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之墓」他的存在,正是提醒我們去銘記這段歷史「上」

2020-12-19 二爺的電影

動畫電影《螢火蟲之墓》於1988年日本首映,高田勳執導,講述的是一對兄妹在二戰期間日本宣布戰敗前後活活餓死的故事。我大約是在2014年觀看了此片,最初無力應付這部片子強大的情感力量。最近幾年經歷了一些事情,才突然意識到高導在這部片子中可能在講什麼。於是特地重新看一遍,比起前兩次在感情汪洋大海裡溺水,這次有水落石出的感受。

這部豆瓣評分8.7,有超過31萬人標記,具體評價倒很有趣:一部分人會承認這部電影很催淚,另一部分人因為是日本加上軍國主義歷史背景而痛罵主人公活該,甚至批鬥前面覺得同情的人。

首先擺正一點:沒有人應該為自己是否為一部作品受感動而承擔別人的羞辱和責難,也不應該把自己的反應強加給別人。我很理解有的人還是對「日本」和「軍國主義」有類似的關鍵字審核機制一樣的敏感度,但是這不利於我們理解這部影片。這種羈絆不在於影片本身,而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感覺不誠實,我們也不敢做誠實的表達——這種情況在我們總是要顧及個人觀點是否符合國家敘事時尤甚。

劇情我不再贅述,很多人對這部電影想必也印象深刻。除了因為兩個孩子的悲慘經歷而博得廣大觀眾同情之外,我希望你看這部電影時問問自己:當年的日本社會,與我們現在差異真的有那麼大嗎?我倒是覺得,在大多數人認為的淚點——兄妹倆餓死——之外,我覺得影片中的社會形態與我們有額外一層的相似:

09:43燃燒彈如雨落下,有軍人不躲避反而高喊「天皇陛下萬歲」

12:33清太安慰妹妹:「我去叫爸爸把壞人都抓起來」

55:15清太在滿是螢火蟲的蚊帳裡回想起聯合艦隊的閱兵儀式,並比劃用機關槍掃射「敵人」

以上只是這種行為特徵,我想換成國內的同胞也沒什麼區別,同為愛國主義,愛的不是同一個國家而已,情懷都一樣。如果只是因為情感對象的不同而互相否定,未免太膚淺和動物性。可是針對歷史的反思我們就停留在「因為我們是受害者,所以我們進行同樣的愛國主義教育沒有錯」的想法下,殊不知我們貌似殊途,其實同歸。

我不是為這種灌輸作辯護,事實上通過影片的展開我們看到這才是醞釀悲劇的幫兇,關於這方面的深入討論會在後面繼續。這裡是希望我們觀影的時候能通過這些與我們社會生活相似的細節加深對影片的理解以及針對歷史的反思。

影片一開始就是大轟炸,夷為平地的城鎮,成堆的死人,被燒得面目全非只能裹成木乃伊一樣的母親。這種情景後面反覆穿插:節子追螃蟹看到海邊海沒下葬,用蓆子蓋住的屍體;醬油不夠,要去收集海水;五金製品短缺造成炭爐也成了'僅此一件';兄妹倆一個月的口糧只分到半袋大米……

不過大部分人也就此草草下結論:論比慘,誰會有受侵略的一方慘。因此你們侵略,你們的人民活該受苦,可能受苦程度還不如我們的話,我們還要氣不過。如此連帶要批判有同情心的那一批同胞觀眾,來顯示自己「根正苗紅」。對吧?

問題就在於我們只在乎輸贏——不論是比慘,還是比誰更紅——意義在哪,是否體面,我們不聞不問。對悲劇事實的追問從無,對擺脫悲劇的方法探討也從無,只有某種廉價的情懷如同酒精和毒品一樣讓人短暫上癮,至於認知和現實之間的裂隙,我們假裝它不存在,或者兩手一攤說這是自然現象,自己總是無辜。

畢竟我看到武漢作家方方記錄平民百姓的傷痛,也會被人指責「消費死者」「吃人血饅頭」。我只是好奇,我們的公眾對負面和災難如此敏感避諱,跟劇中的清太——一再要妹妹不去看媽媽垂危的樣子,一再隱瞞母親去世,妹妹看到死人時趕忙把她拉走——區別在哪?

