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性與人的成長走向,早在古代,就有很多哲學家提出了他們的觀點: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朱子認為人性是混沌,無所謂善惡;關於人的本性,眾說紛紜,然而這些哲學家,儘管對於人性有自己不同的見解,可在一件事情上,卻好似達成了共識一般,他們均一再強調後天教育對於人格的塑造作用,不管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最終決定一個人成長為好人還是壞人的其實是後天教育,就連古希臘的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提出無知是萬惡的本源,教育是拯救的良藥。
對於孩子來說,家庭、父母無疑是教育的第一步,父母的很多品質都會在後天教育中以折射的形式體現在孩子身上,並最終影響著孩子。很多父母意識不到這一點,認為孩子的一些不良品質是因為孩子天生有不好之處,殊不知從孩子身上體現出的實際上是父母的層次高低。
筆者小的時候,學校開家長會,不僅是老師與家長的一次交流,也是家長與家長之間的交鋒,尤其是經常鬧彆扭的兩個孩子,老師三番兩次調解無效,往往雙方家長會選在家長會上進行溝通。
那時候班長和班上難以相處的一個同學經常起爭執,因為班長在處理一些班級內的事物時,那個同學經常會出現不配合的情況,開始班長尚且能耐著性子進行溝通調節,也向老師反映過,可那個同學在老師面前確實百般辯解,班長終於在一次爭執中忍無可忍,與那個同學大吵起來。
後來家長會,那個同學的家長來到班長面前,不分青紅皂白一陣數落「當了班長就了不起可以隨便欺負同學嗎,你這樣的小孩也配當班長嗎?」班長覺得十分委屈,正巧班長的媽媽從老師辦公室回來,見此情景,她擋在班長前面,勸退了那名家長「這位媽媽,孩子還小,有什麼事我們坐下來慢慢溝通」隨後,她問了那個同學事情的原委,之後指出了兩人的不對之處,並心平氣和地讓班長給那個同學道了歉。
後來班長進了名牌大學,十分優秀,而那位同學,學習、人際各種不順,我想這種差別的原因,是要從他們的家長身上找的。
1、用自己的標準對孩子的行為過度幹預
在生活中不乏一些父母,用一種:「複製自我」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當孩子的行為符合自己的主觀想法時,就會對孩子實施一定的獎勵,而一旦孩子的行為脫離了父母的意願,孩子就會被父母判定為「不聽話」「難管教」,並進行批評甚至打罵。
在這樣的父母教育下長大的孩子是不能說上快樂的,我見過一些孩子,除上學外的所有時間都被父母安排去學自己毫無興趣但在他們看來「十分有用」的東西,可謂是苦不堪言。並且,這類控制欲極強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往往會變得十分沒有主見,不敢有自己的想法,變得唯唯諾諾。
2、用悲觀消極的反饋去倒逼孩子
有些父母習慣數落自己的孩子,埋怨自己的孩子有缺點,有時候甚至會拿著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的孩子的長處相比較。在這些父母看來,只有給孩子一定的壓力,孩子才能更好地認清自己,體會到競爭的激烈性,從而不斷努力,不斷向前追趕,要讓孩子更多的看到自己的不足,這樣他們才不會止步不前,對著自己優秀的那一小部分沾沾自喜。
看起來,這種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父母卻忽略了一點,孩子畢竟小,心裡承受能力有限,一味的以打擊的方式去倒逼孩子,其實對孩子的自尊自信都是極大的打擊。
無論什麼時候,積極正面的情感所產生的效果都是要好於消極情緒下造成的影響的,如果在孩子的教育中只有壓力而少了鼓勵,孩子會一直處於一種巨大的壓力之中,又何談能夠變得更優秀呢?
3、信奉「棍棒底下出良子」的教育哲學
很多家長認為「好的孩子都是打出來的」,在生活中,孩子只要做錯了事情,便是非打即罵,以此來樹立自己嚴厲的「威信」,讓孩子「記住教訓」。然而,這種推崇打罵的棍棒教育最後讓孩子記住的,可能並非是某個教訓,而是父母對待問題的暴力處理方式和在每次的挨打挨罵中所造成的自尊的傷害。
在孩子小的時候這種棍棒教育或許會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叛逆,讓父母覺得孩子難以管教而實施更為嚴厲的教育手段,也導致孩子受更多的傷,從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1、站在與孩子對等的地位去教育孩子
很多家長會因為自己父母的身份而在與孩子相處時選擇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常以一種命令的口吻去要求孩子,這其實是會使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我們要明白,孩子並不是一個玩偶或者一個物件,而是有思想的生命,孩子需要我們的尊重,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夠真正的走近孩子,實現有效的教育。
2、在孩子的教育中給孩子積極的反饋
前面說到,很多家長喜歡給孩子施加壓力,想要倒逼孩子變得更加優秀,但這樣的結果往往會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損傷。其實,在孩子的教育中,多給孩子一些鼓勵,讓孩子更多地接受一些正面積極的反饋,或許會讓孩子成長得更加快樂,收穫更多的東西。因此父母可以多多關注孩子的優點,肯定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起對自己的信心。
3、以一種寬容的心態對待孩子
很多家長會因為孩子做錯了事情而大為惱火。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我們還在成長的孩子。對於孩子會犯錯這件事情,家長可以抱一種寬容的心態,允許孩子犯錯。比起錯誤本身,我們更加關注的應該是孩子能夠從錯誤中學到什麼,收穫哪些東西,這也是成長的一個重要的部分。
每個孩子在最開始都是一張白紙,父母的任務是為孩子提供更多更絢麗的色彩,陪著孩子繪出美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