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類型」從何而來?這要從童年開始說起──依附理論系列(15)

2021-01-16 心理客Kr


依附理論系列,似乎沒有把這四種依附類型,做一個詳實的介紹。有些人或許會問我,這四種依附類型究竟有什麼差別?恰巧,最近讀到一本課本,專門在介紹這四種依附類型的個案,在經過我的消化之後,決定特別寫一篇文章,來詳實介紹這四種依附類型。


但是,在開始之前,讀者或許會很想知道自己是哪一種依附類型。沒關係,讀完這篇文章,或許你就會對自己的依附類型有更清楚的了解。那麼,你或許也會問我說:「萬一我是XX型依附,我又該怎麼辦呢?」這一些東西,我在這篇文章裡,也會給出一些建議,提供讀者們一個可以前進的方向。



現在的依附理論,採取的是兩軸四象限的分類模式,這個四象限在依附理論系列的第一篇文章有更完整的說明。而首先要介紹的就是安全依附。



童年時期


安全依附,顧名思義的就是,他們能夠和依附對象,建立起一段有安全感的關係。為什麼他們能夠如此?如果從依附理論的觀點來看,這是因為他們在嬰兒時期,當自己有需要時,總能獲得主要照顧者的響應,從而使他們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這個世界是溫暖的。


事實上,在童年時期,我們面對外在威脅時,都會採取所謂的初級依附策略。什麼是初級依附策略呢?就是當外在威脅出現時,我們會透過哭泣、嘶吼等方式,呼叫自己的主要照顧者,希望獲得他們的響應並且破除威脅;這就是所謂的初級依附策略。對安全依附者而言,初級依附策略往往就能夠喚起主要照顧者的響應。他們進而發現,他們在有需要時,是能夠找到主要照顧者的;且在此同時,主要照顧者對他們的需求是敏感的,同時也會響應他們的需求。


成人戀愛


因為在小時候,他們總能獲得充足的響應,因而也建立起良好的安全感。也就是這樣的緣故,讓他們在長大之後,比較能夠信任其他人,同時也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例如,同樣是伴侶在忙而未能回復自己訊息時,安全依附的人比較不會開啟腦內小劇場,覺得伴侶是不是因為不在乎自己而不理會自己。正因為這樣的特質,讓他們在談戀愛時,通常會來得比較順利,也比較能夠有能力度過難關,不至於過度放大愛情中的壓力,使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境界之中。「我很好,這個世界也很好」,是他們內心中的核心信念。


安全依附者相信,主要照顧者對於自己的需求是敏感而在乎的。


而除了安全依附之外,其他三種依附類型則被稱為不安全依附。一個孩子為何會發展成不安全依附呢?如果從依附理論的觀點來看,這是因為當孩子有需求時,主要照顧者並不能實時響應他們的初級依附策略,也就是他們的呼喚。



童年時期


如果從依附理論來看,焦慮依附的孩子,儘管需要經歷不斷地呼喊,主要照顧者終究還是會響應他們的需求。也因此,他們在面對主要照顧者的不理睬時,就會採取更極端的方式,來呼喚自己的主要照顧者。


這樣的方式稱為次級依附策略中的過度反應策略 (hyperactive strategy):他們必須要大力地呼喊,透過較為極端的方式,才能獲得主要照顧者的響應。過度反應策略的長期累積,會為這些孩子帶來什麼呢?他們傾向於認為,自己必須要很努力、很努力地才能獲得別人的關注,進而使得他們發展出這樣的想法:「我必須要時時刻刻警覺自己的依附對象是不是關心自己的。」


成人戀愛


也因為童年時期的被迫時時警覺,在他們長大、進入談戀愛關係的時候,面對伴侶的一絲疏忽,就很有可能喚起童年可怕的回憶,使得他們傾向於用激烈的方式要求伴侶響應自己的需求,深怕一不小心就被對方給拋棄了。對焦慮依附的人而言,他們不確定自己的伴侶是否能在自己有需求時,作為自己的安全避風港 (safe heaven),讓他們能夠安全的停泊。他們時常擔心對方會拋棄自己,譬如自己的伴侶可能三個小時都沒有已讀自己的信息時,他們就會變得很焦慮不安。


正因為童年時期的無助,必須要很努力才能得到愛與關懷,因此他們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因應外來的威脅,他們覺得自己是無助、糟糕的,而其他人都比自己來得好,他們需要依賴別人才能生存下去。「我不好,而別人好」,是他們內心的核心信念。但他們的強力索求,透過哭鬧甚至自傷等方式來呼喚伴侶,常會使得伴侶感到無力與罪惡感,反而更沒有辦法響應他們的需求,進而使得關係走向終點。


如果我是焦慮依附,我該怎麼辦?


