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於微信用戶唐某輝因其微信帳號被封而跳樓身亡一事引發了網友關於帳號被封導致資金損失的討論。
對此,警方回復是該用戶在網上涉及色情聊天被封號,已展開相關調查。騰訊亦回應,相關帳號封號處理和解封時間等信息在登錄頁面已對用戶有明確提示告知,證據已提交警方。截至目前,警方尚未給出調查結果。
北京嘉東律師事務所孫紅霞律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社交軟體是網上購物的平臺和媒介,支付平臺是支付中介與交易擔保方,二者性質完全不同。因而不同的合同關係,相應地權利與義務也不相同。
在使用微信過程中違反《騰訊微信軟體許可及服務協議》、《微信個人帳號使用規範》可能導致帳號被封禁,比如使用了非法的微信外掛軟體,發布欺詐、侵權、違法類內容等有害信息,會被微信官方對微信帳號採取封禁措施。
帳號被封禁後如何解封?騰訊表示,用戶登陸帳戶申請解封,系統會自動匹配自助解封方式,根據提示操作自助驗證解除。一般分為「簡訊驗證、人臉識別驗證、好友輔助驗證和非好友輔助驗證等驗證流程。
儘管微信帳號被封出臺了各種相關規則和操作指引,第一財經在微博、知乎、微信開放社區等平臺看到,有關微信封號還存在如下問題:一些用戶表示自己不明原因被封號,申訴的過程中得不到有效溝通,儘管騰訊客服公布了人工電話,但人工客服一直打不通。還有網友表示,微信帳號被封,但由於未綁定身份證而無法通過人臉識別,也不能通過好友驗證解封。
如何通過機器人客服聯繫到微信的人工客服?騰訊未回應第一財經。
微信帳號一旦被封,尤其在深圳,個人生活會受到多方面影響。例如,在疫情期間一定要用小程序深i自主申報健康,去某些部門、大廈都需要掃碼的同時並且出示健康碼;開車的車主用微信與ETC綁定的,一旦被封,綁定靠微信,解封也得靠微信......
那麼,微信帳號被封期間,由於其內置的金融功能暫停而造成的資金損失,該由誰來承擔?
騰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如果用戶的微信帳號被限制登錄,但帳戶有零錢或理財通有財產,是可以根據頁面提示自助提取或轉移財產的。財產入口開啟後,可進行零錢提現、信用卡還款、理財通資產贖回、微粒貸還款等操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臨時登錄只支持財產提現、還款操作,其他功能如社交、支付依然是用不了的。
「微信支付平臺與用戶之間並不是單一的合同關係,既有為買方與賣方提供資金劃轉與結算服務的委託代理合同關係,又有為買方與賣方的交易提供擔保服務的擔保合同關係,也有貨款暫時保留在支付平臺的帳戶中保管合同關係。不同的合同關係,相應地權利與義務也不相同。」
孫紅霞律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社交軟體是網上購物的平臺和媒介,支付平臺是支付中介與交易擔保方,二者性質完全不同。微信支付是不同於微信,也不同於銀行的第三方電子支付平臺。社交軟體與金融工具從法律主體上來看,本來就是相關獨立的法律主體。
孫紅霞律師指出,社交軟體雖然暫停,但因軟體暫停而中止履行的並不是全部的合同關係,只有委託代理合同和擔保服務合同中止履行,保管合同並沒有中止履行。一方面,委託代理合同和擔保服務合同中止履行導致的損失承擔應根據當事人的過錯程度來承擔,即誰造成的中止履行,誰就要承擔由此產生的損失。另一方面,依據保管合同的法律規定,寄存人可隨時向保管人要求領取保管物,如保管人對此加以限制,則限制無效,應賠償由此給寄存人造成的實際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