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戰爭以後,美國工業尤其是製造業迅速發展,到了1900年前後,製造業產值已超過農業。但是,當時的工業生產方式和今天有很大不同,那時很少有生產計劃和組織,生產第一線的管理人員對工人作業只是進行口頭的指導,工人通常所受到的訓練也很差,工作方法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主要憑經驗辦事。
此時期,作業方法的改進,一般都來源於工人自己,他們為找到更容易和更簡便的方法完成所承擔的任務而自發地努力,完全是一種分散的個人行動,幾乎沒有人注意一個工廠或一個工藝過程的改進和總體的協調。因而效率低,浪費大,執行力差。
以泰勒(F.W.Taylor,1856—1915)為代表的一大批科學管理先驅者,發現了這個弊端,為改變沒有標準這種狀況,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開創了標準化科學管理的道路。
泰勒1878年到米德維爾鋼鐵公司工作,當過普通工人、技工、工長、總技師以及總工程師。這一經歷使他對當時生產管理和勞動組織中的問題比較清楚。他認為,管理沒有採用科學方法,工人缺乏訓練,沒有標準的操作方法和程序,大大影響了生產率。他相信,通過對工作進行分析,可以找到改進的方法,設計出效率更高的工作程序,制定出工作標準。
他系統地研究了現場作業和衡量方法,創立了「時間研究」,改進操作方法,科學地制定勞動定額,採用標準化,因而大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例如,1898—1901年,他在伯利恆鋼鐵公司工作期間,研究了鏟煤和鏟礦砂的工作。通過試驗和測定發現,每一鏟煤21磅(約9.5千克)時,裝卸效率最高。泰勒制定了新的工具標準和工資標準,採用標準作業對工人進行訓練,結果使搬運量由原來每人每天12.5噸增加到48噸,搬運效率提高近4倍。經過這樣改進,減少了所需的搬運工人數,使搬運費由每噸8美分降低到4美分。
吉爾布雷斯(FrankB·Giberth,1868—1924)是和泰勒差不多同一時期的管理專家。他創造了與「時間研究」密切相關的「動作研究」,就是對人在從事生產作業中的動作進行分解,然後做科學的分析,建立起省工省時、效率最高和最滿意的操作順序。這個就是流程的前身。
例如,他制訂了砌磚工人的標準流程,按照他的方法培訓的砌磚工人,平均作業效率由每小時120塊提高到350塊。1921年他又創造了工序圖,為分析和建立良好的作業順序提供了工具。
由於泰勒和吉爾布雷斯等人的研究,在20世紀初建立起了科學管理方法,提出建立標準作業的手段,實行標準化管理。建立標準作業方法,制定標準作業時間,用標準流程和標準作業指導書來培訓員工,員工按照標準來做事情。這是從農業社會轉變到工業社會的最大突破,改變了以往口頭管理、任意發揮的狀況。
如果想讓你的企業員工有執行力,就需要針對員工的日常工作建立完善的標準。員工通過標準流程和標準作業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使得事情做得順暢。否則,沒有標準,讓員工自己去摸索、去任意發揮,會因為個體差異,導致員工把很多時間用在摸索上,不能用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來工作,使得員工做事情不順暢,導致執行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