看完上面的這段文字,如果你覺得你是個焦慮依附者的話,你一定會很焦慮地問我說「那我到底該怎麼辦?」對我而言,焦慮依附最需要的事情,其實是承認自己的焦慮。「我現在正在焦慮。」如果能坦率的說出這樣的話,或許對於焦慮依附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情。


但這是需要練習的。


如果連自己都不能允許自己的焦慮,就會讓焦慮依附的人,很容易把焦慮的源頭強加在其他人的作為上面:「都是你這麼慢回信息,才會害我這樣的,你到底在不在乎我?」如果換個方式,或許可以說:「我覺得很焦慮,因為你回我信息的速度比我想像中來得慢,讓我覺得很焦慮。」這樣以自己的情緒為出發點,加上陳述一件事情而非強迫對方的方式,讓對方更有機會把焦慮的事情聽進去,取得更多溝通和討論的空間,而不是覺得被指責,進而開啟另一次的爭端。


焦慮,不是你的錯,這是正常的情緒。但是如何面對焦慮,如何在焦慮時做出比較有利關係的決定,卻是可以練習的。


焦慮依附者在關係中總是得小心翼翼,深怕一個不小心,對方就拋下自己、不要自己了。


童年時期


對逃避依附的人來說,他們在童年時期採取初級依附策略時,依然無法得到依附對象的響應,因此他們也會採取次級依附策略。


但是和焦慮依附不同的是,無論他們如何的吵鬧,他們的父母或主要照顧者都不會給予他們響應,總是把他們冷落在一旁。為了活下去,他們不得不發展出另一套策略:「只有靠自己,我才能活下去」,也就是所謂次級依附策略中的不活化策略 (deactivate strategy)。


成人戀愛


正因為這樣,當他們在長大的過程中,漸漸地將自己的感覺關起來:表現脆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我必須要讓自己堅強起來,才能因應這個世界的一切,唯有自己才是最可靠的。關於這個部分,我在依附理論系列(13)有詳盡的說明,歡迎讀者閱讀。


也因為這樣,逃避依附的孩子在面臨戀愛關係時,習慣將自己擺在距離對方較遠的位置上,儘量不要讓自己和對方靠得太近;在面對關係中的衝突時,他們也傾向於迴避衝突、躲回自己的世界裡,等到衝突所造成的情緒過去之後,才能再次面對伴侶。他們看待世界的信念是「我好,而世界也不好」,因此只能自力根生,努力地靠自己活下去。


但是讀到這裡,讀者或許會覺得很好奇,逃避依附者真的真心相信「我好,但世界不好」嗎?


在比較早的教科書裡面會提到,逃避依附又可以分成排除型逃避依附 (dismissing attachment) 和恐懼型逃避依附 (fearful attachment),但事實上,就我的理解來看,所謂排除型逃避依附和恐懼型逃避依附,其差別並不是過去所說的「我好,但世界不好/我不好,而且世界也不好」,而是「我不得不強裝自己很好,因為世界太糟了,只能自力根生/我很糟糕,而世界也很糟糕,我只能時而勉強相信這個世界,時而躲回自己的小圈子裡面」,他們的差別只是「能不能把自己偽裝成一個有著高自尊的人」。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事實上,逃避依附者雖然會裝作「沒有他,我也可以好好的活下去」——相信自己,但不相信他人;但是就發展上來看,小孩子對自我的概念,應是來自重要他人所賦予的,一個從小就被置之不理的人,怎麼可能對自己發展出正向的看法呢?因此,比較有可能的是,他們是不得不把自己裝得堅強,因為其他人都是危險的,所以只有信任自己,當自己的安全堡壘,才是唯一且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因此,就我的觀點認為,在兩軸四象限的分類當中,逃避依附者就是排除型逃避依附的人,他們面對依附威脅時,採取的是壓抑自己需求的方式來因應威脅,讓大家看不到他們需要他人照顧的一面,強裝堅強來抵抗外在帶來的威脅,也就是剛剛提到的「我好,而世界也不好」,在求助無門之下,只能自己獨立堅強的活下去;至於恐懼型逃避依附,則是「我不好,而世界也不好」,因此變得非常紊亂、矛盾,不知道到底該依賴自己還是對方,時而相信對方、時而躲避對方,反覆無常,也就是下文即將提到的矛盾依附。


如果我是逃避依附,我該怎麼辦?


