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交友之道

2021-02-24 康培思文化

本文是大學教授查迪克寫給大學生群體的交友之道,但或許箇中道理也值得我們進行學習~文章較長,希望你花點時間、耐心讀完,也歡迎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

一到大學,你馬上就會認識一堆人。你認識一個人,因為你和他有某種關聯,而不是出於選擇。這些人包括你的室友(假設他或她不是你自己挑選的)、宿舍住在同一樓層的人、班上同學、球隊隊友、同一個校園組織的學生等等。假以時日,這種關係常會發展成友誼——不過當然會有深淺之別。即使有些認識的人逐漸成為朋友,你認識的人數也會倍增,因為你認識的人又會介紹你認識他們所認識的人。這些新認識的人當中又有一些會成為你的朋友,依此類推。

 

你會很自然地發現,自己受某些人吸引更勝於其他人。你跟馬特和喬一見如故,但和賈斯汀和安東尼就不是這樣,為什麼?原因有很多。我們與某些朋友比跟其他朋友更「氣味相投」;有些人較平易近人,有些人與我們氣質相近或擁有相同的幽默感,或者有些人的背景與我們相似。我們傾向於與志趣相同的人發展友誼。

 

但是,有時候容易做朋友的人,未必是最值得投資的人。傑西卡可能超級有趣,周末跟她出去玩很有意思,但一談到課堂的事,她懶散又愛抱怨、與你的價值觀完全不同,她也不認同你對耶穌基督的委身。

 

這種時刻就能顯明意向的重要性。意向包括花時間檢視我們的價值觀,好讓我們的人際關係可以更準確地反映我們最深層的優先次序,以致能在人際關係中作出選擇,而不只是被動地回應。我們多數人都不常省察自己的生活;換句話說,我們只是隨波逐流,遇到誰就與誰來往。有人來敲門,邀你一起打桌球,你就說當然沒問題。如果沒有清楚的意向,你的朋友圈很容易就淪為被動回應的結果,而非刻意、主動的選擇。

 

然後,你畢業了,四顧茫然,對於人際關係如何塑造今天的你感到困惑。當然你有過一些歡樂時光,但這些關係是否激勵你「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並且「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來12:1)?它們是否幫助你離棄幼稚、擁抱成年期的責任,像是聖經中的榜樣——巴比倫的但以理(但1:8、18~20)、埃及的約瑟(創39),以及梭哥的大衛(撒上17)?大衛對神成人般的信心,使他敢於挑戰歌利亞,這樣的勇氣是其他更強壯、更年長、經驗豐富的以色列人也沒有的。你的人際關係是否幫助你活得更有智慧(箴13:20)、忍受犧牲並學習自律(哀3:27),為著擺在前面的獎賞而能延遲享樂(來12:2)?這些關係是否幫助你盼望從神而來的大事,並且渴望為神做大事?

 

我的禱告是你能在大學裡建立這樣的友誼——並在其中享受美好的時光。這不是二選一的抉擇:與擁有堅定的基督徒價值觀的人做朋友或者開心度日、製造美好的回憶。你可以兩者兼得,只是要達成這些目標,需要多花些心思堅定而行。那麼,接續上一章所說的,在建立親密與個人的友誼時,我們應當尋找哪些特質呢?我有幾點建議。

 

相似的世界觀

 

根據賽藹然(James Sire)的定義,世界觀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基本架構所抱持的假設。什麼是終極的真實?是誰(如果有的話)隱身於這一切之後?人是什麼?是什麼(如果有的話)給予人類自身的價值?死亡的那一刻會發生什麼事?我們是否真能知道何為真實,包括是與非?

