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12師奶》陳惜姿著 藍藍的天出版社 2006年12月版 |
《天水圍12師奶》:香港有個天水圍
曹疏影 撰文
回歸十年,香港在內地媒體的形象有了變化,也許是看膩了玻璃大廈煙花璀璨——何況這些東西內地並不缺,人們開始挖掘香港的另一面:茶餐廳、老街道、南丫島……在樓價飛漲的年代,也開始仔細探討香港的房屋福利,相當於政府廉租房的「公屋」和經濟適用房的「居屋」政策。
天水圍就是這樣一個公/居屋居民達八成之多的典型香港新市鎮。2006年,三名有精神病史兼遭遇嚴重家庭問題的天水圍女子集體燒炭自殺,令這個地區再度成為香港媒體關鍵詞之一。
聯繫起三年前天水圍一家四口滅門慘案(男人殺掉妻子和兩個女兒後自殺)以及近年來此地自殺、虐兒個案的高比率,社會輿論一時譁然。政府及非政府組織也紛紛指出這裡聚居著大量低學歷、低素質、低技術人士,兼之遠離市區、交通費昂貴、區內工作機會少,遂成為全港收入最低的地區之一。這裡不僅單親家庭多、新移民多、老夫少妻多、領取「綜援」(即綜合社會保障援助,是香港社會福利署為經濟無法自給人士提供的應付基本生活需要的補助金)者多,也嚴重欠缺教育、康樂及醫療設施。
官員、媒體、法官和社工們都說出了很多結構性問題和大道理,於是乎,隨著某政府官員在媒體上對天水圍甩出「悲情城市」這一標籤,天水圍人及其生活也在其他香港人眼裡定了性。
而導致如此定性和標籤的一切聲音中,仿佛理所當然地,沒有天水圍人自己的聲音。
幸好,香港還有陳希姿和譚碧茵這樣的年輕人,肯花時間和精力去採訪、寫作、出版一本《天水圍12師奶》,讓天水圍住戶說出他們自己的需要。若說香港的好處,我想這樣的書、這樣的作者和出版社便是我喜歡的一種。
師奶,廣東話裡的「家庭婦女」,沒文化、沒見識、貪便宜、講是非……,「天水圍師奶」更被理解為窮、不出遠門、新移民(常常被理解為沒公德、拿綜援貪福利)等等。如今,這群師奶說話了,別誤會,它不是硬給苦日子貼金,也沒有血淚控訴,更不是伸冤乞憐,它是一群住在這裡的女人和你聊聊她們的家裡事,和你聊聊她自己:
比如雲姐,丈夫突然離家,再也沒回來,她每天騎車兩小時做八份家務助理,照顧三兒一女;比如雪珍,每天倒十小時垃圾,扭傷腰骨,卻無法索賠工傷賠償,丈夫失業後不願去做「低賤」工作,終日無所事事,暴力傾向陡增;比如曉蔓,被出走的丈夫盜空帳戶,如今是區內保安主管,要獨自通宵巡樓、獨自看守跳樓者屍體等待殯儀車、獨自面對男下屬和男街坊性騷擾,空閒時則做義工,幫助長者及新來港婦女……
這些三十、四十、五十歲的師奶們,或許學歷不高、見識不廣,但都擁有一份被生活硬逼出來的堅強和智慧。而這正是那個日常香港——而非旅遊香港或金融香港——發生著的一些事。而她們對政府的不滿和期望,也藉此書令更多人知曉和思考。令人深思的是,她們都很抗拒綜援,只要有一份自食其力的可能,都不願因領綜援被人歧視。但也正是這種心理,讓許多真正需要綜援的人無端抬不起頭。
朋友說放眼神州,比她們處境更艱難的人有的是。可我看重這份難得聽到的流水般平靜的訴說!這不是在談話節目中面對觀眾、主持人和攝錄機說出的話,也不是供電視臺進行苦難PK或者評比同情指數說出的話。這些話無法構成「新聞」,更沒有令人震撼的影像陪襯。但也正是這種講述方式,不向你提供新聞的距離感、事件感和節目的製作感、煽情與被煽感。它越是平易,就越讓你無法簡單對待,無論漠然,還是急躁。
南都周刊稿件,轉載請註明,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