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突破依附體系顛覆外圍國家對西方模式的迷信

2020-12-19 看看新聞Knews

在7月22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就「中國突破依附體系的意義」展開了主題演講。中國和平崛起後突破了「外圍-中心」這一「二元依附格局」,成為這種格局之外的單獨一級。目前,「二元依附格局」已經成為了「中心-外圍-中國」三元互動的「三元互動格局」。

首先,中國與外圍國家的關係正在迅猛地發展,並且勢頭少有的好。「一帶一路」在廣大發展中國家得到積極反應就說明了這一點。從習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至今,在還不到六年的時間裡已經有126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同中方籤署了「一帶一路」的合作協議,其中大部分是發展中國家。2013年到2018年間,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貨物貿易總額已經超過了6萬億美元,年均增長是4%,高於中國貿易同期的整體增速。

「一帶一路」積極勢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中國是一個唯一能夠同時向外圍國家提供四次工業革命產品、服務和經驗的國家。今天我們看到外圍國家現狀是,多數國家還沒有經歷過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這在非洲非常普遍。有一些國家處在第一、二次工業革命為主,小部分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階段,印度就是一個案例。「一帶一路」沿線多數國家都屬於這兩種類型。比方說我們現在第一代工業革命的標誌、傳統的紡織業。隨著中國國內產業轉型的壓力增大,紡織業比較大規模地走出去,特別在東南亞國家和部分南亞國家。這是合作共贏地走出去,一方面推動了中國紡織業的轉型升級,同時也推動了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

同樣,代表中國第二、三次工業革命乃至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華為公司、阿里、海爾等也是一路向西發展,從巴基斯坦、印度到中東和整個非洲拓展各種業務,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其中,華為公司非常明確地採取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向西發展來逐步地進入歐洲國家。總之,中國本著「共商共建共享」和合作共贏的原則,把四次工業革命的各種成果拓展到整個非西方世界,一方面提升他們的生產、管理和生活水平,同時也給自己國內的產業升級打開了新天地。

對於那些發展條件還不怎麼成熟的國家,實際上中國也遵循了一個實事求是的原則,提供適合這些國家發展階段的產品,同時也保留了中國產品和服務未來提升的可能性。比方說我們幫助肯亞建設的蒙內鐵路,目前使用的是適合肯亞目前國情的內燃機車,但整個鐵路線也同時為未來升級電氣化鐵路做了相應的準備。

在這種態勢下,外圍國家靠攏中國、「去中心化」已經成為一種難以阻擋的大勢。以中國和非洲的貿易為例,十年前美國還是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但現在中國已經取而代之,中非的貿易額已經兩倍於美非的貿易額,而且這種情況在東南亞和拉丁美洲等地方也在發生。西方國家之所以不斷抹黑中國、抹黑「一帶一路」,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真的是害怕自己被外圍國家邊緣化。但是我們現在看到外圍國家也越來越敢於主持正義,站出來為中國說話,因為他們從與中國的合作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他們也看出來了誰是真心幫助他們的朋友,也看到了究竟什麼模式也能使得自己的國家實現現代化。

比方說最近馬來西亞總統馬哈蒂爾就嚴厲批評美國對華為公司的圍剿,他說「華為公司的研發力量遠遠超過整個馬來西亞的研發力量」,所以我們儘可能地利用華為的技術。他說「華為在技術上比美國領先很多,我們必須承認美國不可能永遠是那個擁有世界最先進科技的超級大國。如果別國領先了,他們就下禁令,就派軍艦,這根本不叫競爭,這是威脅」。

那麼中國「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崛起方式也從根本上顛覆了許多外圍國家長期以來對西方模式的那種迷信,可以說「歷史終結論」在他們心中也真的走向了終結。(來源:《這就是中國》節目組 編輯:劉清揚)

