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理論的十個中心原則

2021-01-13 心理學空間網

本文節選自《婚姻治療的九個步驟》作者為蘇珊·詹森

1、依附是一種天生的基本動機

尋求和維持與重要他人的接觸是人類終身具備的一個基本動機。「依賴」以往被我們的文化視為病態,應當隨著年齡成熟而消失,但事實上它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依附和與依附相關的情感,是親密關係的特徵,是婚姻治療的實質。這個觀點在許多文化中都成立。它也跟人類成為文化動物的演變有關,是一個普遍適用的觀點,就像沙吹進眼睛會感覺刺痛一樣,每個人都害怕失落和孤單。

2、安全依賴和獨立自主是互補的

按照依附理論,世上沒有完全不需要別人的獨立,也沒有過度依賴這回事。而只有有效的和無效的依賴。安全的依賴有助於建立獨立自主和自信心。安全的依賴和獨立自主是一體的兩面,而不是分歧對立的。研究顯示安全依附與一貫、明確和正面的自我形且有關。關係愈穩固。就愈能有區分和差異。在這個模式中,健全的意思是維持可感知的相互依賴,而不是保持自足與他人分離。

3、依附給人一個重要的庇護所

和依附對象的接觸是人類求生存的本能。依附對象(通常指父母、子女、配偶或愛人)的存在提供了安全和舒適的感覺,而缺乏依附對象則會造成痛苦和焦慮。和所愛的人在一起,可以使神經系統鎮靜。這是人遭遇緊張與損害的天然解藥。對任何年紀的人而言,正向的依附經驗創造了一個「庇護所」,緩和外界的挑戰與變動所帶來的衝擊,也提供了人格繼續發展的環境。

4、依附提供人一個安全基地。

安全依附也提供一個讓人去探索世界、回應環境的安全基地。這樣一個基地,讓人能對新信息抱有好奇心與開放的態度。它讓人能有信心去冒險嘗試、學習與調整對自己、別人和世界的看法,然後產生面對新環境的適應方法,安全依附讓一個人更有能力站在一個比較超然的立場觀察自己,省察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狀況。當關係使人感到安全,就能讓人向外開展,去給別人支持,積極正向地解決衝突與困難。這樣的關係通常會比較幸福、安定,讓人感到滿足。伴侶間對情感安全連結的需要,也就是對能給人庇護和安全的關係,這是夫妻困境和關係修復的主題。

5、情緒的接觸與回應,建立情感的連結

大體上說,情緒引發並且主導依附的行為。具體而言,建構安全連結的原料是情緒聯通和情緒反應。依附對象可能會人在心不在,分離會造成痛苦,因為感覺無法找到或接近依附的對象。關鍵是情感的保證,並且有信心在需要時,這個保證是有效的。按照依附理論的看法,任何反應(即使是生氣)都比沒反應好。如果依附對象不作承諾,沒有情感回應,意味著「你的信息不算數,我們之間沒有關係」。情感是依附的中心,這個理論讓我們對關係困境中的許多極端的情緒反應有一個理解與正常化的依據。依附關係是我們最強烈的情緒的來源,也是衝擊我們最猛力的地方。情緒告訴我們自己也告訴別人我們的動機和需要是什麼——它們是依附之舞的伴奏音樂。如Bowlby所言:「情緒的心理與病理……大部分是情感連接的心理與病理。」

6、恐懼和懷疑引發依附需求

當人受到威脅時,如遭遇傷害,面對日常生活中的負面經歷,如壓力或生病,或是依附連結本身受到攻擊,人就會有強烈的情緒反應產生,尋求安慰與連結的依附需求也會格外突出與迫切。像尋求接觸這樣的依附行為就會開始運作。感覺跟所愛的人連結,是天生的一種調節情感的機制。跟重要他人的依附是使我們「免於感覺無助與無意義的保障」。這個理論讓婚姻治療師了解在派對中調情或在需要時短暫的疏離,這種看似無足輕重的小事為何會對關係造成威脅而導致困難愈來愈大。


