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依附理論到心智化療法

2021-01-13 心理Kr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便是人如何去想自己想法的歷程(Flavell,1976)。Main(1991)發現到這樣的過程另外也牽涉到人如何體驗自己的經驗,若無後設認知的能力,個體便很難了解自己的想法與外在現實是有所區隔的。依附關係的變化很有可能會影響後設認知能力的發展,早期在依附關係上有所創傷的人無法發展出對於他人心理狀態與外在現實的辨別。能夠去理解與辨別一個人內心在想什麼的能力,Dennett(1987)稱之為「意圖狀態(intentional stance)」,也呼應了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的論述。在安全依附中,這種能力能被良好的發展,而不安全型的依附,尤其是混亂型依附的孩子,可能在這方面的功能有所損傷。


受到Main對於後設認知的啟發以及Bowlby的影響,Peter  Fonagy等人將人能夠反思自己的感受,區分自己與他人的經驗並進一步能夠理解他人的能力,稱之為「心智化」(mentalization) (Fonagy, Steele & Steele, 1991),個體可以感受到自身是有心智的存在,而能夠「調節」自身對外在世界的體驗。一個人有能力去理解並區分自己與別人在想什麼的能力,被Fonagy與Target(1997)稱呼為「反思功能」(reflective  function)。若一個孩子在早期依附環境中能獲得夠好的照顧,就有能力「表徵」情緒與認知狀態,並能夠去理解自己與照顧者的關係,進而去理解他人。


心智化理論近年來廣為應用於臨床治療中,尤其是對於情緒調節失能的人格疾患案主來說,透過心智化理論,可幫助治療師更為理解案主的心理狀態。Fonagy與Target(1997)亦提出了「心智化情感」(mentalized affectivity)來描述個體在感覺到自己感受的同時,能思考到這些感受所蘊含的意義,進一步得以調節自己的情緒。Fonagy把依附關係當作是孕育心智能力的搖籃,並加入了發展心理學的概念,建立出與心智化相關的發展心理病理學模型(Bateman & Fonagy, 2006),倡導治療師可在心理治療當中與案主建立出如同安全型依附的關係,並透過對情緒的鏡映(mirroring)及標記化(markedness),修補案主因早期的依附關係中的創傷而反映在現下情緒、人際關係的困擾與問題。


