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致旅遊合同無法履行,損失應由誰來承擔?

2021-01-08 荔枝網新聞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

  對旅遊業的衝擊和影響巨大

  2020年1月24日

  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發布

  暫停全國旅遊企業經營活動的緊急通知

  旅行社的經營活動全部暫停

  所有旅行團全部取消

  由此引發的旅遊投訴和糾紛呈現爆發式增長

  《荔枝遊天下》急你所急

  想你所想

  專訪了南京市旅遊行業協會

  律師事務所

  旅行社等方面的代表

  解答你在旅遊投訴和維權方面的所有問題

  不可抗力認定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條規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根據該通知要求,即日起,旅遊企業暫停經營團隊旅遊,因該通知導致旅遊合同無法履行的,構成不可抗力。另根據《合同法》第一百一七條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責任認定

  消費者

  疫情導致旅遊合同取消的,責任應當怎樣界定?

  馬健 

  江蘇馬健律師事務所律師

  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法律顧問

  如果這個錢旅行社已經交給地接社或者交給了履行輔助人,這些費用是如果對方也不願意退還的話,這些費用可能最終還是由旅行者要承擔。《旅遊法》第67條規定,必須扣除這些相應的不能再退還回來的費用,因為旅行社費用他也沒有拿回來,所以這個錢他也沒法再退給消費者。

  顏亥 

  南京市旅遊業協會旅行社分會 副會長兼秘書長

  1月25號開始,我們協會召集了相關的會長單位一些主要的旅行社進行了研究。包括和律師的團隊,我們在第一時間出具了針對疫情退團的一些處理的方案和規則。包括對遊客的一些告知,應該說給行業做一個示範的作用。第二個我們也是積極地跟主管部門進行溝通,包括對於這些可能涉及到旅遊糾紛的處理,包括下一步受到影響的旅遊企業,如何進行幫扶也向主管部門進行了一些建議和呼籲。

  2月26日發布的《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旅遊質量監督管理所關於妥善處理疫情旅遊投訴的若干意見》中詳細列出了退費規則

  1,旅遊企業應當在扣除實際支出且無法挽回的費用後,將餘款退還給旅遊者  

  2,國內遊應按照國家或省市交通、旅遊部門宣布的退費政策進行退費,以及按照大型旅遊平臺企業以及景點景區已經宣布退費政策進行退費。

  3,對目的地國或地區尚未出臺退費政策的出境遊產品,旅遊企業應盡力協調地接社和履行輔助人進行退費

  4,旅遊企業對於不能退返的費用,應提供明確的支出且不可退還費用的證明材料,確保旅遊者的知情權

  5,對於涉案金額較大的出境遊投訴難以達成一致的,建議遊客通過司法途徑解決退團退費糾紛

  6,旅遊企業有義務接待遊客諮詢,並做好解釋工作。

  所以

  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被認定為

  不可抗力

  已經籤訂的旅遊合同只能實行部分退款

  降低損失

  消費者

  在特殊時期,遊客該如何降低自己的損失?

  馬健

  江蘇馬健律師事務所律師

  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法律顧問

  對於費用承擔旅行者可以考慮幾個方法去儘量化解或者減少。第一個是和旅行社協商溝通能否變更一下合同,採用延期或者是其他的方式。如果協商不成的話,儘量給旅行社一些時間讓他們和地接社協商溝通能否再退還一部分費用,如果這個費用退還回來以後也是可以退給旅行者。如果實在是不行的話,那麼雙方當事人可以考慮解除合同,那麼旅行社將退回的剩餘的款項,相對來講是合法的一個選擇。

  顏亥  南京市旅遊業協會旅行社分會 副會長兼秘書長

  目前而言退團現在也在逐步在進行,損失金額的認定它有一個滯後的過程。那麼另外一個因為涉及到境外的資源方,包括你像我們的一些遊輪,一些境外的航空公司、酒店,那麼他們的這些退款的流程相對比較複雜,那麼所以它退款的過程相對比較長一點,所以它也是有一個滯後性。