本文作者:蘇珊·詹森


7、分離痛苦的過程是可預測的

如果依附行為沒有得到依附對象給予的安慰與接觸,就會出現生氣地抗議、緊跟不放、憂鬱、絕望,最後情感抽離的典型反應過程。憂鬱是關係斷裂的自然反應。Bowlby認為在親密關係中,憤怒代表想跟無法接近的依附對象接觸的企圖,在憤怒中是否仍有希望,意義是不同的。沒有希望的憤怒會演變成絕望和脅迫對方。在安全的關係中,抗議會被接受和承認。以情緒為焦點的治療師會將困境的基本劇情,例如「要求—逃避」,看作分離痛苦主調的種種變奏。

8、不安全連撞的種類是有限的

人類對於依附對象不回應的處理方式只有幾種。對於「當我需要你的時候。我可以指望你嗎」這個問題負面的回答也只有幾種。依附反應似乎是沿著焦慮與逃避兩個向度而發生的。

當一個無可取代的重要關係出現危機,但是尚未決裂時,依附系統的反應會被提升,變得很強烈。依附行為會做出焦慮的緊跟、追逐等強烈的反應,甚至使用攻擊的手段,以控制對方,或是逼對方做出回應。從這個觀點來看,在關係困境中大部分的批評、指責及情緒性要求。都是為要解決依附傷害和在恐懼中的掙扎。

解決缺乏安全連結的第二個方法就是降低或壓抑依附的需求,特別是當時方回應的機會很渺茫的時候。最常見的做法是將心思全放在工作或任務上,而不要去感覺,也不再嘗試去跟依附對象有任何情緒上的接觸。這兩個基本的辦法——「焦慮地緊跟專注」和「隔離逃避」——會變成個人在親密關係中習慣性的模式。而從依附的角度來看,憤怒的批評最常被用來改變無法跟伴侶接觸的情況,或是抗議被伴侶隔絕和遺棄。而退縮逃避則是想要維持互動。降低遭遇排斥和面對證實自己不可愛的恐懼的一種努力。

第三種對缺乏依附安全的反應是,一方面尋求親密接觸。另一方面卻在接觸時害怕而逃避。這種依附策略發生在孩童身上時,文獻稱之為混亂型,而發生在大人身上則稱為恐懼退縮型。這種策略跟混亂或傷害性的依附有關,比如當依附對象同時是尋求安慰的對象,又是害怕的對象的時候。

焦慮畏避型反應最早是在嬰兒和母親分離重聚實驗中發現的。

有的嬰孩在和母親分開時可以調節自己的焦慮,而當母親回來時,能夠表達他們的痛苦不滿,並且接受母親的安慰。他們能夠表達清楚的信息,從母親那裡獲得安心的接觸,並且對母親會回應有信心,因而能夠繼續他們的探索和遊戲。他們屬於安全依附。

有些嬰孩在跟母親分離時變得非常不安。他們對母親會回來似乎沒有信心,當母親回來時,他們會緊緊黏著母親,或是對母親發脾氣。他們很難安撫,一心一意專注於跟母親的接觸上,被稱為焦慮型依附。

還有一些嬰孩有心理焦慮的跡象,但在跟母親分開和重聚的時候,卻沒有什麼情緒表現。他們專心自己的活動。被視為逃避型依附。

這些類型會自行延續為個體的社交互動模式與控制情緒的方法。它們跟Ekman與Friesen 1975年所發現的情緒展示的規則相呼應,即誇大、替代(如以生氣掩蓋害怕)和減小。

最近對成人依附所做的研究,讓我們對成人依附的型態有了較多的了解。例如,焦慮依附的成人在踉依附對象分開的時候。感覺會像遭遇死亡一樣;而依附關裡比較安全的成人。則能接受新的資訊,修改對關係的信念,同時比較有效地尋求保證。焦慮的伴侶比較愛生氣,逃避型的則易懷有強烈的敵意,但卻視時方為有敵意的。此外,逃避型的伴侶在時方難過尋求支持的時候,常會覺得對方不懷好意。研究顯示逃避型伴侶的一般社交技能可能很好,但當自己或伴侶有依附的需求時,卻不願尋求或給予支持。逃避型的伴侶也更傾向於混亂的性行為。一般而言,焦慮和逃避都會培養出一種僵化的,對新情勢和不確定過度警戒的態度,認為放鬆警戒就會變成無助。婚姻治療師都會發現,這些因素是狹隘僵固的互動的前兆和它的一部分,它們也限制了親密與連結所需要的彈性與開放。

