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
」不出門,戴口罩,勤洗手「
成了最熱門的「三字經」
很多人洗手的頻率大約是以往的兩三倍
仿佛每一次洗手
都多了一點安全感
但其實
不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時間短
都會讓洗手的效果大打折扣
很多人洗了手
也無法真正減少細菌病毒的威脅
點擊播放 GIF 1.5M
美國新聞網站Vox最近做了一個
洗手小實驗
一起來看視頻
為正確洗手「劃重點」
點擊播放 GIF 0.0M
11
紫外線燈還原洗手過程
人們普遍認為,洗手時用水衝洗可見的汙垢,就可以保持手的清潔。
這條科普視頻,從「理論」和「實驗」兩個方面,共同論證了一個結論:「要想洗掉手上的病毒,一定要用肥皂,並且至少洗手20秒以上。」
戳視頻看實驗過程
▼▼▼
在這個實驗中,實驗者在手上塗滿代表細菌和病毒的液體,一雙「髒手」在紫外燈光線下一覽無餘。
點擊播放 GIF 1.8M
首先用清水進行衝洗,結果一目了然:並沒有什麼用。
點擊播放 GIF 1.8M
用肥皂洗手5到10秒左右,雖然乾淨很多,但細菌和病毒依然頑固地不肯「離開」。
點擊播放 GIF 1.7M
但是,如果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並且把洗手的時長延長到20秒,效果截然不同——雙手變得十分乾淨。
點擊播放 GIF 1.8M
其實,這個原理並不複雜。「冠狀病毒」屬於「包膜病毒」,它的外層有糖蛋白和脂質構成的包膜。
這樣的結構讓病毒變得像「油漬」一樣,如果不用肥皂或洗手液,只使用清水洗手,由於「水油」不相溶,包膜不會被水破壞,水只能順著病毒流過,不會對其造成任何影響。
點擊播放 GIF 0.6M
然而,肥皂就不一樣了。它們的分子一端是親水部位,一端是親油部位。
親油的一端會立馬附著在病毒的(脂肪)包膜層,把病毒瓦解得一乾二淨。
點擊播放 GIF 0.9M
用肥皂水洗手時,要破壞病毒表面的脂膜,需要延長洗手時間,給肥皂分子創造足夠長的作用時間。
為什麼要用肥皂洗手呢?
點擊播放 GIF 0.0M
性價比高、清潔力強的肥皂
雖不能直接殺滅病菌
但結合搓、揉等動作
外加流水的衝洗
可將大部分病毒和細菌從手上去除
常用於洗手的肥皂主要是香皂、藥皂
1
泡沫多的肥皂清潔力更強?
泡沫對肥皂清潔力的貢獻是不重要的,沒有證據證實不起泡的產品不如起泡的產品有效。
肥皂的主要成分是高級脂肪酸鹽,為常見的表面活性劑之一。由於表面活性劑既能去除汙漬,又能產生泡沫,所以傳統觀念把產品清潔力與泡沫聯繫起來,誤認為泡沫越多清潔力越強。
事實上,清潔力主要與表面活性劑的種類和特性有關,而與泡沫並無直接的聯繫。
泡沫是水基的,通過使用時的攪拌和摩擦等方法產生,攪拌的程度能控制泡沫的數量,泡沫量的多少並不表示洗滌效果的好壞。例如,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起泡性能遠不如高級脂肪酸鹽,但其去汙能力卻比高級脂肪酸鹽優異得多。
2
如何選用洗手肥皂?
香皂的清潔成分與其他家用肥皂類似,但添加了滋潤護膚成分,更適於清潔皮膚。手工皂雖然保留了更多的天然成分,但市面上手工皂質量參差不齊,可能存在鹼超標、雜質多等問題,若使用後皮膚有刺激性,應及時停止使用。一些市民也會選擇添加有硫磺、硼酸、艾葉、金盞菊等成分的藥皂,然而並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表明藥皂比其他肥皂效果更好。
對於普通公眾而言,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通肥皂如香皂洗手即可,在環境特別髒亂的情況下,可以考慮一天多洗幾次或者延長清洗時間。
3
在使用肥皂時,還需注意以下幾點
肥皂應保持清潔和乾燥,並定期清洗肥皂盒(架)以免成為微生物的「搖籃」;
根據實際需要選購,可小份購買,勤更換;
儘量減少肥皂的共用,建議專人專皂;公共場所建議使用洗手液。
已有研究表明,託幼機構、醫院等公共場所的肥皂盒、肥皂細菌汙染嚴重。從避免交叉汙染的角度考慮,還是使用洗手液較好。
肥皂洗手會帶走皮膚的部分皮脂,使用後塗抹護手霜可有效緩解皮膚緊繃感;
學會「七步洗手法」後,還要注意充分搓揉不少於20秒,流水衝淨肥皂泡,洗畢再擦乾。
來源:生命時報、上海疾控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