  1月24日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下發

  《關於全力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暫停旅遊企業經營活動的緊急通知》文旅發電[2020]29號

  1,即日起,全國旅行社及在線旅遊企業暫停經營團隊旅遊及「機票+酒店」產品。

  2,已出行的旅遊團隊,可按合同約定繼續完成行程。行程中,密切關注遊客身體狀況,做好健康防護。

  旅業現狀

  旅行社

  代表

  旅遊產品它是一個多元素串聯起來的一個組合性的產品。它有關於吃、住、行、遊、購幾個方面組成,特別是出境遊這個時候很多旅遊產品的時候,我們在前期已經去做了很多的工作,採購了很多地面資源。比如說酒店當地的一些相關的一個交通工具,還有一些大的交通工具,比如說高鐵還有飛機,這些都是事先採購的。

  從1月24日接到通知之後

  南京市全市的旅行社立刻響應

  取消了接下來的國內旅遊和出境旅遊行程

  經南京市旅遊業協會的初步統計

  這次被取消行程的南京旅行團數量約有4萬個

  涉及遊客數量多達57萬

  整體旅遊業損失預計高達2至3億人民幣

  在疫情面前

  旅遊機構應當擔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

  也希望消費者能多一些包容

  多一些理解

  我們也期待著

  旅遊行業復甦的那一刻

  近期國家相關機構也將出臺相關的指導意見

  《荔枝遊天下》也將為您持續關注

相關焦點

  • 【原創動漫】當合同履行過程中遇到不可抗力~損失誰來承擔?
    【原創動漫】當合同履行過程中遇到不可抗力~損失誰來承擔?而且,全國人大法工委近期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屬於不可抗力。因疫情防控導致的建設工期延誤,屬於《合同》約定中的不可抗力情形,應將約定的工期順延。」當前我國發生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這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為了保護公眾健康,政府也採取了相應疫情防控措施。對於因此不能履行合同的當事人來說,屬於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
  • 出國航班因不可抗力取消,行程損失由誰承擔?
    出國航班因不可抗力取消,行程損失由誰承擔?陸某認為,A旅行社未能按約履行合同,私自變更合同,在涉及旅遊時間、航班路線安排上,沒有建立突發情況的處理機制,損害了自身利益,故訴至法院。陸某、孫某要求A旅行社退還旅遊費26056元、旅遊遲延退還資金佔用損失等其他費用。了解了事情經過法院又是如何認為的呢?
  • 旅遊時因疫情滯留,額外開支誰承擔?最高法等三部門明確了
    旅遊經營者與旅遊者均同意變更旅遊合同的,除雙方對旅遊費用分擔協商一致的以外,因合同變更增加的費用由旅遊者承擔,減少的費用退還給旅遊者。疫情期間確實無法出遊能解除合同嗎?《通知》還對受疫情影響無法出遊需要解除合同如何處理進行了明確。《通知》要求「慎重解除旅遊合同」。
  • 疫情期間的旅遊合同糾紛如何解決,官方解答來了
    1、旅遊時因疫情滯留,額外支出的費用誰來承擔?《通知》規定,妥善處理安全措施和安置費用的負擔。因疫情影響旅遊者人身安全,旅遊經營者應當採取相應的安全措施,因此支出的費用,由旅遊經營者與旅遊者分擔。因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造成旅遊者滯留的,旅遊經營者應當採取相應的合理安置措施,因此增加的食宿費用由旅遊者承擔,增加的返程費用由旅遊經營者與旅遊者分擔。
  • 肺炎疫情屬不可抗力嗎?引發的延誤及損失責任由誰承擔?
    一、肺炎疫情屬於哪種性質的索賠?索賠的起因主要有以下七種,首先,需要分析這場疫情引起的索賠是屬於其中的哪種類型。這個問題可以參考《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範文本)》(GF-2017-0201)通用合同條款第17條17.1關於「不可抗力確認」的解釋說明:不可抗力是指合同當事人在籤訂合同時不可預見,在合同履行過程中不可避免且不能克服的自然災害和社會性突發事件,如地震、海嘯、瘟疫、騷亂、戒嚴、暴動、戰爭和專用合同條款中約定的其他情形。
