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年終歲尾,每日行走在都市森林裡忙忙碌碌,你還記得那個剛走出校園的自己嗎?
記得那時茫然又忐忑的自己,懷揣著夢想和熱愛,帶著自己在職場上雷厲風行、叱吒風雲的期待,帶著終於可以自力更生、不用伸手向家人要生活費的喜悅,或者留在了自己求學的地方,或者去了心心念念的城市。
北上廣深,是很多人追夢之旅的開始,也是很多人夢想的終結地。
大城市在生活便利、資訊發達、充滿機會的同時,也有著現實又殘酷的一面。永遠攢不夠的高房價,每時每刻熙熙攘攘的地鐵公交,看不到盡頭的加班加點,日復一日、沒有喘息的「996」不僅讓身體處在亞健康,也讓終日忙碌的我們悲哀的意識到,自己只是這一所城市偌大奮鬥大軍中普普通通的一員。
每個月的工資刨去高昂的房租所剩無幾,早餐只能買5塊錢的煎餅,平時不捨得看電影、唱歌,買一件大衣都要攢好久。當年的熱血少年,過上了斤斤計較、掰起指頭算帳的日子。
青春彈指易老,城市永遠年輕。不經意間,好多人默默選擇了「逃離北上廣」,開始人生新徵程,很難說究竟誰對誰錯,但不可否認的是,離開一線都市的人,選擇了一種更加悠閒的生活。
畢業於清華大學的畫家顧靜,沒有留在時尚熱鬧的北京,而是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貴陽,成為了一名教授中國畫的大學老師。性格內向、不擅社交的她,在這裡找到的內心的安靜,能夠遵從自己的內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通過畫畫和外界保持著關聯,但它又把我擋在了身後,沒有功利的世界,真好。」顧靜如是說。
花肆FM的創始人馬桑之前在北京從事法務工作,和大多數京漂一樣,孤獨寂寞是常態。有一天,他終於下了決心,逃離都市,和另外兩個朋友回到四川成都鄉下的一個小山村,包了60畝山林,把一腔熱血投入了有機農業。從耕種到收穫,期間經過了很多難熬的坎,可是,連試都不去試,又怎麼會知道未來沒有驚喜呢?
華人美學教父蔣勳2014年的時候,就與臺北的繁華生活做了斷舍離,帶著簡單的行李把家搬到了臺東的小農村池上。住進廢棄了近60年的老宿舍,屋裡的擺設還跟從前一模一樣。在這最簡單的生活條件下,找到了自己身體的自然秩序,他說:「什麼東西捨得、什麼東西捨不得,不要到最後放不了手很痛苦。人離開土地、空氣、水才會活不下去,我覺得自己在池上好富有。」
選擇逃離快節奏都市生活的,還有一名大洋彼岸的瑞典學者艾克瑟林登。
與家人一起生活在瑞典一個偏遠農場,做著「牧羊人」的林登, 在牧羊的時光裡感受著自然的力量,感受著自己的內心世界,他慢慢覺得並不是自己在養羊,而是羊兒們在守護著他。他把自己的日記集結成冊,記錄下自己1021天牧羊的日子,才有了這本《我的牧羊日記》。
書裡說道:「當人們將自己從繁忙而喧囂的都市生活中抽離,找到自己內心的平和與安寧,往往會發現,原來,當你身處人群,你會覺得孤獨,但當你開始獨處,便會清晰地意識到,我們與萬物同在。」
林登在牧羊中找到了心安,可是很多人覺得有一個自己房子才能讓自己內心安定。最近「到鶴崗去買房」的新聞上了熱搜,在高房價的今天,「六萬塊就能安個家」的鶴崗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天南海北的購房者,可是拿到一張房產證的他們就能從此生活幸福,再無焦慮嗎?
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普羅大眾的我們並不能簡單的揮一揮手作別北上廣深,從此開啟隱居模式,逐心而活。但就像之前流傳甚廣的一句話說的那樣,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大多數時候,我們需要做的也許並不是更換住所,而是學會與現實握手,與自己和解。當你找到了內心的平和與安寧,無論身處何處,你都可以做自己世界裡的主宰。
但在被生活蹂躪的千瘡百孔之後,也請記得,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