 

如果有人跟我們有一樣的基督徒世界觀(見第1章),他或她比較可能與我們有相同的價值觀和優先次序,因為這些都是出自我們的世界觀。這不是說你們不會偶爾在小事上有不同的意見或信念。或許你們來自稍微不同的宗派背景,或者你們的家庭各有不同的傳統。我指的是你們能在最重要的問題上達成一致,如耶穌基督是到神那裡去的唯一道路,並配得我們絕對的忠誠;聖經是神所默示的,能為基督徒的生活與最滿足的喜樂提供正確的指引(彼後1:3~4;詩16:11;提後3:16);從幼年到死亡,沒有什麼比神所掌管的人生更好的了;人應當趁著年幼,記念造他的主(傳12:1);等等。比起那些與我們的價值觀相左的人,這些人能與我們在更深的層面上相交。

 

負責

 

一個人的責任感往往出自於他的世界觀。如果我們相信神至終要以我們所行的一切來審問我們(傳11:9),相信自己應當避免發怨言、起爭論,好在這世代中像明光照耀(腓2:14~15),並且即便是在日常瑣事上——好比吃喝——都要為榮耀神而行(林前10:31),這些信念會模塑我們對僱主、教授與學校課業的態度。一個負責的人也會鼓勵我們尊重室友和住在同一樓層的朋友,保持個人空間的清潔,並且樂意分擔共同的清理工作。

 

忠誠

 

你要知道,你的朋友必須是你可以信任的人。當你與他們分享一些重要的事時,他們不會隨便講出去,這是很重要的。真正的朋友不僅會與你共享美好的時光,在艱難的時刻也會跟你在一起。「朋友乃時常親愛。」(箴17:17)你要尋求信實的特質,觀察一個人如何談論其他不在場的朋友。如果這個人和你分享別人的秘密或說別人的壞話,卻一點也沒有覺得不妥,好像你跟他是莫逆之交;遺憾的事實是,當你不在場的時候,他也可能會這麼待你。

 

聖經中關於忠誠最好的例子就是約拿單與大衛之間的友誼。當歌利亞對著以色列軍隊叫陣時,大衛聽從他父親的命令來到梭哥,帶食物給他的哥哥(撒上17:17~18),結果迎接他的不是感謝,而是對他動機的質疑和任務的輕蔑(撒上17:28)。不過,大衛與他的哥哥很不一樣,他看見在小事上忠心與在大事上忠心之間的關聯,即便掃羅王不相信一個「少年人」能做什麼(撒上17:33~36)。戰爭結束後,令人訝異的是,掃羅的兒子約拿單,顯然也是他王位的繼承人,他不懷抱妒忌和敵意,卻敬愛大衛(撒上18:1~5)。他父親掃羅後來無法置信,為什麼他的兒子不像他一樣保護自己的權力(撒上20:30~31)?然而,約拿單認出神在大衛生命中的作為,並且樂意成為他真正的朋友,甚至不惜危及自己的性命。這是真正的朋友。

 

慈愛與誠實

 

聖經命令我們要用愛心說誠實話(弗4:15),也說朋友加的傷痕強如仇敵的親吻(箴27:6)。不要只與那些老說你想聽的話的人做朋友。你所需要的朋友,除了會關心你所想所言,還能挑戰你在優先次序和行為態度上更加敬虔、更有智慧;就像鐵磨鐵,磨出刃來一樣(箴27:17;來10:24)。我再說,與人品為你所欽佩的人做朋友非常重要,因為不論你喜不喜歡,他們的道路會成為你的道路。

 

善於鼓勵

 

好的朋友會帶給你生命。即便你一整天不順心,或是他們在某件事上與你有爭議,他們的影響都是正面的,因為根基立在神的恩典上,而他的憐憫每早晨都是新的(哀3:22~23)。神在基督裡接納我們,並呼召我們去作善工。然而,這些工作從來都不是他接納我們的理由。因此,當我們失敗跌倒時,可以放膽地來到他面前認罪悔改、重新出發。你需要的是對你有這種影響力的朋友,可以經常鼓勵你、提升你的信心(羅1:12)。

 

自我犧牲

 

自我犧牲的特質與忠誠關係密切,當然我們也要小心不加以濫用。你要的朋友不僅在方便的時候關心你,在你遇到困難時也能樂意伸出援手。我不記得我的朋友馬特在大學時幫我搬了幾次家,現在每當我聽到或想起他都記得他的慷慨,我希望自己能像他一樣。