相關焦點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二十七期:中國突破依附體系的意義
    在7月22日的第二十七期節目中,張維為教授講述中國突破西方中心國家依附體系的意義。觀察者網整理節目演講與對答部分,以饗讀者。】 張維為: 上次演講我和大家探討的一個話題是,中國如何突破長期困擾發展中國家「外圍-中心」格局。
  • 「學思平治」張維為:中國突破依附體系的意義
    張維為:中國突破依附體系的意義學思平治★★★★★中國數十年如一日堅持走自己的路,下了一盤大棋,下了一盤險棋,下了一盤妙棋,結果在跌宕起伏的全球化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了人類歷史上聞所未聞的一個超大型國家的和平崛起。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二十六期:中國是如何突破依附體系的
    在7月15日的第二十六期節目中,張維為教授回顧了中國突破的歷程。觀察者網整理節目演講與對答部分,以饗讀者。】 張維為: 大家知道有一個長期困擾整個發展中國家的一個大問題,學術界稱之為「外圍-中心」依附體系。
  • 嵌入式合作共贏幫助中國突破依附體系
    在7月15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就「中國是如何突破依附體系的」展開了主旨演講。為何中國能夠突破?張教授用中國下了一盤「大、險、妙」的棋進行了比喻。其中,「中國下了一盤妙棋」最大的特點就是「嵌入式的合作共贏」模式。
  • 顛覆西方考古學體系和歷史學體系「七部曲」
    馬丁•貝爾納,《黑色雅典娜:構造古希臘1785-1985》,郝田虎、程英譯,吉林出版集團2011年7月,p336顛覆西方考古學體系和歷史學體系「七部曲」應該屬於當前學術界關於世界考古學體系和歷史學體系的研究前沿,其論述的核心內容為: 第一部曲:《顛覆西方考古學體系和歷史學體系        ——西史亂顛倒    一黍定乾坤
  • 陳子燁 李濱:中國擺脫依附式發展與中美貿易衝突根源
    儘管中美之間近期達成了第一階段貿易協定,但美國繼續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進行遏止、阻止中國全球分工地位上升及壓制中國發展的意圖不會變化。為什麼美國如此忌憚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必須從理論上進行深層次的探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但由於技術落後和缺乏市場控制力,長期處於國際分工的外圍,與發達國家相比在國際分配中收益微薄。中國的經濟發展曾是典型的依附式發展。
  • 依附理論的興起與淵源
    ——發動全球性階級革命和民主改世界體系理論簡評 創新 —突破一國家為主要分析單位的方法,將世界作為一個 有機體,從其層級結構和運行機制討論社會發展問題 —引入「半邊陲」,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宿命論不足 —結構機械論現代化理論、依附論和世界體系理論比較一、現代化理論、依附論和世界體系理論的基本觀點
  • 名詞解釋|依附理論
    依附理論主要從一種經濟與政治相結合的角度出發論證當代發展中的邊緣國家與西方發達中心國家之間的發展問題。依附是一種狀況,即一些國家的經濟受制於它所依附的另一國經濟的發展和擴張。此外還產生了新馬克思主義依附論、依附發展理論等。依附理論一個最為基本的,也是首要的理論假設就是認為存在一個中心—外圍結構。這種結構不僅存在於國際體系之中,而且存在於一個國家內部;不僅影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關係,而且對發展中國家的貧困、收入分配、失業、國際貿易及外援等問題有著廣泛的影響。
  • 【依附理論】張建新:從依附到自主:拉美國際關係理論的成長
    【關 鍵 詞】拉美/國際關係理論/本土化/依附論    自被歐洲「發現」以來,拉丁美洲地區在地理上被視為「西方的終端」,在經濟上長期居於資本主義體系的「邊緣」,其政治與文明體系雖發軔於歐洲,卻是在邊緣和從屬中發育成長。在這種結構下,拉美地區的國際關係知識譜系,與拉美國家在國際體系中所處從屬地位一樣,具有鮮明的「邊緣性」特徵。
  • 知識分子與國家:對立、依附與融合
    對於這些問題的不同解答構成了不同的理論圖景,通過梳理相關的文獻,結合西方學者關於中國知識分子的研究,在知識分子與國家的關係上可以歸納出三種理論取向,分別為:對立關係、依附關係、融合關係。西方學者在評價改革前中國知識分子的角色時,穆迪(Moody,1977)提出在總體性社會下,知識分子與國家的二分對立模式(dichotomy model),他認為知識分子作為一個整體,是處於被支配的地位,他們與佔據社會支配地位的政治權威之間沒有共同的利益,是一種對立的關係。