  • 合同籤了定金交了疫情來了 這類旅遊糾紛有解
    孫文潭攝(中經視覺)「旅遊消費者能單方解除旅遊合同嗎?」「疫情期間已經支付的旅遊定金能退嗎?」「因疫情滯留的,滯留期間增加的食宿費用、返程費用該由誰承擔呢?」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這些問題困擾著不少消費者。疫情給旅遊行業造成了巨大衝擊,由此導致旅遊合同糾紛數量激增。
  • 疫情致旅遊合同糾紛增多 三部門:妥善分擔當事人因疫情所受損失
    雙方均同意變更旅遊合同的 因合同變更增加的費用由旅遊者承擔對實踐中較為典型的涉疫情旅遊合同糾紛處理,《通知》提出指導意見。結合糾紛產生的實際情況,準確把握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與旅遊合同不能履行之間的因果關係,積極引導當事人變更合同或者轉讓合同,助力旅遊企業復工復產。
  • 三部門:因疫情致旅遊合同解除 旅行社應與遊客協商退費
    中新網7月29日電 最高法、司法部、文旅部日前印發《關於依法妥善處理涉疫情旅遊合同糾紛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因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導致旅遊合同解除的,旅遊經營者與旅遊者應就旅遊費用的退還進行協商。若雙方不能協商一致,旅遊經營者應當在扣除已向地接社或者履行輔助人支付且不可退還的費用後,將餘款退還旅遊者。
  • 旅遊因疫情滯留 增加的食宿費用誰承擔?三部門:遊客承擔
    光明網訊(記者 孫滿桃)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文化和旅遊部聯合發布《關於依法妥善處理涉疫情旅遊合同糾紛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因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造成旅遊者滯留的,旅遊經營者應當採取相應的合理安置措施,因此增加的食宿費用由旅遊者承擔,增加的返程費用由旅遊經營者與旅遊者分擔。
  • 疫情構成不可抗力,合同無法履行怎麼辦?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相應疫情防控措施讓不少企業著急。對於因疫情防控不能履行合同的當事人來說,屬於法律規定的「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隨著相關合同履行糾紛陸續進入司法程序,提前預估法律風險,依法證明不可抗力,可以使企業維權佔「先機」,最大程度減少損失。
  • 旅遊時因疫情滯留,額外開支誰承擔?最高法等三部門發文明確
    (詳情: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文化和旅遊部聯合發布《關於依法妥善處理涉疫情旅遊合同糾紛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共14條,對實踐中較為典型的涉疫情旅遊合同糾紛處理提出指導意見,我們來一一解讀。受疫情影響變更旅遊合同,由此增加的費用誰承擔?
  • 這些合同無法履行是否屬不可抗力?
    孫璟鈺表示,本次疫情性質屬於法律上規定的不可抗力,因此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當事人可解除合同;因疫情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 【情形1】網購產品被取消訂單,能否要求經營者承擔賠償責任?
  • 三部門聯合發通知 依法妥善處理涉疫情旅遊合同糾紛
    受疫情影響變更旅遊合同 由此增加的費用誰承擔?《通知》對受疫情影響變更旅遊合同,由此增加費用如何處理進行了明確。旅遊經營者與旅遊者均同意變更旅遊合同的,除雙方對旅遊費用分擔協商一致的以外,因合同變更增加的費用由旅遊者承擔,減少的費用退還給旅遊者。 疫情期間確實無法出遊 能解除合同嗎?《通知》還對受疫情影響無法出遊需要解除合同如何處理進行了明確。《通知》要求「慎重解除旅遊合同」。
