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層次父母教育中一般有這3種狀態,不利於孩子未來,需及早改變

2020-09-05 萌娃小包子

關於人性與人的成長走向,早在古代,就有很多哲學家提出了他們的觀點: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朱子認為人性是混沌,無所謂善惡;關於人的本性,眾說紛紜,然而這些哲學家,儘管對於人性有自己不同的見解,可在一件事情上,卻好似達成了共識一般,他們均一再強調後天教育對於人格的塑造作用,不管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最終決定一個人成長為好人還是壞人的其實是後天教育,就連古希臘的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提出無知是萬惡的本源,教育是拯救的良藥。

對於孩子來說,家庭、父母無疑是教育的第一步,父母的很多品質都會在後天教育中以折射的形式體現在孩子身上,並最終影響著孩子。很多父母意識不到這一點,認為孩子的一些不良品質是因為孩子天生有不好之處,殊不知從孩子身上體現出的實際上是父母的層次高低。

筆者小的時候,學校開家長會,不僅是老師與家長的一次交流,也是家長與家長之間的交鋒,尤其是經常鬧彆扭的兩個孩子,老師三番兩次調解無效,往往雙方家長會選在家長會上進行溝通。

那時候班長和班上難以相處的一個同學經常起爭執,因為班長在處理一些班級內的事物時,那個同學經常會出現不配合的情況,開始班長尚且能耐著性子進行溝通調節,也向老師反映過,可那個同學在老師面前確實百般辯解,班長終於在一次爭執中忍無可忍,與那個同學大吵起來。

後來家長會,那個同學的家長來到班長面前,不分青紅皂白一陣數落「當了班長就了不起可以隨便欺負同學嗎,你這樣的小孩也配當班長嗎?」班長覺得十分委屈,正巧班長的媽媽從老師辦公室回來,見此情景,她擋在班長前面,勸退了那名家長「這位媽媽,孩子還小,有什麼事我們坐下來慢慢溝通」隨後,她問了那個同學事情的原委,之後指出了兩人的不對之處,並心平氣和地讓班長給那個同學道了歉。

後來班長進了名牌大學,十分優秀,而那位同學,學習、人際各種不順,我想這種差別的原因,是要從他們的家長身上找的。

如果教育中常出現這三種情況,當心自己成為低層次父母!

1、用自己的標準對孩子的行為過度幹預

在生活中不乏一些父母,用一種:「複製自我」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當孩子的行為符合自己的主觀想法時,就會對孩子實施一定的獎勵,而一旦孩子的行為脫離了父母的意願,孩子就會被父母判定為「不聽話」「難管教」,並進行批評甚至打罵。

在這樣的父母教育下長大的孩子是不能說上快樂的,我見過一些孩子,除上學外的所有時間都被父母安排去學自己毫無興趣但在他們看來「十分有用」的東西,可謂是苦不堪言。並且,這類控制欲極強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往往會變得十分沒有主見,不敢有自己的想法,變得唯唯諾諾。

2、用悲觀消極的反饋去倒逼孩子

有些父母習慣數落自己的孩子,埋怨自己的孩子有缺點,有時候甚至會拿著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的孩子的長處相比較。在這些父母看來,只有給孩子一定的壓力,孩子才能更好地認清自己,體會到競爭的激烈性,從而不斷努力,不斷向前追趕,要讓孩子更多的看到自己的不足,這樣他們才不會止步不前,對著自己優秀的那一小部分沾沾自喜。

看起來,這種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父母卻忽略了一點,孩子畢竟小,心裡承受能力有限,一味的以打擊的方式去倒逼孩子,其實對孩子的自尊自信都是極大的打擊。

無論什麼時候,積極正面的情感所產生的效果都是要好於消極情緒下造成的影響的,如果在孩子的教育中只有壓力而少了鼓勵,孩子會一直處於一種巨大的壓力之中,又何談能夠變得更優秀呢?

3、信奉「棍棒底下出良子」的教育哲學

很多家長認為「好的孩子都是打出來的」,在生活中,孩子只要做錯了事情,便是非打即罵,以此來樹立自己嚴厲的「威信」,讓孩子「記住教訓」。然而,這種推崇打罵的棍棒教育最後讓孩子記住的,可能並非是某個教訓,而是父母對待問題的暴力處理方式和在每次的挨打挨罵中所造成的自尊的傷害。

在孩子小的時候這種棍棒教育或許會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叛逆,讓父母覺得孩子難以管教而實施更為嚴厲的教育手段,也導致孩子受更多的傷,從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做到以下三點,輕鬆走出教育禁區,教育出優秀孩子

1、站在與孩子對等的地位去教育孩子

很多家長會因為自己父母的身份而在與孩子相處時選擇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常以一種命令的口吻去要求孩子,這其實是會使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我們要明白,孩子並不是一個玩偶或者一個物件,而是有思想的生命,孩子需要我們的尊重,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夠真正的走近孩子,實現有效的教育。

