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說會道好辦事,所謂情商高,就是會說話,「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關於說話的妙用,人人皆知。會說話的人,無論幹起什麼事來,都會事半功倍,而不會說話的人,等於人為地給自己製造諸多障礙,關於這一點,看看歷史和現實中有多少人敗在不會說話上。
一:注意禮貌,說話有禮貌的人,永遠都受人歡迎
二:說話不粗魯,委婉地表達自己意見
三:講道理要和氣,不生氣,你就贏了
四:辦事情時,說話要靈活一點
五:批評要巧妙,傷人不傷心
六:說服非亞服,說服時不要強迫對方
七:說話要掌握應變的藝術,不讓自己陷於尷尬和危險境地
1.很多人說話沒有邏輯性,要想提高說話的邏輯性,就要在平時說話時,多關注下自己常用的連詞。
2.說話的時候也要圓滑,當你發現自己沒話說或者離題萬裡的時候,能用一個合適的話題圓回來。
3.要想在人多的時候發言有「一鳴驚人」的效果,你必須對所有說了話的人進行一個總結,然後用合適的話參雜自己的觀點,前提是符合所有人的意願。
4.和領導或者長輩談話時往往不知道從何說起,你要知道領導也是人,他們也有感興趣的東西,你要拋磚才能引玉,說的話要向長輩靠近,不盲目的說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畢竟還是有代溝的,儘量暴露一點點自己的不足,才能讓兩個人的互動才能更緊密。
5.誇獎別人或者批評別人也是一門技術活。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你「真誠」的批評,最好婉轉一些。另外,特別要注意的是誇人最好的是背後誇,批評則絕對不行。
朱自清的《說話》裡寫到中國人對於說話的態度,最高的是忘言,但如禪宗「教」人「將嘴掛在牆上」,也還是免不了說話。其次是慎言,寡言,訥於言。這三樣又有分別:慎言是小心說話,小心說話自然就少說話,少說話少出錯兒。寡言是說話少,是一種深沉或貞靜的性格或品德。訥於言是說不出話,是一種渾厚誠實的性格或品德。這兩種多半是生成的。第三是修辭或辭令。至誠的君子,人格的力量照徹一切的陰暗,用不著多說話,說話也無須乎修飾。只知講究修飾,嘴邊天花亂墜,腹中矛戟森然,那是所謂小人;他太會修飾了,倒教人不信了。他的戲法總有讓人揭穿的一日。我們是介在兩者之間的平凡的人,沒有那偉大的魄力,可也不至於忘掉自己。只是不能無視世故人情,我們看時候,看地方,看人,在禮貌與趣味兩個條件之下,修飾我們的說話。這兒沒有力,只有機智;真正地力不是修飾所可得的。我們所能希望的只是:說得少,說得好。
最終要想說話說得好,還是多讀讀書吧,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