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顏值即正義」的年代,人們對外貌長得好看的人或物,總是會有更多的包容心。即便是在挑選水果時,多數人也會更傾向於選購那些外表光滑無瑕疵的果品,因此可以看到,現在市場上的水果一個賽一個的好看,在不知道口感的前提下,人們也更願意花錢購買長得好看的水果。
那些不好看的水果去哪裡了呢?一般都是被淘汰了,所以現在再也買不到小時候吃過的那些水果。不過,一向如此便是對的嗎?在注重顏值的今天,也有一些「醜水果」依靠自身過硬的口感,翻身逆襲成功,不僅贏得了市場,還賣出了高價。
醜梨,便是這樣一個例子。它是最近這幾年才火起來的水果,因為其醜醜的外表和香甜的果肉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在網絡上走紅,獲得了年輕消費者的認可,每斤價格可以賣到8元左右,在梨這類水果中,算得上高價了。
不過,醜梨從引進種植到獲得認可,花了很長很長的時間。上世紀八十年代從國外引進種植,當時的農業技術沒有現在先進,人們看到醜梨結出果實後,發現它不僅長得醜,還特別難吃,果農自己都不願意吃,那在市場上肯定沒有銷路,因此導致曾經沒有多少農民願意種植醜梨。
現在吃的醜梨都是又香又甜,口感綿軟多汁,難道是以前的醜梨品種不行嗎?其實是當時人們不知道醜梨的吃法,產生了誤會。
醜梨和大多數梨的吃法不一樣,它要放軟了才會甜,用專業的話說,醜梨是「後熟型水果」,意思是摘下後放一段時間,等它自然糖化成熟了才會好吃,就和現在的香蕉、獼猴桃一樣。但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醜梨的特性,從樹上摘下來就吃,口感非常硬,沒什麼甜味,味同嚼蠟,導致不被認可。
其實醜梨放軟之後,糖度非常高,可以達到18度,在一眾水果之中遙遙領先。它和北方知名的「太婆梨」吃法類似,完全糖化後,果肉可以直接用一個小勺挖著吃,汁水又多又香甜,和我們以往吃過的脆梨大不一樣。
以往吃梨的時候,總會覺得它的果肉不細膩,因為裡面含有較多的石細胞,而醜梨沒什麼石細胞,所以吃起來口感細膩綿軟,尤其適合老人和小孩吃。有些北方人喜歡叫它「蘋果梨」,認為它既有蘋果的口感,又有梨的香甜味道,非常好吃。
雖然水果的顏值重要,但在多元化的今天,顏值已不是衡量一切的標準,這也給了醜梨生長的空間。在山東煙臺、河北石家莊等地,已有不少種植醜梨的果農,通過線上、線下同步銷售,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每斤可賣8元,一些單果超過8兩的醜梨,更是論個賣,10-15元一個,成了賺錢「金果」。
讀者朋友們,你們吃過醜梨嗎?你覺得醜梨好吃嗎?歡迎留言交流,說出你的看法哦!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