這些習慣性不安全的結合,可以在新的關係中被改變,但也可能影響新的關係而延續下去。不安全的依附裡有一些特別的行為反應,目的是要調節情緒和保護自己不要感受到被遺棄或排斥,以及調節認知的基模或關於自我的內在運作模式。在依附立獻中,依附模式這個詞跟依附策略是通用的,有人格特質的含義,而「習慣性的結合形式」這個短語更加強了這個觀念中的人際的特質。這些結合的形式會隨關係的變化而改變,所以最好是將之視為連續性的而非絕對性的(例如比較有安全感或較少量安全感)。關於依附舞步的這些結合形式的文獻,能讓治療師跳過爭執的細節與內容,而專注在舞步的關鍵動作和姿態上。對於這些策略或模式的描述,和描述婚姻困境的研究相呼應。例如,在關係破裂之前,會有從指責——追逐然後變成防衛—疏離的過程。

上述的研究充分證明了依附型態會影響婚姻的滿足。依附不安全的人的配偶會覺得婚姻比較不滿足。夫妻兩人都是安全依附的,比起其中一人或兩人都有不安全依附的。能調適得更好。這些習慣性的反應和自動延續的互動模式,讓我們很容易看出依附理論是個系統性的理論。它會調節現實和製造現實的系統,而不只是反映現實。

9、依附裡包含了對於自己和別人的看法

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找到自己的定義。前面說過,依附策略反應處理情緒的辦法。在面對排斥時。有些夫妻無法忍耐而控訴抱怨,有些則一連幾天沉默不語。Bowlby勾勒出在那些反應模式中。當事人對自己和別人的看法。在安全的依附關係中,自我的運作模式認為自己值得被愛和關心、有自信、覺得自己能幹。研究也證明安全依附和較高的自我效能相關。依附安全的人相信在需要的時候,別人會有回應,認為別人是可以依賴也能夠信任。這些從過去千百次跟人互動所形成的對於自己和別人的運作模式。是一個人帶到新的關係中的期待與偏向。它們不是單向度的認知基模,而是關於建立連結和處理依附信息的運作藍圖。在這些模式裡有目的、信念和依附策略,它們都處處蘊含著情緒。運作模式是由情緒向通所塑造、演化、延續的。對婚姻和家庭治療師來說更重要的一點是。它也需要用情緒溝通來改變。在跟所量的人充滿情緒的互動中案主自然揭露的內容,會讓婚姻治療師看到他們對自己和別人的看法。例如,困境中的夫妻一旦過了憤怒抗議指控的階段,常常就開始說出他們時是否被愛、被珍惜的擔心。

10、孤立與失落必然造成創傷

最後,依附理論也是一種創傷理論。Bowlby一開始是研究剝奪母愛和跟母親分離時孩子的影響。依附理論描述井說明了被最需要的人剝奪、排斥和遺棄所帶來的傷害。以及它們巨大的影響。Bowlby認為那些創傷性的壓力源以及接下來的孤立,對一個人的人格形成和應付生活中其他壓力的能力有深遠的影響。他相信如果一個人有信心在需要時所愛的人生在那裡。他比缺乏這種信心的人,較不容易有強烈或慢性的恐懼。婚姻與家族治療師很了解剝奪與分離的壓力,它是「平常」的關係困難裡無可避免的一部分。而案主談到這些困難的時候。卻好像是遇到生死攸關的重大傷害一般,作為一個創傷的理論。依附理論讓我們了解遭到排斥或認為被遺棄這類情感的傷害有多重大。困境中的伴侶在處理孤獨隔離和失落所引起的創傷性無助感時,會採取對抗、逃避或冷戰的態勢,如同對創傷性壓力的反應。創傷的角度以及它對無助和害怕的力量的關注,讓婚姻治療師可以理解困境中伴侶的真實感受,並做出妥善的解決。Ψ