 

靈性的挑戰

 

你要的是能催促你緊緊跟隨神的朋友。他們以聖經的真理挑戰你的思想,並且作為榜樣挑戰你的生活。在我看來,這項特質是前面提到其他特質的根基。這一點極其重要,當我在某個朋友身上發現這項特質時,會格外努力維持我們之間的友誼,因為我希望他來影響我的生命。

 

尊重

 

我跟一個名叫賽克的人做了幾年朋友。我們都喜歡網球、籃球、滑雪、桌球和撞球,因此在一起的時候有許多事情可以做。賽克有項很具挑戰性的人格特質——喜歡強迫別人做對的事、做最好的事。唯一的問題是,他的熱情沒有用同理心、溫暖或好的傾聽技巧加以調和。我發現在他身邊越來越不自在,在他的壓力下,好像我必須一直自我防衛,免得他騎到我頭上發號施令,要求我用一定的方式說話或做事。

 

好朋友會互相尊重,特別是當他們挑戰你、與你抱持不同的想法時。他們會傾聽你的觀點,並能精確地陳述,不加以輕視或貶損。相反,他們會使你更敏銳、更強壯,即使你們偶爾在次要的事上有不同的意見也能彼此接納。他們同時也能理解和支持你在其他事上的委身,希望你在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有收穫並且快樂。

 

再談明確的意向

 

如果你想要這樣的朋友,自己要先成為這樣的朋友。不要等候別人開始,要採取主動。與你擁有相同價值觀和優先次序的人會被你吸引,像磁鐵一樣。

此外,定期評估你的人際關係:哪些人幫助你的生命更加敬虔和卓越?有沒有一些人是你必須遠離的,因為他們對你有不好的影響?誰是你想花更多的時間在一起、更深入交往的?你打算怎麼做?

像這樣分析你跟朋友之間的關係或許聽起來有點不自然、令人不自在;然而,每當我們決定發展一段友誼或一些友誼,同時也會選擇不去培養其他的友誼。所有的選擇都是有限的;選擇甲,就是不選擇乙。如果你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與你的隊友廝混上,只因為那是最方便的,你同時就不會有機會真正認識其他的人。有時候,好(good)是至好(best)之敵;我們錯失最好的機會,因為我們在做那些還不錯的事。在活動上如此,在關係上也是如此。你要用心經營與朋友的關係。

你希望有什麼樣的朋友,自己就要成為這樣的朋友,並要尋找那些能驅策你全力為基督而活的朋友。十年之後,你會慶幸自己作了這樣的選擇。

 

友誼絕不能強求

 

在強調意向的重要性之後,另一項需要承認的重要的事是:友誼是不能強求的。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其互聯性之強令人驚奇;只要你知道某人的名字,很容易就可以找到聯絡他們的方法(例如透過臉書)。而我們試圖維持關係的人數與十年前相比要多得多。社交媒介促成這個現象,大體而言,它帶來許多好處與樂趣。我有一個朋友剛被公司解僱,很可能他會透過科技帶來的廣大人脈找到下一份工作,而不是隨機回應招聘的廣告。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代,與人的聯繫意味著更多的社交或工作機會。

 

而這樣的現實帶來一項獨特的挑戰。由於我們的生活到處都是(也會產生)更多關係上的聯結,過度負荷的可能性也會增加。我們只有能力建立一定數量的關係。一段關係要生效,雙方都必須接受這些限制,並把握彼此能互動的機會。當梅甘想要與阿曼達成為好朋友,但阿曼達太忙或不想建立超過一般的關係,問題就來了。梅甘越催逼,阿曼達越抗拒。這裡的原則是,我們絕不能強迫別人接受自己。我們所能做的是找機會服事他們,呈現自己能鼓勵、幫助或吸引他們的那一面。如果他們感覺我們太過緊追不捨,很可能會產生抗拒。箴言25章17節寫道:「你的腳要少進鄰舍的家,恐怕他厭煩你,恨惡你。」