2、在孩子的教育中給孩子積極的反饋

前面說到,很多家長喜歡給孩子施加壓力,想要倒逼孩子變得更加優秀,但這樣的結果往往會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損傷。其實,在孩子的教育中,多給孩子一些鼓勵,讓孩子更多地接受一些正面積極的反饋,或許會讓孩子成長得更加快樂,收穫更多的東西。因此父母可以多多關注孩子的優點,肯定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起對自己的信心。

3、以一種寬容的心態對待孩子

很多家長會因為孩子做錯了事情而大為惱火。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我們還在成長的孩子。對於孩子會犯錯這件事情,家長可以抱一種寬容的心態,允許孩子犯錯。比起錯誤本身,我們更加關注的應該是孩子能夠從錯誤中學到什麼,收穫哪些東西,這也是成長的一個重要的部分。

每個孩子在最開始都是一張白紙,父母的任務是為孩子提供更多更絢麗的色彩,陪著孩子繪出美麗的人生!

相關焦點

  • 低層次父母才會對著孩子「講道理」,而高情商父母,這樣教育孩子
    為人父母,需要承擔起教育子女的責任,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引導孩子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和善良的心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是至關重要的,不過很多父母卻忽略了方法,僅僅是給孩子講大道理。
  • 低層次父母總喜歡給孩子講道理,高層次父母,大多用3種辦法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孩子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育好孩子更是一件難事。從教育的理念與方式之中就能夠看出父母的層次,低層次的父母總是會採用落後,脫節的教育方式,高層次的父母會採用更有利於孩子成長的教育方式,比如最真誠的陪伴、親子共讀等等。教育家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 教育孩子,層次低的父母靠打罵,層次高的父母只說這五句話!
    教育孩子一直是父母最為頭疼的事情,很多的父母在面對孩子犯錯的時候,都會太急於讓孩子立馬改正錯誤
  • 低層次父母這種「偽節儉」,正偷偷毀掉孩子的未來,長大難有出息
    低層次父母的3種「偽節儉」1.假裝自己很窮,像孩子抱怨沒錢有的家長不想讓孩子從小就亂買東西孩子出現這樣的一種情況,其實和父母有著直接的關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印象,小時候坐公交如果不超過一米二是不收費的,但有些父母為了省錢,總會讓孩子把頭儘量的低一下,不讓孩子超過「一米二」。就算孩子已經到了該收費的年紀,這些家長也總是會這樣去做。
  • 低層次父母的"偽節儉",不僅影響孩子性格,還毀掉格局和未來
    雖說節儉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但是很多低層次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有不少低層次的父母都覺得這種行為是節儉,雖然數額小,但次數多了,一年到頭也能省下不少錢。可是這種行為,已經是破壞了別人的利益。要是在孩子面前做,對他們的影響有多大可想而知。
  • 低層次父母就喜歡不停地嘮叨孩子,而高層次的父母,會用3種辦法
    低層次父母教育孩子靠嘮叨,而高層次的父母,會用3種辦法:①加強孩子的逆反心理一般情況下,3-4歲的孩子不愛聽父母的話,不一定是調皮而是自我意識覺醒。這類父母會惱羞成怒,然後對孩子進行"棍棒教育",維護自己家長的權威。家長用強權迫使孩子聽話,會影響親子關係。也許孩子表面聽話了,但是心裡不服氣,有機會就想要逃離父母的控制。
  • 低層次父母喜歡給孩子玩具,而高層次父母,則陪孩子玩這3種遊戲
    是啊,怎麼陪伴孩子快樂成長,已經越來越引起孩子父母的注意,但很多家庭也因此而影響夫妻感情,甚至有的大鬧離婚,這個問題已經成為婚姻生活的難題。剛好,最近在看新星出版社出版的《陪孩子玩的100種遊戲》。這本書非常適合新手父母陪伴孩子玩耍,並且適用3到12歲的孩子,完全不用擔心不知道怎麼陪伴孩子度過童年,更不用擔心需要使用道具。
  • 越是層次低的父親,越喜歡用這3種方式教育孩子,反而適得其反
    並且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會影響著孩子,越是層次低的父親,越喜歡用這3種方式教育孩子,但是往往會適得其反,害了孩子還不自知,所以各位父母們一定要重視,並及時地去進行改正。,越喜歡用這3種方式教育孩子,反而適得其反第一種:喜歡給孩子施加壓力父親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他們所採用的手段往往比母親所使用的方法要更加嚴厲。
  • 「低層次」的父母,大多有這3個典型特徵,不妨看看你佔了幾個
    低層次父母,大多有這三個特徵1、喜歡把孩子當做附屬品孩子本應該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是有不少的父母就是喜歡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在這些父母的思想裡,孩子是自己的,自己有權利幫孩子做所有的選擇,但是他們在幫孩子做選擇的時候從來不問孩子喜不喜歡或者是不是想選擇的。
