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電影《螢火蟲之墓》於1988年日本首映,高田勳執導,講述的是一對兄妹在二戰期間日本宣布戰敗前後活活餓死的故事。我大約是在2014年觀看了此片,最初無力應付這部片子強大的情感力量。最近幾年經歷了一些事情,才突然意識到高導在這部片子中可能在講什麼。於是特地重新看一遍,比起前兩次在感情汪洋大海裡溺水,這次有水落石出的感受。
這部豆瓣評分8.7,有超過31萬人標記,具體評價倒很有趣:一部分人會承認這部電影很催淚,另一部分人因為是日本加上軍國主義歷史背景而痛罵主人公活該,甚至批鬥前面覺得同情的人。
首先擺正一點:沒有人應該為自己是否為一部作品受感動而承擔別人的羞辱和責難,也不應該把自己的反應強加給別人。我很理解有的人還是對「日本」和「軍國主義」有類似的關鍵字審核機制一樣的敏感度,但是這不利於我們理解這部影片。這種羈絆不在於影片本身,而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感覺不誠實,我們也不敢做誠實的表達——這種情況在我們總是要顧及個人觀點是否符合國家敘事時尤甚。
劇情我不再贅述,很多人對這部電影想必也印象深刻。除了因為兩個孩子的悲慘經歷而博得廣大觀眾同情之外,我希望你看這部電影時問問自己:當年的日本社會,與我們現在差異真的有那麼大嗎?我倒是覺得,在大多數人認為的淚點——兄妹倆餓死——之外,我覺得影片中的社會形態與我們有額外一層的相似:
09:43燃燒彈如雨落下,有軍人不躲避反而高喊「天皇陛下萬歲」
12:33清太安慰妹妹:「我去叫爸爸把壞人都抓起來」
55:15清太在滿是螢火蟲的蚊帳裡回想起聯合艦隊的閱兵儀式,並比劃用機關槍掃射「敵人」
以上只是這種行為特徵,我想換成國內的同胞也沒什麼區別,同為愛國主義,愛的不是同一個國家而已,情懷都一樣。如果只是因為情感對象的不同而互相否定,未免太膚淺和動物性。可是針對歷史的反思我們就停留在「因為我們是受害者,所以我們進行同樣的愛國主義教育沒有錯」的想法下,殊不知我們貌似殊途,其實同歸。
我不是為這種灌輸作辯護,事實上通過影片的展開我們看到這才是醞釀悲劇的幫兇,關於這方面的深入討論會在後面繼續。這裡是希望我們觀影的時候能通過這些與我們社會生活相似的細節加深對影片的理解以及針對歷史的反思。
影片一開始就是大轟炸,夷為平地的城鎮,成堆的死人,被燒得面目全非只能裹成木乃伊一樣的母親。這種情景後面反覆穿插:節子追螃蟹看到海邊海沒下葬,用蓆子蓋住的屍體;醬油不夠,要去收集海水;五金製品短缺造成炭爐也成了'僅此一件';兄妹倆一個月的口糧只分到半袋大米……
不過大部分人也就此草草下結論:論比慘,誰會有受侵略的一方慘。因此你們侵略,你們的人民活該受苦,可能受苦程度還不如我們的話,我們還要氣不過。如此連帶要批判有同情心的那一批同胞觀眾,來顯示自己「根正苗紅」。對吧?
問題就在於我們只在乎輸贏——不論是比慘,還是比誰更紅——意義在哪,是否體面,我們不聞不問。對悲劇事實的追問從無,對擺脫悲劇的方法探討也從無,只有某種廉價的情懷如同酒精和毒品一樣讓人短暫上癮,至於認知和現實之間的裂隙,我們假裝它不存在,或者兩手一攤說這是自然現象,自己總是無辜。
畢竟我看到武漢作家方方記錄平民百姓的傷痛,也會被人指責「消費死者」「吃人血饅頭」。我只是好奇,我們的公眾對負面和災難如此敏感避諱,跟劇中的清太——一再要妹妹不去看媽媽垂危的樣子,一再隱瞞母親去世,妹妹看到死人時趕忙把她拉走——區別在哪?
你會說,妹妹還小,清太這樣做也沒錯。但是我們很清楚的看到妹妹相當聰明:在埋葬螢火蟲的時候問出「為什麼螢火蟲那麼快就死了?」而這一幕,在「花魂鳥魂總難留」的慨嘆之外,還多一分幼年喪母的苦楚。一個人的情感複雜度,往往和年齡無關。哥哥清太以為的妹妹,並沒有那麼天真,同樣我們自己所以為的百姓,也未必是巨嬰。認知偏差就是這樣來的,而類似的悲劇其實不見的是必然。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