 

當某個我們希望與之建立關係的人不能回報以同等的善意,總是很令人失望;不過,這還是值得一試。然而,若是他們的帶寬(bandwidth)不夠,我們也必須能夠理解,寧可保持一般或點頭之交的關係,也好過因著急躁而失去友誼。

 

交朋友的能力各有差異

 

談到限制,我們能交多少「摯友」呢?答案可能因個人的氣質而異。坊間有許多不同的人格測驗[「 發現你的優勢」(StrengthsFinder)、「邁爾斯-布裡格斯性格分類法」(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等]。有些相當詳細,但這裡可以幫助我們的一個類別是內向-外向量表。簡單來說,一個外向者在人群中越發精力旺盛,大量的信息處理都形之於外(大聲講出心中的想法),也積極維持許多興趣。相反,一個內向者在獨處中找到精力,在心中處理信息(在嘗試與人談論之前,先思考或寫下來),喜歡鑽研少數興趣,而非廣涉許多領域。

 

這些差異能延伸到我們處理關係的方式。亞當•麥克休(Adam McHugh)在其著作《教會裡的內向者:在一個外向的文化中尋找我們的位置》(Introverts in the Church: Finding Our Place in an ExtrovertedCulture)中寫道:

 

我們內向者喜歡更親密的關係,朋友人數通常比外向者少。內向者很少以表面的關係為滿足,一般不將點頭之交視為朋友。閒談不合我們的胃口,令我們厭煩,因為我們寧可花時間在一對一的互動而非群體社交上,這樣我們與人的關係會更深入。

 

你們有些人在大學宿舍的環境裡如魚得水,因為總是有數不清的活動在進行;有些人卻發現人來人往令人吃不消。在培養你的關係網絡時,最好能先認識自己,以及生活和人群的壓力會給你帶來什麼影響。你們當中比較需要獨處和沉思的人,需要採取某些措施,以確保擁有所需的個人空間,因為在團體生活中,有時候要做到這些並不容易。如果你有選擇,要慎選室友和住在同一樓層的朋友。確認你可以與他們坦誠相待,而他們也會尊重你管理自己的身體與心靈的方式,正如你也會為了他們最大的好處,給予他們所需的空間和互動模式。

(摘自《燃燒吧!大學魂:活出得勝的大學生活》,查迪克/著)

