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求學中,我的交友之道

2020-09-05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海外網

陸嘉怡畢業時,房東女兒準備了禮物贈送給她。

喬夢圓(後排戴帽子者)與大學社團電影兄弟會一同拍攝微電影時,與劇組工作人員在一起。

開學季臨近,又有一批留學新生已經收拾好行囊,準備出發。適應當地環境、尋找新朋友是每個留學生的必經之路。處於陌生環境之中,他們常常會尋找適合自己人際交往的「小圈子」,除了認識中國朋友之外,主動拓寬交際圈、認識本地朋友也是不少留學生儘快融入當地文化氛圍、適應留學生活的重要方式。關於交友之道,海外學子有許多經驗之談。

志同道合是「第一準則」

2016年剛來到美國伯克利大學的時候,喬夢圓攻讀的是電影與認知科學,這個專業裡國際學生極少,大多數都是美國本地學生,這給了喬夢圓不少認識新朋友的機會。

起初,她試過「硬著頭皮」努力結實新同學,互留聯繫方式、一起上下課。然而,這些勉強「匆匆認識」的朋友之間卻並沒有太多共同話題,「『為了融入』而『融入』顯然並不是個高明的辦法。」喬夢圓意識到,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志同道合都是交友的「第一準則」,不然話不投機,很難成為好友。

「興趣是很好的交友起點,留學生活中若想要結識新朋友,就一定要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喬夢圓說。「『融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環境,參與社團等組織,找到有共同愛好或興趣相仿的同學,這樣交往起來才會更舒服。」

除了興趣愛好外,課堂交流也是結交朋友的重要方式。喬夢圓與男友布蘭頓便是在課上相識,布蘭頓出生在加州,兩年前上電影課時與喬夢圓分到了一個小組。「組內當時一共有4個人,我們倆的交流最多,很多課都安排在一起上,幾乎每天都可以見面。」期末考試的前一天,布蘭頓向喬夢圓告白,電影課堂成就了這份跨國浪漫。在布蘭頓看來,中國留學生與本國同學交流居多,在進入陌生的留學環境時已經有了自己的「小集體」,當地學生有時想要融入並不容易,這需要雙方都邁出自己的「舒適圈」。

與美國朋友相處的過程裡,喬夢圓注意到了幾點細節,例如,初次見面自我介紹時一定要聽清楚對方名字,再見面打招呼時最好稱呼名字,不要只說「hello」,更不要叫錯。再比如,不要擔心因語言或文化不同而不好意思開口,如果日常交流中感到哪裡不舒服可以立刻提出來,不必一味遷就當地人的聊天習慣。「美國人的相處方式其實比較自由,他們會尊重個人差異,並不會因為對方提出異議或表達看法就『結下梁子』。交友是雙向尊重。」喬夢圓說。

主動邁出第一步

陸嘉怡的加拿大留學生涯是從高二開始的,不到半個學期,天性開朗的她便基本適應了留學生活,還認識了不少本地朋友。在她看來,想要融入當地生活,必須主動邁出第一步。

剛到加拿大之時,陸嘉怡時常會有聽不懂老師授課內容的情況,她便向坐在前桌的加拿大女孩愛麗斯求教,得到了愛麗斯非常耐心的講解。相處中陸嘉怡發現,自己與愛麗斯有許多共同話題,愛麗斯也成了她在加拿大最好的朋友之一。

「在外留學,課堂是最容易交到朋友的地方,因為許多課都會安排小組作業,需要大家合作完成。」在陸嘉怡看來,組內成員一起完成課題、課下一起討論,這正是與本地同學交流的好機會,自然而然就會結識不少新朋友,性格開朗的學生在這種情況下更具優勢。

當地朋友對學校情況更熟悉,他們帶著陸嘉怡了解學校,參加各種活動,向她介紹本地習俗與文化。與此同時,陸嘉怡也能施展自身所長,她理科成績很好,會主動與加拿大同學一起複習、一起交流問題、幫他們釋疑解惑。