  • 「嘮叨」成為低層次教育方式,高層次父母這樣做,把孩子教育成才
    其實父母也應該自省一下,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是不是說了太多重複沒用的話?不僅沒有起到正確的教育效果,而且還會讓孩子反感。父母總是嘮叨,把孩子逼得離家出走。每個孩子身後都有一對愛嘮叨的父母,這句話可不是隨便說說,近日一位剛上初一的男孩兒亮亮,竟然被父母逼得離家出走了。原來有次亮亮回家晚了半個小時,父母一直在問亮亮,到底放學後去幹什麼了?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都愛跟孩子講大道理,一流父母只需3個動作
    李玫瑾:&34;都愛跟孩子講大道理,一流父母只需3個動作孩子長大後是否有成就,其實很大一部分都是取決於父母。孩子的習慣、價值觀、眼界,都是和父母的教育有關。其實這也不能怪孩子「敬酒不吃吃罰酒」,有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控制情緒的上層大腦會逐漸發育完全,這就是為什麼孩子越大,脾氣也跟著越來越大的原因。
  • 低層次父母喜歡不停地給娃講道理,而高層次父母,常用3種辦法
    小妹家的孩子多多這周末來到我們家之後,一直不願意回到自己的家,理由就是他在家裡面。總是能夠聽到爸爸媽媽對他的念叨,不停的給他講所謂的大道理,這讓他十分的頭疼。多多表示,很有可能是父母都是老師的問題,他的爸媽總是回家之後還是忍不住將在學校給學生講道理的那一番教育方式帶回到家裡面對他來講,這讓他煩不勝煩。
  • 李玫瑾教授:情商低的孩子,一般都有這幾種父母,但願你不是
    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說過:情商和智商之間存在比較大的差異,情商低的孩子,大多數都有這樣的父母,怨不得其他人。就是說孩子情商低,跟父母從小的教育方式,行為相處模式有直接的關係。01影響孩子情商的幾種父母?
  • 嘮叨的多是「低層次父母」,高層次父母這樣教育孩子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每個家長一定都或多或少的嘮叨過孩子。一項針對小、初、高中生的調查結果顯示,「每天都會遭遇家長囉嗦」的學生佔90%以上。那麼,孩子樂於接受家長的囉嗦嗎?著名兒童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曾說過,低層次的父母才會囉嗦
  • 孩子最討厭喋喋不休,用這3個方法搞定他,遠離做「低層次父母」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嘮叨就是「緊箍咒」,面對喋喋不休的父母,孩子們很容易滋生出逆反之心。家長們也感到委屈,說你不是為你好嗎?為什麼到頭來還換來孩子「恩將仇報」。其實家庭教育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只要掌握了其中的竅門,那麼教育孩子就能得心應手。三個方法搞定「唱反調」的孩子,遠離做「低層次的父母」。
  • 低層次父母的這種「節儉」,正在毀掉孩子的格局,娃將來難有出息
    現在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懂得節約,不會因為生活水平不斷好轉而變得鋪張浪費、大手大腳。但是很多父母可能是因為過度節儉,反而會讓孩子有些接受不了,甚至會影響孩子的未來,讓孩子難有出息,因為低層次父母的這種&34;,正在毀掉孩子的格局。李女士就有這樣的習慣,經常向孩子埋怨自己家裡很窮,希望孩子一定要省一省。但是實際上李女士和丈夫的收入在所在地方是中等偏上的。
  • 低層次父母才會不停給孩子「講道理」,高情商的父母,一般這樣做
    文丨辣媽育熊娃(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孩子的行為習慣就是他所成長環境和接受教育的集中表現,尤其是孩子價值觀的培養更是來自於父母的教育,所以父母如果能夠給孩子良好教育的話,也會幫助孩子未來更好的發展,能夠給孩子帶來很多的好處。
  • 低層次父母的這種「節儉」,毀掉了孩子的格局,很多媽媽還在犯
    即使有勇氣去爭取,也是有點隨意的心態,如果得到就是幸運,得不到就算了。閱讀成就孩子的未來,對於學習上的,家長千萬不能省哦,其實父母不懂得怎麼教育孩子,不妨跟著孩子一起學習,這套家長必修的正面管教書籍,絕對需要入手。
  • 孩子愛頂嘴,低層次父母只會嘮嘮叨叨,高情商父母常說這3句話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父母的幾大錯覺之一:教訓孩子的時候,孩子不說話就是不服氣;孩子一說話就是頂嘴,他們不管自己說的有沒有道理,反正孩子就是不能反駁。相反,父母越願意聽孩子說話,他才會越尊重父母。面對孩子的「頂嘴」,低層次的父母只會嘮嘮叨叨,而高情商的父母常說這3句話:01我理解你的感受,但你能換一種口氣說嗎父母不許孩子頂嘴,是因為雙方正在氣頭上 ,孩子頂嘴的時候可能口不擇言,加劇親子矛盾。
  • 智商低下的孩子,一般有這10個特徵,中一個家長就要重視起來
    特別是孩子的問題,很多都不是他們的健康問題,家長們操碎了心。正如智商問題一樣,父母也不希望他們的孩子出生後智商低下。如今科學的進步,在嬰兒還不到一歲的時候就能發現,通過科學的方法,可以減輕低智商的影響。嬰兒出生後開始都是一樣的,需要父母仔細觀察他們的生理行為還有表現,下面是我總結的10種低智商表現,父母發現有以下情況都要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