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認字,就不得不提《四五快讀》這套識字書,我想它可能是很多人的噩夢。這套書是經過十幾年教學實踐,結合兒童心理認知能力,幾經修改而創作的一本識字書。從識字的角度而言,這是一套科學合理的好書。但,從家長的實操角度而言,它確實太枯燥太無趣了,我有無數次都想丟掉它,換其他的識字書。不過,當巨蟹座骨子裡的倔勁,韌勁一上身,再難啃的骨頭我也想試試。
於是,我一邊摸索孩子的學習規律,一邊探索能將這套書變得有趣的方法。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今年2月29日,我們順利學完了前6冊,共552個漢字。第7冊作為前6冊的拓展與延伸,內容有點雜亂,所以我們暫時沒有繼續,孩子也確實需要用其他有趣的識字書來緩解《四五快讀》帶來的乏味感。
一,學字三階段:天堂,地獄以及煉獄
我將這套書6冊的學習過程按每2冊分為一個階段,共3個階段,分別為:天堂,地獄以及煉獄。為什麼要這麼定義呢?這要從我們學這套書的心歷路程來談。
2年半前,我就買好了《四五快讀》,拿到書後,一直耐心地等待恬恬的識字敏感期到來。終於,在她3歲2-3個月的時候,我發現她突然熱衷於觀察大街上各種各樣的指示牌,當我告訴她那是什麼字時,她立馬跟著重複。接著就會像「找茬」一樣四處尋找這個字。我暗自竊喜,識字敏感期終於被我等來了。我拿出珍藏許久的《四五快讀》,開始教她識字。第一冊第一課很順利地學完了,課後的詞語也幾乎可以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我心裡樂開了花,心想:這識字敏感期跟《四五快讀》簡直是絕配,我太明智了,以後就這麼繼續學下去了。
第一冊的一到十課,我們差不多保持三天一課的節奏,毫無壓力的就學會了,我感覺自己都膨脹了,誰說識字難,明明就很簡單。偶爾遇到幾個恬恬總記不住的字,我就想點辦法,讓她記得牢一些。
直到學第二冊第一課,一共16個漢字,我足足教了40分鐘,但「見」,「跑」,「做」以及「要」這幾個字還是記不住。這時候我開始思考,為何第二冊一開始,就遇到這麼大的攔路虎,即便難度加大,也不至於這麼難記吧。我又翻了翻第一冊的字卡,終於想明白一件事:第一冊之所以學得快,是因為我們有識字基礎。恬恬一歲前後,她很喜歡看識字雙面卡片(一面圖片一面字),我教她認卡片的時候都會順勢給她教卡片背後的字,兩套卡片她差不多認識了50多個字。而這些字大部分都是《四五快讀》第一冊裡的。所以從恬恬的角度來看,可能只是複習學過的字,所以就顯得很容易。
有了這樣的認識後,我改變了學字策略。第二冊每一課的字我都會多花點時間給恬恬講解,一是讓她知道這個是什麼字,二是告訴她什麼時候可以用這個字,讓恬恬對生字既有字形上的認識,也有語境上的理解。這樣,通過理解再去記憶,就要輕鬆一些。按照這個思路,我們也順利地學完了第二冊。
學完了第一,二冊後,我們識字的天堂階段就告一段落了,接下來的三、四冊開啟了地獄模式,我苦不堪言,五、六冊的煉獄模式更是讓我恨鐵不成鋼。(具體的過程我在以後的文章再詳述)
二,天堂階段的特點及學習方法
《四五快讀》第一、二冊的字都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和經常接觸的事物,或者他們每天掛在嘴邊的稱呼,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能迅速引起孩子的興趣,產生共鳴。而當他們學會了這些常見字後,又很大程度地提升了他們的自信心和滿足感,孩子學得很快樂。
對於第一二冊,我們學習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圍繞四個原則即可。
原則一:教的過程中,可以藉助實物的就用實物來示範。
比如第一冊第五課中的「眉」,「頭」,「鼻」,「手」等。可以一邊講解這些漢字,一邊指著對應的部位,讓孩子從對字的抽象認識到實物的示範,雙管齊下,一次就記牢了。
原則二:教的過程中,抽象的字用組詞的方式讓孩子理解。
比如第一冊第九課的「在」這個字,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是會忘記。後來我用在組了一些恬恬日常會用到的詞,來幫助她加深印象,這個方法非常適合她,她立馬就記住了。
原則三:教的過程中,讓孩子回憶在哪裡見過這個字。
有些字,其實孩子在平常生活中,可能不經意的見到過,但由於不認識這個字,所以並未留意。家長在給孩子教的過程中,可以適當提醒孩子,這個字可能在哪裡見過,幫助孩子回憶,建立場景跟字的連結,當孩子順利想起來時,這個字就已經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腦海裡了。
原則四:讀錯了也不怕。
當孩子認識一些字以後,在外面看到她可能認識的字時,都會忍不住大聲讀出來。如果讀對了,家長要給予肯定與表揚,如果讀錯了,也不要急於否定孩子,先告訴孩子正確的讀音,條件允許的話跟孩子一起分析為什麼讀錯了,條件不允許的話,就把字拍下來,等回家後,再跟孩子一起翻書查找,對比這兩個字的不同。這樣孩子就能同時記牢兩個字。
我們因為讀錯字鬧過很多笑話,什麼「九手九」,「白動門」,「冰和大王」等,我都是當時立即糾正,再跟她一起分析為什麼會讀錯,孩子經過這麼一番「折騰」,對這些字的印象非常深。
三,課後複習怎麼破?
目前市面上並沒有看到與《四五快讀》相匹配的課後練習題,有時候我們想檢驗孩子對某一冊的掌握情況,都得依賴於教材,而這教材又太乏味,那怎麼辦呢?
我冥思苦想後,鼓足勇氣,按照每一冊的字表,自己製作了一套(其實還沒全部完工,暫且稱之為一套吧,因為肯定會做一整套)與之匹配的課後練習題,每冊課後練習都百分百覆蓋該冊的生字,其目的就是為了檢驗漢字的掌握情況。
我用最簡單粗暴但孩子又能接受的方式做了這套練習題,這看似簡單的練習題,其實我已為此連續奮戰了一周,每天晚上都熬到近2點,修修改改,拼拼湊湊。既要保證與一二冊的漢字編排特點一致,又要保證題目的趣味性,還要保證100%漢字覆蓋率,著實不太容易。第一二冊的題我已讓恬恬做完了,她也給我提了一些意見,我結合她的反饋和意見,又做了二次修改。總之,終於讓我倆都滿意了。
從學習生字到學習情況檢驗,我終於將識字做到了閉環,也算是對識字有個交代了。
跟《四五快讀》死磕的天堂階段就分享這麼多,因為一二冊的字都比較簡單,所以也不需要用過多的方法,過長的時間,孩子通常都能記住。
歡迎大家分享你們的識字故事,下次我將分享識字的地獄階段,你期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