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忠明|「側鋒辨誤」之辨

2020-12-22 聞是藝術

側鋒、偏鋒,古今書論頗多涉及,孰是孰非,無可立判。清劉熙載曾說:「中鋒畫圓、側鋒畫扁,舍鋒論畫,足外固有跡耶?」可見,中鋒側鋒也是古代筆法討論的一個內容,所以,側鋒偏鋒作為書法理論領域之中的一個問題,加以討論是頗有意義的。讀歐陽龍同志《側鋒辨誤》一文(載《書法》)頗有啟發,他在文章裡較為深刻地剖析了側鋒的形成與勢態,論證了中鋒、側鋒與偏鋒的關係和區別,據此而肯定了側鋒與偏鋒「是一種筆法的兩種名稱」。此論脈絡清晰,論證有據,說理有力,從認識和實踐體會來說,我都同意和接受歐陽龍同志的這一觀點。

點擊閱讀:「書評」歐陽龍|側鋒辨誤——與胡問遂商榷

可是,歐陽龍同志在該文後半部摻進了「辨誤」之外的新的觀點,以大肆渲染側鋒的功用,打出了「更新書法線條」這面旗幟,在此掩護下,把側鋒提高到與中鋒並駕齊驅、相行不悖的藝術高度,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偏頗。更有甚者,該文在「尾聲裡」把對側鋒的追求甚至側鋒以外的筆法作為「不斷革新「不拘一格」的線條藝術,並冠之以「新的風格」,這就「偏頗]得不能為人所接受了。

我們從這篇文章裡看出他的理論根據有三:

一、側鋒取妍;

二、諸大家作品中不乏側鋒之筆;

三、古代書家論筆法的諸多論點。

由於前兩條的客觀存在,歐陽龍同志就被一葉障住了雙目。我們從關於古書論的引證中,就發現他有所失察與誤解,如「王羲之《書論》中關於用筆所指『偃仰、欹側斜、大小、長短』」是否是專指筆鋒的藏露問題呢?我們以後可以專論(古人論書言簡而意賅,我們主要多揣摩他的書跡以加深領會)。張懷瓘「五勢九用」之說與蔡邕「九勢論」一樣,主要為運筆的虛實、輕重、緩急而言,「用筆腕下起伏之法,用則有勢」,他明確說明了是改變「字」之常形,而非改變「鋒」之常形。這裡指的主要是中鋒運筆,僅「九日揭筆,側鋒平發,『人』『天』腳是也,如鳥爪形」。說明在捺筆出鋒處側筆形成鳥爪形(例:大字陰符經中「天」捺腳用此)。米芾蒂「吾獨得四面」亦非四種不同的用鋒,乃是其筆畫已臻神完氣足之自詡,他自稱為「刷字」。

包世臣說:「凡下筆須使筆毫平鋪紙上乃四面圓足。」這兩個「四面」共同指的是中鋒鋪毫,那麼「八面鋒」又是什麼意思呢?我們體味一下清代王澍的一段重要論述,就能正確理解八面鋒的真實含義,王澍在《論書剩語》「運筆」一節中說:「世人多以捻筆端正為中鋒,此柳誠懸所謂『筆正』非中鋒也。中鋒者謂運筆在筆畫之中,平側偃仰,惟意可使。乃其既定也,端若引繩,如此則筆鋒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鋒,筆至八面出鋒,斯施無不當矣。……」這一段足以解釋「八面鋒尚且不夠使,如何只說中鋒」。此語之微奧也足以說明八面鋒仍是中鋒之筆法。

在這裡我就側鋒是否能夠作為「新風格」這問題與歐陽龍同志商榷並就教於諸讀者:

一、側鋒(偏鋒)的形成。

在一幅書法作品中,我們要辨認中鋒筆法和側鋒筆法,這並不困難,中鋒的筆畫是:「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於曲折處亦當中無有偏側。」使人感到沉著、圓豐、內含。側鋒筆畫較為明顯的特徵是呈「一邊光、一邊毛」的扁筆,常可出現在起筆重(不作逆勢)行筆快時。我們可以說,嚴格地按照藏鋒起筆、提筆運行、回鋒收筆的筆法寫出的筆畫都是中鋒(多用於楷書),速度較快地起筆和行筆,不及調整筆鋒所帶出的筆畫多是側鋒(多見於今草中)。於是,側鋒橫畫多是始巽終坤,行筆時多是筆管向後向右。董其昌認為側鋒形成是由於「信筆」,「須懸腕、須正鋒者皆為破信筆之病也。」(《畫禪室隨筆》)清包世臣對側鋒的形成也要言不煩:「蓋行草之筆多環轉,若信筆為之則轉卸皆成扁鋒。」「……後人撇端多尖穎斜拂,是當展而反斂,非掠之義,故其字飄浮無力也。」(《歷代書法論文選》(四八頁)尖穎斜拂,來不及調整筆鋒,當然不能展掠自如。梁巘評論祝枝山「落筆太易」,故我們從祝的墨跡入觀,不難看出他時出側筆。劉熙載又有獨到見解「畫有陰陽……惟毫齊者能陰陽兼到,否則獨陽而已。」(同上七零九頁)他不言「側鋒」而說「獨陽」,不言鋒在一邊而言「毫不齊」形成獨陽,還是明確地說明了側鋒的形成。除此之外,我們還知道初學書法者由於力不從心,勢不順手,常常形成或多或少、或長或短的側鋒筆畫,那無疑是一種敗筆。綜上所述,側鋒的形成不外有二:一種是信筆為之或功力不到形成的敗筆;一種是出自名家之手,在集數十年中鋒功力的基礎上,有意無意之間快筆而出的映帶之筆。我以為,側鋒並非書家所刻意追求形成的一種筆法的本象,也不能定論成名之「大家」作品中的側鋒筆畫都是美的線條藝術。

二、側鋒的價值

論側鋒必先論中鋒,不管哪位書法家都不會否認:真草隸篆,中鋒運筆是書法之宗法,已故著名書法家白蕉先生說過:「用筆講用中鋒,是書學的憲法,是用筆的根本大法。」(《書法學習講話》,載《書法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一輯)古人用「錐畫沙」來形容中鋒用筆,既實際又淺顯,很多人從中得到深刻的啟發而書藝大進,這成為千古不廢的名言。而側鋒由於它的線條不夠完美,時時招來非議:如王羲之說「不可孤露形影及出牙鋒」,所謂牙鋒,實包括了側鋒。並說:「藏鋒者大,側鋒者乏。」《《歷代書法論文選》三三、三四頁)宋黃庭堅亦深知「王氏書法,以為如惟畫沙、印印泥蓋,言藏鋒筆中、側筆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同上三五四頁)南宋陳槱認為側鋒是大字法最忌:「古人作大字常藏鋒用力,故字畫從顛至末少有枯燥處,今往往多以燥理為奇,殊不知此本非善書者所貴,惟斜拂及摯筆令輕處,然後有此,所謂側鋒取妍,正蹈書法之所忌也。」(同上三七九頁)也有因多用側鋒而降低了身價的,祝允明就因為「落筆太易、運筆微硬」,故遜董(其昌)一格、加之「離奇詭怪」 又『不及徵仲(文微明)甚遠」。(同上三七九頁)包世臣說:「書用中鋒,如師直為壯、不然,如師曲為老,兵家不欲自老其師,

書家奈何異之?」(同上七零九頁)所以儘管側鋒可以「取妍,儘管「書聖」也不免帶出幾筆側鋒,但他們還是待側鋒以菲薄,惡側鋒以病痍。仍以中鋒為筆法的最高準則作為標尺。

關於側鋒,我們應該辯證地、相對地看待這個問題,既不能食古不化,抱著古人的一些論點盲目指責作品中出現的側鋒為異端;但也不可刻意追求、捨本逐末,把追求側鋒看作是正常現象,看作是「不拘一格求新線……自然有新的風格的書法」(引號內為歐陽龍同志原話)。如果我們一味為了求新而像歐陽龍同志那樣看重了側鋒,那麼我們體現時代感的書法非但不會出現群星璀璨的表情美,必然會導致像歐陽龍同志另一篇文中說的那樣:「自以為是創新,實際上毀滅了書法藝術」。(載《書法研究》)

沈尹默先生在晚年提出「筆筆中鋒」這確實不是輕易、隨便提出來的,他畢生浸淫在書學之中,見識不可謂不廣,體會不可謂不深;他並非對「側鋒取妍」視而不見,他並非對用筆變化無所考慮,他如此旗幟鮮明地提出「筆筆中鋒」,正是他對千古以來用筆取捨問題的科學的總結。提倡筆筆中鋒是引導有志於書法研究書法創作之士努力攀登更高的境界。古人有「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之誡,我們一定不能熟視無睹。由此我們明白了「筆筆中鋒」是筆法的最高標準,最嚴要求,是理想中的境界,要做到確實不易,但我們又力爭做到。而側鋒作為一種筆法(又由於書法有時也作為實用藝術)時常出現在書家作品之中,也可出現在倡導「筆筆中鋒」者筆下,這是不足為奇的。然而我們怎樣看待這對矛盾呢?張森同志有一形象而精彩的譬喻:「絕對的中鋒是不存在的,如同在平直的大道上騎自行車,車籠頭是在不斷地左右擺動中求得行車時的平衡,物理學中稱為『動態平衡』,因此中鋒行筆也如同騎自行車那樣,筆鋒在不斷地糾偏中達到的……。」(《書法研究》)這已說得夠明朗的了。