  •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實事求是 破除「西方模式迷戀」
    中國故事怎麼講?在大型思想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中,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通過演講的方式為觀眾答疑釋惑,解讀中國崛起,破除「西方模式迷戀」,展現中國自信。本期欄目將與讀者一起進入張維為的「攻辯現場」,體驗一場別開生面的觀點交鋒。
  • 從依附理論到全球體系
    這種想像中的不平衡運動曾經使馬克思擔心,歐洲在建立社會主義時會遭到仍然處於資本主義上升階段的亞洲的包圍。但是,20世紀的社會主義革命不僅使馬克思的預言落空,而且促使人們把眼光從歐洲擴展到世界的各個地區,研究資本主義在時間和空間上複雜矛盾的歷史過程。我籠統地稱之為「世界體系理論」的那些思想家及其理論的和歷史的研究,就是這種思考在20世紀下半葉的表現。
  • 西方十大常見迷信
    中國日報網5月26日電(歐葉) 要是你認為西方人不迷信,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不同國家迷信內容或許不同,但幾乎所有國家都存在迷信。這份西方迷信清單方便大家深入了解西方文化與風俗。3.路遇黑貓意味不詳 古時候人們迷信女巫們會化身為黑貓。所以如果你在路上碰見了黑貓,這意味著有女巫盯上你了。 4.有人打噴嚏(要對他說上帝保佑你) 這源於公元590年義大利的一場瘟疫。當時,很多打噴嚏的人都會死亡。教皇就提議大家為那些打噴嚏的人祈禱祝福希望他們可以恢復健康。5.
  • 中國學者能否「修訂」西方經濟學教科書?
    「這種理論是對目前西方流行的正統經濟學分析框架的顛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理事長張可雲說。  張可雲也對被奉為西方經濟學經典的科斯定理提出異議。這條定理認為,如果市場交易成本為零,市場機制會自動使資源配置達到帕累託最優。在張可雲看來,如果考慮空間因素,該定理關於「資源配置自動達到最優」的表述就「站不住腳」。
  • 張維為:一個中國模式的幽靈在西方世界徘徊——來自西方的反思
    第二點,西方很多反思者普遍認為新自由主義是這次潰敗的一個禍根。許多學者把美國這次防疫潰敗追溯到八十年代裡根推行的新自由主義。斯蒂格利茨專門講,過去四十年,美國新自由主義市場派主導的經濟架構,大規模顛覆了市場、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平衡,導致經濟成長減緩和社會不公。
  • 「現代化中國方案」是對西方現代化模式的超越
    過去200多年來,現代化成為西方經驗和「西方化」的代名詞,西方模式似乎成為唯一可以模仿的樣本。然而,自上世紀以來,很多發展中國家照搬西方模式,不僅沒有實現現代化,反而失去了發展自主性,錯過了發展機遇期,進而落入了發展陷阱。「西方化」是人類走向文明的理想模式的神話已經被其自身實踐打破,一些試圖複製西方發展道路的國家也紛紛失敗。
  • 張維為《文明型國家》:構建話語體系詮釋中國之崛起
    作為「中國話語叢書」的開山之作,張維為在書中提出「文明型國家」八大特徵,概括「中國模式」八大特點,並梳理了中國可能影響世界的八大理念,從而構成了一個自成體系、有機聯繫、層層推進的邏輯系統,為我們分析中國和世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文明型國家》亦藉此入選2017年97種重點出版物,同時入選22種重中之重。為何要創造中國話語,怎樣構建中國話語體系?
  • 臺大教授:西方令人失望,但中國精英的「附庸」慣性更堪憂
    今天,二戰後的自由主義的國際秩序已經進入一個全面鬆動的階段,後西方世界秩序呼之欲出。在這樣的背景下,長期受西方話語框架影響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也面臨著重構的壓力和開新的重任。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朱雲漢從政治學角度出發,闡釋了中國政治學為什麼以及怎麼樣突破和超越西方政治學。
  • 楊光斌:中國面臨的危機真比西方國家要嚴重?
    依照「觀念世界」去觀察中國,依照流行的「轉型學」去對照中國,結果必然是「知識」有違「常識」。應該認識到,「觀念世界」的中國政治其實就是「西方中心 論」下的中國政治,以西方模式的標準去衡量中國,中國就不算是正常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