在陸嘉怡看來,交朋友並沒有什麼「妙招」可言。「適當放開些,只要敢開口說話,就能主動製造相互認識的機會,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佛系交友」心態更自在

留學在外,也並非所有學子都會在當地結識新朋友。交友不可強求,自己內心的輕鬆、自在很重要。

張曉虞是美國紐約大學的一名本科生,也是國內一家社交平臺上的學生「網紅」,她常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留學生活。時不時會有粉絲問起,為何她分享的生活動態裡身旁的朋友都是中國人,每次張曉虞都會坦誠回答:「因為在美國,我的朋友都是中國人。」

她也曾動過認識當地新朋友的心思。到達紐約大學的第一天,老師就帶著剛入校的新生玩「破冰遊戲」,還分享了許多對新生頗有幫助的經驗,這些經驗的中心思想是一條——跳出自己的舒適區交朋友。「到達美國的第一年,我一直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張曉虞說,她嘗試過加入很多俱樂部,在餐廳裡與本地人聊天,在課上和同學交流,感恩節時接受外國同學邀請到其家中住了一周感受節日文化。但一年下來,兜兜轉轉,身旁幾個最好的朋友還是中國人。

張曉虞也有過疑惑,為什麼身旁別的中國留學生都有許多本地朋友,大家「打成一片」,到自己這裡就變得這麼困難。「交本地朋友這件事情對我來說更像是一件任務。」父母也希望她能多與本地同學聊一聊,深入了解美國文化,「大老遠跑國外去,還是只結識中國學生?」父母想不通。在經歷了一年的巨大壓力之後,張曉虞看開了。她說自己是「佛系交友」,心態也變得更輕鬆,她告訴爸媽,自己真的交不到美國朋友。

無法融入當地社交圈的原因有很多,對張曉虞來說,興趣與性格是最重要的方面。「我對於美國當下的流行文化幾乎一無所知,很少會追蹤當地社交媒體的熱點或潮流,這讓我與美國同學對話時顯得十分吃力。」相較於美國文化,張曉虞對韓國流行文化要感興趣得多,讓她自己也感到意外的是,在美國留學期間她認識了不少韓國朋友,她十分願意用自己蹩腳的韓語與他們交流對話,韓國朋友也驚訝張曉虞竟然會了解這麼多韓國時下流行的單詞,非常樂意同她分享他們在韓國的趣事。

交朋友,歸根到底是尋找「心的共鳴」。「除了文化差異,缺少共同經歷也會使當地同學很難與我產生共鳴。」張曉虞說,「萬事不必強求,現在,我有更多時間用於學習和閱讀,深更半夜醒來時也不再覺得空虛、孤單。志同道合者難尋,每個人都有保持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李昊燃)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9月03日 第 08 版)