心理學速成課 耶魯心理學導論

積極心理學 心理學與現代生活

強迫 抑鬱 自殺 人格障礙

相關焦點

  • 【依附理論】張建新:從依附到自主:拉美國際關係理論的成長
    在20世紀初歐洲列強相繼衰落之後,拉美淪為美國經濟的後院,在19世紀依附於歐洲列強的結構,在整個20世紀依附和屈服於美國。④ 可以說,邊緣國家依附性發展的最高形態是知識依附,在國際關係領域中,這一點反映在美國學術思想對拉美知識界的長期滲透、灌輸和學術殖民化。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由於威爾遜理想主義與玻利瓦爾「理想」相契合,導致國際關係理論從美國「中心」向拉美「邊緣」滲透。
  • 名詞解釋|依附理論
    依附理論主要從一種經濟與政治相結合的角度出發論證當代發展中的邊緣國家與西方發達中心國家之間的發展問題。依附是一種狀況,即一些國家的經濟受制於它所依附的另一國經濟的發展和擴張。此外還產生了新馬克思主義依附論、依附發展理論等。依附理論一個最為基本的,也是首要的理論假設就是認為存在一個中心—外圍結構。這種結構不僅存在於國際體系之中,而且存在於一個國家內部;不僅影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關係,而且對發展中國家的貧困、收入分配、失業、國際貿易及外援等問題有著廣泛的影響。
  • 依附理論的興起與淵源
    這一階段形成的現代化的理論通常被稱為經典現代化理論。依附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主要由拉丁美洲的現代化研究的學者提出的,這一理論對經典現代化理論發起了強勁的挑戰。支持依附理論的學者認為,世界分為中心國家和外圍國家,處於中心的國家是早發的西方發達國家,處於外圍的國家是廣大的發展中國家。
  • 隨便說說依附理論
    原因也不是主流經濟學範式的霸權——雖然要讓受過正統訓練的經濟學家嚴肅對待「國外投資降低增長率」,這一依附理論的直接推論的確很難——而是因為依附理論家很少認真給出被經濟學家認為合法的證據。依附理論家要麼使用軼事證據代替系統檢驗,要麼他們用少得可憐的數據證據支持一個複雜的推論。
  • 從依附理論到全球體系
    從實踐的角度講,它們與19世紀殖民體系的解體,特別是與中國、越南、古巴等前殖民地與半殖民地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有著直接的聯繫。從理論上講,它們既是對作為冷戰意識形態的現代化理論和發展理論的直接的回應,也是對「正統馬克思主義」關於同質性的資本主義理論的批判和修正。從20世紀60年代起,弗蘭克發表了一系列後來被命名為「依附理論」的著作,就是上述努力的重要成果之一。
  • 依附理論知多少
    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劃時代的提出現代依附理論的雛形:「童年時期親子依附關係的好壞,會影響未來的性格與人際互動。」
  • 從依附理論到心智化療法
    依附關係的變化很有可能會影響後設認知能力的發展,早期在依附關係上有所創傷的人無法發展出對於他人心理狀態與外在現實的辨別。能夠去理解與辨別一個人內心在想什麼的能力,Dennett(1987)稱之為「意圖狀態(intentional stance)」,也呼應了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的論述。
  • 安全感與安全依附者的內心世界──依附理論系列(三)
    :我對你的依附沒有絕對分類〉當中提到了一些關於近代依附研究的基礎概念,這一篇則要開始深入地探討近年來依附理論的研究結果。我將先簡單介紹一下三種依附型態對於安全感的看法,接著再談談安全型依附者的眼中,看到的是一個怎麼樣的世界?安全感:依附類型形成的關鍵安全依附,顧名思義地,就是充滿了穩固的安全感。
  • 實用心理學:依附理論
    為什麼一個平時很獨立的女孩,戀愛後會對男友十分依賴
  • 從依附關係看寶寶的安全感,4種依附類型決定親子關係的好壞
    依附關係是指嬰兒在成長過程中,對主要照顧者所產生的依戀情感。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比指出,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是一種心理學、演化學、動物行為學理論,旨在探討「人際關係」,而依附理論最重要的原則是,幼童因為社會與情感需求,至少與一名主要照顧者發展出親近關係,依附關係攸關孩子是否能獲得足夠安全感,對孩子人格塑造也有極大影響。
  • 三種依附類型怎麼做?──依附理論系列(四)