相關焦點

  • 雙語加油站·翻譯辨誤
    辨誤:Beinthesameboat說他們現在「同舟」沒有問題,但「同舟」就一定「共濟」嗎?這需要弄清這一成語的意思。這條成語的意思指「面臨同樣的境遇,尤指困難」,據說本來是講生活在同一條船上的老鼠,老鼠當然不會「共濟」。Sailinthesameboat有「目標一致」的意思,和「同舟共濟」的意思倒是稍微近了一點。所以,原句的意思是:他們現在處於同樣的命運/面臨同樣的危險。
  • 義利之辨
    這一段短短的對話讓《孟子》開章明義,孟子思想最核心的「義利之辨」也和盤託出。君主、官員、百姓對「義利」都有著自己的「辨」,在「義」這樣的內在道德準則和「利」這樣的外在結果之間的「義利之辨」橫亙在孟子之後的中國時空,作為無形的力量,左右著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
  • 二十一世紀的「夷夏之辨」?
    究其原因,這些人「繼承」了中國千年來的「夷夏之辨」,企圖將這個千年的「辯論」在二十一世紀再次「發揚光大」,殊不知這是邯鄲學步、東施效顰,必將貽笑大方。「夷夏之辨」早在三代已經出現,古籍經典上也能尋找到關於「夷夏之辨」的相關內容。
  • 【古籍】傷寒瘟疫條辨
    全書共6卷,前三卷為辨析之論,計92則,後三卷為方藥。卷一系總論諸項,其中「溫病與傷寒根源辨」、「溫病與傷寒治法辨」、「溫病是雜氣非六氣辨」等篇,尤為辨的精細。卷二為辨證,對瘟疫傷寒見證之異詳加辨析。卷四、卷五中收錄正方181首,附方32首,其精華所在為以升降散為首的治溫15方。卷六記載190種本草藥物。
  • 「條辨」體例之書重現江湖
    導讀:「條辨」這種體例,在古代的醫學著作中已是常見之法,方有執的《傷寒論條辨》、吳鞠通的《溫病條辨》、楊濬的《傷寒溫疫條辨》、薛雪的《溼熱條辨》、陳葆善的《白喉條辨》等當屬此例,就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說來也屬此類。
  • 有假的哲學家嗎(雙語加油站·翻譯辨誤)
    辨誤:在一定的情況下原譯也可以成立,即對方真的是一名哲學家。不過原句是一個常用的口語體句子,跟哲學家沒有什麼關係。原譯的問題也在於忽略了英漢「對等詞」詞義的不對等情況,認定philosophy就是「哲學」。作為一門學科,philosophy相當於「哲學」,但是philosophy的意思比「哲學」要廣。
  • 翻譯辨誤:老狗學不會新把戲?
    原句是一句英語諺語,在英語中dog是一個中性偏褒的詞,luck dog(幸運兒),top dog(優勝者),clever dog(聰明人)等都可以指人,如果某人買彩票得了頭獎,你說He is a lucky dog,一點也沒有貶義或嫉妒的含義,等於說「他真走運」或「他真是福星高照」;Every dog has its day意為「凡人自有出頭日」,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是指「濟人之急
  • 林靈素生卒年考 ——《宋人生卒行年考》辨誤一則
    林靈素生卒年考《宋人生卒行年考》辨誤一則     潘猛補 宋史專家李裕民先生以臺灣昌彼得,王德毅《宋人傳記資料索引》為底本,對其進行補漏辨誤,撰成《宋人生卒行年考》(中華書局2010版)一書,該書考辨縝密,無疑是一盤豐盛的學術大餐。
  • 先秦時期的義利之辨
    義利之辨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上的核心問題,是先秦時期公私之辨展開的主要形式。程顥曰:「天下之事,唯義利而已。」
  • 一問六辨鑑別「真假黃疸」
    是的,切莫把假黃疸——高胡蘿蔔素血症誤當真黃疸。   一問六辨鑑別"真假黃疸"   一問:追問詳細病史是前提:問有無基礎病;有無進食含胡蘿蔔素高的蔬菜和水果或營養素等;
  • 重新認識儒家的「人禽之辨」
    ,尤其在孟子思想中佔有重要地位,但應如何理解傳統儒家的人禽之辨?復旦大學楊澤波教授指出,傳統儒家討論人禽之辨,旨在強調人有善性而禽獸沒有,善性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屬性。但歷史發展到今天,隨著人們對動物世界的深入了解,發現動物與人的行為有不少相似之處,並非完全沒有「善」的行為。例如,在較為高級的動物中,雌性動物生產後,都有慈愛保護自己「子女」的行為,甚至為此不惜冒著自己生命的危險與外敵拼殺。
  • 「記不住人家的臉」是什麼意思(雙語加油站·翻譯辨誤)