  • 因疫情無法出遊怎麼辦?旅遊費用可以退嗎?遊客滯留食宿費用誰承擔?最高法等三部門發文明確
    旅遊經營者與旅遊者均同意變更旅遊合同的,除雙方對旅遊費用分擔協商一致的以外,因合同變更增加的費用由旅遊者承擔,減少的費用退還給旅遊者。丨疫情期間確實無法出遊,可以解除合同嗎?對此,《通知》要求「慎重解除旅遊合同」。因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直接導致合同不能履行的,旅遊經營者、旅遊者應儘可能協商變更旅遊合同。
  • 旅遊時因疫情滯留 額外開支誰承擔 最高法等三部門發文明確
    》(以下簡稱《通知》),就建立健全多元化解和聯動機制,依法妥善處理涉疫情旅遊合同糾紛作出了規定。疫情期間無法出遊 如何解除合同《通知》明確,處理涉疫情旅遊合同糾紛,應嚴格執行法律政策,積極引導變更旅遊合同,慎重解除旅遊合同。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直接導致合同不能履行的,旅遊經營者、旅遊者應儘可能協商變更旅遊合同,包括延期履行合同、替換為其他旅遊產品,或者將旅遊合同中的權利義務轉讓給第三人等合同變更和轉讓行為。
  • 疫情導致旅遊合同糾紛怎麼處理?三部門聯合下發通知 答案在這裡
    7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文化和旅遊部聯合發布《關於依法妥善處理涉疫情旅遊合同糾紛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共14條,對實踐中較為典型的涉疫情旅遊合同糾紛處理提出指導意見,對因疫情導致合同不能履行的應慎重解除,鼓勵旅遊經營者與旅遊者積極協商解決。受疫情影響變更旅遊合同 增加的費用誰承擔?《通知》對受疫情影響變更旅遊合同,由此增加費用如何處理進行了明確。
  • 三部門:疫情導致旅遊合同解除,旅行社應與遊客協商退費
    結合糾紛產生的實際情況,準確把握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與旅遊合同不能履行之間的因果關係,積極引導當事人在合理範圍內調整合同中約定的權利義務關係,包括延期履行合同、替換為其他旅遊產品,或者將旅遊合同中的權利義務轉讓給第三人等合同變更和轉讓行為,助力旅遊企業復工復產。旅遊經營者與旅遊者均同意變更旅遊合同的,除雙方對旅遊費用分擔協商一致的以外,因合同變更增加的費用由旅遊者承擔,減少的費用退還給旅遊者。
  • 免租期租金損失 應由誰承擔
    但因各種原因,一些運營公司違約提前解除合同的情況屢有發生。那麼,免租期租金損失應由誰來承擔呢?2018年2月8日,王某(甲方)與某運營公司(乙方)籤訂《房屋租賃合同》約定,甲方將其所有的房屋出租給乙方,租賃期限從2018年2月15日至2021年2月14日。
  • 中國發布丨三部門:因疫情或防控措施致遊客滯留 新增食宿費由遊客承擔
    因疫情或者疫情防控措施造成旅遊者滯留的,旅遊經營者應當採取相應的合理安置措施,因此增加的食宿費用由旅遊者承擔,增加的返程費用由旅遊經營者與旅遊者分擔。《通知》要求,各部門協同處理涉疫情旅遊合同糾紛,兼顧旅遊者權益保護與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積極、正面引導旅遊經營者和旅遊者協商和解、互諒互讓,妥善化解糾紛,爭取讓絕大多數涉疫情旅遊合同糾紛以非訴訟方式解決,維護良好的旅遊市場秩序。
  • 三部門:因疫情造成遊客滯留,新增食宿費用遊客承擔
    今天(7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文化和旅遊部聯合發布《關於依法妥善處理涉疫情旅遊合同糾紛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共14條,對實踐中較為典型的涉疫情旅遊合同糾紛處理提出指導意見,對因疫情導致合同不能履行的應慎重解除,鼓勵旅遊經營者與旅遊者積極協商解決。受疫情影響變更旅遊合同 由此增加的費用誰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