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大學教授查迪克寫給大學生群體的交友之道,但或許箇中道理也值得我們進行學習~文章較長,希望你花點時間、耐心讀完,也歡迎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
一到大學,你馬上就會認識一堆人。你認識一個人,因為你和他有某種關聯,而不是出於選擇。這些人包括你的室友(假設他或她不是你自己挑選的)、宿舍住在同一樓層的人、班上同學、球隊隊友、同一個校園組織的學生等等。假以時日,這種關係常會發展成友誼——不過當然會有深淺之別。即使有些認識的人逐漸成為朋友,你認識的人數也會倍增,因為你認識的人又會介紹你認識他們所認識的人。這些新認識的人當中又有一些會成為你的朋友,依此類推。
你會很自然地發現,自己受某些人吸引更勝於其他人。你跟馬特和喬一見如故,但和賈斯汀和安東尼就不是這樣,為什麼?原因有很多。我們與某些朋友比跟其他朋友更「氣味相投」;有些人較平易近人,有些人與我們氣質相近或擁有相同的幽默感,或者有些人的背景與我們相似。我們傾向於與志趣相同的人發展友誼。
但是,有時候容易做朋友的人,未必是最值得投資的人。傑西卡可能超級有趣,周末跟她出去玩很有意思,但一談到課堂的事,她懶散又愛抱怨、與你的價值觀完全不同,她也不認同你對耶穌基督的委身。
這種時刻就能顯明意向的重要性。意向包括花時間檢視我們的價值觀,好讓我們的人際關係可以更準確地反映我們最深層的優先次序,以致能在人際關係中作出選擇,而不只是被動地回應。我們多數人都不常省察自己的生活;換句話說,我們只是隨波逐流,遇到誰就與誰來往。有人來敲門,邀你一起打桌球,你就說當然沒問題。如果沒有清楚的意向,你的朋友圈很容易就淪為被動回應的結果,而非刻意、主動的選擇。
然後,你畢業了,四顧茫然,對於人際關係如何塑造今天的你感到困惑。當然你有過一些歡樂時光,但這些關係是否激勵你「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並且「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來12:1)?它們是否幫助你離棄幼稚、擁抱成年期的責任,像是聖經中的榜樣——巴比倫的但以理(但1:8、18~20)、埃及的約瑟(創39),以及梭哥的大衛(撒上17)?大衛對神成人般的信心,使他敢於挑戰歌利亞,這樣的勇氣是其他更強壯、更年長、經驗豐富的以色列人也沒有的。你的人際關係是否幫助你活得更有智慧(箴13:20)、忍受犧牲並學習自律(哀3:27),為著擺在前面的獎賞而能延遲享樂(來12:2)?這些關係是否幫助你盼望從神而來的大事,並且渴望為神做大事?
我的禱告是你能在大學裡建立這樣的友誼——並在其中享受美好的時光。這不是二選一的抉擇:與擁有堅定的基督徒價值觀的人做朋友或者開心度日、製造美好的回憶。你可以兩者兼得,只是要達成這些目標,需要多花些心思堅定而行。那麼,接續上一章所說的,在建立親密與個人的友誼時,我們應當尋找哪些特質呢?我有幾點建議。
相似的世界觀
根據賽藹然(James Sire)的定義,世界觀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基本架構所抱持的假設。什麼是終極的真實?是誰(如果有的話)隱身於這一切之後?人是什麼?是什麼(如果有的話)給予人類自身的價值?死亡的那一刻會發生什麼事?我們是否真能知道何為真實,包括是與非?