    「點擊上方「三倉心理學界」關注我們 | 右上角「···」分享至朋友圈」來源  泛科學在前幾篇介紹完基本的依附理論概念之後
  • 「依附類型」從何而來?這要從童年開始說起──依附理論系列(15)
    依附理論系列,似乎沒有把這四種依附類型,做一個詳實的介紹。有些人或許會問我,這四種依附類型究竟有什麼差別?恰巧,最近讀到一本課本,專門在介紹這四種依附類型的個案,在經過我的消化之後,決定特別寫一篇文章,來詳實介紹這四種依附類型。但是,在開始之前,讀者或許會很想知道自己是哪一種依附類型。
  • 交往後我眼中的你:不同依附類型對於伴侶的看法──依附理論系列(五)
    除此之外,心理學家也發現,透過一些實驗操弄激發出一個人的安全感,也會讓這個人覺得伴侶總是願意在這段關係中付出(perception),而未來也會持續地對自己好(expectation)[8],換個白話一點的說法就是,當你感覺到充滿安全感的時候,你會傾向以正向的方式解讀伴侶的所作所為,並且用樂觀看待你們未來的互動。
  • 從依附理論 全面徹底解讀愛情關係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是通過研究母親與其1歲孩子的互動提出的,因為母嬰關係與戀人關係有著很大程度的類似:在一起時的心理滿足和所謂的分離焦慮;「被無條件接納」的心理需求和「最被重視」的心理需求(如果嬰兒發現母親不理它,就會哭鬧來引起母親的注意,
  • 四種依附類型從何而來?讓我們從童年談起──依附理論系列
    但是讀到這裡,讀者或許會覺得很好奇,逃避依附者真的真心相信「我好,但世界不好」嗎?在比較早的教科書裡面會提到,逃避依附又可以分成排除型逃避依附 (dismissing attachment) 和恐懼型逃避依附 (fearful attachment),但事實上,就我的理解來看,所謂排除型逃避依附和恐懼型逃避依附,其差別並不是過去所說的「我好,但世界不好/我不好,而且世界也不好」,而是「我不得不強裝自己很好
  • 教育理論——啟發性教學原則
    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對教學過程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體系,是在蘇聯凱洛夫教育學的教學原則體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其內容已由我國教學理論和實際工作者結合我國的教學實踐有所發展,並補充了一些新的原則。
  • 知識分子與國家:對立、依附與融合
    但將兩者視為截然的對立關係,在實證研究中往往易忽視制度因素在知識分子與國家關係中發揮的作用;依附關係論納入了制度環境的考量,對知識分子與政治權威網絡的錯綜交織關係進行了具體考察,區分出不同的依附關係類型;新階級理論將知識分子定義為新型知識的擁有者,預言文化資本或知識將獲取社會的支配權力,知識與政治將趨於融合。新階級理論的權力視角為社會主義國家知識分子與國家關係提供了動態的理論詮釋。
  • 陳子燁 李濱:中國擺脫依附式發展與中美貿易衝突根源
    要分析新的國際分工結構和國際生產關係,就不得不從理論上追溯至依附理論。依附理論是將歷 史唯物主義應用於國際層面的一種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它曾深刻地分析了傳統國際分工的"中心—外圍"特徵以及不發達國家在其中的依附地位的表現形式和後果。
  • 直觀性教學原則與理論聯繫實際原則的區分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教學原則都是教育學部分考察的一個重點知識。但很多考生對於直觀性和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原則常常會出現混淆,本文在此對其知識點進行對比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1.直觀性教學原則直觀性教學是指根據教學活動的需要,讓學生直接感知學習對象。
  • 心理學有關原生家庭的3個理論
    在他著名的性心理發展(Psychosexual stage)的理論中,他提出兒童需要經過五個階段,包括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和生殖期。 在每一個階段,兒童會專注在某一個部分的感官發展,例如在口腔期,嬰兒會樂於嘗試把各種東西放進口中;這段時期也是嬰兒與母親的關係發展的重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