相關焦點

  • 交友之「道」!
    他說:「天之道,其猶張弓者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天地之間的大道就像是張弓射箭,如果你處在高處,而你的目標在低處,那你就應該放低你的弓箭;反之,如果你的目標在高處,那你就應該高舉你的弓箭。所以說啊,天地之間的大道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從富裕之處取走多餘的,彌補貧乏之處,這就是天道。』
  • 知人善處:不離不棄的交友之道
    如果僅限於此,那還只是酒肉朋友,不足稱為真朋友;更為重要的是在患難的時候,能夠援之以手。朋友死了,沒有人安葬,孔子說:「由我來負責安葬他。」這才是真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朋友是生命的旅途中,可以像父母那樣能夠信賴、最具溫情的人。俗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少個冤家少堵牆。」
  • 真正的交友之道,是一種心靈的契和
    待人以誠,用心以專,交友亦是交心,學會交心,便是找到與我們心靈契合的那個人。蘇東坡生性豪放,一生廣結良友。「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正是形容蘇東坡朋友人脈之廣。他這種豁達、包容,毫無功利色彩的稟性,使他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蠻荒之遠,都有朋友相隨。
  • 「陽明故事」王陽明書信中的交友之道
    《王陽明全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其與友人答疑解惑的書信,心學思想得到很好的闡釋。除此之外,觀其書信,也可發現王陽明是個用情至深之人,很多話語讀來頗為觸動人心,更體現了他的交友之道。本文摘錄一二,與君共賞。01 情深意重,念念不忘友人王純甫北上做官,對王陽明日趨冷淡。
  • 「千古完人」曾國藩的交友之道:交友要雅量,做人要氣度
    一.交友要雅量曾國藩曾說交友貴雅量,意思就是說,交朋友要交寬容大度的人。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在和別人交往的時候,做到這一點是很有必要的。在和朋友相處之中,你帶別人寬容,就很容易獲得別人的好感。寬容地對待朋友,在你有困難的時候,別人也會幫助。
  • 交友之道與朋友的意義
    以上所言,其實皆是不同的人品與人性,所謂交友之道,首要是慧眼識人,看到一個人的本質才能知道可交不可交,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聖人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皆是這個道理。朋友不在於多而在於精,不在於地位高低而在於能夠幫助自己,不在於喝酒吃肉而在於出謀劃策。而那些只願與你喝酒吃肉,遇到事情就了無音訊的所謂朋友,都是酒肉朋友罷了。
  • 俗語:君子之交淡如水,社會交友必備,莊子的交友之道你學會了嗎
    俗語:君子之交淡如水,社會交友必備,莊子的交友之道你學會了嗎不知道大家對於朋友是怎麼理解的。在小編的想法裡面,真正朋友就必須是掏心掏肺,真心實意,而不是為了某些利益關係才讓兩個人成為朋友的。如今大家的生活中,因為活動範圍廣了很多,交友也就更加容易了,但是有人知道怎麼才算是正確的交朋友的方式嗎?莊子這個人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了,在我們上中學的時候應該都有學過很多有關於莊子的言語的。裡面的確有非常多的語句是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值得我們反覆琢磨,學習的。那麼莊子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謂賢者之交誼,平淡如水,不尚虛華」。
  • 山水總相逢 學學孔子的交友之道
    曾經,交朋友很容易,你給我一塊糖,我給你一塊橡皮,你的漫畫書借我看,我的玩具給你分享,我們勾勾手,就成了一輩子不分離的好朋友。學生時代的友情是最為珍貴的,因為那時的交往是純真的,不摻雜任何目的,每每回憶起來都帶著一股天真爛漫的美好。
  • 高適送給友人的一首詩,雖然知名度不高,但卻告訴我們交友之道
    詩中讚許深摯重情的交友之道,對世人唯重黃金的交道表示強烈不滿。今天我們就欣賞一下高適送給好友的詩作《贈任華》。「丈夫結交須結貧,貧者結交交始親」詩人自己長期失意困頓,對處境相似的朋友任華極為同情,兩人之間也頗多共鳴。在他看來,在這種失意困境中培養起來的友情,才是真正可親可感的高尚友情。真正的大丈夫交友,必須結交那種不貪圖錢財、不為利益而來的人。
  • 曾國藩交友之道,八交,九不交 !
    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朋友之間的影響甚大,所以交友要慎之又慎。《後漢書》說:「與善人居,久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而不知其臭。」