相關焦點

  • 【依附理論】張建新:從依附到自主:拉美國際關係理論的成長
    依附論既受到發展主義的啟發,「旨在解釋本地區事實上在1930—1945年開始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各種新的特點」,(13) 也是出於對拉丁美洲依附於美國的擔憂,其結果是馬克思主義者和本土理論家對美國國際關係理論進行了長期的反抗,依附理論是在反對和批判歐美學者主導的現代化理論時興起的,因而「明顯是土生土長的」(14) 理論。
  • 從依附理論到全球體系
    從實踐的角度講,它們與19世紀殖民體系的解體,特別是與中國、越南、古巴等前殖民地與半殖民地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有著直接的聯繫。從理論上講,它們既是對作為冷戰意識形態的現代化理論和發展理論的直接的回應,也是對「正統馬克思主義」關於同質性的資本主義理論的批判和修正。從20世紀60年代起,弗蘭克發表了一系列後來被命名為「依附理論」的著作,就是上述努力的重要成果之一。
  • 隨便說說依附理論
    原因也不是主流經濟學範式的霸權——雖然要讓受過正統訓練的經濟學家嚴肅對待「國外投資降低增長率」,這一依附理論的直接推論的確很難——而是因為依附理論家很少認真給出被經濟學家認為合法的證據。依附理論家要麼使用軼事證據代替系統檢驗,要麼他們用少得可憐的數據證據支持一個複雜的推論。
  • 名詞解釋|依附理論
    而在20世紀後半期,依附論開始走出拉美,成為一種分析全球不發達問題的政治經濟學和社會學理論,並在20 世紀70 年代成為第三世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理論支持,該理論也開始得到西方主流國際關係理論家的重視,成為國際政治經濟學的「 第三種聲音」 。本次我們將從依附理論的產生背景、基本觀點、爭論和貢獻入手,向大家介紹依附理論。
  • 依附理論的興起與淵源
    ——發動全球性階級革命和民主改世界體系理論簡評 創新 —突破一國家為主要分析單位的方法,將世界作為一個 有機體,從其層級結構和運行機制討論社會發展問題 —引入「半邊陲」,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宿命論不足 —結構機械論現代化理論、依附論和世界體系理論比較一、現代化理論、依附論和世界體系理論的基本觀點
  • 依附理論知多少
    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劃時代的提出現代依附理論的雛形:「童年時期親子依附關係的好壞,會影響未來的性格與人際互動。」
  • 心智理論能解釋孤獨症的內心世界嗎?
    何謂心智理論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簡稱ToM)是解讀他人心理狀態,如察覺對方的情緒活動、動機、意圖、願望、信念、假裝、隱喻、嘲諷等的能力。普通人或是兒童都能夠不同程度察覺和感同身受到別人的想法,知道對方的想法與個人的不同,這就是心智解讀能力,迄今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心理學認知理論。國內也有將其翻譯為「心理理論」,或是「心靈解讀理論」。心智解讀能力是人類進化中形成的一種本能能力,可謂與生俱來,是人際交往和建立社會關係的重要智力成分。
  • 【心智理論】知多少?
    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 定義為推論他人心智狀態的能力,例如:想法、信念、欲望和意圖等,並運用此能力去解例如:想法、信念、欲望和意圖等,並運用此能力去解釋他人的想法、知覺及預測他們的行為。心智理論允許人們理解行為可能由心理狀態(例如,信仰,欲望,知識)驅動。因此,可以通過心理狀態預測和解釋行為態預測和解釋行為。
  • 依附理論的十個中心原則
    5、情緒的接觸與回應,建立情感的連結大體上說,情緒引發並且主導依附的行為。具體而言,建構安全連結的原料是情緒聯通和情緒反應。依附對象可能會人在心不在,分離會造成痛苦,因為感覺無法找到或接近依附的對象。關鍵是情感的保證,並且有信心在需要時,這個保證是有效的。按照依附理論的看法,任何反應(即使是生氣)都比沒反應好。
  • 安全感與安全依附者的內心世界──依附理論系列(三)
    :我對你的依附沒有絕對分類〉當中提到了一些關於近代依附研究的基礎概念,這一篇則要開始深入地探討近年來依附理論的研究結果。而為什麼焦慮型依附的人會如此焦慮呢?那是因為,他們所依附的對象,有時會給予回應,但有時又不給予回應。試著想像你是一個小嬰兒,你的媽媽在你需要喝牛奶的時候,有時會給你牛奶喝,但有時卻放任你在那邊哭鬧也不理你,那麼你一定會覺得很難受吧!但是有時候你的哭鬧又能喚起媽媽的注意,因此你總會不斷地哭鬧,直到媽媽注意到你的需求為止。
  • 靜進醫生:心智理論能解釋孤獨症的內心世界嗎?
    一、何謂心智理論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簡稱ToM)是解讀他人心理狀態,如察覺對方的情緒活動、動機、意圖、願望、信念、假裝、隱喻、嘲諷等的能力。這些能力甚至不一定依附於語言功能,早於語言就表現了出來。如很多聾啞兒童同樣具備心智解讀能力。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兒童一旦接觸他人時,就會自動啟動這種能力,調節自己的行為,以適應人際關係和社會場景,避免發生衝突和保護自己。
  • 心智理論 Theory of Mind
    心智理論包含很多方面:元表徵、假裝、欺騙的能力、精神-實體的區分、外表-現實的區分、所見引導所知、感受和理解的原因和結果、視覺觀點採納、情感識別、同理心、精神狀態術語以及言語行為的理解、理解諷刺、反事實推理、反思、意向性等等。個體發展心智理論的能力依賴於四大能力:看、聽、思考和感受。
  • 實用心理學:依附理論
    為什麼一個平時很獨立的女孩,戀愛後會對男友十分依賴
  • 關於加裡培林的心智技能理論
    關於加裡培林的心智技能理論技能可以分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相對於操作技能來講,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或認知技能,它是一種藉助於內部力量調節、控制心智活動的經驗,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心智活動方式,如心算、閱讀、記憶等都屬於心智技能。心智技能具有觀念性、內潛性和簡縮性。
  • 三種依附類型怎麼做?──依附理論系列(四)
    什麼,你說約會也在依附理論的研究範圍內喔?沒錯,依附理論就是一個從出生到死亡,從母子、父子、朋友、伴侶、曖昧對象,甚至連兒子女兒長大之後,如何照顧年邁父母的方式都無所不包的理論,只是我將這一系列文章的重心定位在伴侶依附之上罷了。這一篇文章,就要來談談不同依附風格的人,在交往前的約會與曖昧當中,會展現出什麼樣的風貌。
  • 分享小課堂:心智模型理論
    理論分享:心智模型理論(mental models theory)心智模型理論考察了在完成組織使命、戰略和目標的過程中,管理者如何使用心智模型去影響他們的決策制定和戰略選擇。該理論假設那些更有能力對他們所面臨的商業環境建構和使用準確的心智模型的組織比那些不能這樣做的組織更成功。該理論還假設,能對他們的組織能力以及所面臨商業環境的關鍵原則形成更全面、更準確理解的管理者比那些不能這樣做的管理者績效水平更高(Cockburn,Henderson,&Stern,2000;Gary&Wood,2011)。
  • 「心智」理論,描述人們的智能行為的處理
    在梳理各種智能理論的時候,我們發現有一種對智能的解釋方式是特殊而富有深意的。這種理論更多的具有哲學認識論的色彩。這就是各種各樣的心智模型理論。這類型的智能理論都把智能的原因或處理機制歸功於心靈的某一系列的特殊活動。
  • 「依附類型」從何而來?這要從童年開始說起──依附理論系列(15)
    依附理論系列,似乎沒有把這四種依附類型,做一個詳實的介紹。有些人或許會問我,這四種依附類型究竟有什麼差別?恰巧,最近讀到一本課本,專門在介紹這四種依附類型的個案,在經過我的消化之後,決定特別寫一篇文章,來詳實介紹這四種依附類型。但是,在開始之前,讀者或許會很想知道自己是哪一種依附類型。
  • 心智計算理論:智能即計算
    心智計算理論隨之出現,它認為,智能即計算。02「心智是如何和物質發生作用的。」是一直困擾著思想家們的問題。傑瑞·福多說:自怨自艾能讓一個人哭泣,洋蔥也能。信息處理是大腦的基本活動這個觀點,已經滲透到各個角落,也已經深入人心。03最初接觸心理學的時候印象最深刻的詞之一就是「心理表徵」。
  • 交往後我眼中的你:不同依附類型對於伴侶的看法──依附理論系列(五)
    本篇文章將會討論到:1、不同依附類型對於伴侶的期望與看法;2、不同依附類型的人,在溝通時會採取哪些溝通方式呢?或許,不安全依附的人,可以嘗試去模仿安全依附者的行為,因為有許多的心理學研究都告訴我們,我們的行為會影響到我們的感受,因此,我們可以試著模仿安全依附者會有的特質,來讓自己變得更安心。例如,我們可以試著模仿安全型的人看待自己伴侶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