如果有人跟我們有一樣的基督徒世界觀(見第1章),他或她比較可能與我們有相同的價值觀和優先次序,因為這些都是出自我們的世界觀。這不是說你們不會偶爾在小事上有不同的意見或信念。或許你們來自稍微不同的宗派背景,或者你們的家庭各有不同的傳統。我指的是你們能在最重要的問題上達成一致,如耶穌基督是到神那裡去的唯一道路,並配得我們絕對的忠誠;聖經是神所默示的,能為基督徒的生活與最滿足的喜樂提供正確的指引(彼後1:3~4;詩16:11;提後3:16);從幼年到死亡,沒有什麼比神所掌管的人生更好的了;人應當趁著年幼,記念造他的主(傳12:1);等等。比起那些與我們的價值觀相左的人,這些人能與我們在更深的層面上相交。
負責
一個人的責任感往往出自於他的世界觀。如果我們相信神至終要以我們所行的一切來審問我們(傳11:9),相信自己應當避免發怨言、起爭論,好在這世代中像明光照耀(腓2:14~15),並且即便是在日常瑣事上——好比吃喝——都要為榮耀神而行(林前10:31),這些信念會模塑我們對僱主、教授與學校課業的態度。一個負責的人也會鼓勵我們尊重室友和住在同一樓層的朋友,保持個人空間的清潔,並且樂意分擔共同的清理工作。
忠誠
你要知道,你的朋友必須是你可以信任的人。當你與他們分享一些重要的事時,他們不會隨便講出去,這是很重要的。真正的朋友不僅會與你共享美好的時光,在艱難的時刻也會跟你在一起。「朋友乃時常親愛。」(箴17:17)你要尋求信實的特質,觀察一個人如何談論其他不在場的朋友。如果這個人和你分享別人的秘密或說別人的壞話,卻一點也沒有覺得不妥,好像你跟他是莫逆之交;遺憾的事實是,當你不在場的時候,他也可能會這麼待你。
聖經中關於忠誠最好的例子就是約拿單與大衛之間的友誼。當歌利亞對著以色列軍隊叫陣時,大衛聽從他父親的命令來到梭哥,帶食物給他的哥哥(撒上17:17~18),結果迎接他的不是感謝,而是對他動機的質疑和任務的輕蔑(撒上17:28)。不過,大衛與他的哥哥很不一樣,他看見在小事上忠心與在大事上忠心之間的關聯,即便掃羅王不相信一個「少年人」能做什麼(撒上17:33~36)。戰爭結束後,令人訝異的是,掃羅的兒子約拿單,顯然也是他王位的繼承人,他不懷抱妒忌和敵意,卻敬愛大衛(撒上18:1~5)。他父親掃羅後來無法置信,為什麼他的兒子不像他一樣保護自己的權力(撒上20:30~31)?然而,約拿單認出神在大衛生命中的作為,並且樂意成為他真正的朋友,甚至不惜危及自己的性命。這是真正的朋友。
慈愛與誠實
聖經命令我們要用愛心說誠實話(弗4:15),也說朋友加的傷痕強如仇敵的親吻(箴27:6)。不要只與那些老說你想聽的話的人做朋友。你所需要的朋友,除了會關心你所想所言,還能挑戰你在優先次序和行為態度上更加敬虔、更有智慧;就像鐵磨鐵,磨出刃來一樣(箴27:17;來10:24)。我再說,與人品為你所欽佩的人做朋友非常重要,因為不論你喜不喜歡,他們的道路會成為你的道路。
善於鼓勵
好的朋友會帶給你生命。即便你一整天不順心,或是他們在某件事上與你有爭議,他們的影響都是正面的,因為根基立在神的恩典上,而他的憐憫每早晨都是新的(哀3:22~23)。神在基督裡接納我們,並呼召我們去作善工。然而,這些工作從來都不是他接納我們的理由。因此,當我們失敗跌倒時,可以放膽地來到他面前認罪悔改、重新出發。你需要的是對你有這種影響力的朋友,可以經常鼓勵你、提升你的信心(羅1:12)。
自我犧牲
自我犧牲的特質與忠誠關係密切,當然我們也要小心不加以濫用。你要的朋友不僅在方便的時候關心你,在你遇到困難時也能樂意伸出援手。我不記得我的朋友馬特在大學時幫我搬了幾次家,現在每當我聽到或想起他都記得他的慷慨,我希望自己能像他一樣。
靈性的挑戰
你要的是能催促你緊緊跟隨神的朋友。他們以聖經的真理挑戰你的思想,並且作為榜樣挑戰你的生活。在我看來,這項特質是前面提到其他特質的根基。這一點極其重要,當我在某個朋友身上發現這項特質時,會格外努力維持我們之間的友誼,因為我希望他來影響我的生命。
尊重
我跟一個名叫賽克的人做了幾年朋友。我們都喜歡網球、籃球、滑雪、桌球和撞球,因此在一起的時候有許多事情可以做。賽克有項很具挑戰性的人格特質——喜歡強迫別人做對的事、做最好的事。唯一的問題是,他的熱情沒有用同理心、溫暖或好的傾聽技巧加以調和。我發現在他身邊越來越不自在,在他的壓力下,好像我必須一直自我防衛,免得他騎到我頭上發號施令,要求我用一定的方式說話或做事。
好朋友會互相尊重,特別是當他們挑戰你、與你抱持不同的想法時。他們會傾聽你的觀點,並能精確地陳述,不加以輕視或貶損。相反,他們會使你更敏銳、更強壯,即使你們偶爾在次要的事上有不同的意見也能彼此接納。他們同時也能理解和支持你在其他事上的委身,希望你在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有收穫並且快樂。
再談明確的意向
如果你想要這樣的朋友,自己要先成為這樣的朋友。不要等候別人開始,要採取主動。與你擁有相同價值觀和優先次序的人會被你吸引,像磁鐵一樣。
此外,定期評估你的人際關係:哪些人幫助你的生命更加敬虔和卓越?有沒有一些人是你必須遠離的,因為他們對你有不好的影響?誰是你想花更多的時間在一起、更深入交往的?你打算怎麼做?