  • 越來越多的在職教師海外求學,原因究竟是什麼?
    所以為了有效提升我國高等教育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培養出適應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國際化高水平師資隊伍,很多高校加快改革的步伐,與國外院校進行頻繁的交流與合作,同時要求教師出國深造,在學校的支持下,越來越多在職教師踏上了海外求學之路。提升學歷提升個人學歷是很多在教師攻讀博士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也是重點目標。
  • 海外求學,什麼時候都不晚
    來源:海外網李格帶領客戶參加柏林時裝周。巴黎,這座同時擁有歷史與時尚的浪漫之都,使她的藝術涵養得到了綜合提升。海明威在《流動的盛宴》中曾這樣寫道:「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裡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場流動的盛宴。」這座城市的浪漫,對李格來說有獨特意義。就在這裡,李格邂逅了她命中注定的另一半,與如今已成為她丈夫的蓋遙墨一見鍾情。
  • 交友之道
    當時,蘇叔陽只覺得一股熱血湧上心頭,淚水頓時就溢滿了眼眶,感激之情無以言表。他努力控制住情緒,擦乾眼淚回到飯桌旁,小聲對汪曾祺說:「汪老,謝謝您。」汪曾祺用瘦長的手指,嗔怪地戳戳蘇叔陽的頭,慈祥的目光裡露出了頑童般的笑意。 20世紀80年代,作家陳國凱去湖南開會。吃飯時,他看見一個老頭兒已坐在飯桌前,面前放著一杯酒。
  • 古人家書中的交友觀
    古人在交友方面頗有心得。大千世界、紛繁複雜,如何在芸芸眾生中選擇至交之人引為人生知己,非常艱難。張習孔在《家訓》中說:「吾人防患,首在擇交。所交非人,未有不為其所累者。」對於古人來說,如果交友交得好,意氣相投,相談甚歡;如果交友交得不好,就會受友連累,毀及自身。
  • 交友之道,不學虧大了《論語》顏淵篇第23章
    「忠告①而善道②(dǎo)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注釋】①忠告:即盡心勸告朋友向善。②道:通「導"。 【翻譯】 子貢問與朋友的相處之道。孔子說:「忠心地勸告他並好好地開導他,如果不聽從也就罷了,不要自取侮辱。」
  • 家長應傳授給孩子交友之道,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由於年齡不同,社會經驗的差異,孩子交往的特點以及交友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相同的。幼兒只對與自已在時間、空間上接近的人產生親近感。兒童交往是由於共同遊戲聯繫在一起的,他們對友誼和朋友的需要附屬於遊戲的需要。稍大一些,孩子對朋友的心理依賴甚至可能超出了對父母的依賴。一方面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產生出一種似乎誰也不理解自己的孤獨感,有希望找到理解自己的朋友說說心裡話的急切要求。
  • 基督徒的交友之道
    本文是大學教授查迪克寫給大學生群體的交友之道,但或許箇中道理也值得我們進行學習~文章較長,希望你花點時間、耐心讀完,也歡迎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
  • 鬼谷子告訴你「交友之道」,千萬不要和這3種人「深交」,銘記!
    鬼谷子告訴你」交友之道「,千萬不要和這3種人」深交」,銘記!大家好,歡迎來到我的百家號,戰國時期有一名著名縱橫家,世人稱為」謀聖「,經過他參透悟出的道理,一直放到現代還是很實用的。這個人就是:鬼谷子。想必大家都記得諸葛亮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吧,」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這句話不僅是治國之道,同時也是交友之道。鬼谷子曾說的第一句話」待下也,必傲以忽「,其意思就是對待自己下屬態度十分傲慢,若是一個人在工作中一直帶著一副傲慢的姿態對待下級的話,那麼這種人是不能深交的。這種人最會的事情就是背信棄義,如果他遇到困難的時候,那他會拼盡全力投靠別人。
  • 讓孩子在故事中學會交友之道
    我頓時慌了,沒料到會是這種情況,更不知道說什麼好了。表姐和她同學過來問是怎麼回事,結果可想而知,我被訓了一頓。我既委屈又冤枉,卻也知道自己做得不妥,所以也找不出什麼話來辯解。整整一天,我就在鬱悶中度過了。這件事我到現在還記著,可見小時候的交友經歷真的很重要,並沒有我們大人想的那麼簡單。那麼,怎麼引導孩子交朋友,並很好地維護友誼呢?
  • 中國留學生們的海外求學路格外艱難
    疫情之下,中國留學生們的海外求學路格外艱難。秋季學期已經開始一個多月,許多留學生沒能去海外的校園報到,他們選擇留在國內上網課,克服溝通受限、時差問題等困難,在「雲端」繼續學業。時差裡的留學生活凌晨兩點半,王志超起床洗漱,為將在半小時後開始的網課做準備。自9月份開學以來,這樣的夜間課程他每周都要上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