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2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就「中國突破依附體系的意義」展開了主題演講。中國和平崛起後突破了「外圍-中心」這一「二元依附格局」,成為這種格局之外的單獨一級。目前,「二元依附格局」已經成為了「中心-外圍-中國」三元互動的「三元互動格局」。
首先,中國與外圍國家的關係正在迅猛地發展,並且勢頭少有的好。「一帶一路」在廣大發展中國家得到積極反應就說明了這一點。從習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至今,在還不到六年的時間裡已經有126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同中方籤署了「一帶一路」的合作協議,其中大部分是發展中國家。2013年到2018年間,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貨物貿易總額已經超過了6萬億美元,年均增長是4%,高於中國貿易同期的整體增速。
「一帶一路」積極勢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中國是一個唯一能夠同時向外圍國家提供四次工業革命產品、服務和經驗的國家。今天我們看到外圍國家現狀是,多數國家還沒有經歷過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這在非洲非常普遍。有一些國家處在第一、二次工業革命為主,小部分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階段,印度就是一個案例。「一帶一路」沿線多數國家都屬於這兩種類型。比方說我們現在第一代工業革命的標誌、傳統的紡織業。隨著中國國內產業轉型的壓力增大,紡織業比較大規模地走出去,特別在東南亞國家和部分南亞國家。這是合作共贏地走出去,一方面推動了中國紡織業的轉型升級,同時也推動了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
同樣,代表中國第二、三次工業革命乃至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華為公司、阿里、海爾等也是一路向西發展,從巴基斯坦、印度到中東和整個非洲拓展各種業務,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其中,華為公司非常明確地採取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向西發展來逐步地進入歐洲國家。總之,中國本著「共商共建共享」和合作共贏的原則,把四次工業革命的各種成果拓展到整個非西方世界,一方面提升他們的生產、管理和生活水平,同時也給自己國內的產業升級打開了新天地。
對於那些發展條件還不怎麼成熟的國家,實際上中國也遵循了一個實事求是的原則,提供適合這些國家發展階段的產品,同時也保留了中國產品和服務未來提升的可能性。比方說我們幫助肯亞建設的蒙內鐵路,目前使用的是適合肯亞目前國情的內燃機車,但整個鐵路線也同時為未來升級電氣化鐵路做了相應的準備。
在這種態勢下,外圍國家靠攏中國、「去中心化」已經成為一種難以阻擋的大勢。以中國和非洲的貿易為例,十年前美國還是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但現在中國已經取而代之,中非的貿易額已經兩倍於美非的貿易額,而且這種情況在東南亞和拉丁美洲等地方也在發生。西方國家之所以不斷抹黑中國、抹黑「一帶一路」,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真的是害怕自己被外圍國家邊緣化。但是我們現在看到外圍國家也越來越敢於主持正義,站出來為中國說話,因為他們從與中國的合作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他們也看出來了誰是真心幫助他們的朋友,也看到了究竟什麼模式也能使得自己的國家實現現代化。
比方說最近馬來西亞總統馬哈蒂爾就嚴厲批評美國對華為公司的圍剿,他說「華為公司的研發力量遠遠超過整個馬來西亞的研發力量」,所以我們儘可能地利用華為的技術。他說「華為在技術上比美國領先很多,我們必須承認美國不可能永遠是那個擁有世界最先進科技的超級大國。如果別國領先了,他們就下禁令,就派軍艦,這根本不叫競爭,這是威脅」。
那麼中國「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崛起方式也從根本上顛覆了許多外圍國家長期以來對西方模式的那種迷信,可以說「歷史終結論」在他們心中也真的走向了終結。(來源:《這就是中國》節目組 編輯:劉清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