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紀50、60年代, 依附論(Dependency Theory)在拉美興起並發展,成為研究拉美地區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理論支柱。而在20世紀後半期,依附論開始走出拉美,成為一種分析全球不發達問題的政治經濟學和社會學理論,並在20 世紀70 年代成為第三世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理論支持,該理論也開始得到西方主流國際關係理論家的重視,成為國際政治經濟學的「 第三種聲音」 。本次我們將從依附理論的產生背景、基本觀點、爭論和貢獻入手,向大家介紹依附理論。
依附理論主要從一種經濟與政治相結合的角度出發論證當代發展中的邊緣國家與西方發達中心國家之間的發展問題。依附是一種狀況,即一些國家的經濟受制於它所依附的另一國經濟的發展和擴張。兩個或更多國家的經濟之間以及這些國家的經濟與世界貿易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的關係,但是結果某些國家(統治國)能夠擴展和加強自己,而另外一些國家(依附國)的擴張和自身的加強僅是前者擴張——對後者的近期發展可以產生積極的和消極的影響,這種相互依賴的關係就呈現依附的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廣大發展中國家紛紛從西歐殖民體系中脫離出來,開始了艱難的獨立之路。這種獨立不僅僅表現於在政治上要求建立有獨立主權的國家,而且表現在經濟上希望真正獨立於以前的西方宗主國。也就是說,發展中國家獨立以後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在宣布成為有獨立主權國家以後真正保證政治上和經濟上的獨立。在這種背景下,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和現代化問題成為西方學術界討論的焦點。依附理論首先興起於拉丁美洲,拉丁美洲長期以來是西歐殖民主義的殖民地,從殖民地時期起,拉丁美洲就一直依靠出口原料和農產品來尋求發展,但這種外向型發展由於30年代的資本主義危機而受到嚴重的破壞,促使拉美的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重新考慮國家的發展。在20世紀50年代,依附理論應運而生,以阿根廷經濟學家勞爾·普雷維什為代表的一批拉美本地學者提出了結構主義理論,它是依附理論的前身。此外還產生了新馬克思主義依附論、依附發展理論等。
依附理論一個最為基本的,也是首要的理論假設就是認為存在一個中心—外圍結構。這種結構不僅存在於國際體系之中,而且存在於一個國家內部;不僅影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關係,而且對發展中國家的貧困、收入分配、失業、國際貿易及外援等問題有著廣泛的影響。依附理論關於中心—外圍結構的理論假設中包括的具體內容主要有:(1)單一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即國際體系中只存在一個市場,所有國家(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生活在這個世界市場中。(2)不等價交換。依附理論者假定在發達的中心區和不發達的邊緣區存在著一種不等價交換關係,或者說存在著一種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這種關係是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的根源,也是發展中國家不發達的根源。外圍地區被中心地區輸出的資本所統治是造成外圍地區無產階級化的主要原因。(3)二元社會結構。依附理論者的第三個假定是,發達和不發達這種二元社會結構不僅存在於國際體系中,而且也存在於不發達國家內部。這種二元社會結構實則反應了條件優越者和條件惡劣者並存的現象,例如國際經濟中富強的工業化國家和貧困的農民社會並存、國內城市現代生產方式和農村傳統的生產方式並存等。依附論者認為並不是一種暫時的現象,而是一種長期的現象,且優劣的程度呈現出了一種內在的擴大的趨勢。
依附理論引起了各種各樣的爭論。一些新馬克思主義學者認為依附論過於強調民族主義,認為依附論的定義暗含著依附就是民族控制的喪失、民族自我決定和獨立的喪失。他們認為,真正的敵人不是外國控制和主宰,而是生產方式的私人控制和主宰。其次,他們認為依附論缺乏辯證的態度,依附論者對取代依附性發展的道路充滿信心,因此依附論看來是不可改變的,而這種靜態的觀察方式不完全是馬克思主義的。同時,新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依附論對非依附性發展的前景持一種烏託邦思想。因為對自力更生的國家政策的追求只是一種邏輯上的設想,很少有統治階級會資源放棄他們存在的物質基礎。在早期依附以及自力更生的理論中,存在著對國家的作用認識不充分的問題。
非馬克思主義批評者認為依附論存在著概念模糊的問題。在對依附論的核心概念「依附」、「發展」等的定義不精確甚至前後不一,少有對概念給予準確的定義。第二,依附論存在著方法論上的不充分性。依附論通常是在二分法中進行概念化的,無法準確地說明如何衡量依附的程度,同時,依附論不能解釋依附的前資本主義的形式以及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依附關係。第三,依附論很少主義資本主義發展的成功的模式。如東亞和東南亞新型工業化國家的成功表明了融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能夠推動快速的發展等。
依附論在學術上的最大貢獻就是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傳統,並將其創造性地應用於國際經濟秩序的分析中,否定了西方主流學術界關於「存在一個普遍的現代化模式」的論斷,為20世紀70年代以後興起的世界體系論提供了思想淵源。
依附論者從世界政治經濟結構的特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以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以及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運行的規則出發,對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差距的日益擴大以及不發達國家經濟落後的根源進行了分析,指出,不發達國家不發達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以後出現的中心和邊緣的結構,以及中心和邊緣的不平等交換,或者說中心對邊緣的剝削。這對分析20世紀70年代以來南北差距日益擴大的現實無疑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王正毅,《國際政治經濟學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95-215頁
關豔紅,依附理論及其局限性評述,高校社科信息,2004年第3期,第29-32頁
孫若彥,依附論與拉美國際關係研究,拉丁美洲研究,2006年6月,第48-80頁
看視頻,更清晰~
整理:彭寧楠 張紫昕
編輯:張紫昕
校對:彭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