當然,在談談矛盾依附之前,我也要先來談談,萬一讀者讀完上一段文字之後,發現自己很類似逃避依附,那該怎麼辦呢?


逃避依附的人,並非真的不需要情感的需求,而是他們害怕付出情感帶來的後果,因此不敢和對方靠得太近──畢竟他們童年經歷了那麼多的冷落,又要如何輕易相信人呢?


但如果一直和對方保持著距離,談起戀愛來也是挺累的,畢竟人都希望能夠被對方所信賴,如果你一直躲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對方也更有可能會覺得不被在乎。這個時候,承認自己「我害怕和對方靠得太近。」也是很重要的。能夠和對方坦承自己不敢太信任對方,需要時間,甚至告訴對方要怎麼照顧自己,是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我覺得會是不錯的方式,畢竟逃避依附長期被關在自己的世界裡,最清楚的就是自己想要什麼了,適時地把自己的需求交給對方來滿足,一點一點的在親密和自我之間調整那一條界線,或許是逃避依附可以練習的地方。

逃避依附者總是只能深鎖心事,把自己裝得很堅強,因為他們不認為其他人是值得信任的。


童年時期


矛盾依附,在一些教科書上又稱為紊亂依附,它同時也是上文所說的恐懼型逃避依附。他們同時有著高焦慮與高逃避的特質:有時候想要和焦慮依附一樣,尋求依附對象不斷保證不會離開自己;有時候又和逃避依附一樣,把自己的所有感情隔絕在外。為什麼會這麼矛盾呢?這有可能是因為,他們的主要照顧者,有時候能夠提供安全的協助,但有時候又是傷害他們的源頭之一;甚至有一些照顧者,會對他們做出性方面的侵擾,使得他們面對極端矛盾的情境。


在我所讀到的課本當中,舉了兩個矛盾依附常會經歷到的成長背景,第一種是,他們的父母常常會對他們展現敵意,譬如說;我真希望我沒有生你出來、你毀了我們的生活;而第二種則是他們很常遭受性方面的不當對待,或是目睹、經驗到不當的身體對待。


成年戀愛


正因為這樣,他們無法像逃避依附一般,發展出穩定的抗拒策略。因為他們的自主權常常受到侵擾,尤其是性方面的侵擾,使得他們覺得自己很糟糕,進而發展出「我不好,而世界也不好」的信念,他們時而覺得自己得依賴他人才能生存下去,時而又變得對他人的親近感到抗拒。在愛情關係裡反反覆覆,時而想極度接近自己所愛的人,時而又對自己所愛的人逃避、避免太過親近,是他們容易出現的情形。


如果我是矛盾依附,我該怎麼辦?


矛盾依附的情形比焦慮依附和逃避依附更難處理,其原因就在於,他們並沒有穩定的依附策略,時而焦慮、時而逃避,而在這一來一往之間,讓他們變得很痛苦。那麼,矛盾依附的人,又能怎麼辦呢?


坦承自己的傷痕,我覺得是矛盾依附可以做的事情之一。「我確實受傷了。」承認自己的受傷,是一件很需要勇氣的事情。除了和伴侶談及自己的傷痕,甚至進一步和伴侶聊聊整個受傷的過程,讓伴侶有機會感同身受,做出一些適當的響應,或是矛盾依附可以嘗試的事情。而更重要的是,我會建議矛盾依附的人,找尋一個自己可以信賴的諮商師,可以信賴這一點很重要,讓矛盾依附者有機會一點一點的把傷口說出來,一個值得信賴的諮商師,是不會輕易批判與指責你的。而在安全的環境下再次經歷過去的傷痕,用新的角度重新看待自己的傷,是矛盾依附很需要的一個療傷歷程。

時而靠近、時而分離,矛盾依附者常給人在五裡霧之中的感覺,但事實上,他們的內心卻是脆弱的。


在文章的最後,我想還是有人會問我說,不安全依附能改變的程度到底有多大?有大量研究指出,與諮商師穩定的關係,將有助於他們「重建」過去所沒有的安全避風港(有需求時能有一個信賴的對象)與安全堡壘(平時能夠放心的信賴對方,從而投入自己有興趣的事物)。


依附關係的修復,重點在於「重新形塑自己看待世界的樣貌」,也就是讓我們看見所謂的不一樣:「原來這個世界並不全然是我原本想像的樣子」,這些例外事件的發現,是我們改變的重要基礎。