~相關書籍推薦~

康培思文化

文字·閱讀·生命


長按掃描二維碼即可訂閱

添加微信:13260478748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微店

相關焦點

  • 交友之「道」!
    他說:「天之道,其猶張弓者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天地之間的大道就像是張弓射箭,如果你處在高處,而你的目標在低處,那你就應該放低你的弓箭;反之,如果你的目標在高處,那你就應該高舉你的弓箭。所以說啊,天地之間的大道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從富裕之處取走多餘的,彌補貧乏之處,這就是天道。』
  • 基督徒走光明之道的三要素
    當我們信主之後,接受了主的真光,就捨棄了愚蒙,走上了光明之道!我們不但自己要走光明之道,還要把光明之道傳給萬民!基督徒之所以要走光明之道,是因為耶穌是光(約壹1:5),他的所言所行就是他指示給我們的光明之道。耶穌所追求的道路,就是我們要走的光明之路。我們走在其中,就不會跌倒,墜入黑暗中!
  • 數點國內7家單身基督徒交友網-福音時報--基督教資訊門戶網站
    近日,就有單身基督徒向福音時報官方微博(http://t.cn/8F4JQTa)訴說自己這方面的苦惱。 不過,也因為單身基督徒的這些苦惱,促使了一批基督徒交友網的興起,不只在國外,國內也不少。簡單搜索一下,就能找出七家。
  • 基督徒要走光明之道建光明社會
    做光明之子,走光明之道,建設光明社會,是基督徒現在的責任,是主耶穌要基督徒時刻警醒預備的基本內容。社會是由人組成的,有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社會,一群黑暗之子組成的社會,就是黑暗社會;一群光明之子組成的社會就是光明社會。
  • 知人善處:不離不棄的交友之道
    知人善處,才是不棄不離的交友之道。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張》)「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 真正的交友之道,是一種心靈的契和
    待人以誠,用心以專,交友亦是交心,學會交心,便是找到與我們心靈契合的那個人。蘇東坡生性豪放,一生廣結良友。「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正是形容蘇東坡朋友人脈之廣。他這種豁達、包容,毫無功利色彩的稟性,使他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蠻荒之遠,都有朋友相隨。
  • 交友之道與朋友的意義
    以上所言,其實皆是不同的人品與人性,所謂交友之道,首要是慧眼識人,看到一個人的本質才能知道可交不可交,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聖人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皆是這個道理。朋友不在於多而在於精,不在於地位高低而在於能夠幫助自己,不在於喝酒吃肉而在於出謀劃策。而那些只願與你喝酒吃肉,遇到事情就了無音訊的所謂朋友,都是酒肉朋友罷了。
  • 《生命之道》第四卷 |第九章 基督徒對疾病的態度
    《生命之道》第四卷 |第二章   新人的表現——"真理的仁義和聖潔"《生命之道》第四卷 |第三章  使你們知道——我們是神的產業《生命之道》第四卷 |第四章 奉獻——奉獻在我們的生活上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生命之道》第四卷 |第五章   隨時的洗淨——寶血的洗、水和聖靈的洗《生命之道》第四卷 |第六章 被成全的聖徒—
  • 俗語:君子之交淡如水,社會交友必備,莊子的交友之道你學會了嗎
    俗語:君子之交淡如水,社會交友必備,莊子的交友之道你學會了嗎不知道大家對於朋友是怎麼理解的。在小編的想法裡面,真正朋友就必須是掏心掏肺,真心實意,而不是為了某些利益關係才讓兩個人成為朋友的。如今大家的生活中,因為活動範圍廣了很多,交友也就更加容易了,但是有人知道怎麼才算是正確的交朋友的方式嗎?莊子這個人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了,在我們上中學的時候應該都有學過很多有關於莊子的言語的。裡面的確有非常多的語句是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值得我們反覆琢磨,學習的。那麼莊子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謂賢者之交誼,平淡如水,不尚虛華」。
  • 海外求學中,我的交友之道
    關於交友之道,海外學子有許多經驗之談。志同道合是「第一準則」2016年剛來到美國伯克利大學的時候,喬夢圓攻讀的是電影與認知科學,這個專業裡國際學生極少,大多數都是美國本地學生,這給了喬夢圓不少認識新朋友的機會。起初,她試過「硬著頭皮」努力結實新同學,互留聯繫方式、一起上下課。
  • 「千古完人」曾國藩的交友之道:交友要雅量,做人要氣度
