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中芹
圖:來自網絡
「卷煎」,在一些地方也叫「千子」或「讓菜」。
前些日子回老家,伺候老母親,在那裡住了一個月。每天在街上,幾乎都會見到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騎著電動車,後背箱中放著一些加工好的「卷煎",車上的小喇叭不停地叫著:「卷煎,新莊的卷煎」。
卷煎,是蘇魯豫皖接壤地區紅白喜事酒宴上,必不可少的傳統佳餚,也是老百姓家中喜愛的家常菜之一。
翻閱一下鄉志,記載著卷煎被稱為「讓菜」的由來,原由是,本分憨實厚道的家鄉人,講禮儀,也重禮儀。尤其在飯桌上,八九十來個人聚在一桌吃飯,不管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都是要分長輩晚輩的。就是沒有長晚輩,也要分大小秩序來入座。
而吃的時候,要得等長輩或年齡大的先動筷子,然後大家才能揮筷開舞。否則大家都會笑話你不知道啥,被視為不恭。
此時,作為一桌子長輩或年紀大者也多不好意思獨享,能坐到一桌的都不是外人,再說都是上了禮單(交過份子錢),所以,儘管滿桌子飯菜香氣繚繞,饞得大夥人人直咽口水,但你聽聽,整個宴席滿場盡沸揚著「來來來,叨叨叨」,你再瞅瞅,一桌上八九十來雙筷子還是只管在菜盤子上邊,推來讓去,貌似誰也都不好意思笫一個動筷,以免被人笑話太下三了。
久而久之,聰明智慧的鄉村大廚們,就發明了這道不分長幼尊卑的菜餚,並將它取名為「讓菜"。還被列為故鄉小鎮首選傳統風味名吃。
我的故鄉黃口鎮,位於蘇魯豫皖接壤地區,是河南永城,江蘇豐縣南部去徐州,乘坐火車的必經之地。來來往往的商客,絡繹不絕,據說,讓菜最早是由來往於此地的生意人帶來的。
當時老百姓家裡都比較貧窮,招待來的客人,也沒有啥像模像樣的菜,有嘴饞好吃的人,就按照人家見過世面的生意人指導,割一塊肥瘦相間的鮮豬肉,先粗切成片條,再搭蔥姜細剁成碎肉泥,把細粉用開水煮軟透也剁碎,放入適量的紅芋澱粉、鹽、醬油以及五香材科,調拌成餡,均勻地攤抹成圓餅狀,入籠蒸熟。
蒸好的讓菜,可燴,可煎,可燒,還可以蘸著蒜汁涼吃。香而不膩,筋糯彈滑。就這樣,讓菜以其好吃,好做的特點迅速在家鄉的餐桌上,宴席上流行開來。
位於黃口東北十五裡的新莊,近幾年來那裡的卷煎風靡一時,它距離豐縣梁寨也僅有十多裡路。
新莊的卷煎,只所以在老家小有名氣,其卷煎做法在原先的基礎上,又推新了一步,待讓菜蒸到八九成熟時,再用幾個雞蛋打成碎液,薄薄地潑在讓菜上邊,再蓋籠蒸上三二分鐘,即可出鍋。
然後,掂託著籠布把讓菜端到案板上,稍微晾一下,用刀切成三指長,二指寬的長方條,整齊地碼在盤子裡,再用油刷抹一把小磨香油,幾滴遇熱香油的摻和,使原本就已鮮香醇厚的讓菜味道,更是滿院廝飛。雞蛋的黃燦燦,肉餡的晶瑩瑩,煞是勾人味口。
記得我第一次品嘗新莊的千子,還是在上中學時,那年寒假,我去了新莊一位爸爸的朋友家裡,第一頓午餐,就是做的卷煎,當我把一塊讓菜叨進嘴裡時,軟筋筋,肉滑滑的感覺真好吃,一大碗卷煎,連湯水都吃了個精光。
每當這位叔叔來黃口辦事,我總是央求他下次再來時,順便帶些卷煎來,這位叔叔也很講信用,幾乎每次來我家都要帶些蒸好的讓菜。
如今,我在省城定居,家鄉的小吃,例如羊肉湯和麵皮等,在這裡也有店面營業,然而,正宗的卷煎卻沒有見到,雖然我也曾經自己動手試做一下,但均沒有成功。
所以,每次回老家,我都會三天二頭地購置一些,尤其是新莊的卷煎(千子),都要品嘗一下過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