在我的依附演講裡面,最後都會帶參與者做一個活動:從一堆說書人卡片當中,挑出最能反映自己成長經驗的一張卡片,然後用這個卡片寫一段故事。為什麼我總會選擇這麼做呢?無非就是希望能帶讀者重新去看見自己的童年,到底經歷了什麼。或許詳細的故事已經很難想起來了,但重要的是,當我們重新再次回憶我們的童年時,我們就有機會能夠重新認識自己,不再被習慣性的反應所捆綁,進而有機會為自己的童年賦予新的意義。

本文系「心理客」公眾號轉載、編輯的文章,編輯後增加的插圖均來自於網際網路,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非授權發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進行審核處理。

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同道中人可以成為加盟作者,或者貢獻主題,請聯繫心理客微信:psykr361。

相關焦點

  • 四種依附類型從何而來?讓我們從童年談起──依附理論系列
    但是讀到這裡,讀者或許會覺得很好奇,逃避依附者真的真心相信「我好,但世界不好」嗎?在比較早的教科書裡面會提到,逃避依附又可以分成排除型逃避依附 (dismissing attachment) 和恐懼型逃避依附 (fearful attachment),但事實上,就我的理解來看,所謂排除型逃避依附和恐懼型逃避依附,其差別並不是過去所說的「我好,但世界不好/我不好,而且世界也不好」,而是「我不得不強裝自己很好
  • 三種依附類型怎麼做?──依附理論系列(四)
    什麼,你說約會也在依附理論的研究範圍內喔?沒錯,依附理論就是一個從出生到死亡,從母子、父子、朋友、伴侶、曖昧對象,甚至連兒子女兒長大之後,如何照顧年邁父母的方式都無所不包的理論,只是我將這一系列文章的重心定位在伴侶依附之上罷了。這一篇文章,就要來談談不同依附風格的人,在交往前的約會與曖昧當中,會展現出什麼樣的風貌。
  • 交往後我眼中的你:不同依附類型對於伴侶的看法──依附理論系列(五)
    「點擊上方「三倉心理學界」關注我們 | 右上角「···」分享至朋友圈」來源  泛科學
  • 安全感與安全依附者的內心世界──依附理論系列(三)
    前一篇文章〈依附傾向:我對你的依附沒有絕對分類〉當中提到了一些關於近代依附研究的基礎概念,這一篇則要開始深入地探討近年來依附理論的研究結果。「只要不要期待,就不會受傷害了。」他們總是這麼告訴自己。這一群人,就是所謂的逃避型依附者。在說完了安全感對依附類型的影響之後,接下來,我要談談安全依附者的內心世界:當一個人充滿安全感的時候,他的內心世界會呈現什麼模樣呢?
  • 從依附關係看寶寶的安全感,4種依附類型決定親子關係的好壞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將來有著無庸置疑的影響力,其中「依附關係」除了決定親子關係的好壞外,也與孩子人格培養、社會價值觀、安全感等息息相關。什麼是依附關係?為什麼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依附關係又分成哪幾種類型?什麼是「依附關係」?
  • 從依附理論到心智化療法
    依附關係的變化很有可能會影響後設認知能力的發展,早期在依附關係上有所創傷的人無法發展出對於他人心理狀態與外在現實的辨別。能夠去理解與辨別一個人內心在想什麼的能力,Dennett(1987)稱之為「意圖狀態(intentional stance)」,也呼應了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的論述。
  • 依附理論知多少
    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劃時代的提出現代依附理論的雛形:「童年時期親子依附關係的好壞,會影響未來的性格與人際互動。」
  • 【依附理論】張建新:從依附到自主:拉美國際關係理論的成長
    這些改革舉措對拉美知識分子產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響,政治上表現為民族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復興,經濟上表現為發展主義思潮的盛行。這三種思潮對拉美國際關係理論的成長產生了很大影響。其中,保羅·巴蘭是研究不發達國家經濟停滯或落後根源的第一人,他的觀點「為依附論鋪平了道路」。(15) 岡德·弗蘭克也被視為依附論學派的重要創始人之一。弗蘭克關於資本主義造成不發達的觀點是依附論的典型。在這方面存在著兩種看法:一種是強式依附論,認為歐洲發現了那些當時發達的國家,並使它們變得不發達;另一種是弱式依附論,認為歐洲的統治阻止了那些不發達國家的發展。弗蘭克代表著第一種觀點,屬於激進依附論者。