像這樣分析你跟朋友之間的關係或許聽起來有點不自然、令人不自在;然而,每當我們決定發展一段友誼或一些友誼,同時也會選擇不去培養其他的友誼。所有的選擇都是有限的;選擇甲,就是不選擇乙。如果你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與你的隊友廝混上,只因為那是最方便的,你同時就不會有機會真正認識其他的人。有時候,好(good)是至好(best)之敵;我們錯失最好的機會,因為我們在做那些還不錯的事。在活動上如此,在關係上也是如此。你要用心經營與朋友的關係。
你希望有什麼樣的朋友,自己就要成為這樣的朋友,並要尋找那些能驅策你全力為基督而活的朋友。十年之後,你會慶幸自己作了這樣的選擇。
友誼絕不能強求
在強調意向的重要性之後,另一項需要承認的重要的事是:友誼是不能強求的。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其互聯性之強令人驚奇;只要你知道某人的名字,很容易就可以找到聯絡他們的方法(例如透過臉書)。而我們試圖維持關係的人數與十年前相比要多得多。社交媒介促成這個現象,大體而言,它帶來許多好處與樂趣。我有一個朋友剛被公司解僱,很可能他會透過科技帶來的廣大人脈找到下一份工作,而不是隨機回應招聘的廣告。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代,與人的聯繫意味著更多的社交或工作機會。
而這樣的現實帶來一項獨特的挑戰。由於我們的生活到處都是(也會產生)更多關係上的聯結,過度負荷的可能性也會增加。我們只有能力建立一定數量的關係。一段關係要生效,雙方都必須接受這些限制,並把握彼此能互動的機會。當梅甘想要與阿曼達成為好朋友,但阿曼達太忙或不想建立超過一般的關係,問題就來了。梅甘越催逼,阿曼達越抗拒。這裡的原則是,我們絕不能強迫別人接受自己。我們所能做的是找機會服事他們,呈現自己能鼓勵、幫助或吸引他們的那一面。如果他們感覺我們太過緊追不捨,很可能會產生抗拒。箴言25章17節寫道:「你的腳要少進鄰舍的家,恐怕他厭煩你,恨惡你。」
當某個我們希望與之建立關係的人不能回報以同等的善意,總是很令人失望;不過,這還是值得一試。然而,若是他們的帶寬(bandwidth)不夠,我們也必須能夠理解,寧可保持一般或點頭之交的關係,也好過因著急躁而失去友誼。
交朋友的能力各有差異
談到限制,我們能交多少「摯友」呢?答案可能因個人的氣質而異。坊間有許多不同的人格測驗[「 發現你的優勢」(StrengthsFinder)、「邁爾斯-布裡格斯性格分類法」(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等]。有些相當詳細,但這裡可以幫助我們的一個類別是內向-外向量表。簡單來說,一個外向者在人群中越發精力旺盛,大量的信息處理都形之於外(大聲講出心中的想法),也積極維持許多興趣。相反,一個內向者在獨處中找到精力,在心中處理信息(在嘗試與人談論之前,先思考或寫下來),喜歡鑽研少數興趣,而非廣涉許多領域。
這些差異能延伸到我們處理關係的方式。亞當•麥克休(Adam McHugh)在其著作《教會裡的內向者:在一個外向的文化中尋找我們的位置》(Introverts in the Church: Finding Our Place in an ExtrovertedCulture)中寫道:
我們內向者喜歡更親密的關係,朋友人數通常比外向者少。內向者很少以表面的關係為滿足,一般不將點頭之交視為朋友。閒談不合我們的胃口,令我們厭煩,因為我們寧可花時間在一對一的互動而非群體社交上,這樣我們與人的關係會更深入。
你們有些人在大學宿舍的環境裡如魚得水,因為總是有數不清的活動在進行;有些人卻發現人來人往令人吃不消。在培養你的關係網絡時,最好能先認識自己,以及生活和人群的壓力會給你帶來什麼影響。你們當中比較需要獨處和沉思的人,需要採取某些措施,以確保擁有所需的個人空間,因為在團體生活中,有時候要做到這些並不容易。如果你有選擇,要慎選室友和住在同一樓層的朋友。確認你可以與他們坦誠相待,而他們也會尊重你管理自己的身體與心靈的方式,正如你也會為了他們最大的好處,給予他們所需的空間和互動模式。
(摘自《燃燒吧!大學魂:活出得勝的大學生活》,查迪克/著)
~相關書籍推薦~
康培思文化
文字·閱讀·生命
長按掃描二維碼即可訂閱
添加微信:13260478748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