    一.交友要雅量曾國藩曾說交友貴雅量,意思就是說,交朋友要交寬容大度的人。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在和別人交往的時候,做到這一點是很有必要的。在和朋友相處之中,你帶別人寬容,就很容易獲得別人的好感。寬容地對待朋友,在你有困難的時候,別人也會幫助。
  • 高適送給友人的一首詩,雖然知名度不高,但卻告訴我們交友之道
    詩中讚許深摯重情的交友之道,對世人唯重黃金的交道表示強烈不滿。今天我們就欣賞一下高適送給好友的詩作《贈任華》。「丈夫結交須結貧,貧者結交交始親」詩人自己長期失意困頓,對處境相似的朋友任華極為同情,兩人之間也頗多共鳴。在他看來,在這種失意困境中培養起來的友情,才是真正可親可感的高尚友情。真正的大丈夫交友,必須結交那種不貪圖錢財、不為利益而來的人。
  • 曾國藩交友之道,八交,九不交 !
    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朋友之間的影響甚大,所以交友要慎之又慎。《後漢書》說:「與善人居,久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而不知其臭。」
  • 交友之道,不學虧大了《論語》顏淵篇第23章
    「忠告①而善道②(dǎo)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注釋】①忠告:即盡心勸告朋友向善。②道:通「導"。 【翻譯】 子貢問與朋友的相處之道。孔子說:「忠心地勸告他並好好地開導他,如果不聽從也就罷了,不要自取侮辱。」
  • 稗子也是基督徒?
    後來耶穌又特別為門徒解釋「稗子的比喻」;他說:『好種,就是天國之子;稗子,就是那惡者之子。」主又說:世界的末了才要將稗子薅出來。這些稗子就是「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人(參看太十三:36-42)。我們對這個比喻都很熟悉,「麥子」代表那些得了神生命(好種)的基督徒;「稗子」雖然混雜在麥子中間,卻是沒有生命的「形式基督徒」。麥子才是基督徒,稗子不是真的基督徒。
  • 家長應傳授給孩子交友之道,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由於年齡不同,社會經驗的差異,孩子交往的特點以及交友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相同的。幼兒只對與自已在時間、空間上接近的人產生親近感。兒童交往是由於共同遊戲聯繫在一起的,他們對友誼和朋友的需要附屬於遊戲的需要。稍大一些,孩子對朋友的心理依賴甚至可能超出了對父母的依賴。一方面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產生出一種似乎誰也不理解自己的孤獨感,有希望找到理解自己的朋友說說心裡話的急切要求。
  • 山水總相逢 學學孔子的交友之道
    或許,我們應該放下功利心,學學古人的交友之道。 有個成語叫「車笠之交」,意思是乘坐馬車的人與戴著鬥笠的人不因貴賤而影響正常交往,出自《太平御覽》:「越俗性率樸,意親好合,即脫頭上手巾,解腰間五尺以與之為交,拜親跪妻,定交有禮……祝曰:『卿雖乘車我戴笠,後日相逢下車揖;我雖步行卿乘馬,後日相逢卿當下。』」 朋友之間,需要信任。
  • 交友之道
    當時,蘇叔陽只覺得一股熱血湧上心頭,淚水頓時就溢滿了眼眶,感激之情無以言表。他努力控制住情緒,擦乾眼淚回到飯桌旁,小聲對汪曾祺說:「汪老,謝謝您。」汪曾祺用瘦長的手指,嗔怪地戳戳蘇叔陽的頭,慈祥的目光裡露出了頑童般的笑意。 20世紀80年代,作家陳國凱去湖南開會。吃飯時,他看見一個老頭兒已坐在飯桌前,面前放著一杯酒。
  • 交友之道:身上有這幾種性格特徵的人,人品大都不好,不可深交
    三毛在《親愛的三毛》中寫道:「交友就是交友。這兩個字最重要的是因為交往而帶來的身心舒暢和健康,還有隨緣而得的友誼。都是知人知面不知心,那些表面與你交好之人,未必是真的交好。交友之道:身上有這幾種性格特徵的人,人品大都不好,不可深交。1、忘恩負義雨果說過:「卑鄙小人總是忘恩負義的:忘恩負義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
  • 鬼谷子告訴你「交友之道」,千萬不要和這3種人「深交」,銘記!
    鬼谷子告訴你」交友之道「,千萬不要和這3種人」深交」,銘記!大家好,歡迎來到我的百家號,戰國時期有一名著名縱橫家,世人稱為」謀聖「,經過他參透悟出的道理,一直放到現代還是很實用的。這個人就是:鬼谷子。想必大家都記得諸葛亮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吧,」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這句話不僅是治國之道,同時也是交友之道。鬼谷子曾說的第一句話」待下也,必傲以忽「,其意思就是對待自己下屬態度十分傲慢,若是一個人在工作中一直帶著一副傲慢的姿態對待下級的話,那麼這種人是不能深交的。這種人最會的事情就是背信棄義,如果他遇到困難的時候,那他會拼盡全力投靠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