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們看一下城市人才吸引力指數,一線城市北上廣深流入人口是流出人口的1.6倍,遠遠高於非一線城市。我們以2015年畢業的211高校的大學生為例,可以看到他們的選擇依次是北京、上海、廣州,同為一線城市的深圳會稍遜一籌,因為它在當地缺乏一些優秀的大學。一些二線城市像武漢、南京都會比它高,這樣一個選擇比例其實跟它背後作為教育基地,對人才的儲備和培養是分不開的。
2、我們看一下一線城市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也就是拉力。北上廣都是集結了985、211高校,這些地方通過優秀的大學吸引非常多的年輕人到這裡;幾年之後他們大學畢業,這個充分競爭的市場當中提供了非常多的職場發展機會;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尤其對於年輕人來講,大都市多元化的價值觀可以讓年輕人的個性得到自由的發展。
3、在職場發展幾年之後,推力慢慢的明顯起來,不單工作的壓力大,生活的壓力也非常大。如剛剛大家談到的房價的問題,年輕人會感嘆他的工資無論如何漲都追不上北上廣的房價;同時當他結婚有孩子之後,北上廣這幾個地方非常有限的教育資源;戶口問題也是年輕人需要面臨的。除了這些需要花錢買的東西,甚至那些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免費的資源,例如空氣,都變成了奢侈品。
4、這些廣大的年輕人在城市的推力下又去到哪裡了呢?很多年輕人回到了三四線城市,他們並沒有從此就過上安然的生活。他們回到家鄉也要面臨家鄉的推力,周圍的人都在拼爹,而你毫無背景;親戚、朋友用同樣的價值觀來衡量你,讓你顯得格格不入;職場上的發展、工作節奏特別慢,讓你感覺自己在浪費生命;而業餘時間你的文化生活又特別單調……所以有非常多的人陷入了留不了北上廣,卻回不了故鄉的尷尬境地。新一線城市的崛起給他們帶來了希望和新的選擇的機會,這些城市有更多的職場發展機會,同時也提供了更好的生活質量,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首選。
5、離開北上廣深的人他們去了哪裡?我們的數據發現這些人才的流動會有共通的區域性,他們都會願意選擇離自己城市比較近的。比方說從北京離開的人,他們會喜歡去天津、大連;我們看一下上海,從上海離開的人會選擇南京、蘇州、杭州附近的一些城市;而同樣是南方的城市廣州和深圳,我們卻看到一些不一樣的趨勢。離開廣州的人更加喜歡留在廣東省,例如佛山、珠海、東莞;但是它的隔壁城市深圳,它的人才流動更加多元化,喜歡北上。
6、在逃離北上廣這個浪潮當中的人才大贏家,首先就是杭州,其次是天府之國成都,以及九省通衢的武漢,它們都是新一線城市崛起的代表。
7、一個地區的職場發展、社交發展,對當地的經濟和職場發展程度有非常大的影響。基於這樣的理論,領英發布了《2016中國新一線城市職場發達程度排行榜》。我們剛剛談到的離開北上廣深的五個去向——杭州、成都、南京、天津和武漢,都位於這個榜單的前十名。這樣一個榜單當中我們也發現超過半數是位於東南沿海的城市。這樣一個榜單是基於在職場社交平臺上的五個維度算出來的:首先包括了職場社交的用戶數量、月活躍度、他們的職場檔案的完整度,以及公司和工作的數量。
8、我們以位居榜首的杭州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它在各項指標上都趨於前列。杭州最近幾年創投非常熱門,所以它會促使非常多的人從大的公司辭職創業,跨行業、跨領域的人才交流變得非常活躍。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一些企業也抓住了職業社交的浪潮,它們在杭州的公司數量以及工作數量在整個領英平臺上都是遙遙領先的。杭州的職場人士的一個行業分布,它的優勢行業是高科技和製造業,幫助杭州吸引到了非常多的海歸、以及國內優秀的創業人才到這裡來。而杭州人最關注的十大公司無一例外的都是高科技網際網路公司。
9、過去我們看到的是,很多公司、企業之間對人才的爭奪,但是我們越來越發現人才爭奪在今天來講是作為一個區域、作為一個城市整體來參與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政府積極參與進來,從過去到資金的扶持,到今天對人才的扶持,都在幫助本地的企業不斷地吸引和保留人才。
10、到最後,我想用一個比較文藝點的角度來重新看待逃離北上廣這件事情。有人說是逃離,有人說是逃回。我非常喜歡這句話,對於自己內心沒有方向的人,去到哪裡都是逃離;而對於生命有方向的人,走到哪裡都是追尋。
在快消品消費增長貢獻上,一線城市貢獻了2%,因為市場已經很成熟;但是三線四線以下城市對快消品消費貢獻量佔到了將近86%,這就是中國市場的複雜性。
從淘寶數據看新一線城市消費結構
上海第一財經新媒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黃磊
我們對整個消費趨勢的變化歸納出三個點:第一個生活變得更加便利;第二個,人們對品質的要求逐漸在提升;第三,這兩者之間背後都是人們觀念發生變化的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