其間,董實未勝之也。」
  • 你如果不會把古代碑帖的小字展大書寫,那就多琢磨王鐸的臨帖方法
    當然有,就是有「神筆」之稱的王鐸,他的書法還被提升到與二王起名的高度,被稱為「後王」。王鐸的行書裡的字體用墨大膽,但是卻不失沉穩,讓人感覺穩健,一種清風傲骨之氣躍然紙上。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大的條幅、立軸,是對古人手札的成功放大書寫。
  • 著名書法家胡問遂,精選31幅簡體立軸行書字帖欣賞,學行書必選
    練字只有兩種方法,臨帖和結構歸納。根據你的要求你可以找一本喜歡的行書字帖臨。結構歸納就是類似於黃自元的間架結構九十二法這種說結構的書,看懂並且融會貫通到寫字中,其實這種方法並不比臨帖快多少。這兩種方法雖然看著進度稍慢,但永遠不會浪費時間,你一直是在進步的。外面現在有一些所謂速成,學個一年半載完事了,感覺挺快看到效果了,但是停止練習沒多久字又恢復原樣了。你這一年時間白搭。
  • 行書的三種形式:行楷,行書,行草
    就是行書和楷書的綜合體,沒有楷書那麼工整,也沒有行書那麼潦草,它介於兩者之間。為什麼要提出行楷這個概念?因為楷書容易,行書難,大部分的書法家以行書和草書為最高的追求,很少有對隸書楷書篆書傾注一腔心血的。
  • 神筆王鐸:王侯筆力能扛鼎
    和孟留山一起踏進嵌著這90塊《擬山園帖》的大殿,看著這些300多年前的隸書、楷書、行書及王鐸最負盛名的「連綿草」,聽著孟留山講述這位書法大家的故事。  在王鐸人生最後的7年時間裡,他為後世留下了一批不朽名作。他去世之前,把自己多年來的臨摹精品和得意之作編成《擬山園帖》,成為後人研究其書法的重要史料。
  • 明清王鐸行書《致梅公李年兄信札》欣賞
    王鐸行書《致梅公李年兄信札》,北京故宮博物院。此為米芾《行書三札卷》卷後王鐸書法手跡,言其對米氏墨跡之喜愛,以至夜懷不能寐。 學習書法,王鐸極力提倡取法高古,博採眾長,師法拾短,溶今汲古,陶鑄百家,自成一體,淬礪奮發,寫出了自己的風格面貌。
  • 名家行書作品可謂教科書級別,果斷收藏做字帖!
    行書是一種統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 王鐸書法好在哪裡?
    (可參考筆者拙文《書法報》2005年33期「書法研究」21版《強作高下之分不可取》)。梁巘說:「王鐸書,得執筆法,學米南宮,蒼老勁建,全以力勝,然體格近怪」,「王孟津行草大字,勁裝古服,魄力雄邁,蓋初法南宮,而實得力於誠懸遺意,顧力太猛,稍顧令含蓄」,「盂津王覺斯,書法得清臣、海嶽衣缽」,「覺斯年伯書法,全用清臣、海嶽、北海諸家,不止入山陰之室也」。梁巘列舉出王鐸書法的師承。也就是說王鐸除了二王以外,他還推崇米海嶽,顏真卿等等。
  • 有人這是「行書」,有人說這是行草,怎麼分啊
    行書,定義是,一種統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就定義而言,顯而易知,行書包括行楷與行草,即行草是行書的一種表現形式之一。
  • 文彭行書七言聯與董其昌行書四言聯
    董其昌「行書四言聯」。 董其昌「行書四言聯」。到了明代中期以後,人們開始重視它的書法藝術和收藏價值,楹聯墨跡原件受到社會所珍藏。讓我們欣喜的是,《中國楹聯法書精品集》中文彭與董其昌的兩副楹聯,被專家公認為世間現存最早的楹聯墨跡珍品。   文彭「行書七言聯」:滿庭詩景飄紅葉,繞砌琴聲滴暗泉。蕭燕翼先生說:文彭的「行書七言聯」,應是我國存世最早的楹聯墨跡,書寫得體體有法度,咄咄逼其父,為文彭的真跡,十分珍貴難得。
  • 王鐸書法創作思想初探
    (可參考筆者拙文《書法報》2005年33期「書法研究」21版《強作高下之分不可取》)。梁巘說:「王鐸書,得執筆法,學米南宮,蒼老勁建,全以力勝,然體格近怪」,「王孟津行草大字,勁裝古服,魄力雄邁,蓋初法南宮,而實得力於誠懸遺意,顧力太猛,稍顧令含蓄」,「盂津王覺斯,書法得清臣、海嶽衣缽」,「覺斯年伯書法,全用清臣、海嶽、北海諸家,不止入山陰之室也」。梁巘列舉出王鐸書法的師承。也就是說王鐸除了二王以外,他還推崇米海嶽,顏真卿等等。
  • 文化趣史丨「篆隸楷行草」的來歷、區別
    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隸書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破草」是現代書家中最常見的,它的特點是點劃結體,使轉和用筆,多為從古到今各書家中的結體演變成自己風格,王羲之書體中學一些,王鐸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孫過庭等等歷代名家中取其長處,集自己之品貌,任意發揮,灑脫自如,這種寫法和今草相似。行草有「草行」之說,書體中帶有許多楷法,即近於草書的行書。
  • 於國光行書書法作品欣賞——《念奴嬌赤壁懷古》
    《赤壁懷古》是於國光的行書作品,至今天行書在此已經是濫觴,是大家非常喜歡又非常願意學習的,因為它行雲流水般的書寫方式,是任何書法愛好者所接受並樂意學習的,這是大眾化的口味,見怪不怪了,雖然如此,能寫好行書卻不是易事,二千多年來的書法之道上,行書大家多如牛毛,想要超過他們勢必登天還難
  • 大膽布白,王鐸這麼做!
    王鐸的軸線形式卻很有變化,行軸線之間的呼應也非常生動。」「軸線形式卻很有變化」。尤其是奇異連接和二重軸線連接的熟練運用,使王鐸草書的軸線連接效果出類拔萃。單字軸線間的奇異連接是商周甲骨文常用的字間聯繫的一種方法,在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裡,得到完善。在黃庭堅的行書、草書的作品裡,也時有出現。在王鐸的草書裡,則運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