你會說,妹妹還小,清太這樣做也沒錯。但是我們很清楚的看到妹妹相當聰明:在埋葬螢火蟲的時候問出「為什麼螢火蟲那麼快就死了?」而這一幕,在「花魂鳥魂總難留」的慨嘆之外,還多一分幼年喪母的苦楚。一個人的情感複雜度,往往和年齡無關。哥哥清太以為的妹妹,並沒有那麼天真,同樣我們自己所以為的百姓,也未必是巨嬰。認知偏差就是這樣來的,而類似的悲劇其實不見的是必然。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CIFF廣州|「設」交圈:螢火蟲「博物館」拾愛十城
    新的一年,由中國家博會(廣州)與walkingmedia共同發起的螢火蟲「博物館」——「我的爸爸是設計師」兒童主題活動到了第三年。三年前我們默默耕耘,螢火之微光偏於一隅。而今,我們因高舉致力於改善兒童成長環境之旗幟而和者眾,點點螢火有匯聚成星河之勢。
  • 「物我兩忘」、「梵我一如」、「我思故我在」究竟什麼是「我」?
    撰文:川流中國人以「物我兩忘」之藝術境界為高,印度人以「梵我一如」為終極目的,西方人則以「我思故我在」為哲學的裡程碑。究竟這個「我」是什麼?如何去理解這個「我」呢?當人類意識到生命的存在時,便潛意識地以為有一個生命的主體存在,這個主體稱之為「自我」,於是主客分立,區別開自我與外界,成為了兩個對立的範疇。人們有著「自我保護」及「自我延續」這些要求,期望「自我」永恆存在,但可惜的是,我們卻會因衰老、疾病而死亡而壞滅。
  • 「理性」和「感性」,並非是兩種「對立」的思維
    其實,「理性」與「感性」並非「對立」,而是「相對」的兩種思想。在一般人類的思維中,其實都同時存在著有「理性」與「感性」兩種思想(因子)。「理性」幫助我們分析事情,靠「實證主義」的方式來了解「現實」環境所發生的一切現象;而「感性」則讓我們在「現實」的環境中,以「唯心浪漫」的「個人感受」去尋求「人生」的另外一層意義。
  • 安吉拉·塞尼:「對歷史的理解警醒著我們,種族是一種社會建構」
    他在1967年出版的《對先進科學的反思》(Reflections On Big Science)一書中警告說,科學專業化的危險日益加劇,這將研究人員逼進了一個更狹窄的研究領域,而丟棄了更廣闊的視角。「只有專家知道他在說什麼,只有全才才知道他為什麼要說。」溫伯格這樣寫道。
  • 王船山之「惟氣論」
    王夫之與顧炎武、黃宗羲在歷史上被稱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著有《周易外傳》、《黃書》、《宋論》等書。幼年跟隨父兄讀書,青年曾參加反清起義,晚年的王夫之則隱居在湖南的石船山之中,著書立說,並自己署名南嶽遺民、船山病叟,世人稱他為船山先生。
  • 路遙知馬「歷」丨他創造了一種設計語言 書寫出一部「魂動」禮讚
    作為「魂動」設計的創造者,前田育男先生不僅酷愛駕駛,同時還擁有著日本A級賽車執照。或許正是經歷過賽道上的極度專注、追求物理極限的體驗,身為設計師的他才更致力於在汽車造型上還原獵豹奔跑時所展現的張力。「魂動」,應運而生。前田育男先生是位完美主義者,他認為奔跑才是汽車的常態,而不是靜止。所以無論從哪種角度審視,在他的帶領下,「魂動」設計都使得馬自達汽車透露出一種精緻凜豔感。
  • 「寒食節」一個古老的節日
    《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後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由於世人對蘇東坡的喜愛,稍微對歷史有所涉獵的人對這篇貼都有所耳聞。
  • 一個關於「死丫頭」和「茉莉」的故事 (上)
    於正從小就喜歡金庸,用他自己的話說「是金庸先生的鐵粉」。他曾省下一個月的早餐錢只為了去買一本《天龍八部》,也因為對金庸小說的痴迷和崇拜,向同學構建過自己「總有一天要做金庸的學生」的夢想。他偏科嚴重,數學一竅不通,語文作文卻尤其的好。小時候的於正就是你我記憶中班級裡那個總躲在角落不吭聲的「古怪」孩子,獨來獨往,不交朋友,唯獨愛看書。
  • 海德格爾的「轉向」 / 翻譯
    [1]因此,海德格爾並沒有如同傳統的實在論的形上學所做的那樣通過 「外在於世界之中」,可以說是與人類存在者分離開來的方式,來理解「存在者的存在」這一短語;而是以現象學的方式將 「存在者的存在」理解為符合我們的需求與興趣的 —— 無論是實踐上的,還是理論上的 —— 事物的有意義的在場。
  • 「中西之別」重考
    舉一個大家相對不太熟悉的例子,藏文等文種具有「懸掛基線」的特徵,相信以漢語為母語的讀者,第一次看到藏文是從稿紙格線往下書寫時可能會非常驚訝,但這正是書寫藏文最基本、最方便的方式。那麼,中文的基本特徵是什麼?中文排版應該如何體現?作為母語者,我們對此的認識往往很模糊,這其實是「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狀態。