  • 依附理論的興起與淵源
    依附理論的推進及不足 推進 —由歷時轉向共時的解釋 —發展中國家不一定要西化 —強調外因的負面作用不足 —機械的外因決定論,邊緣國家和人民是被動的 —先驗色彩的宿命論,容易造成失望情緒 —使發展不再中性化,而是蒙上濃厚的政治色彩
  • 匹茲堡心理學家:依附類型決定道歉的認可度
    依附類型與道歉效果有什麼關係?什麼是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人類有哪4種依附類型(Attachment styles)?如何應用依附理論制定有效、準確的道歉策略來表達歉意?有效的道歉包含哪8個要素?
  • 名詞解釋|依附理論
    而在20世紀後半期,依附論開始走出拉美,成為一種分析全球不發達問題的政治經濟學和社會學理論,並在20 世紀70 年代成為第三世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理論支持,該理論也開始得到西方主流國際關係理論家的重視,成為國際政治經濟學的「 第三種聲音」 。本次我們將從依附理論的產生背景、基本觀點、爭論和貢獻入手,向大家介紹依附理論。
  • 隨便說說依附理論
    原因也不是主流經濟學範式的霸權——雖然要讓受過正統訓練的經濟學家嚴肅對待「國外投資降低增長率」,這一依附理論的直接推論的確很難——而是因為依附理論家很少認真給出被經濟學家認為合法的證據。依附理論家要麼使用軼事證據代替系統檢驗,要麼他們用少得可憐的數據證據支持一個複雜的推論。
  • 成人依附類型與性行為
    之前我們講過幼兒依附理論,今天我們說說成人的依附類型和每種類型相對應的性行為傾向。
  • 依附理論的十個中心原則
    依附和與依附相關的情感,是親密關係的特徵,是婚姻治療的實質。這個觀點在許多文化中都成立。它也跟人類成為文化動物的演變有關,是一個普遍適用的觀點,就像沙吹進眼睛會感覺刺痛一樣,每個人都害怕失落和孤單。2、安全依賴和獨立自主是互補的按照依附理論,世上沒有完全不需要別人的獨立,也沒有過度依賴這回事。
  • 【依附風格之臨床呈現 】 | 周勵志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是一種心理學範疇上的理論模型,旨在探討「人際關係」:二或多個個體間的感情紐帶。Bowlby(1969)認為,嬰兒藉由和照顧者逐漸形成的依附關係產生對世界的「內在運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 」,包括對自我與他人的認知、情緒及行為表徵,還有聯結這些現象的媒介,進而發展個人自我概念和對社會的觀感。
  • 可能是因為依附類型不同
    對於我的社交管的讓我喘不過氣,舉個例子,以前上大學時候不是有很多社團聚會老鄉會什麼的嘛,每次比方說晚上六點半集合,一般七點才開始吃吧,他八點過就開始給我發消息打電話,叫我早點回來,千叮萬囑不要喝酒之類的。甚至有時候我獨自出門,他不信我是一個人,一定要開視頻看看四周。這種事情我不管是苦口婆心的解釋還是約法三章,各種方法都用過,但是收效甚微,這到底是為什麼?
  • 依附關係影響寶寶的一生!
    如何使一個孩子願意分享,甚至有好的情緒人格,關鍵在於「依附關係」。安全依附關係的建立與幼兒成長息息相關,且影響非常深遠!專家學者研究顯示孩子的成長、學習、人際關係、就業,甚至是婚姻都跟依附關係有著密切關聯。
  • 實用心理學:依附理論
    為什麼一個平時很獨立的女孩,戀愛後會對男友十分依賴
  • 從依附理論到全球體系
    這就意味著如果要以及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某一特定地區的發展與欠發達,就必須把它放置在作為一個整體的世界體系的結構之中來確定它在其中的位置。弗蘭克指出,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全球理論來思考和解釋我們所面對的整體現實,即世界規模的資本主義,「如果我們要理解拉丁美洲,就必須從創造它的世界體系開始,並且擺脫畫地為牢的民族國家的框架。」
  • 避諱談論「性教育」?家長需要知道的事
    但是說起性教育,其範圍是如此的廣泛,甚至有很多主題其實跟「性行為」毫無關聯,內容可能屬於生理學、心理學,甚至是社會學科,一般父母很難面面俱到,同時扮演多個專家。畢竟孩子在這段期間,他們只在乎我是不是從父母而來,父母是否無條件的愛我,得到這些答案就夠了。 當然,進入青春期之後,性荷爾蒙開始分泌,性教育的內容就必須推進到兩性尊重,破除刻板印象,最後進入情感教育,疾病防治,性行為的自我防護,以及傷害的修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