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陸嘉怡畢業時,房東女兒準備了禮物贈送給她。
喬夢圓(後排戴帽子者)與大學社團電影兄弟會一同拍攝微電影時,與劇組工作人員在一起。
開學季臨近,又有一批留學新生已經收拾好行囊,準備出發。適應當地環境、尋找新朋友是每個留學生的必經之路。處於陌生環境之中,他們常常會尋找適合自己人際交往的「小圈子」,除了認識中國朋友之外,主動拓寬交際圈、認識本地朋友也是不少留學生儘快融入當地文化氛圍、適應留學生活的重要方式。關於交友之道,海外學子有許多經驗之談。
志同道合是「第一準則」
2016年剛來到美國伯克利大學的時候,喬夢圓攻讀的是電影與認知科學,這個專業裡國際學生極少,大多數都是美國本地學生,這給了喬夢圓不少認識新朋友的機會。
起初,她試過「硬著頭皮」努力結實新同學,互留聯繫方式、一起上下課。然而,這些勉強「匆匆認識」的朋友之間卻並沒有太多共同話題,「『為了融入』而『融入』顯然並不是個高明的辦法。」喬夢圓意識到,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志同道合都是交友的「第一準則」,不然話不投機,很難成為好友。
「興趣是很好的交友起點,留學生活中若想要結識新朋友,就一定要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喬夢圓說。「『融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環境,參與社團等組織,找到有共同愛好或興趣相仿的同學,這樣交往起來才會更舒服。」
除了興趣愛好外,課堂交流也是結交朋友的重要方式。喬夢圓與男友布蘭頓便是在課上相識,布蘭頓出生在加州,兩年前上電影課時與喬夢圓分到了一個小組。「組內當時一共有4個人,我們倆的交流最多,很多課都安排在一起上,幾乎每天都可以見面。」期末考試的前一天,布蘭頓向喬夢圓告白,電影課堂成就了這份跨國浪漫。在布蘭頓看來,中國留學生與本國同學交流居多,在進入陌生的留學環境時已經有了自己的「小集體」,當地學生有時想要融入並不容易,這需要雙方都邁出自己的「舒適圈」。
與美國朋友相處的過程裡,喬夢圓注意到了幾點細節,例如,初次見面自我介紹時一定要聽清楚對方名字,再見面打招呼時最好稱呼名字,不要只說「hello」,更不要叫錯。再比如,不要擔心因語言或文化不同而不好意思開口,如果日常交流中感到哪裡不舒服可以立刻提出來,不必一味遷就當地人的聊天習慣。「美國人的相處方式其實比較自由,他們會尊重個人差異,並不會因為對方提出異議或表達看法就『結下梁子』。交友是雙向尊重。」喬夢圓說。
主動邁出第一步
陸嘉怡的加拿大留學生涯是從高二開始的,不到半個學期,天性開朗的她便基本適應了留學生活,還認識了不少本地朋友。在她看來,想要融入當地生活,必須主動邁出第一步。
剛到加拿大之時,陸嘉怡時常會有聽不懂老師授課內容的情況,她便向坐在前桌的加拿大女孩愛麗斯求教,得到了愛麗斯非常耐心的講解。相處中陸嘉怡發現,自己與愛麗斯有許多共同話題,愛麗斯也成了她在加拿大最好的朋友之一。
「在外留學,課堂是最容易交到朋友的地方,因為許多課都會安排小組作業,需要大家合作完成。」在陸嘉怡看來,組內成員一起完成課題、課下一起討論,這正是與本地同學交流的好機會,自然而然就會結識不少新朋友,性格開朗的學生在這種情況下更具優勢。
當地朋友對學校情況更熟悉,他們帶著陸嘉怡了解學校,參加各種活動,向她介紹本地習俗與文化。與此同時,陸嘉怡也能施展自身所長,她理科成績很好,會主動與加拿大同學一起複習、一起交流問題、幫他們釋疑解惑。
在陸嘉怡看來,交朋友並沒有什麼「妙招」可言。「適當放開些,只要敢開口說話,就能主動製造相互認識的機會,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佛系交友」心態更自在
留學在外,也並非所有學子都會在當地結識新朋友。交友不可強求,自己內心的輕鬆、自在很重要。
張曉虞是美國紐約大學的一名本科生,也是國內一家社交平臺上的學生「網紅」,她常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留學生活。時不時會有粉絲問起,為何她分享的生活動態裡身旁的朋友都是中國人,每次張曉虞都會坦誠回答:「因為在美國,我的朋友都是中國人。」
她也曾動過認識當地新朋友的心思。到達紐約大學的第一天,老師就帶著剛入校的新生玩「破冰遊戲」,還分享了許多對新生頗有幫助的經驗,這些經驗的中心思想是一條——跳出自己的舒適區交朋友。「到達美國的第一年,我一直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張曉虞說,她嘗試過加入很多俱樂部,在餐廳裡與本地人聊天,在課上和同學交流,感恩節時接受外國同學邀請到其家中住了一周感受節日文化。但一年下來,兜兜轉轉,身旁幾個最好的朋友還是中國人。
張曉虞也有過疑惑,為什麼身旁別的中國留學生都有許多本地朋友,大家「打成一片」,到自己這裡就變得這麼困難。「交本地朋友這件事情對我來說更像是一件任務。」父母也希望她能多與本地同學聊一聊,深入了解美國文化,「大老遠跑國外去,還是只結識中國學生?」父母想不通。在經歷了一年的巨大壓力之後,張曉虞看開了。她說自己是「佛系交友」,心態也變得更輕鬆,她告訴爸媽,自己真的交不到美國朋友。
無法融入當地社交圈的原因有很多,對張曉虞來說,興趣與性格是最重要的方面。「我對於美國當下的流行文化幾乎一無所知,很少會追蹤當地社交媒體的熱點或潮流,這讓我與美國同學對話時顯得十分吃力。」相較於美國文化,張曉虞對韓國流行文化要感興趣得多,讓她自己也感到意外的是,在美國留學期間她認識了不少韓國朋友,她十分願意用自己蹩腳的韓語與他們交流對話,韓國朋友也驚訝張曉虞竟然會了解這麼多韓國時下流行的單詞,非常樂意同她分享他們在韓國的趣事。
交朋友,歸根到底是尋找「心的共鳴」。「除了文化差異,缺少共同經歷也會使當地同學很難與我產生共鳴。」張曉虞說,「萬事不必強求,現在,我有更多時間用於學習和閱讀,深更半夜醒來時也不再覺得空虛、孤單。志同道合者難尋,每個人都有保持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李昊燃)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9月03日 第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