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找到自己的客戶,第一步關鍵詞並非是「找」,而是「定義客戶」。要定義客戶,我們需要判斷哪些不是客戶:
只問不買的,那是將你當做知識掃盲者,這種並非客戶;
有購買意向,但預算不足,也不是客戶;
自己無比願意買,可是做不了主,老闆一句話/ 媳婦一句話,預算就無影蹤的,也不是客戶。
綜上所述,滿足以下才算是真正的客戶定義:
有真實需求
有預算
能做主
別看簡短的3點,在現實商業環境中,真正的把這3點摸清楚了,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經驗。
今天我們就如何突破這3點具體進行分析。
一、有真實需求
老話說,沒有不開張的油鹽店,任何一個經營實體,開張了就有人,但來者是否有真實需求,要不斷的總結經驗,不同行業有不同的門道。
理論上,大多數情況是:客戶諮詢越細節,成交意向更強烈。
但也有反例,比如在諮詢4S店店員時,購買勞斯萊斯幻影的用戶,相比購買奧迪A4的用戶的問題一定要少得多。
為什麼?
因為勞斯作為頂級商用車,其尊貴度和口碑已經固化,用戶買的就是車頭前的小金人,對於性能、油耗、舒適性、安全性這些的好奇心早已弱化到可以忽略。
而奧迪A4的用戶,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功能,還要考慮:零整比、品牌度、貸款條件、要不要加L、要不要加點錢買A6、寶馬5好像更颯…….
這些客戶決定了奧迪4S店員一定要比勞斯的店員更觸類旁通,才能賣得好車。
所以,諮詢量大,並不一定意味著成交。
完成成交,就要判斷,用戶的每一個問題,是否在推進成交。
何為推進成交?
拿買房子來說,正常的成交,客戶的問題,一定是按照如下邏輯展開的:
1、 房子在幾層?朝向?
2、 這面牆能打通嗎?對面那棟樓早上會擋陽光嗎?
3、物業費多少?停車位還有嗎?
4、對應哪個學校?中學呢?
5、住戶一般去哪買菜?遛彎呢?
6、貸款能貸幾成?現在什麼利率?
用戶的問題按此推進,這套房的成交概率會大增。因為每一個問題,都是在前一個問答滿意的情況下,正常往前推進的。
而如果客戶的問題出現了:
1、我今天看不了房,得等到下周二了。
2、這條路以後會通地鐵嗎?
3、物業費夠貴的啊。
4、小區外邊能停車嗎?
5、現在還能辦假.離婚嗎?
可以看出,一定是某項條件客戶不滿意,才會生出額外的問題,而答案,通常是不可預期或不得不接受的。
遇到這種情況,銷售要麼提供滿意的折中方案,要麼讓用戶接受現實。
但多數情況是,這時候的用戶,根本還不能稱為用戶。因為其諮詢的問題,不光沒有在推進成交,而且在把事情,帶往更複雜的方向。
如果你是一個敏感的銷售,一定能感覺到:對方只是想先拿到更多信息,再回去做對比。
總結一下,客戶是否有真實需求,並不是對方諮詢了很多的問題,而是客戶問的每一個問題,全都指向了——成交!
二、有預算
個人購買層面,有沒有錢比較好判斷,因為人總是有一定的虛榮心,腰包鼓的人說話表現出的沉穩或氣勢,旁人很好感知。
只是在對於企業級的購買行為上,難度就加大了。
預算是剛上報,還是等待批覆,或是已經就位?
但因為企業也是由個人組成,這會極大影響項目決策人的態度,所以銷售可以根據個人購買層面的判定方法,判斷預算是否到位。
作為銷售,如果發覺預算申請還未提交,暫時不要投入太多精力。
如果預算亟待提交,一定要注意:項目的預算是綁定購買傾向的,用戶製作預算時,參考的是哪個品牌?哪個級別的服務、售後?這些都是帶著主觀傾向的。
所以,很多時候,在預算階段,就把品牌植入進去,對於項目成功也很關鍵。
三、能做主
能做主的人,在企業中我們叫第一決策人,即key person ,這個人決定了到底把錢給誰賺,這點太重要了,相當於銷售在前面做的所有的工作:產品展示、測試、競爭分析、對比、報預算、跟進,最後一哆嗦的時候,如果沒有搞定第一決策人,前面的工作功虧一簣。
項目決策人在小企業中通常就是法人。
但在大型機構裡面,決策人會從業務部門、採購部門、使用部門、財務部門裡面出,但最終只會有一個人拍板,這個時候,就要迅速判斷誰是拍板人。
有一個方法可以參考:就是所有這些工作人員,將項目進展匯報給誰,誰一就是第一決策人。
在實際項目中,很可能會有第二拍板人、或第三拍板人站出來,告訴你向他匯報就好了。
在項目前期可以尊重他的意見,但當競爭對手紛紛現身,項目到了評選階段,如果還沒有接觸到第一決策人,可以說就非常危險了。
無數血和淚的教訓告訴我們,在項目的任何階段,都要儘可能的接觸第一決策人,從上往下做關係,是事半功倍的最好方式。
任何的產品和項目,作為銷售,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客戶,如何找到精準客戶,本文提供了很詳細的操作方法,把握文中的3個方法,一定能讓每一個銷售,都能贏在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