    辨誤:這樣的翻譯充其量勉強及格,雖然能猜出意思,翻譯腔卻太重。前半句isgettingworse不應簡單譯為「越來越糟」,從後半句看大概是指得了健忘症,所以起碼應譯作「瑪麗姑媽的情況越來越糟」。「記不住人家的臉」雖然比「忘記人家的臉」略好,但還不是地道的漢語,實際上是「認不得原來認識的人」的意思,所以全句可譯成:瑪麗姑媽的情況(病情)更糟了,如今連人都認不得了。
  • 水哥王昱珩微觀辨水哪一期 微觀辨水是怎麼做到的
    水哥王昱珩微觀辨水哪一期?水哥到底是怎麼樣做到微觀辨水的呢?小編今天就來為大家揭秘一下。王昱珩參加最強大腦水哥王昱珩微觀辨水是在20150206這一期,也就是第二季的最強大腦中的第五場比賽,第六期。當初水哥微觀辨水節目播出之後,不少網友都表示不可思議,覺得水哥的眼睛也太厲害了吧,簡直就是擁有一雙神眼。
  • 如何理解傳統儒家的「人禽之辨」?
    人禽之辨是儒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尤其在孟子思想中佔有重要地位,但應如何理解傳統儒家的人禽之辨?則是儒學發展中面臨的一個新的理論課題。2016年10月22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主辦的「孟子思想的當代意義」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學者對這一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復旦大學楊澤波教授指出,傳統儒家討論人禽之辨,旨在強調人有善性而禽獸沒有,善性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屬性。
  • wear都能譯成什麼(雙語加油站翻譯辨誤)
    辨誤:Wear的基本意思是「穿」、「戴」,所以將wearwell譯成「穿得筆挺」似乎理所當然。但是wear和中文的「穿」、「戴」還是有所不同,除了衣服鞋帽外,還可以有其他賓語。  He sat there wearing what Terry called his「workface」.他坐在那兒,臉上一副特裡稱之為「工作像」的樣子(一本正經的樣子)。
  • 你所不知道的武漢最冷門的職業之一,髒辨師.
    非洲髒辨(dreadlock)被稱為自由之辮,內地俗語髒辨。♘最近關注到髒辨是被Rihanna給吸引的。不少人調侃說,riri那頭髒辨至少得有5斤重!洗完頭,估計頭都別想抬起來了!Rihanna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的的關注點不一樣,覺得編完這頭辮子,折煞的是髒辨師。
  • 中熱條辨八條
    中熱條辨八條來源:《六因條辨》作者:宜用大蒜數枚,打爛取汁,和醋灌下,再移置涼處,以手掬道上熱土,圍於臍之四旁,令人溺尿於臍中即蘇。蘇後宜清心安神,將洋參,麥、連、菖、遠、黃連、竹葉、益元散,服之神清即愈。
  • 辨清寒熱才能有效治咳嗽
    核心提示:目前市面所流行的止咳中成藥多適應於熱性咳嗽,許多患者購買服用時不能準確區分,容易把寒性咳嗽誤當熱咳來治療。用中藥治療咳嗽時一定要辨清寒熱,這是取得療效的關鍵。   咳嗽雖是臨床常見症狀,但處理不當也會遷延難愈,甚至引發重大疾病。
  • 論《溫病條辨》的學術淵源
    吳鞠通的《溫病條辨》正是上承《內經》之宗旨,發仲景之未盡,師葉氏之精論,集諸家之著述,去其駁雜,取其精微,參合自己臨床所得而成。《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其中也孕育了溫病學的內容。《素問·天元紀大論》有「辰戌之歲,初之氣,民厲溫病」;「寅申之歲,初之氣,溫病乃起」等,不僅正式記載了溫病的病名,而且也說明了溫病與自然氣候及運氣的關係。
  • 小學數學審辨微課
    畢業班學生通過觀看微課查漏補缺的同時,培養自身的審辨思維和能力。與此同時,這些微課也能幫助畢業班教師更好地開展複習工作。小學數學畢業班易錯問題審辨微課立足於六年級總複習內容,著眼於易錯練習,將六年級總複習時出現的易錯點進行整理匯總,並分成《數與代數》及《圖形與幾何》兩大領域,圍繞問題的本質核心,以「審一審」、「辨一辨」、「練一練」的基本形式進行教學,複習易錯知識點的同時,注重發展學生的審辨思維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