  • 為什麼只有「真正天真」的人才能邂逅智慧?
    下面這段話,你中槍了嗎?說話之前必先斟詞酌句,深思熟慮,待到說出口時,要說的話又減去三兩分,最終一句情深意長的肺腑之言,變成了不痛不癢的「正確的廢話」。從本質上說,大部分人之所以選擇「世故圓滑」、「忍辱負重」、「卑躬屈膝」的活著,是因為我們純淨的內心已被私慾所汙濁,被人性的弱點和習性所蒙蔽。因此,每個人都戴著「有色眼鏡」在小心翼翼的苟活著。
  • 中國史是「外國史」?臺灣正在悄悄修改歷史教科書……
    另外,為安撫民眾與國民黨大老對獨臺和臺獨勢力興起的焦慮,首先制定國統綱領,一再宣示反臺獨,並動員學者與黨內文宣機構,宣揚「文化中國」的論述,請任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的杜正勝先生為文宣稱要建立臺灣為「新中原」。這段時期,歷史課綱表面上率由舊章,看不出太大更動。
  • 傳聞要被「降級」的這所211高校,讓這位網紅教授「救活了」
    先是11月12日至13日,其官網一口氣更新了3位「傑青」副校長,在高校任命中實屬罕見之舉,消息轟動一時。例如在6月份的太原理工大學學位授予儀式上,鄭強把保安、食堂阿姨、保潔員請上舞臺,讓畢業生對他們深深鞠一躬。網友們普遍認為,這些職業在高校中屬於底層職位,但卻默默的支撐、保障這學校的運轉。讓畢業生們對他們鞠躬,也是讓學生擁有一份感恩之心。
  • 傳聞要被「降級」的這所 211 高校,讓這位網紅教授「救活了」
    而在 2012 年 5 月至 2017 年 6 月這段時間,鄭強出任貴州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一職。「網紅校長」,這一頭銜也正是在這段時間,網友們給鄭強的一個稱呼。至於原有,就是鄭強來到貴州大學後,大刀闊斧的教育改革。
  • 日語動詞中的「自動詞」和「他動詞」
    自動詞、他動詞是日語學習過程中一大重點、同時也是難點。今天我將就日語中的動詞自他性的基本區別進行歸納,供大家學習之用。
  • 大腦是可塑的,「育腦」不存在「晚」的問題
    然而,她在上了小學之後就突然開始發育了。她的動作變得迅速起來,體育成績是最高分,而且玩奧賽羅棋一點不輸給成人。這有力地證明了她認知空間、預測未知這樣一種「空間認知能力」取得了長足進步。她上學之後,在第一次運動會上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她在開彩球的時候,投出了兩個球,這時她指了指彩球說:「這個打不開,膠帶數量有點不對勁。」
  • 儲忠明|「側鋒辨誤」之辨
    我們從關於古書論的引證中,就發現他有所失察與誤解,如「王羲之《書論》中關於用筆所指『偃仰、欹側斜、大小、長短』」是否是專指筆鋒的藏露問題呢?我們以後可以專論(古人論書言簡而意賅,我們主要多揣摩他的書跡以加深領會)。張懷瓘「五勢九用」之說與蔡邕「九勢論」一樣,主要為運筆的虛實、輕重、緩急而言,「用筆腕下起伏之法,用則有勢」,他明確說明了是改變「字」之常形,而非改變「鋒」之常形。
  • 馬斯克:我們可能生活在一個巨大的「矩陣模擬」中!
    馬斯克的「矩陣模擬假設(Matrix-style simulation)」理論是根據宇宙已經存在138億年的事實而提出來的。宇宙已有將近140億年的歷史,而人類出現在地球上的歷史才不到一萬年,所以這段時間足夠其他文明興起。
  • 「劇評」夏洛克的思維宮殿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Sherlock眼中的數據想必很多觀眾喜歡上Sherlock就是因為他眼中的這些數據吧,記得S01E01的時候,第一次在畫面上呈現第一視角的事物,並像遊戲中對物品的標記那樣,直觀的顯示在影視劇畫面上,很新穎的表達方式:哈哈,很久沒有回看了,本以為第一次呈現的「移動字幕」會是推理環節,沒想到在這裡。
  • N3N2常考易混淆句型「~上に」「~上で」「~上は」「~上」的區別
    比如「~上に」「~上で」「~上は」這三個句型,是名詞【上】加上助詞【に】【で】【は】的組合。「~上」這個是名詞單獨構成的句型。因為沒有加助詞,也有加上了三個不同的助詞,再加上這四個句型所表達的含義都不同,所以很多人還是記不清楚,容易混淆的。今天小令教給大家一個方法來區分「~上に」「~上で」「~上は」「~上」這四個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